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神原型探微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有天神与人神两种不同的说法:文昌两字既为星名,又为神名,也就是民间惯称文昌星、文星神。
文昌帝君又称为梓潼、文昌帝、济顺王、英显王、梓潼夫子、梓潼帝君、雷应帝君。
有关文昌星的说法,《史记‧天官书》所载:「斗魁戴匡六星,日文昌星,一日上将,二日次将,三日贵相,四日司命,五日司中,六日司禄。
」《星经》中载:「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
」文昌六星为上将(威武)、次将(正左右)、贵相(理文绪)、司命(主灾咎)、司中(主右理)、司禄(赏功进士),各有专司,掌管天下文运禄籍,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士人学子的崇拜。
文昌帝君,一般认为他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是读书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祗。
其受民间的奉祀,从周朝以来,历代都相沿制订礼法,列入祀典。
文昌,本是星宫名,包括闪颗星,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
古代星相家解释为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又叫「文星」。
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星尤为文人学子顶礼膜拜,有谓文昌「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
因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同被道教尊为主管功名利禄之神,所以二神逐渐合而为一。
文昌星简称文星,或称文曲星,系星宿中主文运者,如杜甫诗:「北风随爽气,南斗避文星」。
又《东观奏》:「初日官奏文昌星暗,科场当有事」。
由此观之,学子应与文星有关。
有关文昌星的说法,《星经》所载:「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
」《史记天官书》载:「斗魁戴匡六星,日文昌星,一日上将,二日次将,三日贵相,四日司命,五日司中,六日司禄。
」到了明朝景泰年间,景宗皇帝在北京新建一座庙宇,每年二月初三,遣人举行盛大的祭典。
清朝年间,更加崇奉此神,嘉庆六年,仁宗皇帝也勒命礼部,把此神编入祀典。
人神又分为两种指称,一是「文昌帝君」,一是「五文昌」,包括关圣帝君(文衡帝)、孚佑帝君(吕洞宾)、文魁夫子、朱熹(朱衣星君)、魁斗(魁星爷),合称为「五文昌」。
蓬莱三仙福禄寿
福禄寿三星寿星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之神。
为福禄寿三星之一,又称南极老人星。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长安附近杜县建寿星祠。
后寿星演变成仙人名称。
《观相玩占》:“老人一星弧矢南,一曰南极老人,主寿考,一曰寿星。
”明朝小说《西游记》写寿星“手捧灵芝”,长头大耳短身躯。
《警世通言》有“福禄寿三星度世”的神话故事。
画像中寿星为白须老翁,持杖,额部隆起。
常衬以鹿、鹤、仙桃等,象征长寿。
寿星也是一个星宿。
又叫老人星,南极老人。
十二星次之一。
是天空中亮度仅次于天狼星的恒星,也是南极最亮的星。
当14000年织女星成为北极星的时候,寿星也将成为南极星。
寿星在夜空中能持续不断地发光,应了人寿长久的意愿,因此备受人们的欢迎。
李隐曰:“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
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也。
”寿星大脑门来源由于道教养生观念的融入,也使寿星形象发生相应的改变,最突出的要数他硕大无比的脑门儿。
山西永乐宫壁画中的寿星,可能是存世最古老的寿星形象。
在永乐宫上千位神仙中,我们一眼就能将他认出,就是因为他那超级的大脑门儿。
寿星的大脑门儿,也与古代养生术所营造的长寿意象紧密相关。
比如丹顶鹤的头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寿桃是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特供的长寿仙果。
传说是3000年一开花,3000年一结果,食用后立刻成仙长生不老。
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种长寿意象融合叠加,最终造就了寿星的大脑门儿。
寿星,又称南极仙翁。
寿星也是由一颗星辰转化而来的,它在天文学里的名字是船底座α星,位于南半天球南纬50度左右,在中国北方地区其实很难看到。
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秦朝统一天下时就开始在首都咸阳建造寿星祠,供奉寿星。
寿星手杖何用大家都知道,寿星手中有一柄手杖。
《汉书•礼仪志》记载,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仪式,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
盛宴之后,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刻字印刷之始祖梓潼帝君介绍PPT课件
祖在禁鹊被国 扁
。
赵 国
方 ,
” 的
认 为
时 期
(
鹊
为创名是渤 公
妇立号神海 元
科“来医郡 前
407— 310 )
,四称,郑
在 秦 国 为 儿 科 , 名 闻 天 下 , 为 中 医 之 始
诊 ” 医 术 , 擅 长 各 科 。 在 东 周 为 五 官 科
呼 他 。 少 时 学 医 于 长 桑 君 , 尽 传 其 医 术
故尊他为制糖业之始祖。
业 之 始 祖 。
( 杭 州 保
因 煮 盐 、 晒 盐 和 炼
后 隐 居 罗 浮 山 炼 丹
)
(
今 江 苏 句 容 县 人
家 、 医 药 学 家 。 字
葛 洪
( 公 元 ~
叔 丹,,稚
284 364 )
塔 边 的 葛
有 相 似
在 炼 丹
世 称 小
川 , 自
年 ,
岭 之中仙号 东
东方朔(生卒年不详),本姓
张,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县 (今山东德州陵县)人。西汉时 期著名的文学家。汉武帝即位, 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 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 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 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 并倡导正月十五元宵灯节的活动, 从而形成习俗。因此被尊为: 相声曲艺、灯具业之始祖。
精 通 内 、 外 、 妇 、 儿 、 针 灸 各 科 , 尤 擅 外 科 , 曾 用
今 安 徽 亳 县 ) 人 。 华 佗 一 生 行 医 各 地 , 声 誉 颇 著 。
佗 ,
东 汉 末 医 学 家 。 名 旉 , 字 元 化 。 汉 未 沛 国 谯
梓潼文昌帝君信仰的现实价值析论
梓潼文昌帝君信仰的现实价值析论摘要:梓潼文昌帝君信仰是由道教将早先的星辰信仰——文昌神(星)与蜀地梓潼神信仰相融合而产生,后随着道教传播及儒家士大夫推崇而成为全民信仰的神祇,并远播境外,形成了世界文昌信仰文化。
大力发掘与弘扬文昌优秀文化不仅有助于文化自信及“一带一路”建设,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关键词:文昌帝君历史沿革现实价值文昌帝君信仰是道教重要信仰之一。
文昌帝君是道教尊奉的司禄文运之神;它是由早先的星辰信仰——文昌神(星)与蜀地梓潼神信仰相融合而产生的。
文昌帝君的神格从早期的星辰之神、地方之神,到“掌人间桂籍、嗣胤、名爵、福禄、寿夭、贵贱、地府、水曹诸事”的道教尊神;其职能也从主宰人间的功名利禄、文运科名的文曲星,到劝善弘仁的神界帝君,于是成为中国历史上民间各阶层人们共同崇拜的一个神祇。
道教的文昌帝君信仰最迟在宋元时期就正式出现了。
随着道教的传播,信徒遍布全国乃至境外,直至今日在我国乃至世界上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前贤对梓潼文昌帝君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有关梓潼文昌帝君信仰的历史沿革及现实价值仍需要作深入探讨。
一、梓潼文昌帝君的历史沿革文昌帝君是道教将古代巴蜀民众对“梓潼神”的崇拜与先秦以来对“文昌”星神的信仰融合而成。
文昌神的由来,《史记·天官书》指出:“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
”[1]《春秋元命包》云:上将建包,曰上威武。
次将正左右,贵相理文绪,司禄赏功进士,司命主灾咎,司灾主左理也。
”[2] 由此可见,文昌神信仰是源于古人星辰崇拜以及对宇宙秩序的思考;古人将北斗七星中勺的部分比喻为筐,重要的是把斗魁戴匡六星与人间社会秩序相联系,赋予六星主宰人间的功能。
于是视其为天府,命名为文昌宫,六星各司其职。
不仅民间普遍地奉祀,并被列入国家的祀典。
文昌六星是一种广义的解释,汉以后流行的文昌则是狭义看法。
《周礼·春官》叙大宗伯之职说:“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
明代德化窑梓潼帝君造像考析
求 玉器 光 洁 莹润 的质 感 ,釉 层 十 分 薄 ,胎 釉 结合 浑 然 一
体 , 有 利 于通 过 这层 薄釉 显 现 出半 透 明胎 的特 点 , 极 因薄 釉 与胎 的 钾熔 剂 含量 相 近 . 中含 钾 高 , 以制成 的瓷 器 胎 所 釉 质纯 净 , 润如 绢 , 白似 玉 , 人 以冰 清 玉 洁 的感 觉 。 光 乳 给 由此 ,明 代德 化 白瓷 依据 瓷 器 釉 色 深浅 变 化 又 有 “ 绒 鹅
技 术 的最 高成 就 。其 胎 质 俗 称 “ 米 胎 ” 白细坚 硬 , 色 糯 , 釉
石 亦 如此 )充 分 地展 示 出石 头 的质 感 。这种 基 台的表 现 ,
与兰 州 市博 物 馆 馆藏 造 像对 比 , 白瓷 造像 均为 两 人 , 者 两 人 的雷 同 。而福 建博 物 院也 珍 藏有 一尊 背 有 阴文 “ 朝宗 何 印 ” 书款 的 明代 德 化 窑 文 昌坐 像 , 仅 为一 人 , 造 型 篆 虽 但
黄, 俗称 猪 油 白 , 色泽 乳 白如脂 似玉 , 为德 化 窑所 出。 德化 窑是 我 国历 史 名 窑 之 一 ,明至 清 初其 所 产 白瓷 独 树 一 帜跃 居 瓷 类之 首 , 白釉 瓷代 表 了当 时德 化 窑 烧 瓷
梁 冠 。 后两 条 长 带直 及 双 肩 , 部 微 低 , 帽 头 呈俯 视 状 , 着 衣
塑造 凡 人 瓷像 的 常理 , 此 造像 出土 时 与 佛经 、 像 等 放 且 佛
置 一处 , 应 属 宗 教 人 物 , 肃 王一 说 不 能成 立 ; 遂 故 另有 一
说 为禄 神 , 据 为 台湾 故 宫 所 藏 万 历 青 花 五 彩 “ ” 和 依 星 盘
康 熙 青 花 《 官 厚禄 图》 高 为例 , “ 星 ” 中 , 星 拱手 侧 在 三 图 福 立 ,禄 星持 如 意状 宝 物 居 中… …其 中禄 星所 持 之 物 与该 造 像 所 持之 物 相 同 , 《 官厚 禄 图 》 , 在 高 里 其人 物 服 饰 与 瓷 像 服 饰完 全 相似 , 至于 连面 相 、 态 也很 相 似 。② 甚 体 经笔 者 查 阅 多方 资 料 发 现 ,南 京 博 物 院 同样 藏有 一
信仰与教化之间:元明清文昌神附祀庙学的原因
3 / 南硅: 髻 易r 幻僻 三竹
,
/
佑三 年 ( 1 3 1 6) 敕封“ 辅 元 开 化 文 昌 司 禄 宏 仁 帝 君” ①, 梓 潼神 被尊 为文 昌帝 君 、 梓潼帝君, 且 被 上 至 国家 , 下至 百 姓 崇 奉 为 “ 忠 国孝 家 益 民正 直 礼 典 之 神” ②, 因此文 昌帝 君成 为学 校祭 祀 的对 象 。梓 潼帝 君 神格 的 演 变 与 崇 奉 范 围 的扩 大 是 社 会 发 展 变 化 对 人们 要求 的反 映。 明清 时 期 , 文 昌帝 君 囊括 了 文
\
2 0 1 6 . 0 6 、 1 3 5
信 仰 与教 化 之 间 : 元 明清 文 昌神 附祀 庙 学 的原 因
白娴 棠
摘要: 文昌信仰 有两种不 同的指 向, 一种 指 向文 昌星神信 仰 , 一种指 向文 昌帝君 。文 昌星神兼具 司命 、 司 禄、 理 文绪之职, 秦汉 时期 司命之职 凸显 , 概 与人 们对于天命 的信仰有关。文 昌帝君的原型是梓潼神 , 从最初 的 民间 自然神发展到人神 , 从对人神散发英勇之气的武魄的崇拜发展到寄托人们对文武双全的入神 崇拜 , 再发展 到对注重文职 的入神 崇拜。元 时受道教 的影响 , 文 昌帝君 是在 吸纳文 昌星神信仰的基础上, 结合 社会发展 变化 而形成 的。其神职扩大 , 且 主文运 的职能凸显, 因此被 附祀庙学 。元 明清 出现 的文 昌神更 多指 向融合 了文 昌星 神 的文 昌帝君。元 明清 时期 , 在庙 学祭祀 文昌神大略有三种原 因: 其 一, 文 昌神 附祀 庙学可 以弥补庙 学祭祀 神 圣性 的不足 ; 其 二, 文 昌神 附祀庙学可 以刺激 因儒 学不 兴、 科举荒废 而 导致 的缺乏 人才 的教 育 的发 展 ; 其三, 文 昌神附祀庙学有助于 国家兴盛 , 社会和 谐。从元 明清文 昌神附祀庙学可以看 出信仰与教化之 间的关 系: 通过信 仰发展教育 , 刺 激人 们参 加科举 ; 信仰 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教化 ; 教化是信仰传 播的途径与手段。 关键词 : 信 仰; 教化 ; 文 昌; 庙学
明代德化窑梓潼帝君造像考析
明代德化窑梓潼帝君造像考析作者:孔瑛来源:《丝绸之路》2011年第14期[摘要]明代德化窑梓潼帝君造像1987年出土于兰州市庆阳路明代白衣寺多子塔塔刹,一直以来被误定为明肃王造像和福、禄、寿“三星”之禄神,经笔者多方考证,准确的定名应是梓潼帝君亦称文昌帝君,是道教中掌管文昌府事及人间官禄的神。
[关键词]明肃王;白衣寺塔;梓潼帝君;德化窑[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21-021987年,甘肃省地方文物部门对兰州市庆阳路240号明代白衣寺多子塔进行维修时,从塔刹内出土了一批珍贵的塔藏文物。
在众多珍贵文物中有一件明代德化窑白瓷造像①尤为引人注意。
只是出土时微有破损,粘接修复后,光彩依然。
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兰州市博物馆。
此造像为白瓷人像,塑造像两人,一高一矮,均为男性,高者13.17厘米,人物体态丰腴,戴幞头,眉清目秀,上下唇均留短须,头部微低,呈俯视状。
内着右衽交领衫,外穿宽袖袍,腰间佩以明代常见玉腰带。
右手执如意,左手扶膝藏于袖内,呈坐姿。
旁边侍立长须老者文质彬彬,神态怡然,双手抱书卷于胸前,塑像底座为石台状。
造像通体滋润光亮,胎质细腻,釉色纯净,釉面油腻肥厚,白中见黄,俗称猪油白,色泽乳白如脂似玉,为德化窑所出。
德化窑是我国历史名窑之一,明至清初其所产白瓷独树一帜跃居瓷类之首,白釉瓷代表了当时德化窑烧瓷技术的最高成就。
其胎质俗称“糯米胎”,白细坚硬,釉色滋润,釉质纯净。
大多数瓷胎致密,透光度强,有的在阳光下可见指影,并带粉红色。
明代德化窑因成熟地掌握了氧化焰气氛的烧成技术,故出土瓷器几乎都是带牙黄的“猪油白”之类的器物。
不仅如此,德化瓷器在工艺技术上追求玉器光洁莹润的质感,釉层十分薄,胎釉结合浑然一体,极有利于通过这层薄釉显现出半透明胎的特点,因薄釉与胎的钾熔剂含量相近,胎中含钾高,所以制成的瓷器釉质纯净,光润如绢,乳白似玉,给人以冰清玉洁的感觉。
五神送福:福禄寿喜财都是什么样?
五神送福:福禄寿喜财都是什么样?福禄寿喜财”分别代表了老百姓对幸福、升官、长寿、喜庆、发财五个方面的人生希望,它以朴素而直白的艺术语言,表达百姓对生命的关注,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追求。
抽象一点说,代表的是百姓的一种幸福观。
福禄寿喜财是哪五位神仙?五福临门“五福临门”最早出自《书经·洪范》。
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
后来由于避讳等原因,“五福”也有了变化:如东汉桓谭在《新论·辨惑第十三》中就把“考终命”更改为“子孙众多”,后来的“五福”也就变成了“长寿、富贵、安乐、好德、子孙众多”了。
唐陈子昂《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家膺五福,堂享三寿。
”元沈禧《一枝花·七月初六日为施以和寿》套曲:“似这般五福俱全世希有。
”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伐千山之佳木,造万世之室,后世子孙满堂,富贵功名,应天上之三光,备人间之五福。
”可见,从古至今,人们都希望五福俱全,五福降临。
第一福:长寿。
果长寿;因是好生护生之德,施他饮食。
第二福:富贵。
果富贵;因是施财施恩于他人。
第三福:无病。
果无病;因是施药戒杀,心慈无害。
第四福:子孙满堂。
果子孙满堂贤孝;因是多结良缘,爱惜大众。
第五福:善终。
果善终;因是有修有养,修行福德。
福神是谁?道教在丰富其信仰体系时加以吸收,称福神为星神,来源于福星,即岁星,称岁星照临能降福施祥。
后来又将其人格化,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福神天官和杨成。
天官信仰源于道教五斗米道的三官手书,是五斗米道教祭酒用于为病人祈祷的文书。
祭酒为病人写三通文书,祈请于三官大帝。
道教宣称三官大帝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
至此,人们便把天官作为福神来信奉了。
在清代,天官信仰极其广泛,天官赐福的年画也是多姿多彩。
图中天官是一副大员外的形象,身穿大红官服,龙袍玉带。
手执如意,五绺长须,面容慈祥和蔼,显得非常雍窖华贵。
有的年画上,天官慈祥地携五童子,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庆鱼灯。
梓潼神历史探微
作者: 王家祐
作者机构: NULL
出版物刊名: 中国道教
页码: 37-40页
主题词: 梓潼;七曲山;盘陀石;唐僖宗;关圣殿;大庙;香殿;晋人;碧瓦;广汉郡
摘要:梓潼县有潼水,自平武县山溪流出,经梓潼、盐亭注入涪江。
县中潼江多梓,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116年)置梓潼县,属广汉郡。
潼江民众自古崇祀着“潼河大帝”,至今梓潼七曲山上尚有梓潼神庙,称为“大庙”。
《中国名胜词典》介绍文昌宫说“一称‘大庙’。
在四川梓潼县北十公里七曲山。
相传为晋人张亚子祀庙。
张亚子仕晋战殁,人为立庙于七曲山。
唐僖宗封‘济顺王’,宋太宗封‘英显王’。
道教云玉帝命梓潼神掌文昌府事及人间官禄。
元加封为‘文昌帝君’。
传说文昌帝君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
庙建于唐以前。
今存元、明、清建筑有:文昌殿、桂香殿、天尊殿、关圣殿、瘟祖殿、启圣宫、灵官楼、风洞楼、家庆堂、百尺楼、时雨亭、望水亭、应梦床、盘陀石等处。
建筑依山取势,高低错落,布局有序。
周围古柏苍翠,红墙碧瓦笼罩在绿荫丛中。
环境幽雅静宁,游人似在仙境蓬莱。
”。
梓潼文昌帝君灵应故事辑考
梓潼文昌帝君灵应故事辑考梓潼文昌帝君,尊号又称梓潼文帝,传说是宋朝初年出现的神灵,其神话传说广受人们的崇敬和推崇。
传说,梓潼文昌帝君曾在梓潼一带活动过,后来坐镇宋朝皇家宝藏之处,及中央密室(不可入山)。
当时,梓潼真永宫门口有梓潼文昌帝君神像,每日早晚有祭祀仪式。
宪梓潼文昌帝君在宋代被称为“聪明神”,并于宋慈宗赵构二年(1104年)在正月十八日封立为“福星帝君”。
梓潼文昌帝君相传于大明宣德七年(1445年)出现,据说他住在一座金色的宫殿,光照无穷。
当时的梓潼居民普遍相信,文昌帝君是一位威严的神仙,他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困难,多多恩德。
梓潼文昌帝君的神话传说从宋朝一直延续到明治,直至今日,他仍在中国民间里享有极高的地位。
如今,梓潼文昌帝君仍然受人们热烈欢迎,素有“办事不求人,行行出状元”的美誉。
梓潼文昌帝君的故事渊源已久,一般人把它归因于赵构封立文昌帝君,而文帝受礼的故事又被视为民间古老的神话传说,有的说文昌帝君是中国古代的朝贡之神,更有人常言道:“文昌帝君大能振运,考状元也是平常人”。
梓潼文昌帝君更经常被称为“神恩圣帝”或“聪明神帝”,用来祭拜成功及状元等神灵,如今也常见到文昌神像、文昌钱币等,受人们热烈欢迎,深受民众喜爱,其信仰热情至今仍有所保留。
当代,梓潼文昌帝君的神话传说是梓潼本地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梓潼人民有歌有谣,即便不相信此神灵的存在,也受它的影响,以及它带给梓潼人民的励志启示。
梓潼文昌帝君的传说传承着梓潼传统文化的精髓,他是梓潼人民的精神象征和精神支柱,也是梓潼文化的标志。
梓潼文昌帝君,受了几百年社会历史的洗礼,仍向它的受众灌输着扎实的精神力量,赋予它强大的智慧力量,无论是民间信仰还是社会文化,均受它的灵感激励,反映了历经岁月变迁、不断壮大的中国传统文化。
梓潼文昌帝君,既是神话传说中神灵,又是宋朝古老的神仙,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尘世,它的传说已源远流长,深入人心,今天他受到众多朋友的信赖和钦敬,尤其是在梓潼人们的心目中仍然拥有极高的地位。
九天开化文昌梓潼帝君
九天开化文昌梓潼帝君
简介:文昌帝君,又名文星神,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
文昌本名星,亦称文昌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
其成为中国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
东晋宁康二年(374),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
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并称张亚子仕晋战殁。
实为《晋书》所载张育之事。
据传,文昌帝君有七十三次化身,在周为张仲,在汉为张良,在晋为凉王吕光,在五代为蜀王孟昶,在姚秦之世为张亚子。
其为人天性刚烈,明察秋毫,秉性仁厚,恤民如子。
其传世之著作有阴骘文、感应篇、劝孝文、孝经解等诸书,皆有裨于教化,不失圣人之旨,故学者崇之。
《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應驗經》
《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應驗經》《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應驗經》爾時,元始天尊在鬱明天宫、玉京山内,結成五色彩雲之蓋,領諸天仙衆、日月星辰,輝煌晃曜山川鬼神拱手讃嘆,咸曰:吾等生居混濁塵凡之世,希遇天慈廣爲開悟。
時梓潼帝君,雍容進歩、再拜帝前,長跪而言:弟子從劫劫中,萬失本身。
謫在蜀地,念下凡受諸雜劫。
或生禽獸之中,或處蠻戎之内。
富貴有别、貧賤有殊。
受水火刀兵之災、罹輪迴生死之苦。
不知有天地日月星辰。
毁謗教門、不敬三寳、師資、父母。
致今生雖快樂,不免墮五趣三塗、劫劫輪迴、不知覺悟見。
此等人民受報非一,今遇天尊下臨,願爲宣說、以開愚眯。
爾時,元始天尊即現毫光,輝耀萬里。
諸天仙衆,暨諸天上地下永瀆嶽司神祇,各居瑠璃五色之内,以聽宣法。
元始天尊曰:竒哉,帝子!憫念衆生,説是因縁。
心爲開悟,隂陽遷迭,日月推移,星辰流伏,地土崩裂,皆屬上天變遷。
凡民受天地中生,稟隂陽炁,五行成就、二炁結成;不知人身難得、中土難生。
嫉妬貪婪、未知懴悔,致受兵戈疫癘、水火災殃,悉皆由也。
臣從前稽首吿天尊曰:民受災禍,竟莫憫聞。
何以解謝?天尊凭几而言:汝居昊天之佐,齊太乙之尊,名髙南極,德被四方;掌混元之輪迴,司仕流之桂椂;六籍並考、五嶽具聞。
念此凡民,當爲救濟。
天尊即説讃曰:於是元始尊,座居瑠璃内,憫念衆生惡,三塗從五趣,茫茫不知覺,常同日月晦,不知禀五行,星辰爲遷運,時有梓潼君,從座宣慈愛,分身行變化,筆中顯三昧,解禳並開門,玉京幾宣對,下觀世間人,受苦無耆艾,不覺不知悟。
今爲汝懴悔,衆生聽指迷:五嶽無里礙,輪迴司救苦,地獄無馳背,福禍並通傳,吉凶先與暨,好生奉大道,慈悲爲除害,永開仙敎門,依教永爲最。
又頌曰:桂禄籍汝司,文章爲汝全,若要登仕徑,賴汝爲衡權,善惡是禍福,通達在因縁,把筆爲直書,榮枯豈偶然,有福必有報,無善亦無偏,諸天稱曰善,何由得昇遷。
於是,元始天尊說是經畢,謂梓潼帝君曰:汝居西蜀之中、鳯凰山上,顯靈凡土,俱有象成。
文昌帝君由来的故事
文昌帝君由来的故事历史真实文昌帝君由来:“生死隶东岳,功名隶文昌”。
想必很多人读书人都知道文昌,逢考见到文昌塔、文昌庙都要进去拜一拜。
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
坐下两侍童天聋、地哑,一掌管文人录运薄册,一个手持文昌大印,寓意为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考试不泄密。
道教神仙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而文昌帝君却尤为特殊。
公元374年,东晋时,蜀人张育自称蜀王,并起义军抗击前秦苻坚,而后战死,当地人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当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
安史之乱,唐玄宗入蜀,途经七曲山,将士水土不服,纷纷病倒,而后唐玄宗梦遇张亚子给他一副药方,治好士兵,玄宗于是追封其为左丞相。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唐僖宗避乱入蜀,又经七曲山,他亲自祭祀梓潼神,并封张亚子为济顺王。
古时每逢科举考试,各地学子们纷纷祈祷神明护佑,考取功名。
北宋时,梓潼神成为保佑四川学子考试顺利的地方神,到了南宋,因梓潼神公认灵验,成了全国学子共同信仰。
元仁宗时期,统治者不在以暴制暴,缓和社会阶层矛盾,恢复停止了40年的科举,并于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即“文昌帝君”。
文昌即文昌星,是古代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一共六颗,形似半月。
《史记·天官书》记载:"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星,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
"道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的星君,是读书文人求功名所尊奉的文圣星。
因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同被道教尊为主管功名利禄之神,二神逐渐合而为一神,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日。
了解文昌帝君之外,还流传一篇重要的经文,《文昌帝君陰骘文》是道教重要典籍,作者不详,相传为南宋道士以文昌帝君名义传播的传善文,教人断恶修善,规范自己。
经典传说故事:智慧文财神
经典传说故事:智慧文财神
经典传说故事:智慧文财神
导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智慧文财神的传说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文财神指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即文曲星,也称梓潼帝君,他是掌管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的神,民间奉其为文财神。
从信仰根源上看,文昌帝君信仰源于我国的`星宿崇拜,《楚辞·远游》有“后文昌使掌行兮”句,洪兴祖补注:“《晋(书)一天文志》云:‘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录,五曰司命,六曰司寇’。
”由于儒家崇尚“学而优则仕”,所以自汉朝以来,对文昌帝君的信仰逐渐得到了强化。
文昌帝君名叫张亚子,东晋时四川人,后打仗身亡,人们便立祠纪念他,唐朝时追封其为“英显王”。
道教将其吸纳入神谱,安排在文昌府中主司禄籍,并将地名(梓潼)尊作神名。
至此,星宿具象为张亚子。
随着宋代科举的盛行,张亚子名声大振,读书人笃信张亚子的灵性。
明朝时天下学馆都立文昌祠。
清朝规定,每年阴历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日,朝廷派员参加祭祀活动。
现在,我们所称的文昌帝君实际上是文昌(星名)与梓潼(地方名)的结合体。
历史上文昌的形象是雍容慧颜,头戴饰玉官帽,骑白驴,有两小童陪伴。
中国传统年画中则表现其为面带笑容,手执“如意”,身携“聚宝盆”,常有“招财”、“进宝”相随。
文昌帝君应该是出现年代最早、供奉者最多的财神形象了。
文昌帝君像
文昌帝君像
四川梓潼县七曲山帝君风洞像【文昌帝君像】
靛蓝石刻拓片
清代
纵67.5cm横42cm
梓潼县七曲山大庙是公认的文昌帝君信仰的祖庭,文昌帝君又称为“梓潼帝君”,在四川具有极广泛的信仰基础。此拓片即七曲山大庙门前石碑所拓,据考证,有圣像一幅,及经文演变形象【风洞】【望水亭】【磐陀石】【林间月】四幅,惜残,只存风洞、磐陀石两幅拓片。
上题写有“大清咸丰年闰七月,知县事山左张香海谨摹上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上题写有“大清咸丰年闰七月,知县事山左张香海谨摹上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四川梓潼县七曲山帝君磐陀石像【昌帝君像】
靛蓝石刻拓片
清代
纵67.5cm横42cm
梓潼县七曲山大庙是公认的文昌帝君信仰的祖庭,文昌帝君又称为“梓潼帝君”,在四川具有极广泛的信仰基础。此拓片即七曲山大庙门前石碑所拓,据考证,有圣像一幅,及经文演变形象【风洞】【望水亭】【磐陀石】【林间月】四幅,惜残,只存风洞、磐陀石两幅拓片。
浅谈巴蜀历代文昌碑及其研究价值历代人物年里碑传总表
浅谈巴蜀历代文昌碑及其研究价值历代人物年里碑传总表一、文昌帝君与梓潼帝君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是我国古代对斗魁中六星的总称,古人认为是司禄主文运的星宿,被视为“文运之星”“科举之神”。
崇拜“文昌帝君”的文昌信仰从先秦至今,源远流长。
崇拜“梓潼帝君”的梓潼神信仰起源于东晋时期的四川梓潼县。
其早期与文昌信仰并无直接联系,直到宋理宗封梓潼神为“忠文英武孝德仁圣王”,首次通过帝王的敕封肯定了民间信仰的梓潼神是主宰文运科举职能的神。
道教此时顺应时势,由过去强调文昌司命信仰转为强调司禄赏功进爵,主张“文昌星明,文运将兴,上帝命梓潼神张亚子执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
元仁宗时,又加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新敕庙额“佑文成化”,冀使“人才辈出”“文治昭宣”,天下大化。
至此,“梓潼帝君”张亚子与天上“文昌帝君”合二为一,世俗直接称“文昌梓潼帝君”,文昌帝君崇拜遍及全国。
二、巴蜀历代文昌碑关于文昌的碑刻都可以称作文昌碑。
巴蜀地区作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作为崇尚祭祀“文昌帝君”“梓潼帝君”的地区,存在大量文昌碑。
本文主要根据龙显昭、黄海德、蔡东洲、杨超、查中林合编的《巴蜀道教碑文集成》一书为基本材料,搜集整理巴蜀地区的历代文昌碑。
元代:虞集《四川顺庆路蓬州相如县大文昌万寿宫记》、元仁宗《加封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敕》。
明代:佚名《文昌祠记》、何光裕《文昌行祠碑记》、周满《重修文昌祠记》、郑文运《增修文昌宫碑记》、易以巽《文昌楼记》。
清代:刘应鼎《重修梓潼庙募化缘簿记》、屠用谦《详请修建文昌庙文》、屠用谦《重修文昌祠记》、刘绍�《修梓潼宫记》、陈觐光《文昌宫记》、刘彝《文昌宫重修记》、侯国楝《募修文昌阁前殿序》、宁坤道《梓潼宫记》、施廷钧《重建文昌宫序、何毓聪《文昌宫记》、李化楠《新建文昌宫碑记》、李化楠《梓潼宫记》、赛�《重修文昌宫碑记》、林中麟《修建文昌祠碑记》、刘天成《创建三驱缜文昌宫碑记》、雍可成《梓潼庙碑记》、高秉醇《麻柳场文昌阁记》、尹至仁《丰乐场文昌祠记》、李光瓒《文昌宫碑序》、魏效祖《重修东关文昌宫碑记》、蒋士椿《修理文昌庙记》、嘉玉振《重修旧县坝文昌宫记》、何在朝《重修文昌宫记》、齐秉礼《建修文武夫子宫殿碑记》、邹长浚《重修文昌宫记》、王应鹃《移建文昌宫记》、彭锡�《重修文昌宫碑》、周斯才《重修文昌庙碑记》、曹蘧《重修文昌宫碑记》、刘有仪《移建文昌宫记》、佚名《达县城东文昌宫大钟赞》、王槐年《添修文昌殿记》、傅宣化《石观音场创修文昌宫碑记》、张澍《重修文昌宫碑记》、吴秀良《重修文武二圣庙碑记》、王国卿《文昌祠后建观音殿碑记》、夏贡廷《重修文武二圣庙碑记》、朱德华《重修文昌宫碑记》、徐辅忠《创修文昌宫碑记》、文三星《双庙埸文昌宫培修碑记》、黄云衢《重修文昌宫记》、潘永澈《新建文昌阁记》、娄锺《石牛堡文昌行祠碑记》、刘荣新《文昌阁序》、士民《文昌行祠募化工竣碑记》、张香海《石牛堡金化山文昌祠碑记》、张香海《七曲山文昌庙新建南北石坊记》、何庆恩《文昌帝君洗砚池碑阴记》、胡辑瑞《重修文昌宫记》、王文蔚《石桥河重修文昌宫碑记》、彭兆蘅《雷波文昌庙碑记》、汪�《文昌宫兴建庙工碑记》、陈诗《马家场创修文武宫碑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莎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摘 要: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的司禄之神,掌管功 名利禄,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之誉。其信仰源流比较复 杂,一般认为他最初是四川梓潼的地方神张亚子,后与星宿文 昌星结合,再经历代朝廷的封赐,逐渐成为全国性的神祇。文 昌帝君因对学子影响重大,故其信仰经久不衰。文昌帝君的原 型是梓潼神,梓潼神的原型通常被认为是雷神,但实际上,梓 潼神的原型应来自古梓潼人的蛇崇拜,后来所祭祀的雷神,其 形象也应是蛇形。
而鼓与雷的关系就更清晰了。“古人认为雷乃天鼓之声, 故《易·系辞》有‘鼓之以雷霆’之说。《初学记》卷第一 引《抱朴子》云:‘雷,天之鼓也’;《河图·帝通纪》曰: ‘雷,天地之鼓。’”[16]《周礼·地官·鼓人》言:“以雷鼓 鼓神祀。”[17]《正字通》更是言:“击鼓曰雷。”这些都很清 楚地显示出雷与鼓的联系。
出蛇与雷的关系。另外,甲骨文的雷写作 ,而金文写作
(蠡驹尊),如果说甲骨文中的似蛇形象还较为抽象,易被认为 是闪电之形的话,那么金文中的蛇形就再清楚不过了。金文是 青铜器上的文字,可见在早期人们的心中,蛇与雷有莫大的关 系。《说文解字注》释雷为:“从雨畾声。象回转形。”“象 回转形”是典型的蛇形。即使就人类原始心理来说,雷电在天 空耀”当是为祭祀蛇神的祠。 二、蛇崇拜与雷神 《华阳国志》云:“梓潼县……有善板祠,一曰恶子。
民岁上雷杼十枚,岁尽不复见,云雷取去。”“善板祠”其下 注云:“明潘之恒《七曲山记》云:山‘有古湫,引入巨穴, 门立数石笋,祷雨者祝此辄应,名曰雷柱。’。”“雷杼”下 注云:“《元丰九域志》增订本卷八‘剑州古迹’云:雷杼, ‘俗呼为霹雳 ,形如织梭。’”任乃强先生也说:“梓潼还 是很早就建成一座雷神庙,……那就是今天还保存下来的七曲 山的文昌庙。……秦汉到南北朝都说他是凶恶的雷神,其庙叫 ‘善板祠’。”[8]可见,把善板祠看作是祭祀雷神之祠的说法 似板上钉钉。但是我们注意到,《华阳国志》成书于东晋,它 是目前最早对善板祠进行记载的资料。可东晋之前浩瀚的历史 中,善板祠是否一开始就是祭祀雷神,还值得商榷。本文认为 梓潼神的最初信仰形式应是蛇神崇拜,即使后来善板祠供奉的 是雷神,其大致形象也应该是蛇形。
关键词:梓潼神 蛇神 雷神 梓潼神张亚子是文昌帝君的原型,关于张亚子的身份, 随着历史的变化而演变,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梓潼善板祠有雷 神,后雷神与人物张亚子结合,再与张育(东晋“蜀王”)结 合,后经过历代朝廷的封赐而上升为全国性的神。按此说法, 梓潼神最初是雷神,其相关记载最早可见于东晋的《华阳国 志》。但这并非早期原始信仰的面貌,梓潼神的最初原型,不 应止步于雷神,而应追溯到原始的蛇崇拜,后由蛇与雷神结 合,成就后世梓潼神是雷神的说法。就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 思考: 一、“亚子”暗含“蛇”之意 梓潼自古便是蜀国领地,《华阳国志·汉中志》曾言: “梓潼郡,本广汉属县也……(建安)二十二年分广汉置梓潼 郡,以(霍)峻为太守。”又言:“梓潼县……有五妇山, 故蜀五丁力士所拽蛇崩山处也。有善板祠,一曰恶子,又名 亚子。”[1]这大概是最早关于梓潼地方信仰的记载,也是将 “梓潼”与“亚子”联系在一起的依据。但这里的“亚子” 当不是今人说的张亚子,而是暗含当地人原始信仰中蛇崇拜 的词汇。 《华阳国志》的记载是梓潼县“有善板祠,一曰恶子,又 名亚子”,即是说当地人祭祀的场域可称为恶子祠或亚子祠。 但“亚子”“恶子”是何意? 古“恶”与“亚”通。《说文》云:“亚,丑也。”段 玉裁注云:“亚与恶音义皆同。……衣驾切。”[2]《史记》言 卢绾孙“封为亚谷侯”,《集解》徐广注“亚,一作恶”,[3] 《汉书》又作“绾孙……封为恶谷侯”[4],即是例证。 而《释名·释宫室》言:“垩,亚也”[5],《六书正譌》 说亚是“古垩字……亚、垩、恶本一字”[6]。可见“恶子”也 可以是“垩子”。民间也确有“张垩子”的说法。而“垩”又 与“蝁”通,《康熙字典》引《唐韵古音》言“蝁”是“乌路 切,音垩。义同”。故“垩子”亦称为“蝁子”。《说文》释 “蝁”为“镻也”,又释“镻”为“蛇恶毒长也”。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云:“镻,蝁也。与此为转注。”可见“蝁” 即是蛇。而《尔雅注疏》“镻蝁”注云“蝮属,大眼,最有 毒。今淮南人呼‘蝁子’”[7]。这是直接把蛇称为“蝁子”。 由此,我们知道“蝁子”“恶子”“亚子”是同义,即是
如果我们把古代“蛇”的概念进行扩展的话,就更易得出 蛇与雷神的联系了。实际上,在上古,蛇并非单指今天的爬行 类蛇,蜥蜴、鳄鱼都可以叫蛇。李时珍说:“龙子即蜥蜴。” [13]《尔雅注疏》引《方言》释蜥蜴为“南楚谓之‘蛇医’。” 现从其他角度再来论证一下蛇的这个广义概念。
《说文解字注》释“鼍”云:“水虫。似蜥易,长丈所。 皮可为鼓。”《埤雅》也说:“鼍……皮中冒鼓……欲雨则 鸣,里俗以鼍识雨。”并引《续博物志》言“鼍长一丈,其声
2018.No27 95
似鼓”。[14]故这里的关系即是鼍—蜥蜴—蛇,而鼍具有“欲雨 则鸣”的特点。
而鼍又可与鱓同。“鱓”,即“鳝”,又可作“鱣”。 《康熙字典》引《集韵》言鱓“唐何切,音驼。与鼍同”。 《韩非子》:“鱣似蛇。”[15]《说文解字注》:“鱓,鱼名。 皮可为鼓。”这即是说蛇、鱓、鼍是一类,鱓、鼍都具有可鼓 的功能。
《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 鼓其腹。”袁珂先生注引《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为“雷泽有 雷神,龙首人颊,鼓其腹则雷”[9]。闻一多先生早就说过蛇是 龙的主体原型 , [10] 蛇——龙的神话演变,已是流传广远的观 点。《左传》说伏羲是“太昊氏以龙纪”,而《帝王世纪》说 伏羲是“蛇身人首”[11],可见蛇是龙的基本主体。再如《山海 经·南山经》云:“祷过之山……泿水出焉……其中有虎蛟, 其状鱼身而蛇尾。”郭璞注云:“蛟似蛇,四足,龙属。” 《大戴礼记》:“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皇为之长……有鳞 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12]蛟是龙类的一种,而蛟 是基本面貌是蛇。这也可见蛇与龙的关系。因而《山海经》中 的雷神,其“龙身”实际上就是“蛇身”。这是早期的雷神形 象,当然与后世附会的各种形象大不一样。但由此我们极易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