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起来会怎样_科学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四上《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不同材料的弹性和回弹性;2.理解物体运动时的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换关系;3.掌握测量和计算物体跳跃高度的方法;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过程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的弹性和回弹性;2.物体运动时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换;3.物体跳跃高度的测量和计算。

2.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2.1 导入环节(10分钟)老师用生动有趣的问题导入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例如:你们玩乒乓球的时候是不是经常用到球拍的弹性?为什么一些球拍能让球弹得很高,而有些球拍则不能?这种弹性和回弹性和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2.2 知识点讲解(20分钟)老师通过掌握物体的弹性和回弹性,物体运动时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换等知识点,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当一个物体落地时,它的动能会全部转换为重力势能,而当物体弹起的时候,重力势能转换为动能,然后再变成重力势能,如此往复,直到物体停下。

2.3 实验环节(30分钟)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物体跳跃高度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准备三种不同材质的小球,分别是塑料球、橡皮球和篮球,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每个小球跳起来的高度,并记录此时的数据,最后通过比较不同材质小球跳跃高度的数值,来说明不同材料的弹性和回弹性的区别。

2.4 总结环节(10分钟)在教学结束前,老师通过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认识,并逐步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小球跳跃的实验,看看他们有没有发现在什么情况下小球的跳跃高度最高等等,从而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评价方式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老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教学笔记和实验记录;2.上课参与度;3.手工制作或书写实验报告等方式。

教科版科学四上4.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上4.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上4.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跳动起来会怎样(二)》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力和运动》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跳动的情况,以及跳动过程中速度、方向和力的变化。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实际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跳动过程中对速度、方向和力的变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跳动的情况,掌握跳动过程中速度、方向和力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尝试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跳动的情况,跳动过程中速度、方向和力的变化。

2.教学难点:跳动过程中速度、方向和力的变化的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物体跳动过程中速度、方向和力的变化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跳动的过程,探讨速度、方向和力的变化情况。

3.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跳动过程中速度、方向和力的变化的规律。

4.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5.拓展: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设计自己的实验,进一步探究物体跳动的现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课题:《跳动起来会怎样(二)》2.教学内容:物体跳动的现象、速度、方向、力的变化3.教学重难点:跳动过程中速度、方向和力的变化的规律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运动起来会怎样(一)第1课时∣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运动起来会怎样(一)第1课时∣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运动起来会怎样(一)第1课时∣教科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在人体活动进程中,呼吸系统的作用以及骨骼、肌肉的联络。

2.阅历一次运动前后不同阶段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测量活动。

在这个测量活动中,对测量的数据展开思索。

教学重点测量运动前后不同阶段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教学难点对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测量展开思索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实验记载单,并停止数据剖析。

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做出对呼吸次数加快缘由的剖析。

课前预备课件,心跳与呼吸次数记载表1张,塑料口袋1个,粗吸管1根〔内径大于5mm〕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师:当我们跳动的时分,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作了变化。

我们的身体里还发作了什么变化?师:明天我们来做实验,我们不只要比一比谁玩得有水平,还要比一比谁在玩的进程中取得的知识多。

骨骼关节和肌肉协助人们的肢体活动起来,肢体的活动还会带来哪些变化呢?师点击屏幕依次出现心跳与呼吸次数记载表师:呼吸系统的作用以及与骨骼、肌肉有什么联络呢?明天我们来测量心跳与呼吸,来探求身体运动起来会怎样〔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1.测量呼吸与心跳跳动师:背景知识补充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它承当着将氧气带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重要任务,是人体的重要组成局部。

呼吸系统是人体中较特殊的一个系统,它既受颈椎中的呼吸中枢支配〔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受大脑的初级神经支配。

比如往常我们的呼吸均不用有意思地去完成,而是自然地停止,但是一旦需求,我们又能随意添加或增加呼吸次数,或改动呼吸深度,这就是初级神经系统作用的结果。

师:我们要了解的迷信概念人体运动需求氧气,肺的气体交流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求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安康。

师:当我们跳动的时分,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作了变化。

跳动起来会怎样 科学教案

跳动起来会怎样 科学教案

《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设计随县均川高小占广东一、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这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功能,使他们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身体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从而逐渐建立起他们的健康意识。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是前两课内容的顺延。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身体的结构和骨骼、关节、肌肉给身体运动带来的作用,在学生关注了骨骼、关节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后,已经不满足于研究身体的外部结构,兴趣开始转到对身体内部的研究,教材及时安排了对呼吸和循环两大系统的研究。

本课是由外到内研究的开始,引入了学生最容易体验到的呼吸系统,并着重为学生理清呼吸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和呼吸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中曾经涉及到测试平静状态下和运动后一分钟的呼吸,也曾经涉及到有关空气的一些知识。

在学生认为:我们吸进的都是氧气,呼出的都是二氧化碳。

本课以这一点学生的错误认识入手,通过一系列的体验,实验,阅读科学家的研究资料等,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最终掌握正确的科学概念。

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体会平静状态下和经过剧烈运动后,感觉到自己呼吸的差异,初步体验到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通过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体验,开始试着解释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第三部分用实验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由于内容较多,所以在教学时必须有所取舍。

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提出简单的收集气体的方案,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并进行实验,并能通过对火焰熄灭的观察了解到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之间的差别,最终让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懂得运动和健康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人体运动需要氧气,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一年级科学上册《跳动起来会怎样》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跳动起来会怎样》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跳动起来会怎样》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一年级科学上册的一节课。

上课主要讲授小学一年级关于跳动起来的知识,包括:何谓跳动,不同工具的跳动方式,跳动产生的声音及其巨大之处,跳动运动的好处,并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跳动游戏。

二、教学目标1.了解何谓跳动及跳动带来的好处。

2. 学会通过不同的物品来跳动,并知道它们跳动的方式。

3. 带领学生参加跳动游戏。

4.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流程1.导入(1)通过一个小游戏来激起学生们的兴趣:请学生看几张不同的图片(如弹簧球、皮筋、彩色泡泡、小啄木鸟等),让他们猜测图片能做什么运动。

(2)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话题:跳动。

问学生理解何谓跳动,跳动可以带来哪些好处?2.展示跳动的不同工具(1)用具体的实物向学生展示跳动的具体工具,并说明这些工具的跳动方式。

(2)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跳动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的工具以及其跳动方式,并讲解其跳动规律。

3.声音实验(1)让学生听听跳动可以产生哪些声音。

(2)展示跳动工具所产生的巨大声音。

学生们可以参与其中,一起感受到声音的巨大之处。

4.跳动游戏(1)教师可以设置跳动游戏并让学生参与,如比赛谁能跳的最高、谁跳的最远等等。

这些游戏可以增强学生的体力和耐力。

(2)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总结学生通过游戏所获得的体验和感受。

5.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跳动工具,做一些跳动实验,并带回来做展示。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是否了解何谓跳动及跳动的好处?2. 学生对不同跳动工具及其跳动方式的理解情况如何?3. 学生在跳动游戏中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体力和耐力是否得以提高?4. 学生通过这次课堂是否对科学发生了浓厚兴趣?是否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教科版 (4)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教科版 (4)

《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⑴培养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

⑵会对实验中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作出运动后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⑶知道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呼吸能力,增进身体健康(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气体交换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设计简单实验证明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一定的氧气,会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分析,通过对实验的分析能发现吸进的空气中氧气较多,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这一事实,并能关注其它气体成分的变化,从而懂得新鲜空气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用打火机点燃物体,(2)了解学生对气体成份的掌握情况。

教师:课件(1分钟计时器,人体相关呼吸器官图,人体的气体交换动画示意,科学家的气体分析资料,排水法收集气体过程等),集气瓶两个,毛玻璃两片,水槽,打火机,竹条,吸管,塑料袋。

学生小组:塑料袋一组四个,每组集气瓶两个,毛玻璃两片,吸管一根,水槽,打火机,竹条。

(四)教学过程课前活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这个游戏和呼吸有关。

游戏结束,开始上课一、跳动后的呼吸情况1、如果现在跳动一会儿,呼吸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出示板书:跳动起来会怎样?请大家自由原地跳动一分钟,然后立即看时间测量自己的呼吸。

请几个学生汇报呼吸次数,挑选几个学生的汇报记录在表格上。

2、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前后呼吸次数不一样,说明了什么?(运动后呼吸次数加快了)。

二、认识和呼吸有关的器官1.提问:平时呼吸要吸进空气,跳动后也要吸进空气,吸进去的空气到了哪里?2.提问:空气经过了哪些地方到达肺部?汇报(课件展示,认识直接参与呼吸的呼吸器官)呼出的气体又经过了哪些地方?3.小结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路线:(课件展示并解说)气体从鼻腔吸入,经过气管,支气管到达肺,人体不需要的气体在肺部集中,经过支气管,气管,鼻腔流出体外。

三、呼吸作用使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1.提问:我们吸入空气又呼出来,吸进的空气在肺里发生了什么变化?2.寻找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一)体验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感觉。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跳动起来会怎样(二).doc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跳动起来会怎样(二).doc

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一跳动起来会怎样(-)第四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二)——业土小学包学泰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3、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体呼吸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人体在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完成的血液输送功能。

三、教学准备: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回顾已有经验提出探究问题(1)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视频资料(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3)|可顾问题: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心跳为什么会加快?2、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1)认识心脏和心跳%1(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以及它的位置利大小。

%1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学习书木知识)%1讲解: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

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就是心跳一次。

(板书: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的过程就是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

(板书:血液循环)(2)测试运动前的心跳次数%1心脏跳动是有规律的,你们知道平静时人的心跳每分钟是多少次吗?%1交流:你有什么方法能测试自己的心脏一分钟跳动几次。

(摸脉搏)③学生测平静时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1汇报交流。

(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次数%1设计一个室内运动量比较大的运动项目?(跳动)%1学生室内运动。

%1测试运动后的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4.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教案1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4.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教案1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系统。

2、让学生经历前后不同阶段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测量活动。

3、让学生知道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4、让学生知道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5、使学生知道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6、学生会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

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7、培养学生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8、认识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师:课件、测肺活量的装置、水槽1个、广口瓶3个、玻璃片3片、水、火柴。

生:心跳与呼吸次数记录表1张、塑料口袋1个、粗吸管1根。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当我们跳动时,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

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揭示课题: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探索研究1、测量心跳和呼吸(1)出示心跳和呼吸记录表。

(2)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采集这组数据?(3)讲述:实验时同学要两人一组,一人作为数据采集对象并负责呼吸的数据采集,另一人负责采集心跳数据,并填写好表格。

(4)学生测量心跳和呼吸活动。

(5)交流测得的结果。

(6)问:跳动前后我们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解释两种数据的变化?第二节课2、呼吸为什么会加快(1)讲述: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运动的增加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

哪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2)提出研究的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3)师:讲解实验操作方法:选择密封较好的塑料袋和一个粗一些的吸管,将吸管一端放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反复呼吸塑料袋中的空气。

(4)学生实验活动。

要求学生在体验呼吸过程中,对照70面右图指认呼吸器官。

提醒学生当感觉不舒服的时候,马上停止实验。

(5)思考:为什么感觉越来越不舒服?(6)实验探索:用排水法收集我们呼出的气体。

《跳动起来会怎样》教案

《跳动起来会怎样》教案

《跳动起来会怎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跳动带来的不同感受。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跳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二、教学内容:1. 体验不同节奏的跳动。

2. 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

3. 创作自己的跳动作品。

三、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体验并感知不同节奏的跳动。

2. 学生能够学习并表演简单的舞蹈动作。

3. 学生能够通过跳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四、教学难点:1. 学生对跳动节奏的感知和表现。

2. 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掌握和运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室或舞蹈房。

2. 教学用具:音乐播放设备、舞蹈镜子、舞蹈垫。

3. 教学资料:音乐、舞蹈动作示范视频或图片。

六、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身体热身运动,如跳绳、跑步等,以调动学生的热情和活力。

2. 感知节奏:播放不同节奏的音乐,让学生自由跳动,感受音乐的节奏和跳动的感觉。

3. 学习舞蹈动作:教授简单的舞蹈动作,如蹦跳、扭动、挥动手臂等,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进行舞蹈。

4. 创作练习:让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段跳动表演,可以结合舞蹈动作和自己的创意。

5. 展示与评价:每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七、教学策略:1. 体验式学习:通过让学生亲自跳动,感知音乐的节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2. 示范与模仿:教师进行舞蹈动作的示范,学生跟随模仿,从而掌握舞蹈动作。

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跳动表演。

4. 展示与评价:通过展示和评价,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跳动,表现出音乐的韵律感。

2. 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简单的舞蹈动作,流畅地完成表演。

3. 学生能够通过创作自己的跳动作品,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九、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的舞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舞蹈技巧。

2. 组织学生参加舞蹈比赛或演出,展示学生的舞蹈才华。

2019-2020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第三四课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设计

2019-2020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第三四课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设计

2019-2020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第三四课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

二、教学重点: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四、教学准备: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五、活动过程:(一)引入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测量心跳和呼吸(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

(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①一分钟自己的呼吸为几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②讨论交流掌握测试呼吸次数的方法。

③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四年级科学教案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四年级科学教案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解决办法。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自己筛选资料的能力
通过学习谚语,对传统文化有初步认识
作业设计
课后在运动中观察身体的变化
板书设计
3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人体的呼吸
呼吸器官
气体交换
教学反思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呼吸汇总表、集气瓶,毛玻璃片,自制的插有3根蜡烛的金属架,打火机、水槽
记录表(长纸条),塑料袋等。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德育渗透
一、谈话导入
二、阅读材料找出
三、思考实践
四、生明白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库车县第十三小学教学设计方案
年(班)级
四年级
时 间
主备人
包东晓
学 科
科学
课 题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第(3)课时
三维目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师:现在我们再来测量运动后的呼吸次数,请同学们跟着音乐一起动起来。
师:现在我们来测量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测量的运动前后的呼吸次数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师:小结:通过这几个小组的汇报,我们发现运动前和运动后呼吸次数真的不一样的,运动后呼吸次数增多,说明运动后呼吸加快了。
(三)、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师:刚才有的同学们说运动后呼吸加快,那么运动后和运动前的呼吸一样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运动前后呼吸不一样了呢?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说课)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说课)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说课)
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
市实验小学
韩晓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是前两课内容的 顺延。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身体的结构 和骨骼、关节、肌肉给身体运动带来的作用, 在学生关注了骨骼、关节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 的作用后,已经不满足于研究身体的外部结构, 兴趣开始转到对身体内部的研究,教材及时安 排了对呼吸和循环两大系统的研究。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 帮助学生认识直接参 与呼吸的呼吸器官让 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演 示中了解空气在人体 中的传播路线。
(三)呼吸作用使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
1、问: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我们吸收氧气, 呼出了二氧化碳?
2、寻找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
(1)体验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感觉。
师生共体验:呼吸塑料袋中的空气,把鼻 子和口都罩在袋中,如果让你反复呼吸这 袋空气,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让每人反复呼吸至 少15次,如果感到 难受了,就立即停 止,并把口袋袋口 拧紧。
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2、比较新鲜空气与呼吸过的气 体的不同
(1)观察新鲜空气与呼吸过的气体。 (2)怎样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呼出的气体 中没有氧气了吗?或者是氧气含量要比新 鲜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少?
(3)演示:(点燃竹条)竹条能在空气中 燃烧,是由于空气中存在着支持燃烧的氧气, 你能根据这个事实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我们 的猜测吗?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比较导入法
(2)多媒体辅助法
2、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
(2)小组合作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测试:平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多少次?
学生在三年级科学教材中已经接触到 了测试自己的一分钟呼吸,了解了一 次完整的呼吸以及怎样测试的方法, 课前稍作说明学生就能很好的完成测 试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四 我们的身体 运动起来会怎样(二)》教学设计_25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四 我们的身体  运动起来会怎样(二)》教学设计_25

第3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背景和目标在学生开始注重骨骼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联系与作用后,教科书设计了“跳动起来会怎样”这个内容,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体现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主要涉及了对呼吸系统的理解,学生将有机会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呼吸系统的作用以及与骨骼、肌肉的联系。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经历一次运动前后不同阶段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测量活动。

在这个测量活动中,学生将对测量的数据展开思考。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它承担着将氧气带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重要工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呼吸系统是人体中较特殊的一个系统,它既受颈椎中的呼吸中枢支配(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受大脑的高级神经支配。

比如平时我们的呼吸均不必有意识地去完成,而是自然地实行,但是一旦需要,我们又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呼吸次数,或改变呼吸深度,这就是高级神经系统作用的结果。

科学概念●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锻炼身体,能够增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并实行数据分析。

●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理解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二)教学准备为每个学生准备:心跳与呼吸次数记录表1张、塑料口袋1个、粗吸管1根(内径大于5毫米)为每组准备:水槽1个、广口瓶3个、玻璃片3片、水、火柴。

教师准备: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资料、肺活量测量实验用具图或者实验装置实物(三)教科书说明“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

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本课的导言,点明了上节课的研究内容,并引出新的问题:骨骼关节和肌肉协助人们的肢体活动起来,肢体的活动还会带来哪些变化呢?第一部分:测量心跳与呼吸在这个活动中,要经历如下几个过程:●明确一次呼吸和一次心跳的特点。

教科版科学四上《跳动起来会怎样(一)》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跳动起来会怎样(一)》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跳动起来会怎样(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跳动起来会怎样(一)》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跳动时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物体跳动时的规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对周围事物的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物体跳动时的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跳动时的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和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跳动时的现象和规律。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物体跳动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物体跳动时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交流讨论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心得,培养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可以用来跳动的物体,如小球、木块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尺子、桌子等。

3.准备实验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跳动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跳动时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可以用来跳动的物体,如小球、木块等,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物体跳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跳动时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物体跳动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化学生对物体跳动现象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这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功能,使他们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身体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从而逐渐建立起他们的健康意识。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是前两课内容的顺延。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身体的结构和骨骼、关节、肌肉给身体运动带来的作用,在学生关注了骨骼、关节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后,已经不满足于研究身体的外部结构,兴趣开始转到对身体内部的研究,教材及时安排了对呼吸和循环两大系统的研究。

本课是由外到内研究的开始,引入了学生最容易体验到的呼吸系统,并着重为学生理清呼吸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和呼吸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中曾经涉及到测试平静状态下和运动后一分钟的呼吸,也曾经涉及到有关空气的一些知识。

在学生认为:我们吸进的都是氧气,呼出的都是二氧化碳。

本课以这一点学生的错误认识入手,通过一系列的体验,实验,阅读科学家的研究资料等,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最终掌握正确的科学概念。

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体会平静状态下和经过剧烈运动后,感觉到自己呼吸的差异,初步体验到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通过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体验,开始试着解释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第三部分用实验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由于内容较多,所以在教学时必须有所取舍。

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提出简单的收集气体的方案,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并进行实验,并能通过对火焰熄灭的观察了解到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之间的差别,最终让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懂得运动和健康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人体运动需要氧气,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2.过程与方法:亲历探究气体成份是否一致的实验过程,会运用已有知识对“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作出猜测,并会根据所观察的实验现象设计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氧气的实验,会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的气体验证自己的假设;会对实验中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作出运动后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知道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呼吸能力,增进身体健康。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气体交换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设计简单实验证明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一定的氧气,会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分析,通过对实验的分析能发现吸进的空气中氧气较多,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这一事实,并能关注其它气体成分的变化,从而懂得新鲜空气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用打火机点燃物体,(2)了解学生对气体成份的掌握情况。

2、教师:课件(1分钟计时器,人体相关呼吸器官图,人体的气体交换动画示意,科学家的气体分析资料,排水法收集气体过程等),集气瓶两个,毛玻璃两片,水槽,打火机,竹条,吸管,塑料袋。

3、学生小组:塑料袋一组四个,每组集气瓶两个,毛玻璃两片,吸管一根,水槽,打火机,竹条。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这个游戏和呼吸有关。

1.(用手势示意一呼一吸,上升吸,下降呼),准备,看教师手势,跟着教师的手势呼吸,用手势指挥学生的呼吸,由慢到快,突停。

呼吸的快慢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今天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不要故意的控制自己的呼吸,要平静自然的呼吸。

(设计意图:呼吸系统既受颈椎中的呼吸中枢支配(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受大脑的高级神经支配。

平时我们的呼吸不必有意识地去完成,而是自然地进行,但是一旦需要,我们又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呼吸次数,或改变呼吸深度,这就是高级神经系统在作用的结果,游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呼吸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在这节课内,我们都需要平静自然的呼吸。

)2.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测试,平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多少次?你知道怎样才是一次完整的呼吸吗?得出:一呼一吸就是一次完整的呼吸。

让学生看大屏幕上的钟,开始测试呼吸,请记住自己的测试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在三年级科学教材中已经接触到了测试自己的一分钟呼吸,了解了一次完整的呼吸以及怎样测试的方法,课前稍作说明学生就能很好的完成测试。

)(二)游戏结束,开始上课。

一)、跳动后的呼吸情况。

1、如果现在跳动一会儿,呼吸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出示板书:跳动起来会怎样?请大家自由原地跳动一分钟,然后立即看时间测量自己的呼吸。

请几个学生汇报呼吸次数,挑选几个学生的汇报记录在表格上。

2、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前后呼吸次数不一样,说明了什么?(运动后呼吸次数加快了)。

(设计意图:提出“前后呼吸次数不一样,说明了什么?”的问题在于让学生思考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只能理解到运动后呼吸会加快这一事实,而对事实的本质还无法理解的。

)二)、认识和呼吸有关的器官。

1.提问:平时呼吸要吸进空气,跳动后也要吸进空气,吸进去的空气到了哪里?希望学生回答:到达肺部。

在自己身上找一找肺部,感受一下呼吸时肺部的变化。

(课件展示)在人体半身图中展示肺的部位。

2.提问:空气经过了哪些地方到达肺部?汇报(课件展示,认识直接参与呼吸的呼吸器官)呼出的气体又经过了哪些地方?3.小结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路线:(课件展示并解说)气体从鼻腔吸入,经过气管,支气管到达肺,人体不需要的气体在肺部集中,经过支气管,气管,鼻腔流出体外。

(设计意图: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上看,对于呼吸器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学生知道人体需要呼吸,但是对于自己身体内究竟哪些器官直接参与了呼吸,属于呼吸器官这一问题,还没有认真考虑过,对呼吸器官的认识还比较片面。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交流过程中完成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整理。

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到口腔和心脏参与呼吸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白口腔是辅助呼吸器官,而心脏,由于气体并不直接到达,因此不属于呼吸器官。

最后安排一个吸入呼出气体的动画,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完成一次呼吸和气体在身体内的流动路线的理解。

)三)、呼吸作用使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

1.提问:我们吸入空气又呼出来,吸进的空气在肺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计学生回答:氧气被吸收了,呼出了二氧化碳。

师板书: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提问: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我们吸收氧气,呼出了二氧化碳?2.寻找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

A体验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感觉。

1.我们一直在呼吸新鲜空气,人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出示一个塑料袋)如果让你反复呼吸这袋空气,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师演示呼吸塑料袋中的空气,把鼻子和口都罩在袋中,呼吸时口袋会发生大小变化,说明操作方法是正确的。

开始实验,让每人反复呼吸至少15次,如果感到难受了,就立即停止,并把口袋袋口拧紧。

2.汇报:反复呼吸一袋空气,你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与生活的联系:有些人喜欢晚上用被子闷着头睡,其实就是在反复呼吸被子里的空气,会引起恶梦,早上起来也会觉得不舒服,这样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不利。

B比较新鲜空气与呼吸过的气体的不同。

1.观察新鲜空气与呼吸过的气体。

师出示两瓶气体,告诉学生一瓶是新鲜空气,一瓶是呼吸过的气体。

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瓶气体有什么不同。

估计学生很难用肉眼能够看出它们的不同。

2.提问:你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没有氧气了吗?或者是氧气含量要比新鲜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少吗?(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实验体验,通过反复呼吸一袋空气,能让学生思考我们呼吸的意义,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呢?还是两种气体和其他气体都具备?从而体验到吸进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学生经过慎重思考后可能会提出,呼出的气体中包含了一部分的氧气,原因是反复呼吸的过程中,前面几次呼吸没有感到难受,是越往后越难受,但这只是学生的一个猜测。

但讨论的结果是我们既吸进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同时我们也呼出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那么必然是吸进呼出的气体成份发生了变化。

怎样才能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确实少了呢?于是自然而然的进入了下一步关于呼出气体中氧气有多少的研究之中。

)3.引导: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事实,(点燃竹条)竹条能在空气中燃烧,是由于空气中存在着支持燃烧的氧气,而其它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你能根据这个事实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吗?情况一:放在新鲜的空气中会持续燃烧一段时间。

用点燃的竹条放在呼出的气体中,如果竹条在呼出的气体中不能燃烧了,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没有氧气了。

用点燃的竹条放呼出的气体中,如果点燃的竹条在呼出的气体中燃烧一下才熄灭或者没有火焰了但是还有火星,说明呼出的气体只含有少量的氧气。

情况二:点燃的竹条在新鲜空气中会持续燃烧一段时间。

把点燃的竹条放入呼出的气体中,如果点燃的竹条能继续燃烧,说明呼出的气体含有氧气。

情况三:点燃的竹条放在新鲜的空气中会持续燃烧一段时间,把点燃的竹条放入呼出的气体中,如果点燃的物体在呼出的气体中燃烧一会儿才熄灭或者是慢慢熄灭的,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只含有少量的氧气。

4.讨论收集气体的方法。

实验的方法已经有了,现在只要能收集到呼出的气体,就能用竹条来进行实验了。

你能把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收集到这两个集气瓶中吗?请小组讨论收集气体的方法。

讨论后课件演示收集气体的过程(照片),教师解说并提示实验的注意点:收集空气的方法:灌水――倒水――盖上毛玻璃。

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方法:灌水――在水底翻面――轻提,不要离开水面――吹掉吸管内空气――收集呼出气体――盖上毛玻璃。

5.做对比实验。

学生收集好气体,教师检查后要求做到以下几点:出示提示:1、点燃的竹签要慢慢放入瓶中,放入后盖上毛玻璃。

2、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想想说明了什么?3、实验结束后请小组长立刻整理好实验器材。

师下发打火机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6.实验后小组汇报研讨。

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学生说:竹条在空气瓶中燃烧了一会儿,竹条在呼出的气体中马上熄灭了,没有氧气了,只剩下二氧化碳。

那么追问:火焰是怎样熄灭的呢?是很快的熄灭还是慢慢的熄灭?说明什么?有没有观察的更仔细的同学?火星也没有了吗?还有火星,还会继续燃烧一会儿,又说明什么?小节: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分析,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实验时,由于每个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习惯不同,能观察到的实验细节也不一样,不一样的实验细节会影响到学生对实验的分析。

虽然已经观察到了实验现象,但最关键的是能否关注到更多的实验细节,这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现象的分析是否能深入,并得到正确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