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记忆实验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深入剖析人类记忆机制导语:人类的记忆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短时记忆的研究对于理解认知过程、学习和注意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展开全面评估,从不同角度解析人类记忆的特点和限制,以及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启示。
一、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简介斯滕伯格是研究记忆与注意力领域的重要学者,他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以探究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等特点。
其中,他最著名的实验是通过使用数字串作为实验刺激,要求被试在记住数字串后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提取与记录。
该实验成果成为了理解人类工作记忆机制的重要基石之一。
二、斯滕伯格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发现斯滕伯格实验结果表明,人类短时记忆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能够同时存储和处理的信息数量在7个左右。
这一结果被称为“魔法数字7±2”的规律。
这意味着,如果被试试图记住或处理超过7个信息,就会发生记忆的遗忘或混淆。
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对于理解我们为什么很容易忘记事物或者感到记忆负荷超出承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记住很多信息的情况时,可以采取分块、编码和使用外部辅助工具等方式来提高记忆容量的利用效率。
三、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持续时间的探究斯滕伯格实验还发现,人类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有限,一般约为20-30秒。
超过这个时间段后,信息会自动消失或被其他信息所替代。
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记忆在时间维度上的限制,对于理解我们为什么很容易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或者犯下时间序列错误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记忆替代策略、重复练习和有效的时间管理等方式来延长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提高记忆的效果。
四、对个人观点和理解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为我们认识和应用记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而在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中,我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的限制在现代社会特别值得关注。
医学心理学实验三 短时记忆实验
实验三、短时记忆广度
短时记忆的容量又称为记忆广度,指彼此无关事物短暂呈现后能记住的最大数量。
美国心理学家 Miller 有关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表明,保持在短时记忆的刺激项目大约为7个,人的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广度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和个体对识记材料的加工程度存在内在联系。
组块能够有效的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
组块是短时记忆容量的信息单位,指将若干单个刺激联合成有意义、较大信息单位的加工过程,即对刺激信息的再编码。
例如,要记住2824714932这样一个电话号码,若把它分成28(局号)、2471(总机号)和4932(分机号)3组,就能减轻记忆的负担,扩大记忆的容量。
实验目的:
测量个体短时记忆的容量
仪器设备:
EP805短时记忆广度测试仪
实验步骤:
1.接通电源,仪器显示M—0.7记忆广度测试状态。
0.7表示每个数字呈现时间为0.7秒。
2.按启动键,仪器随机显示一组数据,听到一声提示音,并且看到缺位灯亮,被试即可回答。
3.被试根据记忆,按对应的数字键回答,仪器自动记录回答的正确数。
4.重复步骤2、3的操作,当连续听到5声提示音,显示屏呈现END时,表示实验结束。
按显示选择键,记录正确反应数RI。
实验结果:
计算短时记忆容量F=2.0+0.25×RI
(注:2.0为基础分数,RI为被试正确回答的分数
思考题:
1.比较同组成员的短时记忆容量的大小,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2.短时记忆有什么特点?。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记忆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短时记忆,作为记忆的一种形式,更是我们处理信息时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更好地了解短时记忆的机制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项短时记忆实验。
实验一:数字串记忆我们首先选择了数字串作为短时记忆实验的刺激材料。
研究参与者被要求记住一个长度为6的数字串,然后在听到提示音后回忆出记忆的数字串。
我们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提示音和时间间隔,观察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
结果显示,在没有提示音的情况下,参与者平均只能记住2个数字;而当添加提示音后,参与者的记忆能力明显提升,平均可记住4个数字。
此外,我们发现,时间间隔对参与者的记忆能力有显著影响。
当时间间隔较短时,参与者的记忆能力更好;而当时间间隔较长时,参与者的记忆能力明显下降。
实验二:图像记忆为了探究视觉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作用,我们进行了图像记忆实验。
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不同的图像,然后在一定时间后回忆出尽可能多的图像。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短时间内能够记住的图像数量与数字串实验结果相似,平均在3个到4个之间。
然而,与数字串实验不同的是,图像记忆的能力似乎受到图像的复杂度和抽象性的影响。
较为简单和具体的图像更容易被参与者记住,而较为复杂和抽象的图像则难以保持在短时记忆中。
实验三:干扰对短时记忆的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面临许多干扰,如嘈杂的环境声音、他人的谈话等。
为了了解干扰对短时记忆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干扰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在记住数字串或图像的同时,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的干扰。
结果表明,干扰对短时记忆的损害程度取决于干扰的类型和强度。
嘈杂的环境声音干扰了参与者的数字串记忆,而视觉干扰对图像记忆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一结果凸显了干扰对短时记忆的敏感性,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创造一个安静和无干扰的环境来帮助记忆。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短时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我们发现,提示音和时间间隔对数字串记忆有显著影响,简单具体的图像更易于记忆,而干扰则对短时记忆产生负面影响。
短时记忆实验
实验程序
把被试分为两组,都是学过英语的。如果 没学过英语的人做被试,实验材料另换。
把每个被试的正确回忆数填入表6—7中
2.在计算记亿广度后对默写过的数字 体还能回忆起来吗?为了解全班被试数字 记忆广度的个体差异,试说明其可能的
实验五 两种识记方法的比较
演示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现象2g回忆 法比较两种识记的不同效果。
器材
幻灯机;能控制每张幻灯片呈现的时间 为2秒,幻灯片每张上有一个数字和一个 汉字。
指导语
1.将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左右两组.两组人数 相等。
2.检查“无意义音节—数字”对的记忆保持 量
(1)请第二组被试再学“无意义音节—数字” 对。指示语同第一组。但须将“汉一英词”对 改“无意义音节—数字”对。
(2)实验程序和记录方法同前面“1”中的“(2)、 (3)”。须注意,两组被试学会的标准要相同, 学会后与再学开始的时间间隔也要相同。
结果统计与分析
3.用实验结果画图并说明延迟再现对短 时记忆的影响,从而验证短时记忆中信息 储存的时间。
思考与讨论
1.本实验结果是否与前人有关实验结果 一致?如有差异,试分析原因。
2.为什么在识记和再现之间要被试倒 背数字?
3.为什么本实验允许被试再现的时间 都是15秒?
实验二 短时记忆容量 目的
验证短时记忆的容量;学习用再现法和 再认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容量。
实验程序
(2)第一遏将10个汉一英单词对依次呈现一 遍。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用于测试人们在短期记忆任务中的表现。
实验的步骤是:实验者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物品或信息,然后要求被试在一定时间内回忆刚才呈现的物品或信息。
被试通常需要以特定的顺序、数量或特征回忆这些物品或信息。
实验结果的主要观察指标是被试在回忆任务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通过分析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回忆表现,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例如:
1. 被试在短期记忆任务中的回忆能力是否受到干扰的影响。
2. 不同类型的信息对被试回忆的影响程度。
3. 回忆能力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4. 是否存在记忆干扰或混淆效应。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具体结果会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研究者会根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不同被试或条件下的平均回忆表现。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不同因素对回忆表现的影响程度。
总的来说,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可以提供关于人类短期记忆功能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听到一系列单词后能够准确地回忆出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
实验中,参与者会听到一系列单词,然后被要求回忆并重复他们记得的单词。
经过多次实验,研究者观察到了一些共同的模式。
首先,研究者发现,参与者能够准确地回忆出前面听到的一些单词,而随着听到的单词数量增加,回忆的准确率逐渐降低。
这表明斯滕伯格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并且受到干扰的影响。
其次,实验结果还显示了串联效应和优先效应。
串联效应指的是,参与者更容易回忆起他们在单词列表中最后听到的几个单词。
优先效应指的是,参与者更容易回忆起他们在单词列表中最初听到的几个单词。
这说明,短时记忆对于信息的存储和提取是有偏向性的。
此外,实验还发现,干扰对记忆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参与者在听到单词之后进行干扰任务,比如做一些数学计算或分心的任务,他们的记忆准确率明显下降。
这表明,短时记忆的提取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干扰,而且需要一定的专注力。
总体而言,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显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有序性和易受干扰等特点。
这些实验结果对我们理解人类记忆的工作机制和限制有重要的启示。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摘要:I.引言- 介绍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II.实验过程- 实验的流程和步骤- 实验中使用的材料和工具III.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实验结果的验证和确认IV.结论- 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 讨论实验的意义和影响正文:I.引言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心理学中经典的实验之一,旨在探究人类短时记忆的提取过程和机制。
该实验由心理学家斯滕伯格(RodolfoL.Stemberg)于1965 年提出,其结果对于理解短时记忆的运作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II.实验过程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过程如下:首先,被试需要记忆一组数字,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测试,每次测试中,被试需要判断一个数字是否曾经在记忆中出现过。
实验中,被试需要对每个测试数字进行反应,即按下“是”或“否”的按钮。
实验中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包括:数字卡片、按钮、计时器等。
III.实验结果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显示,被试在记忆数字时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提高,但在一段时间后,反应速度和准确性都会下降。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被试在记忆数字时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数字的难度、测试的顺序等。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表明,短时记忆的提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神经元和神经元网络的相互作用。
实验结果的验证和确认表明,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一种可靠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短时记忆的提取过程和机制。
IV.结论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提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神经元和神经元网络的相互作用。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被试在记忆数字时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STM)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指的是在刺激停止后,信息在脑中保持的时间大约在几秒到一分钟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关键环节。
本实验旨在通过记忆广度法测定被试的短时记忆广度,探讨不同记忆材料对短时记忆广度的影响,并分析个体差异。
二、实验方法1. 被试选择:选择我校心理系大二学生86人为被试,年龄、性别、智力等因素基本均衡。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分为两组,一组为无关联数字,另一组为有意义数字。
每组数字均随机排列,共20个数字。
3. 实验程序:1. 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无关联数字和有意义数字的记忆广度测试。
2. 测试前,向被试说明实验目的和操作方法,并确保其理解。
3. 测试过程中,主试逐个读出数字,被试听到后立即将其写下。
4. 当被试无法继续记忆时,主试停止读数,记录被试记忆的数字数量。
4.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1. 无关联数字组:平均记忆广度为5.6个数字。
2. 有意义数字组:平均记忆广度为6.8个数字。
四、分析与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有意义数字组的短时记忆广度显著高于无关联数字组,说明记忆材料的性质对短时记忆广度有显著影响。
2. 本实验的被试均为心理系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实验结果可能与普通人群存在一定差异。
3. 短时记忆广度存在个体差异,可能与被试的年龄、性别、智力等因素有关。
4. 短时记忆广度与注意广度密切相关,注意广度越大,短时记忆广度也越大。
五、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记忆材料的性质对短时记忆广度有显著影响,有意义数字组的短时记忆广度高于无关联数字组。
此外,短时记忆广度存在个体差异,可能与被试的年龄、性别、智力等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短时记忆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六、实验局限性1. 实验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抽样误差。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是人类大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记忆形式,它短暂地保存大脑接收的信息。
然而,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非常有限,经过短时间的编码后很快会被遗忘。
因此,了解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对于了解大脑记忆和信息处理的机制非常重要。
为了研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科学家们利用了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其中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实验是通过短暂呈现刺激来考察人们对于刺激的记忆。
在这种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屏幕呈现数个物体或者数字,持续时间通常是几毫秒或者几秒钟。
参与者在看完刺激之后需要回忆并即时报告自己所看到的物体或数字。
在这种实验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参数来改变刺激呈现和参与者回忆的情况。
例如,他们可以改变刺激的数量、形状、大小、持续时间以及报告的时限等等。
通过这些参数的变化,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人脑对于短时刺激的处理和记忆机制。
一些早期的实验表明,在高度注意状态下,人们能够记忆和回忆大约7个左右的物体或数字,这被称为短时记忆容量的极限。
然而,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这个数字被质疑,并且更多的研究表明人脑在短时记忆的编码和回忆过程中不仅仅受到容量的限制,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刺激的复杂度和规律性等等。
在最近的一些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来探究人脑在短时记忆编码过程中的神经机制。
他们发现,短时记忆编码的过程涉及到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包括视觉皮层、前额叶和颞顶叶等。
总之,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是研究记忆和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种实验以简单、规律化的形式呈现刺激,通过改变实验参数和使用不同的研究技术,揭示了人脑如何处理和存储短暂的信息。
这种研究对于理解大脑认知机制、发展认知科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心理学实验—短时记忆容量测定》
短时记忆容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广度。
二、实验器材:
1.JWG_B心理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背景卡片一张,记录用纸两套。
2.写有3—13位数字的卡片3组,每组11张,共33张。
3.写有3—13位英文字母的卡片3组,每组11张,共33张。
三、实验步骤:
1.主试接通速示器电源,将开关选择“ON”,调节A,B视场,使两个视场明度基本一
致。
“工作方式选择”A选“定时”,B选“定时”,选A_B顺序方式。
“定时选择”A为1秒,B为5秒。
然后B视场输入背景卡片1张。
2.被试坐在速示器观察窗前,将面部紧贴观察窗,指导语:“我将呈现一组数字,要求
你努力记住,当刺激消失后,立即将它默写下来。
”主试在A视场逐个呈现3位数字卡片,
每个卡片呈现1秒钟。
要求被试在每个卡片呈现后用5秒钟将看到的3个数字全部默写出来。
3.用上法将4位,5位,6位·····数字依次进行实验,直至数字序列连续3次不能通过为止。
4.用上述程序测定英文字母的短时记忆广度。
四、结果:
分别统计每个被试的数字,字母的记忆广度。
五、讨论:
1.根据被试的记忆广度,说明短时记忆的特点。
2.比较被试的记忆广度,分析个别差异。
3.分析记忆材料的差异对记忆广度的影响。
六、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37—139。
加因素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加因素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是人类大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记住一些信息,比如电话号码、地址等。
而加因素法则是一种常用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法,本文将对其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准备一些实验材料,比如数字、字母、单词等。
然后,我们将这些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比如按照字母表顺序、数字大小等等。
接着,我们将这些材料呈现给实验对象,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记住这些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加入一些干扰因素,比如让实验对象同时进行其他任务、播放噪音等等。
这些干扰因素能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干扰,从而更好地测试实验对象的短时记忆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加因素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实验对象的短时记忆能力。
在加入干扰因素的情况下,实验对象的记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比如数字的记忆能力提高了20%左右,字母的记忆能力提高了15%左右。
总的来说,加因素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大脑的记忆机制,同时也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好的记忆训练方法。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并验证串行效应的存在。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随机呈现数字串的形式,要求被试在听到数字串后,按照记忆的顺序回答出来。
实验过程:1.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一台电脑或录音设备,录制一系列数字,每个数字之间间隔1秒。
2. 实验指导:向被试解释实验的目的和过程,并告知他们将会听到一系列数字,在听完后需要按顺序回答出数字的序列。
3. 实验操作:按照被试的意愿,选择合适的数量的数字串进行呈现。
每个数字串的长度为3个、5个、7个或10个数字,每种长度的串呈现次数均为5次,共计20组数字串。
每次数字串的呈现间隔为1分钟。
4. 记录数据:记录被试在每组数字串呈现后按照顺序回答出的数字序列,并记录错误的次数。
5. 数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被试在不同长度的数字串呈现时的正确率和错误次数,并绘制相应的统计图表。
实验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不同长度数字串的平均正确率和错误次数,如下表所示:数字串长度平均正确率平均错误次数3个数字 80% 0.25个数字 70% 0.57个数字 60% 110个数字 50% 2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数字串长度的增加,被试的正确率下降,错误次数增加。
即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且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记忆负载也随之增加。
2. 串行效应的存在:在记忆一组数字串时,被试更容易记住最初和最后的数字,而较难记住中间的数字。
这可能是因为最初的数字已经存入了短时记忆中,而最后的数字则是被试最近记忆的。
实验改进:由于本实验的样本量较小,可以增加更多的被试,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性。
另外,可以探究其他因素对短时记忆的影响,例如呈现方式(语音、图像等)和专注度等。
短时记忆再认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再认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考察短时记忆的再认能力,并探讨识别时间、干扰因素对再认准确性的影响。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单组设计,共有30名被试参与。
每位被试参加5个实验条件,随机次序呈现。
实验条件包括识别时间为2秒、4秒、6秒、8秒和10秒,并分别控制了干扰因素(无干扰、数字干扰、颜色干扰、形状干扰、音频干扰)。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图片,共有50张图片,包括物体、动物、风景等。
实验过程:每个实验条件下,被试首先观看15张图片的幻灯片,每张图片停留1秒。
随后,被试接受再认测试,根据幻灯片中呈现的图片,被试需要选择图片是否在之前的幻灯片中出现过。
当呈现一张新图片时,被试需要选择“否”,当呈现一张之前出现过的图片时,被试需要选择“是”。
被试需要尽可能准确地选择。
实验结束后,记录被试的准确率和平均反应时间。
实验结果:根据被试测试结果的准确率和平均反应时间统计,我们得到以下结果:1.识别时间:在所有的识别时间条件下,被试的准确率都随着识别时间的增加而提高。
从2秒到10秒,准确率分别为68%、72%、80%、85%和90%。
2.干扰因素:各种干扰因素对再认的准确率和平均反应时间有不同的影响。
数字干扰和颜色干扰对准确率没有明显影响,但音频干扰和形状干扰会显著降低准确率。
同时,在形状干扰条件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间明显增加。
3.平均反应时间:平均反应时间在不同条件下也存在差异。
随着识别时间的延长,被试的平均反应时间也增加。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识别时间对短时记忆的再认能力有重要影响。
较长的识别时间可以提高再认准确率。
2.干扰因素对再认准确性有明显影响。
形状干扰和音频干扰对再认准确率造成重要的干扰。
3.在进行短时记忆任务时,被试需要尽量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以提高再认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短时记忆的再认准确率受到识别时间和干扰因素的影响。
较长的识别时间和较少的干扰因素可以提高再认准确率。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探究短时记忆的广度特点,通过对被试者进行一系列记忆测试,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记忆表现,以期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和规律。
实验一,数字串记忆。
在本实验中,被试者需要记忆一系列数字串,每个数字串包含5个数字。
在每轮测试中,被试者需要记忆的数字串长度逐渐增加,从5个数字逐渐增加到9个数字。
实验结果显示,被试者在短时记忆数字串方面的表现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随着数字串长度的增加,被试者的正确记忆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这一结果表明,短时记忆在数字串记忆方面存在一定的广度限制,随着记忆负荷的增加,被试者的记忆表现逐渐下降。
实验二,单词列表记忆。
在本实验中,被试者需要记忆一系列单词列表,每个单词列表包含10个单词。
与实验一类似,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单词列表长度的增加,被试者的正确记忆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这一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短时记忆在广度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无论是数字串还是单词列表,被试者在面对较长的记忆材料时,都表现出记忆能力的下降。
实验三,图形记忆。
在本实验中,被试者需要记忆一系列图形,每轮测试中,图形数量逐渐增加。
实验结果显示,被试者在记忆图形方面的表现也呈现出类似的规律,随着图形数量的增加,被试者的正确记忆数量逐渐下降。
这一结果再次印证了短时记忆在广度方面的特点,无论是数字串、单词列表还是图形,被试者在面对较多的记忆材料时,都表现出记忆能力的下降。
综合实验结果可知,短时记忆在广度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随着记忆负荷的增加,被试者的记忆表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这一结论对于我们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记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结:通过本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分析,我们对短时记忆的广度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无论是数字串、单词列表还是图形,被试者在面对较长的记忆材料时,都表现出记忆能力的下降。
这一结论对于我们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记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篇一:短时记忆实验报告短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摘要:miller(1956)通过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为7±2个单位。
本研究旨在通过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容量。
用短时记忆瞬时记忆模式,记录被试作业的正确个数,以验证短时记忆的容量。
关键词:短时记忆容量记忆广度组块一、前言短时记忆( short term memory, stm) 在两种记忆说或多存贮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看作信息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
与长时记忆相比, 无论是在记忆容量、信息编码等方面, 还是在信息提取或遗忘等方面, 短时记忆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miller通过总结大量的对线性刺激的绝对判断、速知、以及即时回忆广度的实验研究,发现被试的感觉通道容量或者回忆项目的数量,也就是记忆的容量在一个很小范围内波动,大概是7±2。
但这个结论大多是在成人记忆语言文字材料的情况下得到的,未免过于笼统。
而对语言文字材料以外的其它类型材料的研究还不多见。
本实验正是记忆材料方面出发,对短时记忆容量的材料特点进行探索。
二、方法(一)被试实验课随机分组,本组的5人、以及旁边组的5人,共10人。
男生4人,女生6人。
(二)仪器jgw-b心理实验台速视器单元,背景卡片1张,记录用纸两套;(三)材料写有3—13位数字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写有3—13位英文字母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四)程序1、主试接通速视器电源,将开关选择“on”,调节a、b视场,使两个视场明度基本一致。
“工作方式”a选择“定时”,b选择“定时”、选a—b顺序方式。
“定时选择”a为1秒,b为5秒。
然后b视场输入背景卡片1张。
2、被试坐在速视器观察窗前,面部紧贴观察窗,指导语:“我将呈现一组数字,要求你努力记住,当刺激消失后,立即将它默写下来。
”主试在a视场逐个呈现3位数字卡片,每个卡片呈现1秒钟。
要求被试在每个卡片呈现后5秒钟将刚看到的3个数字全部默写出来。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短时记忆实验报告短时记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记住电话号码、购物清单还是学习新知识,短时记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深入了解短时记忆的机制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实验一:数字串记忆首先,我们邀请了一些志愿者参与实验。
实验开始时,每位志愿者被要求记住一串随机排列的数字,例如“2 7 4 1 9”。
然后,他们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回忆出这些数字。
我们记录下每位志愿者能够正确回忆出的数字个数。
结果显示,志愿者们在回忆数字串方面的表现存在差异。
有些人能够轻松地回忆出全部数字,而有些人只能回忆出其中几个。
通过与志愿者的交流,我们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大多数志愿者在回忆数字串时采用了分组的策略。
他们将数字串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包含2-3个数字。
这种分组的方式有助于减少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果。
此外,志愿者们还会在心里默念数字串,以加深记忆印象。
其次,我们注意到,数字串的长度对回忆效果有一定影响。
当数字串较短时,志愿者们能够更好地回忆出其中的数字。
然而,当数字串长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他们的回忆能力显著下降。
这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超过一定范围就会出现遗忘。
实验二:图像记忆为了进一步探究短时记忆的特点,我们进行了另一个实验,这次是关于图像记忆的。
同样,我们邀请了一些志愿者参与实验。
实验开始时,每位志愿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不同的图像,例如水果、动物等。
然后,他们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回忆并描述所看到的图像。
我们记录下每位志愿者能够正确回忆出的图像数量。
与数字串记忆实验相似,志愿者们在图像记忆方面的表现也存在差异。
有些人能够准确地回忆出大部分图像,而有些人只能回忆出其中几个。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志愿者们普遍倾向于记住与个人经历相关的图像。
例如,如果志愿者曾经去过动物园,他们更容易记住动物类的图像。
这表明个人经验对图像记忆有一定影响。
其次,我们发现图像的特征对记忆也有一定影响。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斯滕伯格(Sternberg)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知、编码和提取。
其中,短时记忆提取是影响记忆效果的关键环节。
为了深入探讨这一环节,斯滕伯格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以揭示记忆提取的规律和策略。
实验背景及目的: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旨在揭示人们在面对不同情境时,如何有效地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斯滕伯格希望找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实验过程与方法:实验参与者经过筛选后,被分为两组。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对照组的方式,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步骤分为三个部分:记忆任务、提取任务和评估与分析。
记忆任务:参与者需要记忆一组成对的词汇,每对词汇都有一个共同点。
例如,所有词汇都与“水”相关,如“河流”、“湖泊”等。
提取任务:在记忆任务完成后,参与者需要从记忆中提取出与共同点相关的词汇。
为了保证提取的准确性,实验设置了时间限制。
评估与分析:实验结束后,研究者对参与者的记忆准确性、记忆时效性和提取策略进行评估和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人在记忆准确性、记忆时效性和提取策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发现,提取策略对记忆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采用联想、分类等认知策略的参与者,其记忆效果明显优于采用简单重复记忆的参与者。
实验的启示与应用: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要注重提取环节,掌握有效的提取策略;其次,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如联想、分类等;最后,将教育与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提高记忆的实用性。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尽管斯滕伯格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局限性。
例如,实验样本数量较小,结果的普遍性有待提高;实验设计单一,未能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等因素。
短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短时记忆容量实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测试参与者的短时记忆容量,验证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并了解短时记忆的相关特性。
实验过程:1.实验参与者被要求在被试台前坐定,并听从实验者的指令。
2.实验者将在每一次试验开始前告知参与者试验的要求以及下一步指令。
3.实验者利用一台计算机屏幕向参与者呈现一组数量不等的数字,如“2 8 1 4 7”,持续2秒钟,以供参与者记忆。
4.实验参与者在数字呈现后立即在一张空白纸上按照记忆顺序写出数字序列。
5.在第一轮实验中,实验者将试图记忆的数字组的数量设为2-3个。
若参与者在第一轮实验中记忆准确率高于70%,则进入第二轮实验。
6.参与者需要在第二轮实验中记忆4-5个数字。
实验过程同第一轮实验。
7.最终结果将根据每个参与者正确记忆的数字组数目评判其短时记忆容量的大小限制。
实验结果分析:经过多次实验后,我们获得了如下的数据表格:参与者编号记忆准确率第一轮(2-3个数字组)第二轮(4-5个数字组)001 73% 1 2002 85% 2 3003 65% 1 1004 90% 3 4005 50% 效果不佳未过第一轮实验006 75% 2 3从数据表格中我们不难看出,记忆准确率与数字组数量有着相对直接的关系,数字组数量越多,参与者的记忆准确率越低。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数字组序列长度对于记忆的影响较小,数字的特征(例如是否为质数等)对记忆的影响也不明显。
实验结论:1.本实验验证了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即数字组的数量越少,参与者的记忆准确率越高。
2.数字组序列长度对于记忆的影响较小,数字特征对记忆的影响也较小。
3.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人的短时记忆容量范围为2-4个数字,其中以3个数字最为常见。
结论启示:本实验结果可对学习和教育有所启示。
在编排学习内容或设计课堂测试题目时,如果考虑到短时记忆的大小限制,则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并避免过于繁杂的题目设计,减小对参与者的压力,提高学习成效。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统计方法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统计方法一、实验介绍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探究人类短时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该实验包含了多种统计方法,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二、实验设计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基本设计如下:1. 实验材料:由20个不同的单音节词汇组成的列表。
2. 实验过程:被试听到一个单音节词汇列表,然后被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回忆出尽可能多的词汇。
每个试次都有不同数量的单音节词汇。
3. 实验变量:单音节词汇数量和回忆正确率。
4. 实验因素:时间因素(回忆时间限制)。
三、统计方法1. 平均数(Mean)平均数是指将所有数值相加后除以样本数量得到的结果。
在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中,平均数可以用来计算被试在每个试次中回忆出的平均单音节词汇数量。
例如,在10个试次中,被试分别回忆出了2、3、4、5、6、7、8、9、10和11个单音节词汇,则平均数为(2+3+4+5+6+7+8+9+10+11)/10=6。
2.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标准差是指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在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中,标准差可以用来计算被试在每个试次中回忆出的单音节词汇数量的离散程度。
例如,在10个试次中,被试分别回忆出了2、3、4、5、6、7、8、9、10和11个单音节词汇,则标准差为2.58。
3. 方差(Variance)方差是标准差的平方。
在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中,方差可以用来计算被试在每个试次中回忆出的单音节词汇数量的离散程度。
例如,在10个试次中,被试分别回忆出了2、3、4、5、6、7、8、9、10和11个单音节词汇,则方差为6.67。
4. 正态分布检验(Normality Test)正态分布检验是用来检查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的方法。
在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中,正态分布检验可以用来检查被试在每个试次中回忆出的单音节词汇数量是否符合正态分布。
常用的正态分布检验方法有Kolmogorov-Smirnov检验和Shapiro-Wilk检验。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短时记忆广度是指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能够记忆和处理的信息数量。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测量一个人的短时记忆广度,并且探究不同因素对短时记忆广度的影响。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来测量短时记忆广度,以便更准确地了解个体的记忆能力。
在实验中,我们招募了一百名参与者,他们被要求观看一系列数字和字母的序列,然后在短时间内回忆出他们所看到的序列。
我们记录下每个参与者能够正确回忆的数字和字母的数量,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的短时记忆广度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显著差异。
有些参与者能够记忆和处理更多的信息,而另一些参与者则表现出较低的记忆广度。
通过对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和认知能力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年龄、学历和认知能力对短时记忆广度有着显著的影响。
年龄较小、学历较高、认知能力较强的参与者往往表现出更高的短时记忆广度。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因素对短时记忆广度的影响。
比如,注意力集中程度、情绪状态以及疲劳程度都会对短时记忆广度产生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参与者在情绪愉快、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往往能够表现出更好的短时记忆广度。
而当参与者处于疲劳或分心状态时,他们的短时记忆广度则会显著下降。
通过这些实验结果,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短时记忆广度的特点,还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比如,在教育领域,我们可以根据参与者的年龄和学历水平,设计更合理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短时记忆广度。
在心理学领域,我们可以通过调节情绪状态和注意力水平,帮助个体提高短时记忆广度,从而改善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总的来说,短时记忆广度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短时记忆广度的方法,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启发和可能性。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为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更多的帮助和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设计之
记忆
——轻音乐对于短时记忆的影响
教育科学学院
10级应用心理学(1)班
阮仁斌
2010年6月5日
摘要:科学家们发现音乐不仅能调节人体的节律,还能对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产生直接影响。
优美的音乐能够使人精神愉悦、神情放松。
在悦耳的音乐声中闭目养神,能唤起人的美好情绪,使头脑灵活。
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大学生上自习时一边听音乐一边学习。
那么这种方式是否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呢?为了检验这种现象是否具有合理性,从而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故提出假设:轻音乐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记忆能力。
并设计实验,通过找出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结论,来检验解决问题的假设。
关键词: 轻音乐、短时记忆、学习
题目:轻音乐对于短时记忆的影响。
实验仪器:电脑、英语单词(词性、难度大致相同)、mp4、耳机、钟表
实验目的:检验轻音乐是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记忆能力。
实验方法:
1、被试是阜阳师范学院本科系生5名,听力正常。
2、自变量:向被试呈现的轻音乐(轻松、舒缓贝多芬的
moonlight)。
3、因变量:被试分别在呈现音乐和无音乐时记忆单词的数
量。
4、无关变量的控制:在实验中严格控制环境、噪音、光线等,
采用恒定法,在实验的过程中保持固定不变。
5、实验设计类型为组内设计,观察每一组被试在自变量发生
变化的所有情况下的实验处理。
即每一个被试分别接受有音乐和无音乐下的处理。
6、实验设计分为两个自变量水平,第一个单独呈现刺激(20
个英文单词),第二个除了20个英文单词还增加了轻音乐同步呈现。
两者都为即时反馈。
观察被试在两个不同水平下的反馈结果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从而得出结果,做出正确的结论,检验解决问题的假设。
7、指示语:自变量的第一水平:被试将看到20个英语单词,
呈现时间将持续1分钟,在此期间请被试集中注意力,使用自己的一切办法速记,1分钟后刺激消失。
及时反馈。
自变量的第二水平:请被试戴好耳机,将同时给被试呈现20个英语单词和一首轻音乐,在此期间请被试集中注意力,使用自己的一切办法速记,1分钟后刺激消失。
及时反馈。
8、为了防止被试记忆疲劳和前侧的影响,被试在第一个自变
量水平实验处理完,休息5分钟,然后进行下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
9、其他被试依次进行。
实验结果:
Z=
讨论:
1、从实验的显著性差异上来看,Z(0.05)=1.65<2<2.33=Z(0.01),则
0.01<P<0.05,即有轻音乐和没有轻音乐对于短时记忆的影响,两者是有显著性差异的,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拒绝H0而接受H1,其结果是:轻音乐对于短时记忆有促进作用。
2、从实验的平均数和差数来看,在有背景轻音乐的情况下大致上呈现比没有轻音乐的情况下记忆的效果好(也存在被试的个别差异),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基础上,轻音乐对于短时记忆有促进作用。
3、实验的误差分析:
①、实验具有一定的被试者效应,被试根据实验本身的特征获取某些线索,使他们能对研究者的实验目的进行判断和预测,导致被试在有音乐的情境中更加专注。
②、实验的被试较少,获取实验数据量较少,导致实验结果不具有代表性,从而导致结果不精确。
③、轻音乐只有一首,选取和设计不到位。
④、被试在接受实验的过程中受到外在情境的干扰,额外变量控制不严谨,如噪音等。
⑤、前侧的影响,前后两次测量的时间较近,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⑥、被试仅限男性,有性别差异在里面。
4、意义:根据以上研究显示,轻音乐对于短时记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生们在学习和记忆的时候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帮助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我们在发现结论的同时,更不要忘记,用音乐帮助学习和记忆也需要一个度衡。
这只是学习方法中的一种,不能全全依靠,在选择音乐上更要选择那些轻松、愉快、舒缓的轻音乐。
结论:轻音乐对短时记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实验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杨志良著:《实验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王孝玲著:《教育统计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