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新闻学术社团探析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张学良的新闻活动研究

民国时期张学良的新闻活动研究

民国时期张学良的新闻活动研究
2016年适值“西安事变”80周年,当事人之一张学良是由封建军阀向民族资产阶级转化的人物,研究张学良在民国时期的新闻活动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目前,研究张学良的新闻活动的专业文章尚无一例,多是一些回忆性的文章,集中在口述历史访谈、研究生平及思想的著作。

本研究以张学良的新闻活动为主线,以搜集、整理张学良在民国时期的新闻活动历程为考察文本,考察分析张学良新闻活动上的主要特色。

通过研究张学良资助扶植报刊等一系列的新闻活动,透析张学良引导操控舆论对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其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对张学良新闻活动的现代隐喻进行总结。

本研究由引言和正文构成,第一章扼要叙述民国时期张学良的新闻活动开展的新闻业生态环境与家世渊源;第二章详细分析民国时期张学良的主要新闻活动历程;第三章具体阐述张学良在新闻活动上的特色;第四章论述了张学良在办报理念影响下参与新闻活动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第五章简述张学良在民国时期所做的新闻活动的现代隐喻。

总结其利用报刊在推进社会进步、解放中华民族上的贡献,即三项千秋大业,和平统一祖国、和平建设祖国、指挥局部抗日战争。

民国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与影响——以1920-30年代上海新闻记者“四大金刚”为中心的讨论

民国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与影响——以1920-30年代上海新闻记者“四大金刚”为中心的讨论

民国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与影响——以1920-30年代上海新闻记者“四大金刚”为中心的讨论民国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与影响——以1920-30年代上海新闻记者“四大金刚”为中心的讨论引言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一个动荡的时期。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催生了许多新事物,其中包括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

本文将以上海新闻记者群体中闻名于世的“四大金刚”为中心,探讨这一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民国时期上海新闻界的背景上海是中国最早融入西方现代文明的城市之一,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报业发展迅猛,新闻业日趋成熟。

当时著名的《申报》、《大公报》等报纸在上海市场占有较大份额,这也为新闻记者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同时,社会动荡带来的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也使得新闻记者的工作更具挑战性和公众关注度,这为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上海新闻记者“四大金刚”的崛起在上海新闻界,1920-30年代的四位著名记者——章乃器、刘涌泉、骆秉章和王云五智商集中。

他们以其独特的报道方式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而闻名。

四大金刚的出现使得上海新闻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他们通过犀利的探讨和权威性的报道,为上海市民提供了有力的舆论引导。

1. 章乃器章乃器早年在日本留学,回国后加入了《申报》,很快便凭借其优秀的新闻采访能力和深度剖析成为了一名颇受欢迎的记者。

章乃器关注政治问题,特别是上海随时爆发的社会事件。

他通过独家报道的方式,揭露了内外政治的勾当,并对社会提出了直接的建议和意见。

2. 刘涌泉刘涌泉出身于一个文化世家,接受了较高水平的教育,深谙历史和文化。

他以深入调研和独到的观点在新闻界崭露头角。

刘涌泉关注社会问题,特别是对民众的生活状况有着极高的敏感度。

他通过深入的调查和详实的报道,引起了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3. 骆秉章骆秉章早年在法国留学,回国后加入了《大公报》。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袁氏当国》(唐德刚) 袁氏当国》
5、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侵害 政局多变 一度复苏 新闻事业变幻复杂 昙花一现
通过法律手段扭曲自由新闻体制 《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陶菊隐) 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民国初年的新闻界光怪陆离 民国初年的新闻界光怪陆离

报人堕落沦为“报丐” 报人堕落沦为“报丐” “鸳鸯蝴蝶派”文艺副刊风行 鸳鸯蝴蝶派” 黄色小报泛滥成灾 马路小报” 鬼报” “马路小报”与“鬼报”出现
《中华民报》 《民国新闻》 《民权报》 中华民报》 民国新闻》 民权报》
论争 谩骂
殴人 毁报
民国初年出版的政党报刊,在中国近代史上并没 有起到多少进步作用,反而造成政局的混乱。
4、“复辟帝制”与报纸遭殃 复辟帝制” 袁世凯控制新闻界的手段

高价收买以为己用。 办“御用”报充当“喉舌”。 御用”报充当“喉舌”
(傅国涌 《追寻失去的传统 》)

新闻思想 办报是为“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办报是为“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


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训练,做到“四能” 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训练,做到“四能”—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挥舞大棒强力镇压。 “宋教仁案” 宋教仁案”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 “癸丑报灾” 癸丑报灾”

制定法令严格统治。
《报纸条例》《出版法》 报纸条例》《出版法》 》《出版法 《中华民国约法》 …… 中华民国约法》
“只给一家人看的《顺天时报》” 只给一家人看的《顺天时报》 洪宪皇帝 86天 86天 “他坑了我” 他坑了我”

历史趣谈民国时期的社团组织 上海三大亨结社广收门徒

历史趣谈民国时期的社团组织 上海三大亨结社广收门徒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时期的社团组织上海三大亨结社广收门徒导语:继帮会公开化、合法化后,帮会开始向新型社团转化。

规模最大的当数杜月笙的恒社、黄金荣的忠信社、张仁奎的仁社,其成员遍布社会各阶层。

建继帮会公开化、合法化后,帮会开始向新型社团转化。

规模最大的当数杜月笙的恒社、黄金荣的忠信社、张仁奎的仁社,其成员遍布社会各阶层。

建社风起,为上海青帮势力的空前发展搭建了一个平台。

其他的还有杨虎的兴中社、金廷荪的铭社、王晓籁的升社、郑子良的侠义社等。

可以说,“四·一二”政变给上海帮会,尤其是青帮带来的最大转折,就是帮会由原先的秘密状态走向公开化。

既然公开化了,帮会分子当然也得讲究公开的身份。

好在这并不难,他们有的是钱,用敛到的干不净的钱,投资工商企业。

在这条道上,帮会中的大亨、闻人左右逢源,政局动荡,社会不靖,给了他们机会。

杜月笙等大亨、闻人进入企业界,有些资本家为了生存和发展,就选择他们做保护伞。

据1934年杜月笙的恒社理事会印发的《恒社社员录》记载,这年来自商界的社员有一百二十人,占总共二百二十三名社员的百分之五十四。

黄金荣与杜月笙有所不同,黄金荣的资金多投入了娱乐业,如经营共舞台、大舞台、黄金大戏院等。

后来囿于身体和其他方面原因,黄金荣将这些娱乐实体分别租给张善琨、范恒德、金廷荪经营。

此时,对于杜月笙在花钱上的另一番现象也应该一提,那就是赈灾。

如1931年国内遭受水灾,已踏进仁济善堂、中国红十字会等机构,进入“慈善家”行列的杜月笙,也是身体力行,他的行为确实是具有号召力的。

当时杜月笙每行善事,报纸上总会出现鸣谢“大善士杜月笙”的大幅生活常识分享。

民国时期的新闻媒体发展

民国时期的新闻媒体发展

民国时期的新闻媒体发展新闻媒体在民国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成为了引导民众思想、传播信息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时期,新闻媒体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并且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主意识的作用。

本文将从新闻媒体的机构发展、内容形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1. 新闻媒体机构的发展在民国时期,新闻媒体机构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壮大。

首先,报纸成为了主要的新闻传播途径。

各地出现了大量的报纸,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不仅有《民国日报》、《燕京日报》等大型报纸,还有许多以地方为基础的小型报纸。

其次,新兴的广播和电影也开始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

广播电台的兴起,使得新闻可以以声音的形式直接传递给大众,而电影则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结合,更直观地展现了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

2. 新闻媒体的内容形式在民国时期,新闻媒体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逐渐实现了信息的全面传播。

首先,报纸以文字报道为主,通过新闻、特写、评论等形式来传递信息。

同时,各类专栏文章的出现,使得报纸更具有知识性和艺术性。

其次,广播节目以及电影片段则通过声音和影像的结合,更直观地传达新闻内容。

此外,采访报道也成为了新闻媒体的重要形式之一,公众可以通过采访获得现场信息,对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新闻媒体在民国时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成为了激发民众民主意识的重要力量。

通过报道政治事件、社会问题等,新闻媒体唤起了公众的关注和参与,推动了思想觉醒和政治改革的进程。

其次,新闻媒体的出现使信息得以迅速传递,拉近了城市和乡村的距离。

农村地区的民众可以通过报纸、广播和电影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增强了对现代社会的认知。

此外,新闻媒体还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娱乐、文化内容,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总结起来,民国时期的新闻媒体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民主意识的觉醒,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新闻媒体的机构发展和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和选择,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广泛和迅速。

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热点探析——基于民国期刊论文的考察

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热点探析——基于民国期刊论文的考察

3 1 种新 闻学 刊物并点 明其 中的一些刊物还 不能算是纯粹新 闻
学期刊。刘 家林 对民国较 早的新闻学刊物进行 了简要 介绍 , 他 认为 《 新闻周刊 》是最早有关新闻学研 究的出版物 , 但还算不 上纯学术性 的刊物 。 谢 鼎新针对 《 东方杂 志 》的学 术文章 进行 了归 纳和分 析 , 他认 为 《 东方杂 志 》上 所 刊载的相 关新 闻学研究具 有发端意 义。 _ 于继先谈到 了民国新 闻史研究方 法, 他指 出在新 闻学专业 刊物产生发展之 时 , 其他 一些大型综 合性 刊物 以及专业 类刊物也开始将 新闻学作为新 的学科和文 化热 点纳入探讨 范 围 ( 如 《 东方 杂志 》《 国闻周报 》 《 政治 季 刊 》等 ) 。 以上成果确 为民国新闻史研究夯实 了基 础 , 但据 笔者 考证 , 民国时期新 闻学研 究刊物并 不限于此 , 对于那段 时 期 到底有多少新 闻学刊物及其论 文是当今学者未 能论述完 整 之处 , 此外 , 民国时期新 闻学研究 的重点领域 与热 点问题包 括 哪些?而这些 主题 的研究成果 于今人有何史 学上的经验 与教 训?以史为鉴 , 此文研究之现实意义亦在 于此 。
二、 刊 物 来 源 及 其概 况
通过 整理发 现 , 刊 载 了新 闻学 研 究 相 关 论 文 的 刊 物 有 以 下几类 : ( 一 )纯粹 新闻学学术刊物 此类刊物可分为三类 : 1 . 由新 闻记者学会主办 。包括 《 新闻学 刊 》( 北京新闻学 会1 9 2 7 年出版 ) 、 《 战时记者 》( 浙江省战时新 闻学会 1 9 3 8 年 出 版) 、 《 新闻记者 ( 汉 口) 》( 中国青年新 闻记者学会 1 9 3 8 年 出 版 )等 1 5 种 刊物 。 2 . 由大学新 闻系创办 。包括 《 复旦大学新闻学系纪念刊 》 ( 复旦大学新 闻学系纪念刊筹备委员会1 9 3 0 年出版 ) 、《 报人 廿 界 》( 燕 京大学新 闻学系 1 9 3 5 年编辑 出版 )等4 种。其 中 《 新 闻学期 刊 》( 复旦大学新闻学会 1 9 3 5 年出版 )刊载有复 旦大学 新 闻学系现状 、 各 国新 闻事业之鸟瞰 、 国内新 闻事 业概 况等。 3 . 由报馆 通讯 社创 办。包 括 《 新 闻学周 刊 》( 福 建 民 国 日报社1 9 3 1 年出版 ) 、《 报学季刊 》( 申时 电讯社 1 9 3 4 年 出版 ) 、 《 报学杂 志》( 南京 中央 日报社 1 9 4 8 年出版 )等5 种。

民国时期的大学新闻教育办学模式比较研究——以1930—1940年代燕京、复旦、政校新闻系为例

民国时期的大学新闻教育办学模式比较研究——以1930—1940年代燕京、复旦、政校新闻系为例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an. 2018 / No. 1民国时期的大学新闻教育办学模式比较研究——以1930—1940年代燕京、复旦、政校新闻系为例王继先*[摘 要] 1930—1940年代,以燕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央政治学校新闻教育为代表的中国大学新闻教育在模仿西方尤其是密苏里新闻教育办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创造出了符合各校自身发展实际,因应时代、社会和国家要求的不同办学模式。

本文以这一时期上述三所大学新闻系为例,通过比较研究不同模式的办学宗旨与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选择、培养成果,揭示民国时期大学新闻教育不同办学模式带给我们的共同启示。

[关键词] 民国时期;大学新闻教育;办学模式;比较研究在民国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中国大学新闻教育发展到20世纪30—40年代,形成了外国教会大学、官办公立大学和民间私立大学“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并以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在当时中国大学新闻教育领域分别占据一席之地。

一、 早期中国大学新闻教育的起源“民国初年开始出现职业记者,��随着后继者的增加,职业记者作为一个群体得到关注。

”a与此同时,作为中国早期新闻从业者主体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本身也经历着由传统儒家文人转型为现代知识分子和职业化、专业化报人的重要过程。

(一) 中国大学新闻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发端尽管“许多中国报人试图为其自身建立职业化模式时,实际上所构建的只是一种类似观念的东西”,b但当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力争以一种专业新闻纸而非论政工具的面目出现时,办报的实际责任就不是纯粹的传统文人以及“类似观念的东西”所能胜任,而只能由职业报人通过专业新闻实践承担了。

* 新闻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民国新闻史研究所副研究员,210097。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13&ZD154)阶段性成果。

《公共交往与民国职业报人群体的形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5期。

a罗映纯、林如鹏:《中国新闻业的职业化历程——观念转换与商业化过程》,《新闻研究资料》1992年第3期。

论民国新闻学术著作出版与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论民国新闻学术著作出版与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论民国新闻学术著作出版与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王润泽 刘冉冉内容摘要:民国时期出版的新闻著作,具有独特的学术研究价值。

这一时期文化上中西交汇,政治上遭受外敌,外在环境的动荡难以避免地给学术研究留下了烙印。

在这时期出版的文献,带有独具一格的思想特色。

梳理民国时期不同时段新闻著作出版数量,研究不同地区出版特色,继而对新闻著作进行整体性分析,能够初步勾勒出民国时期新闻学术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

关键词:民国;新闻著作;学术知识体系;图书出版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1.01.011自1903年第一本新闻著作——日本人松本君平《新闻学》在中国翻译出版伊始延至1949年,新闻学研究可谓硕果累累。

尤其徐宝璜于1918在北京大学创立新闻学研究会后,一系列专业刊物、组织团体、学术著作问世,新闻学术建制逐渐完备。

林德海主编的《中国新闻学书目大全》记载了自1912年至1949年新闻学书目等出版信息400余条①,2010年以后国家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合作出版的“民国时期新闻史料汇编”“民国时期新闻史料续编”“民国时期新闻史料三编”“民国时期新闻史料四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藏稀见民国新闻史料汇编”等丛书,亦收录了400余种史料影印原件。

民国时期出版的这些新闻著作基本完整显示了这一时期新闻学知识体系、学术体系构建的时空脉络和逻辑走向,搭建起了之后的研究框架,是我国新闻学从发轫到有所发展且颇具规模的一段时期。

梁启超曾言,“治一学而不深观其历史演进之迹,是全然蔑视时间关系,而兹学系统终未明了”②。

不对学科进行追本溯源,无以进一步支撑其学术地位。

专业书籍出版则是对学术、学科的系统性思考,是观察和分析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与创新的重要依据。

记载着具有专业化、系统化知识的学科著作,是对学科展开研究的最佳对象③。

今天我们可以从著作中窥探中国新闻学在引进西方新闻学的基础上,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的。

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民国初年是中国新闻事业的繁荣时期,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原因:1.政治变革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开放和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政权,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这一政治变革为媒体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环境,新闻媒体得到了更大的自由度,新闻报道不再受到政府的强制审查。

2.经济发展为新闻业务提供了支持:民国初年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和进步,加快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这一经济发展为新闻业务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广告和订阅成为媒体的重要收入来源,增加了新闻媒体的财务基础。

3.报刊技术和发行渠道的改进:民国初年,报纸出版和发行技术有了显著的改进。

铅字印刷和平版印刷技术的引入使报纸制作更加高效和便利。

此外,发行渠道的拓宽和新闻代理制的建立,使得报纸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到各地,增加了读者群体和发行量。

4.新闻从业人员和专业培训的提升:在民国初年,新闻从业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提高。

有更多的专门从事新闻采编的人才涌现,新闻报道的品质和水平有所提高。

同时,一些新闻机构和学校开始提供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为新闻业务的专业化和发展提供了支持。

5.社会舆论的觉醒和需求的增加:民国初年,社会舆论逐渐觉醒,人们对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更感兴趣。

新闻媒体通过报道、社论和评论,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观点。

社会对新闻的需求也进一步推动了新闻业务的繁荣和创新。

总的来说,民国初年中国新闻事业的繁荣得益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技术改进、专业培训和社会需求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这些因素为新闻业务的开放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新闻事业的繁荣和进步,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11874880_民国时期《新闻记者》的新闻精神研究

11874880_民国时期《新闻记者》的新闻精神研究

新闻前哨2016年第6期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937年11月8日成立于上海,从成立之初至1941年4月被国民政府查封,一直致力于中国新闻业的发展。

1987年经新闻界开会论证,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认定为“中国记协”的前身,2000年国务院将“青记”的成立日期11月8日确定为中国的“记者节”。

1938年4月1日“青记”创办了会刊《新闻记者》,《新闻记者》的内容主要分为五类:新闻报道、新闻业务、新闻宣传、新闻事业和新闻政策。

它的文章充分体现了当时报人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及对新闻精神的坚守。

一、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1933年夏,上海的几个青年记者———上海《大美晚报》编辑吴半农、上海《新闻报》记者陆诒、上海新声通讯社编辑恽逸群、上海新声通讯社记者袁殊、上海申时通讯社记者鲁风等人在上海霞飞路上的一家名叫“文艺复兴”的小餐馆里偶遇。

为了能够相互交流时政消息、共同学习理论知识,促进自身进步、提高职业能力,他们商定以后每周座谈一次,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前身———上海记者座谈会自此诞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众多青年记者纷纷奔赴抗战前线,开展采访报道工作。

为了能如实报道战争情况,快速向全国人民通报战争进程,发挥新闻战线在抗战中的作用,上海新闻界的记者迫切感到有必要进一步组织起来。

在之后的一次座谈会上恽逸群提出这个建议,经座谈会成员讨论后决定成立一个永久性的组织。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到上海检查党的工作,在会见胡愈之、夏衍等人时指出要加强爱国新闻工作者的团结,组织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统一战线。

胡愈之、夏衍等人同新闻界的其他人员商议后决定在上海成立一个新闻工作者团体。

1937年11月4日下午,范长江、夏衍、恽逸群、邵宗汉、朱明、羊枣等人经商议决定组织一个永久性的团体———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并推举范长江、恽逸群、羊枣负责筹备工作。

民国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与影响——以1920-30年代上海新闻记者“四大金刚”为中心的讨论

民国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与影响——以1920-30年代上海新闻记者“四大金刚”为中心的讨论

民国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与影响——以1920-30年代上海新闻记者“四大金刚”为中心的讨论民国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与影响——以1920-30年代上海新闻记者“四大金刚”为中心的讨论摘要:20世纪20-3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也是新闻业的中心。

在这个时期,四位杰出的上海新闻记者被誉为“四大金刚”,他们的出现标志着民国时期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与兴盛。

本文将以“四大金刚”为中心,探讨民国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引言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上海新闻界兴盛的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进步,新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同时,新闻从业者的地位也得到提升,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新闻记者,他们以其卓越的报道能力和个人魅力成为社会明星。

二、新闻记者的形象转变在民国时期,新闻记者的角色逐渐从简单的信息传递者转变为舆论引导者。

他们通过独特的报道风格和观点表达,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和行为。

新闻记者不再仅仅是文字工作者,他们成为了社会中备受瞩目的人物。

三、上海新闻记者“四大金刚”的崛起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四位杰出的新闻记者高华、傅雷、聂绀弦和秋瑾崭露头角。

他们因其出色的新闻报道和社交能力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四大金刚”。

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论塑造了自己的公众形象,并与时下著名艺人和政治人物交往,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四、四大金刚的新闻报道四大金刚的新闻报道多样化,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他们关注社会问题,揭露黑暗面,关心农民工人和妇女的权益。

他们的报道直指社会痼疾,引发了读者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关注和反思。

四大金刚以其深入的调查和独特的观点,为民众提供了获得真实信息的窗口,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明星记者的社会影响四大金刚的崛起标志着民国时期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

他们被社会广泛认可,并被媒体大肆报道。

论民国新闻教育的实践设计(1918-1949)

论民国新闻教育的实践设计(1918-1949)

论民国新闻教育的实践设计(1918-1949)王 妍,邱立楠( 1.江苏海洋大学 江苏 连云港 222005 2.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 401120 )摘 要:民国时期是中国新闻的教育的开端,本文主要考察了该时期新闻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背景,从新闻教育的实践理念出发,根据其具体的实践设计,归纳出民国新闻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学课程的设置、师资团队的设计、实践平台的搭建和教学模式,以分析民国新闻教育的实践设计特色,还原民国新闻教育的实践教学之貌。

关键词:民国新闻教育 新闻实践 实践设计建立专业新闻教育的倡议最早是由中国报界具进会发出的,“吾国报业之不发达,岂无故耶?其最大原因,则在无专门之人才。

……(报业)今后若谋进步,扩张之数,正未可量。

而能胜此重负,几何不先有以养育之?”[1]而被公认为民国新闻教育的发端是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

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报学系成立,这是民国大学的第一个新闻系。

在此之后,一大批学校相继建立了新闻学系。

新闻事业的前进,中国教育的革新以及新闻教育界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拼搏与奋斗使民国新闻教育实践得到发展并走向成熟。

新闻职业的强实践性、实际操作性以及实用性等特征,也成为决定新闻教育机构培养新闻人才理念的重要影响因素。

民国新闻教育实践在整体上呈现出重视实践课程、强调实际操作的重要性、重视职业培养等特点。

民国新闻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不仅创造了中国本位的新闻教育模式,还将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引入到培养理念之中,以求培养“健全的新闻人”。

民国新闻教育的实践设计有着独特的总结和研究价值,从实践理念到实践教学设计,其所作出的贡献和存在的问题,都对当代新闻教育的实践教学的开展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民国新闻教育的实践概述《教育大辞典》为教育实践作出的解释是:“指的是人类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

”[2]从广义上来讲,就是指增长人的知识、增加技能、锻炼身体或者能够在思想层面产生影响的活动。

民国初年(1912-1927)新闻职业化探析

民国初年(1912-1927)新闻职业化探析

2015年第11期191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经过短期的和平民主建制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同时,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产阶级在民国政府初期鼓励实业的政策下开始迅速发展,民族资本不断积累、企业数量不断增长,尤其是轻工业飞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短暂的“春天”。

政治上的松动,经济上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我国近代报业职业化奠定了基础。

从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出版到以王韬创办《循环日报》为代表的民族报业兴起这段时间内,西方的商业报纸办报模式日趋成熟,职业化程度日臻完善。

这些成熟的办报模式随着列强的入侵也传入中国,为国人办报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与此同时,我国民族报人也开始或有意识,或因为政治原因被迫出国,在游历中对国外的办报经验进行考察学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涌现出了大批名记者、报人,如黄远生、胡政之、邹韬奋等,这些人大都有出国留学考察的经历,回国后开创了自己的新闻事业,并且在很长时间内影响着中国报界的格局。

因此,可以说民国初年新闻职业化的发展与借鉴国外先进办报经验,学习国外新闻职业化进程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这些先进的思想、经验对整个民国时期乃至当下我国新闻职业化进程都有着借鉴意义。

一、商业报纸的企业化经营20世纪初,商业性大报如《申报》《新闻报》等在民国初年纷纷进行改革,建造报业大楼、购进新式印刷设备、设立广告推广部门、兴办公共文教事业等,通过这些措施扩大报社的影响力,进而扩大报纸的发行量。

综观这一时期几家大报的成功,得益于报人对以下理念的具体实践:1、经济上的独立为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报业的发展同样遵循了世界报业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三个时期:政府官报、党派报纸、商业报纸。

民初以前我国报纸大都处于党派统治之下,而党报的特点就是经济上依赖政党经费,言论上发表有利于政党的观点的同时极力抨击对方党派。

报纸的发行量、经营规模完全依据政党的政策制定,极度缺乏灵活性。

试论民国时期新闻学理论体系之建栈

试论民国时期新闻学理论体系之建栈

作者: 李秀云
作者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天津300387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97-202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期
主题词: 报学;新闻事业之学;新闻之学
摘要:民国时期,新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建立起来并得到初步发展。

期间,新闻学者致力于新闻学知识体系的建立与普及,同时也尝试理论体系之建构。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有报学、新闻事业之学、新闻之学的分野,新闻学理论体系建构也随之出现三种不同呈现形态。

对新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不同探索,是民国时期新闻学术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也为当今的新闻学术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论民国新闻史研究的意义、体系和实施

论民国新闻史研究的意义、体系和实施

论民国新闻史研究的意义、体系和实施
倪延年
【期刊名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5)001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国新闻史的研究没有引起中国新闻史学界应有的重视.积极开展民国新闻史研究,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而且对于促进台湾海峡两岸学术界的交流,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是中国新闻史学界不应再延搁的迫切任务,也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理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民国新闻史研究以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为整体对象,全面研究民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进而总结这一特定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同时,也开展各种专题研究.民国新闻史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整体构建、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要举全国专家之力,及早启动这一宏大的学术工程.【总页数】8页(P128-135)
【作者】倪延年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9.29
【相关文献】
1.论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 [J], 倪延年
2.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热点探析r——基于民国期刊论文的考察 [J], 付俊杰
3.民国时期中国新闻史研究——以《战时中国报业》为例 [J], 匡俞佳
4.民国时期中国新闻史研究——以《战时中国报业》为例 [J], 匡俞佳
5.苏联新闻学及新闻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与未来路径研究——兼谈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新闻与传播 [J], 张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二、民初的名记者
由于政论的萎缩和新闻通讯的兴起, 民初还诞生了一批以新闻通讯著称的记者。 主要有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 张季鸾等。
【学习思考题】
• 1.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 2.简述“癸丑报灾”的前因后果。 • 3.简介袁世凯对报界的控制手段和报界的 反抗情况。 • 4.试析民国初年新闻业务的进步及其原因。 • 5.简述黄远生的新闻业务活动特点和新闻 思想。 • 6.民国初年有哪些比较著名的记者,他们 各自的新闻经历如何?
二、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
上述的种种原因,使得这一时期的各 种报刊风起云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景象。据统计,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 国的报纸由十年前的100多种,猛增到近 500种,总销售数量达4 200万份,这两个 数字都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
第二节 袁世凯统治和收买
三、袁世凯时期有关新闻事业的立法活动
在1912年袁世凯上台至1914年前,袁 世凯虽然还不敢公然制定钳制新闻事业的 专门法律,但在制定其他法律时常常夹带 一些有关剥夺新闻自由权利、限制新闻事 业发展的条款。
第三节 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新闻事业
一、新闻事业的复苏
(一)中央政权的软弱 (二)经济在夹缝中的发展 (三)交通、邮政、电信系统的进步 (四)思想、文化、教育的情况也有利于 报刊的发展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 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事业 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新闻事业 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
第一节 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
一、政党报纸大发展的历史背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发动起义, 辛亥革命爆发。接着,各地纷起响应,两 个月后,全国有14个省宣告独立。 1912年 1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 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史称中华民国南京临 时政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登 载 “ 闻 ” 新 11 9 8年 1 0月 1 4日,北京 大学 新 绍新 闻学 知识 和学 理 , 所谓 新 闻之新 闻是 也 。212 [ 99 1 闻研究 会成 立 ,这 是 中国历 史 上第 一 之 报告 ,
月 黄 新 扩版 个 专 门 以新 闻学为 研究 内容 的 学术 团 年 3 , 天鹏 又将 《 闻学 刊》 报学 杂志 》 每 月发 行 ,由上 海光 , 体。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担任会长, 徐 为 《 新 新 宝 璜 、 飘 萍担任 了学会 的导 师 , 定 华 书局 印刷 发 行 。《 闻学 刊》《 闻 邵 规
国各地 甚 至海历史 的书籍 博 客慕名专程而来 。固 ( 者 单位 : 南民族 大 学) 作 云
环 境 的改 变 ,大 大提 升 了宝水 洞 物馆 , 游 客休息 的屋 顶花 园 、 色 咖 供 各
书房胡 同的旅 游文 化 价值 。在 韩 国涂 啡 馆等 集群 文化 设施 。经过 韩 国 网络 鸦 爱好 者 的精 心打 造 下 ,让二 手 书胡 上有 名 的 “ 片 同好 会 ”会 员们 的推 照

直 到 2 世 纪初 才有 改观 。 时期 一 两 年 多 时 间 的北 京 大 学 新 闻 研 究 会 0 这
方 面 出 现 了 一 些 新 闻学 著 作 , 比 如 就 宣 告 了 中 国新 闻 学术 研 究 社 团 的
10 93年 日本学者松本君平 《 新闻学》 诞 生 。 、
民 币 4 ) 能 购买 任意 图书 。 随着 也 是一 道美 丽 的风 景线 。那 些 仿佛 是 绍 釜 山景 点时 的重 点推 荐 。 2 1 元 就 而 而 00年 釜 山国际 电影 节知 名度 的提 高 , 宝水 从 动 画书 中跳 出来 的文 字 和 图片 ,就 年 末 ,在 韩 国收 视率 最高 的旅游 类节 “
的社 团开始 出现 。
术, 发展 新 闻事业 为宗 旨” 。学会 当时 还 出版 “ 全 国为惟 一 出版物 ” 《 在 的 新

。 次 平 津 地 区 主 要 的 新 闻 学 术 闻学 刊》 …由黄天 鹏担任 主编 。 年 ,
社 团
新 闻学会 又创 办 了 《 闻周 刊》 仍 由 新 , 黄天鹏 担任 主 编 , 新 闻周 刊 》 《 不但 介
业 有 过研 究和 论述 。但 此 时 的新 闻学 刊 ,一共 出版 了三 期 。研究 会从 开办 9 0年 1 2月停 办 ,一共 办 了两期 研 究停 留在个 别报 刊 的单独 行 为 ,并 到 1 2 没 有对 新 闻学展 开 系统 、 深入 的研 究 , 研 究班 ,培养 学员 10 名 。仅存 在 0余
洞 书巷 节 ”也 从每 年 5月 改为 9月举 那样 依 附在 门 、 墙壁 、 电线杆 上 , 动 目 “ 灵 两天 一夜 ” 的推荐 下 , 水洞 书房 宝
行 ,这样 可 以更 大程 度地 吸 引来 自全 而跳 跃 , 丽 又多彩 。 同内还 建设 了 胡 同更是 声名 远 播 ,甚 至还 有海 外游 美 胡
1 4家 新 闻单 位 联 合 创 办 了平 津 新 闻 贺并 且发 表 了演讲 。 学会 会章 规定 “ 本 于 以社会 主 义为 根据 的科 学 的新 闻学 学 会 。学会 由 《 公报 》总编 张季 鸾 、 会 以联络 社友 感情 , 究新 闻学 术 , 大 研 促 之理论 的阐扬 。‘ 闻价 值 ’ 新 原是 以最
《 界 日报》社长 成舍 我 、 华北 日报》 进 新 闻事业 为 宗 旨” 并且 规定 , 凡本 大 多 数读 者之 喜 爱与 否而 确定 ,新 闻 世 《 , “
《 其宗旨为“ 灌输新闻知识 , 培育新 闻人 周 刊 》 报学 杂志 》是我 国较早 的一批
才 ” 9 9年 2月 改名 为 北京 大 学 新 新 闻 学期 刊 。 。1 1
闻学研 究会 。 旨遂 改 为“ 究 新 闻学 宗 研
13 9 6年元 旦 , 北京 和天 津新 闻界
活动中你只需花费 5 0 0 韩币 ( 约合人 同的 5 0多家 书铺 即使 关着 门不进 去 , 广 ,书房 胡 同成 为各 国旅 游 书籍 中介
11 史 青 翻 译 美 国记 者 休 曼 所 著 93年
12 9 7年 1月 , 国早 期 的新 闻学 我
的新 闻学专 著 《 实用 新 闻学》 以及 稍 者 黄 天 鹏 在 北 京 倡 议 成 立 了 北 京 新 , 后 徐宝 璜 的《 闻学》 邵飘 萍 的《 闻 闻学会 ,学会 简 章明确 规定 ,学会 是 新 、 新 由对 于 新 闻事 业 有 志 之士 所 组合 纯 学 总论 》 戈公 振 的 《 、 中国报学 史 》等 “ ,学 会 “ 以研 究 新 闻学 等 ; 一方 面 , 有新 闻学 术研 究性 质 粹 学 术 团 体 ” 另 带



中要
理 ,增 长新 闻经 验 ,以谋 新 闻事 业之 发展 ” 。研 究的 内容 主要 : 闻学 根本 新
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刊登的《 闻纸略 知识 、新 闻采集 、新 闻编 辑 、 闻造 新 新
民国时期新闻学术社团探析
论 》是 中国报 刊 中 出现的第 一 篇新 闻 题 、新 闻通 信 、新 闻社 与新 闻通 讯社 学 专论 。17 年 6 86 月上 海 出版 的 《 万 之 组织 、 论 、 告术 、 验新 闻学 9 评 广 实 2 国公报 》刊登 的 《 新 闻纸 有十 益说 》 页 。研究 会还 办有 《 闻周 刊 》 这也 论 新 , 以及梁 启 超 19 年 刊登 在 《 86 时务 报 》 是 中 国 当时 唯一 传 播 新 闻 学 知 识 的 上的 《 论报 馆有 益 于国事 》 都 对新 闻 报 刊 , 是 中国最 早采用 横 排式 的报 , 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