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史之土地分配
行测常识判断复习资料古代土地制度
行测常识判断复习资料古代土地制度出guo为大家提供行测常识判断复习资料:古代土地制度,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在平时多多积累知识,顺利通过考试!近年来,行测考试中关于历史部分考察范围较广,很多考生在应对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清晰的思想脉络。
希望通过本次梳理历代的土地制度,不仅能够给考生一个很好的复习思路,也可以让考生完解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
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
2.含义: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的表现。
1.管仲的“相地而衰证”(1)“均地分力”就是把公田分配给农户耕种,变集体劳作为分散的一家一户的个体独立经营。
(2)“与之分货”,就是按土地质量测定粮食产量,把一部分收获物交给国家,其余部分留给生产者自己,实现了以实物税代替劳役税。
2.鲁国的初税亩(1)初税亩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
(2)鲁国为了增加收入,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
所以把鲁国的初税亩作为我国农业税征收的起点。
1.内容:不允许土地买卖,又把民众禁锢于公田之中。
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
2.影响: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以失败而告终。
1.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2.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被“两税法”取代。
1.租庸调制: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
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2.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杨炎建议“两税法”。
历史高考热点:三权分置与土地制度主题
热点4.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法律制度建构——土地制度变革主题一、古代土地制度演变: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战国后以私有制为主(地主、小农私有)。
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确立的原因: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各国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1、汉代田庄: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田庄内的劳动者大多数是投身于庄园以求庇护的外姓农民,他们与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他们不但要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而且还要承担军事义务,成为豪强的私人武装。
2、北魏隋唐均田、曹魏屯田(土地国有):①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为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均田制。
②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完善。
北魏均田令规定把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按性别年龄分配给农民,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等。
实行租庸调制,授田农民必须承担国家赋税、徭役和兵役。
③均田制下的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因此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但是均田制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并不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
所以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3、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宋代杯酒释兵权,因而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农民的反抗斗争使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租佃关系的产生;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4、明代鱼鳞图册: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并;也使赋役征收具备确实根据,保证了政府的税收;一条鞭法征收白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明清更名田、摊丁入亩制度使租佃制成为主要形式:清初,康熙帝实行“更名田”并固定人丁数,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2023年陕西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典型题题库
2023年陕西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典型题题库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录奏,敕令长安、万年捉不良脊烂求贼,鼎沸三日不获。
不良主帅魏昶有策略,取舍人家奴,选年少端正者三人布衣笼头至卫。
”根据上述内容,“不良”在古代是指哪种职业?()A.押司B.仵作C.捕快D.士兵2.()既是社会调节的一种特殊手段,又是个人实现自身内在统一和精神完善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始终植根在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形态。
它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定性,是社会的一种特殊的人的价值观念。
A.信念B.义务C.习俗D.道德3.宋代是我国游记文学的兴盛期,宋代游记注重哲理的深化和精神的升华,具有主理尚意长于议论,融情于山,寓理于水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列游记名句与出处对应正确的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醉翁亭记》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游褒禅山记》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后赤壁赋》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4.血液中有多种成分,其中可以营养、维护、保持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参与止血和凝血,促进血液凝固的血液成分是()。
A.血小板B.红细胞C.巨噬细胞D.白蛋白5.下列诗句与人物对应不正确的是()。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庾信B.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C.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D.谁言孟德乌林日,全似本初官渡时——曹操6.下列属于武术运动的是()。
A.太极拳B.八段锦C.易经D.五禽戏7.下列对流行病的认识,错误的是()A.致使霍乱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的病原体是霍乱弧菌B.甲型H1N1 流感与其他流行性感冒都可通过咳嗽与喷嚏传播病毒C.人类接触到感染了禽流感的家禽的体液,也不会被传染该病毒D.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寄生虫都可能造成传染病的爆发8.《皇舆全览图》是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采用梯形投影法绘制。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土地革命之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土地革命之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土地革命之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1927年我们党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要处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这三面的内容,在这其中考试中涉及考点最多的就是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也各有所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一、大革命时期(1924-1927)。
这一时期我们党的土地政策主要是打土豪,分田地。
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6),这一时期不要涉及两个政策的不同。
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这个政策对于没有土地的农民是有利的,但是对于略有薄产的中农还是不公平的,因此这个政策也是遭到了中农的反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在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
这一时期主要考点就是由《井冈山土地法》变为《兴国土地法》,由没收一切土地变为没收没收地主和公共的土地,主要照顾中农的利益。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这一时期停止了原来的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的做法,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主要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变为了民族矛盾,所有中华儿女都为了民族的独立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党这一时期也是为了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共同抗日,这一时期也是我们党对于地主最温情的时期,也是我们党对于地主政策最不一样的一个特殊时期。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随着解放战争的逐步开展,国内的主要矛盾也从民族矛盾变为了阶级矛盾,我们党的土地政策也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我们还没有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土地只不过由地主的私有变为了农民的私有。
陕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
陕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一古代科技文化成就1、四大发明(1)造纸术发明:西汉前期。
发展:东汉,105年,蔡伦造蔡侯纸。
(2)印刷术发明: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
(868年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发展:活字印刷发明于北宋,发明者为平民毕昇。
(3)指南针发明:战国“司南”。
发展: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
(作用:经济文化交流和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实现环球航行)(4)火药发明:唐朝中期。
发展: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南宋时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突火枪”。
2、古代天文历法(1)《尚书》记载了公元前2137年的一次日食,为人类最早的日食记录。
(2)商代甲骨文已经记载了日食、月食,并且出现了原始历法——阴阳历。
(3)春秋战国时采用的是古四分历,取周年长度为365又1/4天,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
(4)《春秋·文公十四年》中记载公元前613年世界上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
(5)在我国历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二十四节气经过逐步发展,到战国时已完备。
(6)汉武帝时编制第一部完整历书——《太初历》。
(7)《汉书·五行志》中有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8)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9)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编制的大明历取一周年长度为365.24231481天,和近代科学测定的数值相差仅50余秒。
(10)隋唐时期著名学者僧一行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子午线长度的测定,创制了用于天体测量的仪器——黄道游仪。
他还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现象,比英国人哈雷提出恒星自行早了一千多年。
(11)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制的恒星多达2500颗。
他在1280年完成了中国古代登峰造极的历法——《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比公历早300年。
3、古代医学卫生成就(1)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后世尊为“脉学之宗”。
陕西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分类模拟5_真题-无答案
陕西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分类模拟5(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在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方面,国家建立______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A. 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B. 激励与惩罚相结合的C. 惩罚与约束相结合的D. 激励与创新相结合的2.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在基本养老金的构成方面,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将由基础养老金与______相结合。
A. 个人账户养老金B. 单位账户养老金C. 社会统筹养老金D. 国家补贴养老金3. 下列对事业单位属性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_。
A. 国家举办B. 以公益为目的C. 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D. 社会服务组织4. 全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正式启动,强化事业单位______属性是此次改革中尤为突出的主导理念。
A. 管理B. 公益C. 经营D. 行政5.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是______。
A. 分岗管理B. 竞争上岗C. 择优聘用D. 科学设岗6. 事业单位要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岗位类别不包括______。
A. 管理岗位B. 专业技术岗位C. 业务开拓岗位D. 工勤技能岗位7. 2014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指出,对事业单位人员的处分包括______。
A. 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B.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C. 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D.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开除8. 事业单位现行的______对应管理岗位中六级职员A. 科级副职B. 科级正职C. 处级副职D. 处级正职9. 爱国守法主要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守法是爱国规范的延伸,是公民对国家的______的底线。
A. 教育责任B. 法律责任C. 政治责任D. 道德责任10.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______。
陕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练习题八
陕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练习题八选择题1.日本开始实施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B.华北事变C.皇姑屯事变D.卢沟桥事变2.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的政策是( )。
A.大陆政策B.中立政策C.均衡政策D.门户开放政策3.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的发言中指出( )。
A.中国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B.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C.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所有4.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文章是( )。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井冈山的斗争》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反对本本主义》5.中华苏维埃政府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B.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C.人民代表会议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达到成熟的时期是( )。
A.国民大革命时期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7.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的时间是( )。
A.1935年10月B.1935年9月C.1937年10月D.1936年10月8.长征初期,博古等犯的错误是( )。
A.御敌于国门之外B.分兵防御C.短促突击D.逃跑主义9.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B.进攻受挫后采取消极防御方针C.“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D.丧失了与福建十九路军的合作良机10.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在( )。
A.江西省吉安B.江西省瑞金C.江西省兴国D.陕西省延安参考答案:1. 答案:A2. 答案:A3. 答案:C4. 答案:D5. 答案:B6. 答案:B7. 答案:D8. 答案:D9. 答案:C 10. 答案:B)。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次演变。
以下是主要的几个阶段:
部落社会阶段:早期的中国,人们生活在氏族和部落组织中。
土地所有权属于氏族和部落,土地分配是按照世代相传或共同耕作的方式进行,土地经营主要采用共有制。
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分封制度形成,土地开始按照封建等级和亲属关系进行分配。
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和封建地主享有土地所有权。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领取封地以供生活和缴纳租税。
地租和赋税是封建社会的主要形式。
秦汉传统土地制度:秦统一六国后,推行半封建制度,将土地私有化,取消封建等级,实行以县为基础的乡里制度,土地分配由官府进行,农民成为土地的承包者,向国家缴纳租税。
隋唐均田制:隋朝和唐朝推行了均田制,以公平分配土地,实行土地的均贫富,农民土地持有比例逐渐增加。
均田制的核心是实行面积相等的田赋制,农民按照自身劳动力或人口数量分配土地。
宋元两代土地制度:北宋时期,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土地制度。
南宋推行保甲法,实行义务劳动和土地承包制,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逐渐紧密。
元朝时期,
逐渐形成了官府占有大片土地的情况,出现了官田和私田并存的土地制度。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是从部落共有制到封建地主制、均田制和一些特定制度的形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朝代的更迭,土地制度也随之调整和变化。
这些土地制度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秩序。
陕西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分类模拟3_真题-无答案
陕西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分类模拟3(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以下关于中部六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______。
A. 安徽率先在全国掀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湖北率先建立全国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C. 河南率先在全国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D. 湖南、湖北率先建设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中的“佳节”是指中国哪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______A. 端午节B. 中秋节C. 重阳节D. 寒食节3. 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______。
A. 1/2B. 1/3C. 1/4D. 1/54. 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 我国山地和高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丘陵在东部B. 我国地势最低点在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C. 海南岛是我国第一大岛D. 南沙群岛是我国最南端的岛屿5. 下面关于我国能源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我国目前是全球能源第一大消耗国B. 我国拥有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石油占主导地位C. 我国人均能源拥有量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D. 我国的水资源极为丰富,已查明可开发的水能居全球首位6. 陕西生态条件多样,植物资源丰富,______产量和质量居全国之冠。
A. 红枣B. 核桃C. 桐油D. 生漆7.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咸阳市______。
A. 三原县B. 泾阳县C. 永寿县D. 礼泉县8. 陕西饮食以品种繁多、地方风味各异、古色古香古韵而著称。
下列属于陕西饮食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臊子面在唐代又称长命面,是皇亲国戚庆祝寿辰的寿面B. 陕西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C. 锅盔是最晚出现的饮食品种,但也有着四百余年的历史D. 凉皮、肉夹馍是受人欢迎的陕西菜之一9. “陕”这个地名,是在______出现的。
《土地分配政策》课件
对占用耕地建房或从事其他非农业 建设ຫໍສະໝຸດ 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种。03
土地分配政策的实施与效 果
土地分配政策的实施方式
土地征收
政府通过征收土地,将土地从原所有者转移到政府手中,再由政 府进行分配。
土地流转
允许土地使用权在农户之间流转,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优 化配置。
土地整治
对未利用或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城市土地征收与补偿需要政府、居民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确保公平、合理、合法的实 施。
农村土地流转案例
案例概述
某农村地区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土地流转,将部 分土地集中流转给农业企业。
案例分析
土地流转过程中,应遵循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确保 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土地流转 的监管,防止出现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案例结论
农村土地流转需要政府、农民和农业企业各方的共同努力 ,确保公平、合理、合法的实施。
土地权益纠纷解决案例
案例概述
某地区发生一起土地权益纠纷,双方当事人因土地使用权发生争议。
案例分析
解决土地权益纠纷应遵循法律法规和相关程序,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土地 权益纠纷的调解和仲裁,促进纠纷的快速解决。
土地分配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促进农业现代化
01
通过土地流转和整治,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推动城乡一体化
02
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
展。
增加农民收入
03
通过土地征收和流转,农民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或租金收
入。
土地分配政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2023年度陕西省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高频错题及答案
2023年度陕西省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高频错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元朝疆域空前广阔,曾东起日本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北到贝加尔湖,南至暹罗,国土面积达140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疆域最辽阔的王朝。
“暹罗”指的是今天的()。
A.缅甸B.泰国C.马来西亚D.越南2.甲拖欠乙房屋租金,乙诉至法院,经法院调节,甲乙双方达成协议,甲同意支付6000元租金。
随后甲特意去银行兑换6000元的硬币到调解现场还钱。
关于甲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无权拒收B.甲的行为导致调解协议失效C.甲的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D.甲的行为适当3.用议论文的手法撰写公文,对观点的要求是()。
A.鲜明充分B.深刻深远C.明确含蓄D.正确鲜明4.属于版记部分的是()。
A.附件B.页码C.签发人D.印发日期5.甲乙因琐事发生口角,俩人分别纠集同学五人打架,乙的同学丙被打致下颚骨多发,构成轻伤二级。
关于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构成犯罪B.构成聚众斗殴罪C.构成故意伤害罪D.构成寻衅滋事罪6.宋代是我国游记文学的兴盛期,宋代游记注重哲理的深化和精神的升华,具有主理尚意长于议论,融情于山,寓理于水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列游记名句与出处对应正确的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醉翁亭记》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游褒禅山记》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后赤壁赋》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安然无怏章冠李戴B.兴高彩烈不孝之徒C.小心翼翼不经世事D.变本加励为虎作仗8.维生素A 是人体中最早被发现的维生素。
它对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 时,可能会导致()A.脚气病B.口腔溃疡C.贫血症D.夜盲症9.下列哪句古诗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哲学原理?()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D.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10.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主题是()。
历史土地制度知识点总结
历史土地制度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封建社会到帝制社会的演变过程中,其土地制度也经历了多种变迁。
封建社会时期的土地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分封制为主。
分封制是指国家把大片土地按照山川河流划分成一片片的封地,然后分封给贵族和军功大臣作为其个人的私有财产。
这些地主贵族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主人,可以自主管理和处置这片土地,而农民只能向地主交纳巨额的赋税,成为了地主的佃农。
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分封制制度的存在导致了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农民负担加重,使得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与社会动荡。
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有明朝实行过土地改革,清朝之初颁布了《欽定大清鞏固土地章程》,土地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在整体上仍然维持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本质。
在这一时期,土地所有权基本上都归于地主阶级,农民仍然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中国近代土地制度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改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那时外国列强入侵中国,国家渐渐落后于世界。
于是在这一时期,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土地制度改革。
光绪年间开始实行的《田地条约》规定地主要将自己的土地出租给农民,使农民自行耕种,从此改变了以前地主雇佣农民的状态。
这种租赁制度在农村兴起,成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一种形式。
中国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土地制度历史上一次巨大的变革,这一时期的土地改革主要体现在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和实施上。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中国政府的号召下,农村普遍进行了土地改革。
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实现土地国有化,通过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成功的将土地改革进行到底,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和土地的流转问题。
从此结束了封建时期土地集中制和农民被严重剥削的问题,成为中国当代土地制度的基础。
中国当代土地制度中国当代的土地制度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制度,并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善。
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度与土地分配
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度与土地分配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国家政权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和调整的时期。
在封建制度中,土地分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
本文将重点探讨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度以及土地分配的特点和影响。
秦朝建立之初,实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推崇封建制度。
秦始皇颁布了《田赋法》,通过对土地的徵用和征税,使得土地集中到国家手中,并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政策。
这种政策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确保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然而,也造成了土地被个别权贵垄断,农民生活困苦的问题。
汉朝建立后,刘邦实行了“分封制度”,即将国家土地分封给功臣将领和王侯贵族,作为赏赐和封赏的方式。
这也是封建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土地的分配主要以封号的高低作为依据,高封号的将领和贵族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财富。
这种土地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安定,并且激励了将领和贵族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然而,由于分封制度的存在,导致了土地分配的不均衡,农民的土地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汉武帝推行了“井田制”,即将国家土地重新平均分配给农民。
按照井田制的规定,每个农户拥有4井(约24亩)的耕地,并且在耕种过程中,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的土地税。
这样的土地分配政策使得农民的土地得到了保障,减少了土地流失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井田制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井田制逐渐被贵族豪强所破坏。
他们通过私占土地和兼并农田的手段,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
土地分配的不公平引发了农民的不满和不安,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对封建制度的质疑。
这也成为了今后一系列农民起义的导火线。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度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影响。
土地分配作为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特点。
虽然历经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但土地分配问题始终存在,并且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地权分配精编
中国历史上的地权分配一一基于鱼鳞图册的估计田传浩方丽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摘要:本文采用洛伦兹折线方法,以明清时期的鱼鳞图册数据和20世纪以来的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估算了中国地权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得到了以下结论:中国明清以来的地权分配既非传统观点中所认为的那样差距悬殊,也非近年来一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十分平均;宋代地权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最高,明代、清代的地权分配不平等程度逐渐降低,而在明代和清代,既有地权配置不平等程度趋于分散的时间序列,也有趋于集中的时间序列,呈现周期性变化;明清时期地权分配的南北区域差异不明显,但南方和北方内部差异较大;与20世纪同时期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地权分配相对平均。
关键词:地权分配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洛伦兹折线一导言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中国历史上的地权配置持这样一种观点:从各朝代内部来看,在朝代兴起初期地权的分配较为分散,而随着朝代发展的进程,土地出现不断集中的趋势,并在朝代末期呈现出地权分配极为不平等的状态,由此引发农民起义,从而推翻一个王朝而建立另一个王朝;从各朝代之间来看,后代的土地集中程度从总体上来说高于前代,并愈演愈烈(陈振汉,19551 2;)。
然而,这种十分盛行的观点却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首先,这样的说法缺乏足够经验证据的支持。
所给出的经验证据往往都是个例的列举,这显然不具有统计意义。
其次,这种观点也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多的是建立在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基础之上。
这些观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了一系列的质疑(秦晖,1996;赵冈,2006;章有义,1988;曹幸穗,1996;刘正山,2007;杨际平,2005)。
近年来,利用鱼鳞图册的原始数据,赵冈(2006)、刘正山(2007)等学者采用基尼系数估算了中国历史上的地权分配的不平等状况。
刘正山(2007)的估算结果表明,中国历史上的地权分配非常平等,如清顺治八年安徽休宁县二十七都五图的地权分配基尼系数仅为0.076,赵冈(2006)的估算结果为0.006。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一)井田制主要内容: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要交贡赋。
农民终生不得离开土地,更不准转业。
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它还保留有原始社会公有制下农村公社对土地管理的某些形式或曰外壳,但其性质已是一种奴隶制下的土地剥削制度。
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西周的各级统治者把井田分为三类。
他们各自把其中最好的部分(即位于河流附近、背山向阳的平展土地)成千块、上万块地留给自己,叫“公田”。
因为公田的面积很大,所以也叫“大田”,驱使奴隶集体耕种。
瓦解: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了。
促成这一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私田出现。
早在西周中期,诸侯王瞒着周王室开垦的田地。
开辟和耕种大量私田,需要大批劳动力。
当时“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用奴隶制的办法已不能调动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
奴隶的逃亡,井田制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公元前660年左右,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标志着劳役地租已转化为实物地租,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个历史性的进步,在当时各诸侯国的影响很大,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正式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征税。
标志我国税收制度的正式形成。
公元前548年,楚令尹子木整顿田制,视土地高下肥瘠,“量入修赋”,其后各国也纷纷效法。
本来这些改革的目的在于维护旧秩序,但它们既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已成的事实,从而事与愿违。
在井田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缺口接二连三地被打开,井田制的瓦解崩塌就是必然的趋势了。
(二)屯田制屯田制指的是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
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
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
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由曹操建立,兴起于三国时期。
渊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度与土地分配
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度与土地分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秦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这个时期,以秦朝为起点,直至汉朝灭亡,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封建制度是秦汉时期社会组织的基础,而土地分配是封建制度运行的核心。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也是封建制度发展的里程碑。
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取消了诸侯国、郡县制度,建立了御史台等中央行政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
同时,秦朝还通过实施均田制,对土地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确保官员和百姓的土地权益。
然而,在秦始皇死后,秦朝的统一局面瓦解,使得封建制度的运行出现了危机。
汉朝的建立是秦朝灭亡后的一次社会政治变革。
刘邦建立汉朝后,通过掌握兵权来巩固统治,继续实行均田制来稳定农民。
然而,汉朝时期的封建制度出现了新的问题。
封建制度在土地分配方面,出现了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
地主通过控制土地资源,剥削农民。
农民则陷入贫困困境,土地流失严重。
这一现象在东汉时期愈发严重,导致社会不稳定,最终也是东汉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封建制度在土地分配方面的问题,主要源自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与不足。
一方面,封建制度本质上是建立在地主与农奴之间的剥削关系之上。
地主通过控制土地资源获取权益,而这也导致了土地的集中化。
另一方面,封建制度认为土地属于公共财产,以至于扼杀了个体的土地所有权与自由流动,使得土地资源无法合理配置。
这两个问题使得土地分配不公,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与破坏。
在秦汉时期,封建制度的存在与发展是历史的客观规律。
然而,封建制度的矛盾与问题也显而易见。
对于这些问题,当时的统治者们多有反思与探索。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发生后,刘备建立了蜀汉并试图改革封建制度。
他提出了“分田制”与“放权制”,试图通过土地的平均分配与官员治理的权力下放,来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成功。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度与土地分配是一段复杂而多层次的历史过程。
封建制度的发展与土地分配的问题是一体两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建立的初期,在这个时期,土地的分配方式由兼并、优势的家族或官僚掌握着大量的土地,而普通农民则被迫成为佃农或编户,依附于地主或官员。
这一时期的土地制度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和剥削现象,普通农民生活贫困困难,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唐朝时期,存在着“均田制”的土地制度,即按照土地的肥瘠程度和农户的家庭成员数量来分配土地,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土地公有制。
而到了宋朝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土地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宋朝实行了“三亩田法”,即每个农户都有三亩耕地,其中一亩用于种粮食,一亩用于种蔬菜和商业作物,一亩用于休耕。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的效率。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的土地制度日益趋于封闭和专制。
在明朝时期,地主阶级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土地的集中程度加大,土地流转的方式逐渐趋于买卖。
明朝实行了“丁产法”,即按照每户人口数量和所处地区的土地质量来确定土地的分配和赋税。
而到了清朝时期,土地制度进一步封建化,土地的私有化程度更加明显。
封建地主土地明码标价,农民成为地主的佃农,受到了更加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在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尽管不同朝代的土地制度有所不同,但普遍存在着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
土地制度的不公平和不稳定性是导致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直到辛亥革命后,土地才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议题。
总之,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秦汉、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的演变,从封建地主的掌控下的不公平和剥削的形式,到一定程度上的土地公有制和分配的尝试,再到日益加重的私有化和剥削。
这一制度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
土地制度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1 陕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史之土地分配
【导语】
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资料《历史之土地分配》。
商殷时期的每一个别的公社农民只有通过其所属的公社才能领得自己的份地。
正因为份地所有权在法律上属于国王,所以每一个公社农民的剩余劳动也就属于这个最高统一体。
由于公社所有制一般分为“公田”和“私田”,所以在这种公社中,公社农民的剩余劳动是以耕种“公田”的形式而出现的。
《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惟助为有公田”、“同养公田”的“公田”,是由原始公社中的“共有地”演变而来,“同养公田”就是说公社的“公田”由公社农民来集体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