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案例

合集下载

3下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计算例题

3下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计算例题

7448
0.9
s
(mm)
54.7 55.6
根据计算表所示△z=0.6m, △sn =0.9mm <0.025Σ si =1.39mm
6.沉降修正系数 s
满足规范要求
根据Es =6.0MPa, 当fak=p0 ,查表得到ys =1.1
7.基础最终沉降量
s= ys s =61.2mm
24
【例9】已知某工程为饱和粘土层,厚度为8.0m,顶部为薄砂层
2.计算地基土的自重应力 自重应力从天然地面起算,z的 取值从基底面起算
3.4m d=1m
b=4m
z(m) 0 1.2 2.4 4.0 5.6 7.2
σc(kPa) 16 35.2 54.4 65.9 77.4 89.0
3.计算基底压力
4.计算基底附加压力
G G Ad 320 kN p0 p d 94kPa
p=P/(l×b)+ γm d=1440/(4×4)+20×1=110.0kPa
(4)基底附加应力
p0=p-γd=110-16 ×1=94kPa
2
(5)计算地基中的附加应力并绘分布曲线见图 (a)。 该基础为矩形,属空间问题,故应用“角点法”求解。为此, 通过中心点将基底划分为四块相等的计算面积,每块的长度 l1=2m,宽度b1=2m。中心点正好在四块计算面积的公共角点 上,该点下任意深度zi处的附加应力为任一分块在该点引起的 附加应力的4倍。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题目同例5、例6)
15
解:(1)地基受压层计算深度Zn,按下式计算:
Zn b(2.5 0.4 ln b) 4 (2.5 0.4 ln 4) 7.8m
(2)柱基中点沉降量s,按下式计算:

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

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

1.1分
(4)沉降计算深度为有限值。理论上沉降计算深度应为无穷大,但 层
由于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扩散随深度而减小,在一定深度处,附加 总
应力已经很小,因此该深度以下土层的压缩变形值可以忽略不计。


2.沉降量的计算
(1)绘制地基剖面图和基础剖面图。 (2)将地基分层。 (3)根据式(2-3)计算地基土的自重应力σcz,并绘出自重 应力在基础中心线处沿深度z的分布图,如图3-5所示。 (4)计算基底附加应力p和地基附加应力σz,并绘出附加应力 在基础中心线处沿深度z的分布图,如图3-5所示。 (5)确定地基压缩层深度。 (6)分别计算基础中心点下地基各个土层的变形量Δsi。由式 (3-1)可得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1.2规 范 推 荐 法2.计 Nhomakorabea公式图3-7 用规范推荐法计算地基沉降量的分层示意表
1.2规 范 推 荐 法
3.确定地基变形计算深度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n应满足如下公式要求。
确定地基变形深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如确定的计算深度下部仍有较软土层时,则应继续计算。 (2)当无相邻荷载影响且基础宽度b在1~30 m范围内时,基 础中点的地基变形计算深度也可按下列简化公式计算。
(7)计算地基总的沉降量s。地基总的沉降量s为各个土层变形 量Δsi之和,即
1.1分 层 总 和 法
2.沉降量的计算
图3-5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
1.1分 层 总 和 法
1.计算步骤
① 确定分层厚度
②确定地基变 形计算深度
③确定各层 土的压缩 模量
④计算各 层土的压 缩变形量
⑥计算地基的 最终沉降量。
⑤确定 沉降计 算经验
系数
1.2规 范 推 荐 法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

,计算地基最终变形量公式: S=ψsS'=ψs∑ni-1(P0/Esi)(ziα-i - Zi-1α-i-1)
1.06 30 40 20 1 G (mm) (kpa) (m) (m) (m)
验系数:ψ s=
底附加应力: P0=
长: l =
宽 : b= △z = F (ziα -i Zi-1α -i1) 3.0804 7.1076 7.5916 0.3635 18.1432

根据国标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第5.3.5条,计算地基最终变形量公式:
其中参数:
第 i 层土底面范围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 按分层总合法计算出的地基变形量:S' 第 i 层土的压缩模量Esi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数:n 基础中心点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n= 26 (m)
宽的1/2,最后一行zi的数值不要实际土层深度值,而是根据基础宽度的
》表K.0.1-2得出的数值的4倍,因为表中差出的是角点下平均附加应力 础分成4块来查的;
与基础输入尺寸单位m也正好相差3格数量级;
数值得出变形计算深度,不用再考虑最后一层的沉降是否小于0.025倍
按照右边公式计算得出
i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 s= 永久组合基底附加应力: P0= 基础长: l = 基础宽 : b= △z = E
土层
Esi
(Mpa)
l(m)
20 20 20 20
b(m)
10 10 10 10
zi(m)
a
0.9969 0.9212 0.7112 0.6978
(P0/Esi)
1 2 3 4
5 1.15 8.98 8.98
si

向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案例

向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案例

向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案例分层总和法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用于评估建筑物或结构物在不同地层中的沉降变形。

下面将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分层总和法的计算过程。

假设一些地基有3层土层,分别为上层A、中层B和下层C。

已知各层土层的厚度、压缩指数和应力增量。

要求计算在施工荷载作用下,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各层土层的特性参数。

假设上层A的厚度为2m,压缩指数为0.2,应力增量为50kPa。

中层B的厚度为4m,压缩指数为0.3,应力增量为100kPa。

下层C的厚度为6m,压缩指数为0.4,应力增量为150kPa。

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各层土层的压缩量。

根据分层总和法的计算公式,压缩量等于厚度乘以压缩指数。

所以,上层A的压缩量为2m*0.2=0.4m,中层B的压缩量为4m*0.3=1.2m,下层C的压缩量为6m*0.4=2.4m。

然后,我们需要计算各层土层的最终应力。

根据分层总和法的计算公式,最终应力等于施工前的初始应力加上应力增量。

上层A的最终应力为0+50kPa=50kPa,中层B的最终应力为0+100kPa=100kPa,下层C的最终应力为0+150kPa=150kPa。

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各层土层的总压缩量。

总压缩量等于压缩量除以最终应力。

所以,上层A的总压缩量为0.4m/50kPa=0.008m,中层B的总压缩量为1.2m/100kPa=0.012m,下层C的总压缩量为2.4m/150kPa=0.016m。

最后,我们需要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最终沉降量等于各层土层的总压缩量之和。

所以,地基的最终沉降量为0.008m+0.012m+0.016m=0.036m。

综上所述,根据分层总和法的计算过程,我们得出了该地基在施工荷载作用下的最终沉降量为0.036m。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更多的土层和复杂的土层特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计算和分析。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
i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 s= 永久组合基底附加应力: P0= 基础长: l = 基础宽 : b= △z = E
F
土层
Esi
(Mpa)
l(m)
7.75 7.75 7.75 7.75
b(m)
7.1 7.1 7.1 7.1 层底标高 0.78 8.91 15.41
zi(m)
a
0.9943 0.9703 0.9071 0.6687
(ziα -i (P0/Esi) Zi-1α -i1) 6.6667 4.6296 2.0000 1.0000 2.3566 1.8838 2.2638 4.2416 10.7458
' s n
1 2 3 4
4.5 6.48 15 30
2.37 4.37 7.17 16.07
4.58 E ( z i i z i 1 i
注意以下几点: ①、浅橙色区域为数据输入区,千万记得表格中的l,和b是基础实际长宽的1/2,最后一行zi的数值不要实 出的△z(右边黄色单元格中的数值)的深度值; ②、表格中平均附加应力系数a的值是根据查《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表K.0.1-2得出的数值的4倍,因 系数;而在计算沉降是基础的中心点的沉降,查表l,b的取值也是把基础分成4块来查的;
③、由于p0/Esi就相差3个数量级,所以计算得出的沉降的单位是mm,与基础输入尺寸单位m也正好相差
④、基础若无相邻建筑物影响可以直接根据左边黄色的那个单元格的数值得出变形计算深度,不用再考 的总沉降量; ⑤、压缩模量的当量值计算不用根据规范中按照积分计算,可以直接按照右边公式计算得出
计算地基最终变形量公式: S=ψsS'=ψs∑ni-1(P0/Esi)(ziα-i - Zi-1α-i-1)

分层总和法计算总沉降量(精)

分层总和法计算总沉降量(精)
理论上不够完备,缺乏统一理论; 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是一个半经验性方法。
2、计算步骤
地面
不考虑地基回弹的情形: •沉降量从原基底算起; •适用于基础底面积小,埋深浅,施工快。
d
基底
2、计算步骤
(a)地基分层Hi
地面
①不同土层界面;
②地下水位线; ③每层厚度不大于0.4B或4m;

④z 变化明显的土层,适当取小。 (b)计算原地基中自重应力分布 自重应力
附加应力
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计算
§4.3 地基的最终沉降量计算 二、地基最终沉降量分层总和法
要点小结:
① 准备资 料
•建筑基础(形状、大小、重量、埋深) •地基各土层的压缩曲线 原状土压缩曲线 •计算断面和计算点
② 应力分 布
•自重应力 •基底应力基底附加应力 •附加应力
③ 沉降计 算
•确定计算深度
•确定分层界面 •计算各土层的平均szi,zi •计算各层沉降量
•地基总沉降量
④ 结果修

9
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计算
§4.3 地基的最终沉降量计算 二、地基最终沉降量分层总和法
5、单向分层总和法的评价
(1)基本假定: 较多
(2)优
点:
可计算多层地基; 可计算不同形状基础、不同分布的基底压力; 参数的试验测定方法简单; 已经积累了几十年应用的经验,适当修正。
Sd :初始瞬时沉降
t
Sc:主固结沉降
S
Ss: 次固结沉降
总沉降 •实际上,分层总和法经经验修正,常用来计算各种地基的
13
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计算
三、粘性土地基的沉降计算
主固结沉降
p
t

第二节地基沉降量计算讲解

第二节地基沉降量计算讲解
计算各分层的沉降量Si
8)按公式(4-11)计算总沉降量S。
【例题4-1】已知柱下单独方形基础,基础底面尺寸为 2.5×2.5m,埋深2m,作用于基础上(设计地面标高处)的轴
向荷载N=1250kN,有关地基勘察资料与基础剖面详见下图。
试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中点的最终沉降量。
解:按分层总和法计算
(1)计算地基土的自重应力。z自基底标高起算。
118.5 138.5 157 175.5
108.5 128.5 147.8 166.25
150.43 155.48 165.62 179.96
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推荐的沉降计算法(自学)
这种方法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所推荐的,简称 《规范》推荐法,也叫应力面积法。
(一)计算原理
规范推荐法一般按地基土的天然分层面划分计算土层, 引入土层平均附加应力的概念,通过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值有可能较大,不能不予考 虑。目前在生产中主要使用下 述半经验方法估算土层的次固 结沉降。
图4-9为室内压缩试验得
出的变形S与时间对数lgt的
关系曲线,取曲线反弯点前
后两段曲线的切线的交点m作为主固结段与次固结段的分
界点;设相当于分界点的时间为t1,次固结段(基本上是 一条直线)的斜率反映土的次固结变形速率,一般用Cs表 示,称为土的次固结指数。知道Cs也就可以按下式计算土 层的次固结沉降Ss:
降Sc。以轴对称课题为例,分层总和法计算的沉降量为S,Sc
可用下式求解:
其中,αu为Sc与S之间的比例系数,有:
αu与土的性质密切相关,另外,还与基础形状及土层厚 度H与基础宽度B之比有关。
(三)次固结沉降的计算
对一般粘性土来说,次固结沉降数值Ss不大,但如果是 塑性指数较大的、正常固结的软粘土,尤其是有机土,Ss

利用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对某高层进行沉降计算及预测

利用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对某高层进行沉降计算及预测

利用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对某高层进行沉降计算及预测摘要;本文对某写字楼的工程地质情况、基础形式以及上部荷载进行了分析,优选出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的沉降计算方法,最后将沉降计算结果与实际沉降量进行对比。

关键字:沉降计算、分析,倾斜评价Abstract: this paper to one office building of engineering geology condition, foundation forms and the upper loads are analyzed, and to select the equivalent role delamination summation-method settlement calculation method and will last a settlement calculation results and the practical settlement are compared.Key word: settlement calculation, analysis, tilting the evaluation1.1地基基础沉降量计算1.1.1 计算方法选择由于该写字楼采用基础埋深比较深,土体的压缩层厚度大,应用“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其特点是不仅考虑了沉降计算的经验系数,而且把桩基础的沉降也考虑到其中,还考虑了由多块不同的附加应力的共同的作用下的沉降量。

综上考虑,采用“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来计算该写字楼是可行且合理的。

1.1.2分层总和法计算写字楼各点的沉降量1.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的计算公式:2.创建沉降量计算的图形尺寸及相互位置模型高层写字楼的沉降量预测应考虑其自身自重影响下的沉降量,故根据它们自身的形状尺寸和彼此间的相对位置,建立高层写字楼的沉降量计算。

3.计算写字楼的基底平均附加应力式中:14—每层楼的平均附加应力标准值14kPa;30—地上30层楼;1.4—筏板厚度1.4m;25—一层地下室和混凝土筏板的平均附加应力标准值25KPa;19.886KN∕m3为①层土的重度; 4.7为①层土的层厚4.7m;19.965KN∕m3为②层土的重度;0.9为取基底深5.6m故取0.9m厚的第②层土。

分层总和法计算总沉降量

分层总和法计算总沉降量
△z--- △s’
2、计算步骤 (f)计算每层沉降量Si 式(4-18)~式(4-23)
(g)各层沉降量叠加Si
地面
自重应力
p
d p0 szi zi
d
基底
Hi
附加应力
沉降计算深度
3、计算公式 规范公式计算
p0
Ai 规范法
0z(i-1) zi-1 zi 0zi
附加应力
p0
0z(i-1) Ai 0zi
σsz从地面算起;每层的平均值 (c)基底附加应力p0
p0 = p - d
(d)确定地基中附加应力z分布
σz从基底算起;每层的平均值 σz是由基底附加应力 p-γd 引起
p d p0
d
基底
附加应力 沉降计算深度
2、计算步骤 (e)确定计算深度zn
① 一般土层:σz=0.2 σsz; ② 软粘土层:σz=0.1 σsz; ③ 基岩或不可压缩土层。 ④一般房屋基础: 无相邻基础:Zn=B(2.5-0.4lnB); 有相邻基础:试算法
•确定分层界面 •计算各土层的平均szi,zi •计算各层沉降量
•地基总沉降量
④ 结果修 正
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计算
§4.3 地基的最终沉降量计算 二、地基最终沉降量分层总和法
5、单向分层总和法的评价
(1)基本假定:较多
(2)优
点:
✓可计算多层地基; ✓可计算不同形状基础、不同分布的基底压力; ✓参数的试验测定方法简单; ✓已经积累了几十年应用的经验,适当修正。
地基变形计算
分层总和法计算总沉降量
单 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主讲人:高成雷(教授)
1、基本假定和基本原理 (a)基底压力为线性分布 (b)附加应力用弹性理论计算 (c)只发生单向沉降:侧限应力状态 (d)只计算固结沉降,不计瞬时沉降和次固结沉降 (e)将地基分成若干层,认为整个地基的最终沉降量为 各层沉降量之和:

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的最终沉降量

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的最终沉降量

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的最终沉降量
一、概念介绍
分层总和法是一种沉降计算的方法,通常用来估计地面下部的沉降量,因此也称为沉降预测方法。

分层总和法假定地面下的岩土相当于等厚的层,这样,在任一层上施加荷载后,可以利用简单的三角形总和理论计算出该
层的沉降量。

为了更准确的预测沉降量,分层总和法还可以在不同层上进
行多次计算:如果施加的荷载不是单次加载,而是多次施加,就需要分层
总和法进行多次计算。

二、计算过程
1.确定场地地形:要使用分层总和法进行沉降计算,首先需要确定场
地地形,包括均匀的、混合型的或斜坡型的。

2.确定地质构造:其次,要确定地质构造,即确定每层的厚度,以及
每层的材料类型和状态。

3.确定施加荷载:最后,要确定施加的荷载,荷载可以是静荷载,比
如重力存在的重力荷载,或者是超负荷,如作业设备的重量或其他车辆的
荷载。

4.计算沉降量:根据场地地形、地质构造和施加的荷载,可以使用分
层总和法计算出基础地面下每层的沉降量,将每层的沉降量累加起来,就
得到了基础的最终沉降量。

三、谨慎提醒
分层总和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的沉降计算方法。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步骤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步骤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步骤
分层总和法( 也称为分层分割法)是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一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多层土壤条件下的地基工程。

以下是使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基本步骤:
1.(确定土层分布:(首先,对工程地点进行地质勘探,获得有关不同土层的资料,包括每个土层的厚度、土壤类型、孔隙比、压缩性等信息。

这些数据将用于确定不同土层的性质。

2.(计算单个土层的压缩量:(根据地质勘探数据和土力学参数,计算每个土层的压缩量或压缩系数。

这通常需要使用地基工程中的一些土力学模型和实验数据。

3.(确定不同荷载的应用范围:(确定各种荷载( 如地基自重、建筑物荷载等)的作用范围和大小。

这些荷载会作用于不同的土层,并对地基产生压力。

4.(计算单个荷载下各土层的压缩量:(根据所应用的荷载大小和范围,使用所得的每个土层的压缩系数计算单个荷载下各土层的压缩量。

5.(按荷载分层求和:(将各个荷载下单个土层的压缩量进行分层求和,即将同一土层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压缩量相加,得到每个土层的累积压缩量。

6.(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将各层累积压缩量相加,得到整个地基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总压缩量。

最终沉降量即为总压缩量,是地基在工程使用期间预计的沉降量。

请注意,分层总和法是一种理论计算方法,实际的地基沉降量可
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土壤的非线性行为、周围环境的变化等。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通常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并结合实测数据对地基沉降进行评估。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
17.39
0.95
24.45
5.96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
5-1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
*
5-2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组成
初始沉降(SD):是指当荷载施加较快,土体允许有侧向变形
时,加荷瞬时土体的竖向变形量
固结沉降(SC):也称主固结沉降,是土体在附加压力作用下,
由于土中孔隙水和孔隙气体的排出而引起的
土体体积的减小
次固结沉降(SS):是指含水量较高的软粘土在固结沉降完成后
期,较厚的吸着水层因土体受挤压使得其中的
一部分吸着水逐渐转变为自由水,土体体积减
小所出现的压缩量。
*
t
S
Si :初始瞬时沉降
Ss: 次固结沉降
Sc:主固结沉降
用e~p曲线法计算地基的沉降量计算步骤 (1)按比例绘制柱基础及地基土的剖面图
(2)按式 计算地基土的自重应力(提示:自土面开始,地下水位以下用浮重度计算)。 (3)计算基底压力 。 (4)计算地基中竖向附加应力分布; (5)确定压缩层厚度;
5-1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
⑤计算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⑥地基受压层厚度zn 确定 ⑦地基沉降计算分层 ⑧计算各层土的压缩量
⑨柱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 源自自基底深度z(m)土层厚度Hi(m)
自重应力(kPa)
附加应力(kPa)
孔隙比e1
附加应力平均值(kPa)
分层土压缩变形量ΔSi(mm)
l/b
z/b
αc
σz
0
16.5
1.0
0
0.2500
*
5-1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
无侧向变形条件下单向压缩量公式
*
5-1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

叙述分层总和法求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过程

叙述分层总和法求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过程

叙述分层总和法求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过程
分层总和法是一种通用的计算地址沉降量的方法,它可以用来计算不同情况下地址沉降量的偏差。

这种方法能够识别出地面高程差、地下基础层厚度和顶层材料的变化,从而更准确地估计最终沉降量。

它利用原理,将基础层按厚度分为不同层,并逐层计算各层的沉降量,然后将各层沉降量求总和,即可获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因此,采用分层总和法求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分层:首先,根据基础的现场地质调查和分析结果,将基础按厚度层次分层。

在基础层内部,若层厚度差异小于 5 cm,基础层可拆分为数层;如果大于5 cm,则将它们划分为一层。

2、分析层厚度:接下来,必须计算每一层的厚度,也就是基础层累计高程差。

3、计算地基压力:根据子层厚度和子层地基压力,计算出每一层的地基压力。

4、逐层求和:将各层的沉降量进行逐层求和,即可获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最后,使用分层总和法求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上步骤:将基础分层、计算层厚度、计算地基压力以及将每
层沉降量求和,最终得出地基最终沉降量。

该方法能够更精确地估算基础沉降量,为基础的加固提供较可靠的依据。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
1引言
地基沉降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中的现象,其中最常见的是针
对基坑工程的沉降量计算。

在针对基坑沉降计算中,常用的计算方法是分
层总和法。

本文将介绍分层总和法计算基坑沉降量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具
体步骤和实例分析。

2分层总和法原理
分层总和法是基坑沉降量计算的常用方法,它基本原理是将基坑沉降
量分为多个层次,计算各层次沉降量然后累加得到总基坑沉降量。

分层总
和法具有计算方便,精度较高等优点,但存在计算量大,计算麻烦等缺点,所以在进行基坑沉降量计算时必须正确选择计算的层数和计算方法,以保
证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分层总和法计算步骤
(1)确定要计算基坑的拉桩深度与拉桩点的坐标;
(2)确定基坑排布,根据基坑排布形式,确定分层点的坐标,其拉
桩深度满足:
其中,m为层数,Si,Si+1为所定义的分层点。

(3)确定基坑拉桩深度。

简述分层总和法求解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过程

简述分层总和法求解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过程

简述分层总和法求解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过程分层总和法是求解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常用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分别计算不同土层中的沉降量,再将所有土层的沉降量进行累加得到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分层总和法的具体求解过程如下:
1.分析地基的结构和土层的性质:需要先了解地基的结构
和土层的性质,包括土层的厚度、密度、强度、抗压能力、
含水率等。

2.确定土层的沉降规律:根据土层的性质,确定每一层土
的沉降规律。

例如,软土层的沉降规律一般比硬土层的沉降
规律大。

3.计算每一层土的沉降量:根据确定的沉降规律,计算每
一层土的沉降量。

4.累加各层土的沉降量:将各层土的沉降量进行累加,得
到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得到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这个值可以用来判断地基的承载能力,
分层总和法求解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分析过程,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和工具进行求解。

在求解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一些技术手段来提高求解的准确性。

例如,在分析土层性质时,可以使用岩土工程测试仪器进行土样测试,获取土层的物理性质数据。

在计算每一层土的沉降量时,可以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软件对土层的沉降进行三维模拟,并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精确计算。

此外,在求解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例如土层间的相互作用、地下水位的变化、地基承载能力的限制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和工具,可以使分层总和法求解地基最终沉降量的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
已知柱下单独方形基础,基础底面尺寸为2.5×2.5m,埋深2m,作用于基础上(设计地面标高处)的轴向荷载N=1250kN,有关地基勘察资料与基础剖面详见下图。

试用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

解:按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
(1)计算地基土的自重应力。

z自基底标高起算。

当z=0m,σsD=19.5×2=39(kPa)
z=1m,σ
sz1=39+19.5×1=58.5(kPa)
z=2m,σ
=58.5+20×1=78.5(kPa)
sz1
z=3m,σ
=78.5+20×1=98.5(kPa)
sz1
z=4m,σ
=98.5+(20-10)×1=108.5(kPa)
sz1
z=5m,σ
=108.5+(20-10)×1=118.5(kPa)
sz1
z=6m,σ
=118.5+18.5×1=137(kPa)
sz1
z=7m,σ
=137+18.5×1=155.5(kPa)
sz1
=20kN/m3。

(2)基底压力计算。

基础底面以上,基础与填土的混合容重取γ
(3)基底附加压力计算。

(4)基础中点下地基中竖向附加应力计算。

用角点法计算,L/B=1,σzi=4K si·p0,查附加应力系数表得K si。

(5)确定沉降计算深度z n
考虑第③层土压缩性比第②层土大,经计算后确定z n=7m,见下表。

例题4-1计算表格1
z (m)
z
B/2
K
s
σ
z
(kPa)
σ
sz
(kPa)
σ
z

sz
(%)
z
n
(m)
0 1 2 3 4 5 6 7
0.8
1.6
2.4
3.2
4.0
4.8
5.6
0.250 0
0.199 9
0.112 3
0.064 2
0.040 1
0.027 0
0.019 3
0.014 8
201
160.7
90.29
51.62
32.24
21.71
15.52
11.90
39
58.5
78.5
98.8
108.5
118.5
137
155.5
29.71
18.32
11.33
7.6按7m计
(6)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

利用勘察资料中的e-p曲线,求按单向分层总和法公式
计算结果见下表。

例题4-1计算表格2 z
(m) (kPa) (kPa)
H
(cm)
自重应力
平均值
(kPa)
附加应力
平均值
(kPa)
(kPa)
e1e2
(kPa-1)
(kPa) (cm)
(cm)
0 39 201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48.75
68.50
88.50
103.5
113.5
127.5
146.25
180.85
125.50
70.96
41.93
26.98
18.62
13.71
229.6
194
159.46
145.43
140.48
146.12
159.96
0.71
0.64
0.635
0.63
0.63
0.69
0.68
0.64
0.61
0.62
0.62
0.62
0.68
0.67
0.000387
0.000239
0.000211
0.000238
0.000371
0.000537
0.000729
4418
6861
7749
6848
4393
3147
2304
4.09
1.83
0.92
0.61
0.61
0.59
0.59
5.92
6.84
7.45
8.06
8.65
9.24
1 58.5 160.7
2 78.5 90.29
3 98.5 51.62
4 108.
5 32.24
5 118.5 21.71
6 13
7 15.52
7 155.5 11.90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