转型刻不容缓

合集下载

加大力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加大力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加大力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升级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我们需要加大力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的目标。

本文将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策支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需要政府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并提供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的支持。

例如,可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指导和评估依据,推动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

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企业应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可以加强研发团队建设,引进高端科技人才,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强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

三、人才培养人才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企业应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可以与高校、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专业培训和实践教学,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

此外,企业还可以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全力参与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实现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

总结起来,加大力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政府应该出台支持政策,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企业应该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摘要: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本文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其中主要问题包括融资困难、技术瓶颈、市场竞争激烈、人才流失等。

对策建议包括加强融资支持、加强创新驱动、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以及建立薪酬体系等。

关键词: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融资困难、技术瓶颈、市场竞争激烈、人才流失、对策建议。

正文:我国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目前,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融资困难、技术瓶颈、市场竞争激烈以及人才流失等。

首先,融资困难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一大难题。

由于民营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难以获得银行借贷支持。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同时,创新金融模式,推动民营企业通过股权融资等方式进行融资。

其次,技术瓶颈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另一大难题。

民营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需要加强创新驱动。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加强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第三,市场竞争激烈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一大挑战。

民营企业应积极推行品牌战略,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

最后,人才流失也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一大问题。

政府应建立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加强对高端人才引进和留用的支持,同时鼓励企业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综上所述,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转型升级问题较为复杂,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民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是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转型升级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针对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本文讨论如何具体应用。

首先,在应对融资困难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供融资支持。

例如,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鼓励商业银行针对民营企业推出专门的优惠贷款政策等。

除此之外,政府也可以鼓励民营企业采取股权融资的方式,通过发行股票吸收社会资本。

转型升级是当前最紧迫课题

转型升级是当前最紧迫课题
第四,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原动力。要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营造公平竞争和包容宽松的创新环境。要完善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的实施力度。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技术交易、信息服务、人才服务等创新服务业,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司法保护力度,形成激励创新的良好法治环境。
转型升级是当前最紧迫课题
经济转型升级是现代化进程始终面临的课题,也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课题,关系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迈入高收入社会,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化的过程,既是发展阶段因经济增长不断跃升的过程,也是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发展阶段的转换,要求经济的转型升级;而经济的转型升级又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推动发展从较低的阶段跃升到较高的阶段。
首先,转变发展观念,正确把握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的客观事实,如果再像过去那样“铺摊子”、“上项目”,不仅资源、资金、市场等各种关系都绷得很紧,不利于转型升级,而且会留下很多后遗症。要彻底转变发展观念,摒弃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的错误思维,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有效益、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已经取得新进展,第二产业比重已经从2006年47.9%的峰值下降到2012年的45.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高。技术附加值较高的复杂资本品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能力不足,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高端原材料等大多需要进口。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摘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十二五、十八大提出的艰巨任务,而转型升级困难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由来已久的难题。

本文简要分析了造成当前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各种因素,指出在当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并对于造成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缓慢、转型升级困难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同时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困局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升级.自2011年以来,由于无法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温州发生了一系列企业家逃跑的事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轰动,一时间,关于金融改革和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成为学术界热点。

中小企业作为吸收就业、带动经济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与繁荣的推进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发生的经营困难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绝不仅是一场给当地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的借贷风波.事实上,困扰中小企业的绝不仅仅是流动性困难,收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种困局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集中爆发,它反映的是我国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的弊端及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一、中小企业经营困境分析.中小企业的经营困境既有其经营模式弊端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不利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原因.首先,我国的中小企业多是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低附加值、资源依赖型企业或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型小企业。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服务业受冲击不大,而制造类企业受影响大,主要原因是技术层次低,设备落后,规模经济不明显,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低成本劳动力.而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是中小企业转型的直接原因,也使其转型日益紧迫。

当前中小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主要来自如下五个方面的压力。

(一)受金融危机及欧债影响,外部需求严重萎缩。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其消费能力大幅下降,虽然各国政府出台了各式各样的施救政策,但迄今为止收效不大,失业率仍然高企,与此同时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经济的前景并不明朗,二次探底的可能仍然很高.而我国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依靠加工贸易出口生存,对国外需求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国外市场的需求萎缩直接对我国的中小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的转型思考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的转型思考

对于所有的商业银行而言,无论是大型的全国总、分行制的,还是小型所属一地单一制的,只要有门市营运业务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网点转型的问题都不可回避。

营业网点是商业银行高层经营战略的落脚点,是业务经营的主阵地,是展示形象的窗口,是服务客户的纽带。

是办理业务的平台,是营销产品的渠道。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营业网点的营运模式,管理方式,业务功能,经营活力,发展水平都决定和影响着它所属的全行的整体经营和管理。

可以说,营业网点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既代表着所属商业银行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又决定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

营业网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当下新常态经济的出现,对营业网点过去一些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要求我们积极应对,做出刻不容缓的调整,实行营业网点转型。

一、面临新形势,认清网点转型刻不容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新形势。

对商业银行基层网点,新的形势包括内外两个方面。

外部经营环境和以前大不一样,新模式、新常态、新变化带来新冲击和新考验。

内部经营条件随着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我们提出了新条件、新标准、新要求。

内外严峻的新形势,给我们提出了新挑战。

(一)外部,形势复杂严峻促使网点转型商业银行基层网点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外部新形势,其经营环境经历着不可逆转的变革,其经营主体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些错综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主要集中表现在:1、新常态经济出现。

我国目前经济运行正告别以高增长、高投资、高出口、高污染与高能耗为特征的“旧常态”,开始步入新的一轮改革调整发展的“新常态”。

这一时期处于“四期叠加”之中,即国内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新的改革攻坚期。

新常态下经济最主要特点为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

经济决定金融。

新常态经济对金融必定发生重大的影响。

新常态对基层网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济速度减缓带来客户群体的改变,业务发展受影响;其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风险控制的改变;资产质量受影响;第三、推进利率市场化盈利空间带来改变,经营成果受影响。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

Forum学术论坛2342012年10月 浅谈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冯荷英摘 要: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我国的制造业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转型升级中亦存在着困难,可以从产业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产品绿色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型、集中投资无形资产等方面进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制造业 转型 升级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c)-234-02制造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的主要内容。

我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30余年,对经济的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已是必然,加之全球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转型迫在眉睫,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更是刻不容缓。

1 中国制造业现状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这主要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大力扩张拉动的,未来可以预见的几年,工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还会上涨,工业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将上升到接近50%,而制造业在工业领域中处于领军的地位,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要认清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客观地评价我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制造业之所以能稳中有速的发展这么多年,其中必定有一些优势作为支持,具体来说有下面四方面:(1)我国制造业的劳动成本低。

我国的劳动力比较充裕,尤其是在浙江、广东一带人口密集区,这些劳动力中多是从农村走出来的高中生,素质也是可以的,这使得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领域比较有竞争力。

(2)我国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等创造了条件,使企业可以更快地在国内市场积累经验,形成规模经济,为将来走向国际提供了基础。

(3)我国的制造业基础比较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30多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和国内的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这为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和转型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5篇[修改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5篇[修改版]

第一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创造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奇迹”的同时,也造成了能源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的严酷事实。

经济发展与资源缺乏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映强烈。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改变现有发展方式,将难以继续支撑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凭借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成为世界的“加工工厂”,但主要是粗加工和贴牌生产,利润率低。

二是大量的生产带来了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困境。

一些地区为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不顾自然规律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人民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

三是出口压缩内需不足。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主要靠政府投资拉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四个措施:第一,调整优化需求结构。

一是着力增强消费需求。

健全职工工资增长机制,适时调整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通过对“三农”的政策扶持提高农民收入,逐步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是积极培育市场驱动的投资增长。

要增强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打破部分行业的垄断格局,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

三是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出口,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集体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按照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努力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创新机制,引导和支持各种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要加快教育和人才制度改革,促进创新型人才成长;要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第三,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企业转型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

企业转型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

企业转型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标题1:企业转型的背景及意义随着市场环境和行业竞争的变化,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往往因为缺乏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而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从而导致经营困难,甚至破产。

因此,企业转型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企业转型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需要,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企业转型,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全社会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转型意味着机会和风险并存。

在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面对的挑战包括行业竞争压力、生产成本压力、人才引进和培养等问题。

未能成功实施企业转型的企业面临经营风险、失去市场份额等风险。

因此,企业需要认真分析企业转型的必要性和背景,制定合理的战略计划,并做好风险控制。

毕业总结:企业转型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传统企业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

企业需要认真分析企业转型的背景和意义,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和风险控制措施,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标题2:企业转型中的风险管理企业转型不仅是一项重大的变革,而且还带有一定的风险。

在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面对不确定性和各种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人才风险、资金风险等。

懂得如何管理这些风险,将有助于企业降低风险,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风险管理方面,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明确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和体系。

企业需要充分了解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类,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此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管制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减少风险损失。

毕业总结:在企业转型过程中,风险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和体系,加强内部风险控制。

只有做好风险管理,企业才能更加稳健地实现转型目标。

标题3:企业转型的战略规划企业转型需要有明确的战略规划,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进行调整和改进。

重型机床行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

重型机床行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
9 0 % 以上 ,有效 限制 了进 口 ,出 口产 品越 来越 多 ,
的年产 能力为 :立式车床 ( 1源自2 5 0 m m 以上 )约 1 5 0 0 台/ 年 ;重 型卧式车床 ( 1 2 0 0 a r m 以上 )约 5 0 0台/
年 ;卧 式 镗 床 ( 1 3 0 m m 以 上 ) 和 落 地 铣 镗 床
既严重扰 乱 了市场 公 平竞 争 的市 场环 境 ,也 不利 于满足 国内市 场对 高档 重 型机 床 的需要 ,对 行业 的发展极 为 不利 。同 时 ,也 给 国外 机 床 进入 中国 市场提供 了市 场机 会 ,失 去参 与 国 际市 场竞 争 的
能力 和条件 。 要改变 目前 这 种状 况 ,必须 从 行 业 现状 分 析 人 手 ,找 准存 在 的问题 和症结 ,提 出有 效解 决 办 法 和措施 ,才 能 使 我 国重 型机 床 行 业 保 持 持 续 、
赫 专题镰遴 T 0 p - c a - e w
量 ,值得注意 的是 中低 档水 平 的产 品 占市 场 一半 以上 ,形 成 了低 水 平 不 计 成 本 的 恶 性 竞 争 态 势 ,
平 、质量 与可靠 性 ,国产 主 机 的水平 与功 能件 和 配套件密切 相关 ,在很 大程 度 上制 约 了 国产 主机 的可靠 性及 稳定 性 ,应从 主机 和功 能 部件 同 时人 手 ,攻克制约机床发展 的一大难题 。
求量 和保 有 量分 析预 测 ,在 当前 国 内外 经济 不 景
首先 ,要看 到重 型机 床进 入 市场 的产 品多 为 中低
档水平 的产 品,企 业普 遍是 以低成 本 扩 张获 取 经
气 ,市场持续萎缩 的背景 下 ,市 场形势不 容乐 观。

长治市课题 逆势而上促转型 应时而动抓综改 顺势而为谋发展

长治市课题 逆势而上促转型  应时而动抓综改 顺势而为谋发展

逆势而上促转型应时而动抓综改顺势而为谋发展步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时期的长治,在实现科学发展、推进转型跨越成为全市上下共识的关键时期,国务院把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决定,恰如助推长治加快科学发展的强劲东风,其对长治“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是促进作用,转型综改试验区既是改革机遇,也是发展机遇。

在此机遇下,要想大展拳脚、大干一番,就必须先想想带给我们的是个怎样的机遇,怎么来干这件事,而不管想做任何事情,首先想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这篇文章就是在如此转型综改发展的机遇下,从长治市转型综改的现状是什么、为什么要转型以及怎样转型来展开论述。

一、长治市的基本情况(一)长治转型综改之---背景转型发展是世界潮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永恒课题。

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孕育重大变革,发展模式面临重大转型,新一轮产业调整、升级和转移势不可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下,转型刻不容缓,谁能及时转型、成功转型,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长治市必须紧紧抓住经济转型的历史机遇。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

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就目前长治的发展状况而言,“转型”主要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2010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山西省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旨在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国家之所以在我省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原因是:山西省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能源供应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过分依赖煤炭等资源开发,发展方式粗放,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生产事故频发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亟需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使资源型经济转型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

如何推动业务转型

如何推动业务转型

如何推动业务转型在当前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和保持竞争优势,企业需要不断进行业务转型。

业务转型是指企业通过改变经营模式、产品或服务,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趋势。

下面将从组织文化、技术创新和战略规划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推动业务转型。

首先,组织文化对于业务转型来说至关重要。

组织文化是企业价值观、行为模式和工作方式的集合体,它对企业的决策和行动产生深远影响。

在推动业务转型时,企业需要树立一个开放、创新的组织文化。

这种文化鼓励员工尝试新的方法和理念,促进团队合作和知识共享。

为了培养这种文化,企业可以通过设立激励机制,推行员工培训和开展创新活动等方式。

此外,企业应该鼓励员工从错误中学习,从而建立一个允许失败和试错的环境。

通过这些方法,在转型过程中,企业将会吸引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人才,从而推动业务的转型。

其次,技术创新在业务转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企业需要不断更新技术和创新产品或服务,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对于一些传统行业而言,技术创新可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它也是迫切需要的。

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企业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确定创新的方向和目标。

然后,企业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方法,如内部研发、合作研发或收购创新公司等。

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技术管理和知识分享机制,以保证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够落地。

通过技术创新,企业能够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并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最后,战略规划是推动业务转型的基础。

战略规划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蓝图,它确定了企业的目标、方向和资源配置。

在进行业务转型时,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和确定其战略目标和定位。

首先,企业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

然后,企业需要对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评估,确定自身的短板和优势。

最后,企业需要制定具体的战略计划,包括市场推广、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3年工业复苏乏力凸显经济不能承受的转型之重原因浅析报告模板

2023年工业复苏乏力凸显经济不能承受的转型之重原因浅析报告模板

转型之重:政策支持与引导
经济转型之重:政策支持与引导
经济转型之重:工业复苏乏力凸显经济转型之重
政策支持与引导 在面临工业复苏乏力的挑战时,政策支持与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投资于科技创新、 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人才培养等,以推动经济转型和工业复苏的双重目标。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科技创新的鼓励和投资,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例如,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 补贴等方式,引导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应引导产业结构优化,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产业。政策可以引导资金、人才等资源向新兴产业和绿 色产业转移,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稳定。
经济转型之重
工业复苏乏力,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工业复苏乏力凸显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中,工业复苏的乏力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各种 措施来刺激经济复苏,但工业生产仍然处于低迷状态。这种工业复苏乏力的现象,凸显了经济转型的严重 性。
首先,工业复苏乏力表明了当前经济结构的失衡。在许多国家,工业仍然占据着经济的重要地位,但这种 结构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不足,使得经济对传统工业的依赖过大,导 致了经济的不稳定。
工业复苏乏力凸显经济转型之重
经济转型之重:工业复苏乏力凸显经济转型之重
工业转型:应对工业复苏乏力的关键
工业发展一直是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工业复苏乏力,这引发了人们对经济转型的关注。工业复苏 乏力表明,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调整工业发展模式,以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
工业转型,绿色发展
第一,工业发展需要转向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往往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 的需求。我们需要转向更加环保、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模式,以保护地球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新时期加快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新时期加快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快工业转 型升级 步伐 。 文在 分析 了 本 当前我 国加 快工业 转型升 级的必 要 性 和 紧迫性 的基础 上 , 出了 “ 提 十二五” 时期 我 国工业 转 型升 级的指 导 思想和 战略 目 , 标 并从 六个 方 面探 讨 了下一 阶段 我 国加 快工 业转 型升 级 的切入
点, 最后, 有针对性地提 出了 加强组织协调、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全法律法规体系、 健 抓好社会保障配套体 系 建
宏观 经济
新 时期加快 我国工业 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 张 厚 明
[ 内容提要] 当 我国 前, 正处于 工业化加速 发展的重 要阶段。 为有效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优化工业产
业 结构、 变 业发展 方式, 根 本上 改 变当前我 国工 业 发展 面・ 转 工 从 恪的困境 , 升整 体素质和 国际竞争力, 须加 提 必
( ) 二 推进我 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 目 标
长期 以来我 国工业 发 展积 累 的素质 性、 构 性 、 制 结 体 性 的矛盾 和 问题 已经十分 突出, 当前乃 至 “ 在 十二五 ” 间 期
() 业 发展 方 式根 本转 变 。 业 经济 效 益和产 品质 1工 工 量显著 提升。 力争  ̄2 1年, 模 以上 工业单位增加值 能耗 105 规
28
201 O年 第 2 期
《 展研 究》 发
成 为新 的经济 增长 点; 工业 服 务业 发展 水平 和发育 程 度 大
构 调整 的要求, 点抓好 准入 和退 出, 步淘汰落后产能企 重 逐
大提升。 汽车 、 钢铁、 轻工、 纺织等重点行业 的产业集中度 显著提高, 形成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
所带来的机遇与挑 战的需要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趋势分析我国的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扮演着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摆在我们的面前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出发,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当前,我国的制造业可以说是处在一个巨大的变革之中。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一代制造技术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这对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另一方面,很多我国的传统制造产业仍然处于低端水平,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需要尽快进行深度调整和转型。

具体来说,现在我国制造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模较大:我国的制造业规模非常庞大,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

2.劳动力成本较低: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给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足够的优势。

3.技术人才雄厚:我国有众多的优秀工程师和科学家,这为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但是,我国制造业的不足之处也同样显而易见:1.产业结构单一:当前的我国制造业结构仍然以传统的代工和加工为主,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产量较低。

2.环保标准低:由于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我国的一些制造业产生的排放物和废弃物产生了很大问题。

3.技术水平不强:虽然我国的技术人才雄厚,但是在高精尖领域和前沿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仍然比较欠缺。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如今,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世界各国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也将对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首先,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可以有效推动我国产业的结构升级。

由于我国的制造业一直以来都以低技术含量的代工和加工为主,这样的产业结构不仅容易出现产能过剩和市场滞涨等问题,而且在全球产业格局中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因此,通过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可以更好地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更多的科技创新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引入到我国制造业中。

加速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发展

加速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发展

加速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发展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拓展,加速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工作刻不容缓。

档案数字化是顺应时代发展进步,在多媒体、计算接技术等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下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工作模式,能够将档案中的各种信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转化为计算机能够有效识别的数字形态信息。

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是日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档案工作在未来发展中的一个前进方向,因此研究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发展前言近几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在各行业中被广泛应用。

特别是数字化信息的应用,提高了各领域数据的准确性。

档案工作作为我国重要的数据管理工作,做好数字化转型也十分重要。

档案工作数字化是一个时代的重要特征,相比于传统的档案工作,管理和使用上都要有更大的优势。

因此本文也是针对加速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提出建议,以供档案工作人员进行参考。

1明确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在数字化经济时代背景下,档案工作要实现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共同提高,就要对档案工作中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1]。

档案工作要由信息化转变为数字化的转型和升级,促进档案工作整体向数字化运营的转型,实现档案工作高质量、高速发展。

档案工作在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明确档案工作内容、并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在档案工作发展的整体规划下,对档案工作进行目标定位,提高档案工作转型的质量和效率,为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明确目标。

要在档案管理工作常态下,要求工作技术模式上的精益求精,应发挥档案工作数字化的特征和优势,优化档案资源工作的结构和配置,转变档案管理方式、优化档案管理资源结构作为推动档案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内容,推动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由纸质工作转变为电子化的工作模式,提高档案资源管理的使用利用率,确保档案资源的赚取性和真实性。

通过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提高电子档案的使用价值,推动档案工作能够更加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

转型刻不容缓

转型刻不容缓
维普资讯
转型刻不容缓
本刊评论员
据前些天北京晚报称 ,2 0 年 1 06 月是近 几年来北京蓝
粗放型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 困难 ,有着深刻 的体制和政 策方面 的原 因, 如政府干预投资 和经 济增长的能力过强 , 地 方之 间形成 恶性投资竟争 ,使产能扩张难 以抑制 ;许 多产 业 的技术水平低 、企业 自主 创新能力弱 ;产业组 织结构的
坏 项 目这 一 “ 手 锏 ” 杀 。 已经 不 行 了 。
在《 京都议定书)生效一周年之际 , ) 世界 自然基 金会中
《 中共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国有关负责人提 出, 2 1 年 , 到 00 中国将把单位 G DP的能耗 规划的建议) 出必须加快转 变经济增长方式 ,并把这 作 )提 降低 2 %,这相当于减少 2 4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0 .
投入 、低消耗、低排放 、高效率”的资 源节 约型增长方式 ,
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 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 问题。十一五时期 ,我们要 以节能 降耗 、减少污 染排放为
国 ,居世 界第二 。全 国七大水 系 3 %的断面 属五类及 劣五 8 类水质, 0 9 %流经城市 的河段 受到严重污染 , 大部分湖 泊及 质不符合原水标准 , 农村 尚有近 3 亿人喝 不上 符合标准 的饮 用水;酸沉降、 光化学烟雾 、 细颗粒物 已经在城市密 集地 区
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大力提高原始 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能 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
构成严重 的区域性污染 。世界 l 0大污染城市 ,我国 占了 6
“ 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 ,在全球 14 国家和地区的排序 4个
个。2 0 年 年初 ,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 了最新的 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实现 由资源—— 产品— —废 05 中 ,我国位居第 l3 。 3位 环境承载不堪重 负,资源瓶颈制约 日益尖锐 。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提升工业增长后劲惠城统计局 张淑贞近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惠城区的工业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工业经济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确立了“工业立区、工业强区”的局势。

当下,“内忧外患”,小企业频频倒闭,大企业盈利受挫。

因此,破解发展难题成为当务之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结构和矛盾突出一、 工业增长回落。

2004-2007年,工业快速增长,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6.5%。

2005年最高达19.3%,2006年开始缓慢回落。

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相差 5.4个百分点。

2004-2007快报增长速度510152025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年份增长率与上年同比增长速度二、 产业结构变化符合趋势演变要求,但提升不快。

从总体结构观察:2004-2007年,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从62.2%下降至54.6%。

从内部结构观察:装备制造业是任何一个发达工业体系的中枢,它是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要求。

2005-2007年间,规模以上工业的装备行业共7个行业,其中只有一个行业下降,其余都是上升。

用2007年与2005年两年的数字直接对比,仅增长6%。

装备制造业增长缓慢。

因此,可以说,我区工业产业结构变化符合趋势演变要求,但提升不快。

表一: 2005-2007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行业 2005 2006 2007 态势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 0.17 0.18 0.83 上扬专用设备制造业 0.33 0.50 0.82 上升通用设备制造业 3.53 4.39 8.15 上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4.67 7.31 10.47 上扬金属制品业 5.20 5.03 3.84 下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5.14 27.92 28.01 上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141.69 129.02 139.45 下降回升 合计 180.73 174.35 191.57 缓慢提高三、 工业总量大,但效益低。

建设领域平台企业转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武汉某平台公司为例

建设领域平台企业转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武汉某平台公司为例

建设领域平台企业转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武汉某平台公司为例摘要:随着国企改革步伐逐步加快,建设领域平台企业转型已经不是“明天”要做的事情,而是“今天”要做的事情。

并且越早转型,手续和流程将更简便,政策倾斜力度更大。

本文试图从武汉某国有控股平台企业入手,管中窥豹,探索建设领域平台企业转型发展之路,仅供业内同仁参考。

关键词:建设领域;平台企业;转型发展。

引言2022年5月底,国务院印发了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国发〔2022〕12号),包括六个方面33项措施,其中第17条措施为“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明确将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当前,平台企业“去平台化”是大势所趋,武汉进入后军运时代,建设领域平台企业转型势在必行、越快越好。

1.建设领域平台企业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1就政策法规层面而言,平台公司必须转型。

当前,在强化金融监管、融资渠道逐渐收紧的新形势下,各种政策法规接连发布。

从国务院2014年43号文开始,国家已经严格要求平台公司必须剥离融资职能,实行市场化转型,不得再为地方政府进行融资。

进入2017年后,国家的政策更是密集出台,尤其通过50号文、87号文、194号文等文件,明确要求了平台公司必须转型。

特别是中共中央27号文和财经23号文中,不仅对地方政府和平台公司进行了严格要求,更是严禁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国企为地方政府和平台公司提供各类违规融资。

1.2从长期发展来看,平台公司转型已势在必行。

在地方投融资模式重构的大趋势下,地方政府将加快构建以地方政府债券和合规PPP模式为主的新投融资模式。

与此同时,由于对政府违规举债的约束,以及领导干部考核机制的转变,地方政府投资规模将会明显收缩。

因而,部分平台公司未来业务前景和发展空间都将会受限。

如果平台公司不进行相应转型,增加自身造血机制,消除债务隐患,力争在地方政府重塑投融资模式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未来势必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经销商转型刻不容缓!(标题)农业农村转型刻不容缓

经销商转型刻不容缓!(标题)农业农村转型刻不容缓

经销商转型刻不容缓!(标题)农业农村转型刻不容缓“现在经销商面临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转型问题。

现在不是赚多少,而是还有没有得赚、还能赚多久、自己是否已经被边缘化的问题。

”在经销商的圈子里,流传着一个“5年一轮回”的段子。

说也奇怪,大概每过5年左右,经销商的圈子都会发生一个轮回。

5年前在经销商圈子里叱咤风云的人物,5年后可能在市场上就再也找不见了;而5年前从未听说过的人,5年后则在经销商的舞台上大展身手。

后来有人发现,这5年恰好是跟市场环境的变化相对应的。

市场5年左右会有一次更新换代,而这恰恰导致了经销商的所谓“轮回”。

这样,问题就来了:经销商在轮回之间的5年,该怎样应对?怎样才能在新的轮回到来之时,仍然能够留在舞台上呢?且看安徽新锦丰集团营销中心总经理赵严冬如何解读这个问题。

经销商转型刻不容缓(一级)“现在经销商面临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转型问题。

现在不是赚多少,而是还有没有得赚、还能赚多久、自己是否已经被边缘化的问题。

”去年年底,赵严冬给经销商做过这样一个严峻的诊断。

“两年前我就跟经销商说过,渠道下沉和掌控终端已是大势所趋,先行者必定赢得市场。

现在两年过去了,随着市场新环境的出现,经销商的转型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

我们平常讲适者生存,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无论是企业还是经销商,如果不能及时适应市场新环境的变化,无论之前成绩多么优秀,最终都会被淘汰掉。

”针对同一个问题的两次分析,都让笔者这个局外人感到形势的迫在眉睫。

赵严冬继续分析说:“自从商务部推行‘万村千乡’工程以来,国内目前的渠道形态已经发生变化。

尤其在南方,你下去跑市场的时候可能也会注意到,在城镇甚至农村都已经出现开架超市,有的甚至很集中,这些超市的吞吐量并不比乡镇的大二批小。

”“那大二批会不会消失?”笔者接住话头问了一句。

“实际上,传统意义上的大二批正在逐渐消失,他们现在新的存在状态是批零超市。

既给这些村头超市供货,同时也兼零售,如果不做这些,不能适应市场新环境,就很可能会逐渐被边缘化,失去生存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型刻不容缓
事实上,对物业管理行业来说,已经不是“转不转型”的问题了,而
是转型有多么急迫的问题。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物业管理的转型已是大势所逼——近一两年来,物业管理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人口红利逐渐
消失、行业劳动力供给持续短缺、企业经营成本普遍上涨、传统的盈利空
间被压缩;与此同时,劳动法规不断完善、物业服务的业务边界不断延展、业主和客户对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服务需求的内容不断翻新,以及城镇
化带来史无前例的市场拓展,新科技浪潮对行业正在形成巨大的冲击,等
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变化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影响甚至远远超出了人们
的预判。

一个典型的问题是“用工荒”,自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常态化的“用工荒”首先在广东和沿海城市出现,至今已经蔓延到大部分地区。

对于这种已经不可能结束的“用工荒”,甚至许多物业服务企业还没有来
得及制定企业层面的应变政策。

另一个典型问题是“经营困境”,当下,
企业经营成本普遍上涨导致企业的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原本微利的行业
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近日,记者在广州、深圳和东莞采访时了解到,即便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物业管理起步较早的这些地方,情况也很不乐观。

由此看来,历经30余年的发展,尽管行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属性和简单服务提供者的行业定位,决定了物业服务企业的运营和
盈利空间十分狭窄,使得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现状总体上未得到大的改变,从经济和产业的角度上来看,也限制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用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谢家瑾会长的话来说,就是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在成
本不断上涨的大环境下进一步凸现,传统发展模式确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型升
级已刻不容缓。

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物业服务业”。

之后,业界人士将现代服务业产业特征归纳为“三高和三新”,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以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

由此,物业管理的转型方向进一步清晰。

可以说,物业管理行业转型终于等来了最佳时机。

但是,如何借助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东风迅速抓住可能转瞬即逝的契机,对于刚刚历经30余年发展的物业管理行业来说,显得如此急迫。

先知先觉者
物业管理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物业服务企业的人工成本一般占到总成本的60%甚至更多,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行业享受着人口红利。

但是,当人口红利成为昨日黄花时,物业管理显然无法像富士康一样大规模引进机器人——由此,物业管理行业开始探索依托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通过呼叫中心、PDA移动终端、信息化平台、社区商务、远程监控等科技手段,对物业服务的部分业务进行整合,一方面提升服务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缩减了人力投入,同时,还大大地提高了效率。

例如,通过一个全国性的呼叫中心,将原来需要数百人做的工作,缩减为一个人一台电脑再加一个互联的网络,通过一套远程监控系统将原本几十个秩序维护员缩减为几个人。

可喜的是,近一两年,部分先知先觉的业界企业已经开展了各自的实践和探索。

2011年,万科物业推出了“幸福社区计划”,作为这一计划的组成部分,万科物业牵手华为公司共建了“智慧社区联合实验室”,以促进最新的信息、通信、物联网技术在物业管理领域的应用。

如今,万科青岛小镇项目的业主就已最先体验到了智慧社区解决方案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IP可视电话系统让邻里间可以免费视频电话,邻里交往更加便利;也可以实现业主与小区出入口岗亭的直接对话,方便业主与来访客户之间的沟通,体现尊贵感;在社区服务平台上,业主可以随时查阅物业服务企业发布的信息,选择自己喜欢的家政阿姨;而立体式的居家防盗系统,可以进行远程的手机布撤防;还有无线定位系统,既实现了对访客的实时跟踪管理,更可以提供对老人、小孩和贵重物品的随时监护,一旦出现意外,业主、物业服务人员均可立即知悉,家居生活更加安全安心。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长城物业则建成了基于EAS系统、CRM系统、PMS系统、EAS系统四大系统的云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在社区养老服务产业方面已经跨出了一大步。

比如,通过移动信息技术的使用,长城物业管理人员定编缩减180多人, 操作层人数减编330余人——这在以往,对于一家旗下拥有27家成员企业的全国性企业集团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

而借助科技手段,长城物业不但成
功“瘦身”,将人力成本每年削减3300万元左右,相应地,顾客满意指数从2010
年的80.06上升至2012年的84.16。

当然,更多的业界企业则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了各自的探索和实践。

如绿城物业推出以满足房地产开发商系统服务需求的“全程物业服务体系”和满足业主系统服务需求的“园区生活服务体系”的战略转型目标;嘉宝物业成功依托其服务于房地产开发业务的优势,致力于构建覆盖产业链的六方共赢平台;龙湖物业借助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向智慧物业服务方向迈进,等等。

可以说,这些先知先觉企业的宝贵实践和探索,对物业管理行业转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转型深水区。

就一家地产企业来说,郁亮所说的万科转型,应该是第二次了。

第一次转型,万科由多元业务转为专注住宅,实现了企业长足发展,成就了一个全球最大的房地产企业。

在“碰到规模的天花板”的自我认知之下,万科向城市配套服务商的转型无疑可以看做是其第二次转型,不同于其第一次转型就业务板块的取舍,这一次,万科在商业模式上的转型,无疑淌入了转型的深水区。

之前,郁亮当选CCTV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后,在颁奖典礼上,意大利前总
“未来10到15年,万科如何成为本行业全球的领军者?”理普罗迪曾向郁亮提问:
郁亮表示:未来要坚持企业策略不变。

仅仅时隔一年之后,郁亮此次关于万科向城市配套服务商转型的表示,给予业界,尤其是对于走在物业管理行业前沿的一些品牌企业来说,启示和警醒意义可谓震撼。

同样,或许是在预见“碰到规模的天花板”的考虑之下,绿城物业将为业主提供基础的“物业服务”转变为向业主提供“全方面生活服务”,企业的服务模式也由传统的物业管理向“为建筑产品和业主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

在这一转型战略之下,绿城物业依托于健康医疗、文化教育、居家生活三大体系的“园区生活服务体系”已在全国100多个不同品类的绿城项目中得以全面推广和实施。

在2011年,作为“绿城园区生活服务体系”的项目之一,绿城物业与杭州春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了农产品直供直销商加盟平台,为绿城各园区业主提供优质农产品配送服务。

据了解,先后有200多个农产品基地与绿城物业洽谈,
希望加入到这个配送平台。

而在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社区商务网”的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副秘书长林常青看来,通过整合“各类服务供应商和产品供货商,与社区服务联盟经营商家(银行、保险、居家养老、医疗健身、装饰装修公司、绿化管养公司、家政公司、搬家公司、婚庆公司、旅游公司等)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提供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煤等各类费用查缴;整合社区10分钟商圈资源(便利店、餐饮、购物百货、果蔬市场等)”,就可以成为“面向社区、面向物业、面向业主、面向民生”的社区电子商务服务集成商,进而将物业服务企业的原有商业模式转变为“为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提供各类需求的产品和多层次服务”的商业模式。

在长城物业,社区商务被称为“社区商业生态圈”。

长城物业提出的转型目标是,打造“物业管理生态圈”+“社区商业生态圈”的商业生态系统。

长城物业的蒋伟进一步指出,物业管理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的之间竞争,也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

换句话说,对于拥有大量优质社区客户资源的物业服务企业来说,企业转型发展的方向不外乎在
“社区商业生态圈”上作文章。

如果,我们把万科、长城等企业借助科技手段实现物业服务和管理科技化转型看做是物业管理行业转型的第一阶段的话,那么,针对社区客户(业主、用户)资源深度开发整合的“社区商务”、以及针对不动产资源延伸经营的“资产管理和运营”,或将成为转型的第二阶段。

其中,尤其是“社区商务”,对业界大多数处于不同发展层面的企业而言,具有普适的借鉴和导入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