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案例
(完整版)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
(完整版)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引言本教学案例旨在探讨初中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 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 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学案例以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主题,通过实际观察和分析植物的种子萌发、发芽和生长过程,引导学生探索植物生命的奥秘。
具体内容包括:1. 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 种子的萌发条件和过程。
3. 幼苗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教学步骤1. 导入:利用实际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介绍植物的重要性和生命过程。
2. 知识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多媒体展示,详细介绍种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原理。
3. 观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过程,并记录观察结果。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思考。
5. 总结归纳:由学生共同总结和归纳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6. 提问互动: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促进课堂互动和思维发展。
7. 拓展延伸: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如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因素等。
教学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观察记录和讨论表现,评价他们在本课程中的研究情况。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环节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准备以下资源:1. 植物种子和幼苗样本。
2.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
3. 实验器材和实验记录表。
结论通过本教学案例的实施,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以上是一份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的完整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案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现象描述:阳光照射下的绿叶,在一支浓盐水溶液中能够持续生长,而浑浊水中的叶子却逐渐枯萎。
实验步骤及结果:1. 准备两株同样健康的绿叶植物。
2. 将其中一株植物的根部浸泡在浓盐水溶液中。
3. 将另一株植物的根部浸泡在浑浊水中。
4. 每天保持同样的光照时间和强度,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可以发现浸泡在浓盐水溶液中的植物依然健康地生长,而浸泡在浑浊水中的植物逐渐变得虚弱,叶片开始枯萎。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解释。
植物通过叶绿素吸收阳光的能量,并且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
然而,浑浊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颗粒和有机污染物,影响了水中的氧气浓度。
相反,浓盐水溶液中虽然含有高浓度的盐分,但并不影响光合作用所需的基本物质和气体的供应。
因此,浸泡在浓盐水溶液中的植物仍能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保持健康生长。
教学目的及意义:通过这个案例,初中生可以深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对环境要求的关系。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和科学思维能力。
案例二:动物的适应生存现象描述:同一种食草动物分布在高山和平原两个地方,它们的身体结构有明显的差异。
实验步骤及结果:1. 选择一种适合的食草动物,如高山地区的黄羊。
2. 观察和比较高山地区和平原地区的黄羊的身体结构特征,如体型大小、皮毛颜色、蹄的形状等。
3. 分析和总结两个地区黄羊的身体结构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对其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适应的意义。
经过观察比较,可以发现高山地区的黄羊体型较小,皮毛较厚并以浅色为主,蹄形状较为宽大。
而平原地区的黄羊体型较大,皮毛颜色较浅且较少,蹄形状较狭长。
这种差异可以解释为动物根据生存环境的需求而进行的适应性进化。
高山地区的黄羊由于气温低、食物稀缺,需要通过减少体表面积和增加毛发厚度来保持自身的温度。
同时,浅色的毛发也有助于减少热量吸收。
初中生物全部讲解教案人教版
初中生物全部讲解教案人教版
目标:
1. 了解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研究方法。
重点:
1. 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3. 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难点:
1. 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2. 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二、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5分钟)
1. 生物学的定义;
2.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生物界;
3. 生物的特点和组成。
三、生物学的发展历程(20分钟)
1. 古希腊的生物学思想;
2. 文艺复兴时期的生物学发展;
3. 现代生物学的崛起。
四、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20分钟)
1. 观察方法;
2. 实验方法;
3. 比较研究方法;
4. 统计分析方法。
五、小结与延伸(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
1. 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
2. 思考生物学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初步了解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发展历程和主要研究方法。
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初中生物大概念的教学设计案例
I. 概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大概念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是生物知识的基础,涉及到生物的各个方面。
设计一套适合初中生学习的生物大概念教学方案至关重要。
II. 目标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生物的大概念,包括细胞、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学科目标: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系统地掌握具有生物学特点的思维方法和技能。
III. 教学内容1. 细胞学说a.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b.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c. 细胞的代谢和分裂2. 遗传学理论a.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b. 遗传变异和基因突变c. 遗传的分子基础3. 进化论a. 进化的基本概念b. 自然选择与物种适应c. 进化的证据和模式IV. 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利用多媒体和图表等工具,向学生系统地讲解生物大概念的相关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掌握生物概念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3. 讨论和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能力。
V.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丰富的生物图像和动态演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生物大概念。
2. 实验器材:包括显微镜、培养皿、移液管等实验工具,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必要条件。
3. 参考书籍:精心挑选生物大概念的教材和参考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
VI. 教学过程1. 细胞学说a.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 进行细胞切片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显微镜,观察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b.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利用图表对比,让学生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
c. 细胞的代谢和分裂- 进行酵母发酵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细胞的代谢过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应用实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应用实例第一篇范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应用实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应用实例的介绍。
案例一: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在教授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以水稻的生长为例。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水稻的生长过程,从种子发芽到成熟稻谷的整个过程。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水稻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需求。
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水稻的繁殖方式,例如通过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不同繁殖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观察能力。
案例二:动物的分类与特征在教授动物的分类与特征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以鸟类为例。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鸟类,例如鹦鹉、老鹰和孔雀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鸟类的形态特征,如羽毛颜色、鸟喙形状和脚的形状等,来学习和掌握动物分类的方法。
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鸟类的生态习性,例如它们的栖息地、食物来源和繁殖行为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鸟类的行为,了解不同种类鸟类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物的分类和特征,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案例三: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在教授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以心脏为例。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例如心脏的四个腔室、心脏瓣膜的作用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心脏的模型或图片,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心脏的功能,例如心脏如何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心脏的跳动频率等。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心脏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知识水平。
案例四: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在教授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以海洋生态系统为例。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例如海洋生物、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等。
理解初中生物知识教案
理解初中生物知识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生物知识,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定义与分类2. 生物的组成结构3. 生物的基本功能4. 生物的生存与繁殖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让学生讨论生物的定义。
2. 学习生物的基本定义与分类:介绍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特征的有机体,生物可以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不同分类。
3. 学习生物的组成结构:通过讲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生物体内的基本组成。
4. 学习生物的基本功能:介绍生物的营养、呼吸、运动等基本功能,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活活动。
5. 学习生物的生存与繁殖:通过讲解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繁殖方式,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存机理和繁殖规律。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
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生物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
2. 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组成结构和基本功能。
3. 互动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深入理解。
评估方式:1. 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练习作业:布置相关练习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拓展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环境下的生物种类和生存方式。
2.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生物实验,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知识?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
初中生物教学的案例与探讨方式(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的案例与探讨方式初中生物教学是学生认识自然界、理解生命科学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案例分析案例一: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理解植物的发育机制。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进行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
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了深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案例二:人体的生殖与发育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人体的生殖系统,理解人体的发育过程。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教师通过提供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的生殖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效果: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对人体的生殖与发育有了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策略探讨1. 生活化教学生物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将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食物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生物链,使学生理解生物链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实验教学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要注重实验安全,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生态系统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纪录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4.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应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5. 评价与反馈评价与反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初中生物概念教案
初中生物概念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能够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2. 了解细胞的功能,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分裂和遗传;3. 能够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教学重点:1. 细胞的基本结构;2. 细胞的功能;3.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示范细胞模型;3. 细胞结构图;4. 教案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精美的细胞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激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1. 细胞膜:包裹细胞的外层膜壁;2. 细胞质:细胞内部的液体,包含各种细胞器;3. 细胞核:细胞的“指挥中心”,控制细胞内的生命活动;4. 细胞器:负责不同的生命活动,如质体、细胞器等。
第三步:讲解细胞的功能1. 新陈代谢:细胞产生新物质和消耗老物质的过程;2. 生长:细胞不断生长,增加体积和数量;3. 分裂:细胞繁殖的过程,分出新的细胞;4. 遗传:细胞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控制生物的特征。
第四步:讲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通过比喻和例子让学生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是生命的基础。
第五步:练习和讨论让学生完成几道练习题,加深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六步: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反思: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加强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的联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生物学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探索。
中学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5篇
中学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5篇生物(英语:Biology,又称生命体、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
生物最重要和根本的特征在于生物进展新陈代谢(又称分泌物)及遗传。
接下来是关于中学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中学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1一、教学目的:【知识】:说出线粒体的构造和功能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理解)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讨论其在消费和生活中的应用。
(理解)【技能】: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重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难点)三、课前准备:知道两个小组学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学用具:ppt幻灯片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老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回忆atp的生理功能,糖类、脂肪被细胞分解后把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
提出问题:有机物进入细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体外,有机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响,放出大量能量。
而生物学家发现,有机物在细胞内也是通过复杂的氧化反映产生能量的。
引出细胞呼吸的概念回忆旧知识,受老师的问题所引导,进入新课。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对引导其他学生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展提问,并进展归纳。
(问题如:为什么选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总结出结论: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引导学生说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co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对实验的设计、结果进展交流和表达,并答复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三)有氧呼吸提出问题:在学习细胞器的内容中,和细胞有氧呼吸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说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用幻灯片展示线粒体的构造,指导学生进展观察和表述,以问题作为引导:1.线粒体是由多少层膜组成;2外膜和内膜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内膜的特点如何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3.内膜和基质上有什么物质。
以幻灯片为辅助,讲授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教育是一项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系统工程,其中初中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认知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初中生物教学。
1.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并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植物的细胞结构、功能及其生长过程。
具体包括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功能、细胞核的作用、线粒体的能量转换等。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解决问题。
4.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片树叶,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结构,并提出问题:“树叶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2)新课讲解讲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等,并解释它们的功能。
(3)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植物细胞观察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4)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细胞如何支持植物的生长?”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生物知识。
5.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6.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初中生物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以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教育是一项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系统工程,其中初中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认知的重要环节。
然而,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技巧,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初中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应如何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技巧,以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生物是初中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生命的起源、结构、功能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
本文将以几个生物教学案例为例,介绍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
案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
在教学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案例。
首先,准备一些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将它们分别放置在有阳光的地方和没有阳光的地方。
观察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总结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在阳光下和无阳光下的生长情况。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如何进行的,以及阳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案例二,动物的适应性。
在教学动物的适应性时,可以设计一个观察案例。
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比如骆驼,让他们观察骆驼的特点和生活习性,然后讨论骆驼是如何适应沙漠环境的。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动物的适应性是如何与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互关联的。
案例三,生物多样性。
在教学生物多样性时,可以设计一个调查案例。
让学生选择一个生态环境,比如校园或者家附近的公园,让他们调查并记录下所见到的各种生物。
然后,让他们总结出这个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并思考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到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案例教学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
2023年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7篇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上节已讲遗传,本节讲变异现象。
1、认识到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2、举例说出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3、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4、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1、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2、科学探究生物变异的原因。
1、深刻认识生物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观察法、比较法、分析和讨论法两个品种的小麦若干,关于变异种类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
1课时导入: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二片叶子(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
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
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
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
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
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
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二)变异的原因1.外界环境的影响:播放有关的资料,每个学生发放2--3个花生。
学生讨论热烈。
提问,讨论:产生花生性状变异的原因?(可多让几个学生回答、讨论,最后老师给予总结。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
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优选5篇)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优选5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1)经过近一个月的培训,我不断的进行反思,然后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经过这次培训的磨练,我对生物学课堂教学颇有一些心得,现表述如下。
一、拉近和学生的关系,优秀课堂成功之门一节课的导入非常重要,它是一节课的门面,同时也对整堂课起到决定的作用。
之前所接触到的案例大多数都是“形而上学”式的导入,总是千篇一律的开始给学生“放视频”、“看图片”。
久而久之,这样的导入非但没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教学情境,反而让学生觉得乏味。
尤其那些参加赛课的老师,更要注意这个环节。
因为,在外赛课面对的事陌生的学生,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就非常关键。
这样的例子在岳宁老师身上尤为突显,记得她说那次传奇的赛课经历,就是抓住了当地一特有的植物,一下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陌生感顿然消失。
在培训过程中吴丹和王永强老师也将这点做的非常好,例如:开课前和大家分享旅游经历,以旅游带来的种子作为奖品,激励大家踊跃发言获得分数;开课前不是谈学习,而是谈谈学生喜欢的班主任,由他们熟悉的班主任特有的爱好及家乡的特产引入课题。
这些方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二、把课堂的舞台留个学生,教师只是勤劳的后勤人员和导演以前总是认为,上课的重点就是先备课、备知识、备教学过程。
在新课标实行后,整个教育体系发生著改变。
尤其是现在沙区正打造的“学本式卓越课堂”,以及廖兴建老师所讲授的“演导式教学”,无不都在向我们号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讲教师少讲”、“多实现生生互动”等理念。
以前的课堂看似也有学生小组合作,学生活动似乎也很活跃,有掌声也有发言。
但实际上都是教条式的,例如:学生发言正确之后都整齐划一的鼓掌;学生起来发言只面向老师,正确与否都由老师来判决;学生说的一些想法,只要不是“标准答案”,都会被否决,等等。
而现在的课堂则是尽量让学生多讲,就像刘恩山等所强调的“新课标重要概念的呈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说出来”。
生物的概念教案大全初中
生物的概念教案大全初中主题:生物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2、掌握生物的基本分类;3、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1、生物的定义和特征;2、生物的分类;3、生物的生长发育;4、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1、生物的多样性;2、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教学准备:1、教科书和课件;2、实验器材和实验指导书;3、生物模型和图片;4、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生物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这些生物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二、生物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1、通过讲解和讨论,了解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特征的有机体;2、介绍生物的特征,如呼吸、营养、生长、繁殖、运动等;3、让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生物的特征。
三、生物的分类(20分钟)1、介绍生物的主要分类,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2、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生物,并按照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四、生物的生长发育(15分钟)1、简要介绍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生长、发育、老化、死亡等;2、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五、生物和环境的关系(15分钟)1、讨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和影响;2、通过案例分析,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六、总结和讨论(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发表见解和意见。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提出思考题目。
以上为生物的概念教案大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生物初中重点讲解教案
生物初中重点讲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类;
2. 掌握常见的生物学知识,并能够正确运用于实践;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2. 基本分类;
3. 常见的生物学知识。
三、教学内容
1.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1 生物的定义;
1.2 生物的特征;
1.3 生命的起源和发展。
2. 基本分类:
2.1 生物的基本分类方法;
2.2 动植物的分类;
2.3 昆虫的分类。
3. 常见的生物学知识:
3.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2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3.3 动物的行为和生态环境。
四、教学方法
1. 讲解教学法:通过讲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物学知识;
2.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讨论教学法: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估
1. 学生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实践情况等);
2.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
3. 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表现。
六、教学反馈
1.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升学习兴趣;
3. 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总结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类,掌握常见的生物学知识,并能够正确运用于实践。
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初中生物课程为基准,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具体任务包括: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探索生命现象,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态平衡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此外,本教学设计将重点关注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面向的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在生物学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构建系统的生物学知识框架。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如细胞、遗传、进化、生态等;(2)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生物类群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原理;(3)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4)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学习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4)组织实地考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增强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识到生物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意义;(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作为公民应承担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责任;(4)尊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5)通过生物学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与评析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与评析案例一:比一比,谁的眼睛好?案例描述: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比较了解不同生物的眼睛结构和功能。
实施步骤:1. 准备材料:鱼、蛙、蜻蜓、老鼠、猫等不同生物的眼球模型或标本。
2. 分小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生物的眼球模型或标本。
3. 观察与比较:学生观察所分到的生物眼球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并结合课堂所学内容比较不同生物眼睛的异同。
4. 讨论与总结:每个小组发表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生物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案例评析:这个案例通过实际观察和比较不同生物的眼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分析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生物眼球的形态和特征,能够比较其异同,进而对生物眼睛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的引导和总结,加深了学生对比和总结的能力。
案例二:菌落实验,我们也能做案例描述: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菌落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亲手实验,了解菌落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实施步骤:1. 准备材料:琼脂平板、拭子、培养皿、酒精灯等。
2. 分组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分配一个琼脂平板。
3. 采样与划线:学生用拭子采样,将样本均匀划线于琼脂平板,并在底部标上相应的编号。
4. 培养与观察:用酒精灯在培养皿内进行无菌处理,将琼脂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皿内,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落的形态。
5. 讨论与总结:学生观察并描述菌落的形状、颜色、数量等特征,并结合实验结果,讨论菌落形成的条件。
案例评析:这个案例通过学生亲手进行菌落实验,让他们实际操作,观察和比较不同菌落的特征,培养了实验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学生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讨论,了解了菌落形成的条件,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这个案例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小组中共同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与评析,我们可以得出初中生物教学的一些经验与启示。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在生物学的领域中,初中生物案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它不仅要求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还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例中,从而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案例一:植物的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个具体的实例,如在室内种植一盆植物,并观察植物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蒸腾作用情况。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叶片湿润程度、气孔的开闭情况等来分析植物的蒸腾作用。
通过这个实例,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植物蒸腾作用的定义,还能够观察到蒸腾作用在实际中的表现,从而加深对植物蒸腾作用的理解。
案例二: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物学中描述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的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如一个湖泊生态系统,并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如草被兔子吃,兔子被狐狸吃等,来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
通过这个实例,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还能够观察到它们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运作,从而加深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
案例三: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生物学中描述细胞数量和体积增加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实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过程。
学生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数量和体积的变化,从而分析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过程。
通过这个实例,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细胞分裂和生长的定义,还能够观察到这些过程在实际中的表现,从而加深对细胞分裂和生长的理解。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它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例中,从而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引入具体的实例,如植物的蒸腾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等,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到生物现象的表现,从而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因此,教师应当重视案例分析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享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享一、引言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理解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生物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案例分享的方法,通过真实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下面是我分享的一些案例。
二、案例一:食物链的构建在生物第一章节中,我给学生们带来了一个关于食物链的案例。
我先向学生们解释了食物链的概念和构建方式,然后让他们分组进行调研和展示。
在调研过程中,学生们分别观察了田野、森林和水域中的生物,记录了它们之间的捕食关系。
接下来,学生们利用自己的调研结果进行小组展示,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不同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通过图片和文字的结合,让整个过程更加生动具体。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不仅能够理解食物链的概念,还能够通过实地观察和分组讨论,加深对食物链的理解。
三、案例二:遗传的奥秘遗传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的奥秘,我设计了一个案例来说明。
首先,我给学生们分发了一份关于人类血型的调查问卷,并向他们解释血型遗传的基本原理。
然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的家庭成员进行血型的调查,并填写问卷。
接着,学生们根据问卷结果,利用班级血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在案例分享环节,学生们分组进行小组展示,通过图表和例子的形式展示不同血型类型的遗传规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来理解遗传的原理,激发了他们对遗传学的兴趣。
四、案例三: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平衡,我带来了一个有关河流生态系统的案例分享。
我先向学生们解释了生态系统中的概念和要素,然后将他们分成小组进行调研。
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不同河流的生态系统,包括河流中的生物种类、数量和相互关系等。
在小组展示环节,学生们通过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将调研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
他们不仅向同学们展示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情况,还通过实例和案例来说明生态系统的平衡重要性,并提出了几种保护生态系统的建议。
五、总结通过以上的案例分享,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案例的方式更加感兴趣和参与,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调研,更深刻地理解了生物学中的概念和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案例薛刚华【摘要】概念是知识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的核心。
生物学科也不例外。
本文对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进行了初步总结,用教学实例阐明了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两种方法。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概念的教学方法。
也可只用两种方法中的某些片段。
只要方法恰当,设计合理,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键词】概念教学; 课堂效率;提高【正文】知识,从其结构来说,是概念与概念间所形成的这样和那样的联系,因此也可以说概念是知识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概念的掌握是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课题。
生物学科也不例外。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
是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
通过抽象、概括,舍弃了事物的次要的、非本质的特性,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性,并据此把同类事物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事物的概念。
①从另一个角度看:概念和表象不同,表象是关于事物的形象的反映,而概念则是关于事物内在的属性或关系的反映。
初中的生物学初次让孩子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系统的生物学知识。
是让系统知识取代模糊印象的一个桥梁。
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同学来说,生物学的感性经验很多,如何让学生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如何在他们的大脑中绘出一幅比原来更加美丽的图画?如何让他们保持原有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甚至让他们日后成为一个有专业水准的研究人员?我认为应该从生物学基本概念入手。
初中生物概念教学可以直接给出概念,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概念。
从表面上看,第一种方法有些传统,但只要是合理安排,利用已有的和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第二种方法,则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想办法挖掘学生已有的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索中完成生物学概念的学习。
下面我就用具体教学实例来谈谈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如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一章的概念教学我采用了第一种方法,即先给出概念[概念教学四步法](第一步):让学生找出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首先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
如:在讲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内容“生物生存的环境”时,我先问了学生这样的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环境?有的学生说:环境就是空气清新,草本茂盛。
有的还这样描述:我们生活的环境有许多鲜花,有假山、有流水,环境非常优美。
而教材中环境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环境是指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其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由此看来,学生对环境的理解是事物的表象,是学生的感性经验。
教材中所表述的环境则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感性经验中的环境是直观形象思维的结果,而教材中的定义则需要学生的抽象思维。
因此要想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个概念就必须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换: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从经验思维到理论思维的转换。
方法如下:1. 从感性经验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如针对环境这一概念我设计了这样的场景:你们从周一到周五的主要任务是上学,你们的生活轨迹基本上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
当你在家时,家这个空间就构成了你的生存环境。
有同学意识到:到学校后,学校这个空间就构成了自己的生存环境。
通过这样的场景设计,突出环境的本质之一:“生存空间”。
2.从身边现象说起,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还以环境这个概念为例来说: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咱们正在上课,教师在上课,同学在听课,但是假如现在有个别人开始说话,做小动作,势必会影响教师讲课,你们听课。
这种情况如经常发生,势必会影响你们的发展,那么,这个同学就构成了影响你们生存的因素。
构成了环境。
(这样既能提醒不专心的同学回到课堂,又能将身边现象应用于课堂)像刚才同学说的“空气清新,草本茂盛”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鲜花,假山、流水”让我们身心愉悦,那么这个做小动作的人、空气、草木、鲜花,假山、流水都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因此它们被称作环境。
通过这些例子突出: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这一本质。
(第二步):老师举概念实例加以引导。
如生物学七年级第二课内容:环境因素这一概念的学习。
当老师让学生理解概念(对于每个生物来说,除了它本身以外,周围其他的一切就构成了影响它的环境因素)后,老师就可举出实例:对于小麦这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阳光、水、空气,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阳光是影响小麦生存的环境因素。
(第三步):让学生仿照老师的句型“造句”。
同学造出的句型有:水是影响水稻生存的环境因素;空气是影响水稻生存的环境因素;光是影响水稻生存的环境因素;(第四步):学生举出例子后,让举出例子的同学领读(这样更能激发出此学生的自豪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其他同学跟读。
通过这样反复练习,同学们就会举出更好的例子,并实现知识的迁移。
如“温度是影响大雁南飞的环境因素。
说这个例子好的原因在于原来描述的生物对象的植物,环境因素是非生物因素。
一部分学生通过其他同学不断的启发与跟读,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将描述的生物对象转化为动物。
还有的同学不但将描述的生物对象转化为动物,还将环境因素转化为生物因素。
如下面这个例子:草是影响羊生活的环境因素。
在概念教学四步法中,让学生大声朗读,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巩固。
教师常常听见学生在考试之后诉苦说:这道题我是懂得的,但就是说不好,写不出。
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上课反应很好,但表现在作业上就是一塌糊涂。
在课堂上,老师刚讲过的一个概念,把它重复描述好几遍,再让某个学生重复一遍,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描述下来。
或者我们早就注意到,讲过的概念,老师经常反复提到,但仍有同学不能掌握!内部言语不象外部言语那样要求很强的逻辑性与条理性,它通常是以简化、压缩、跳跃的形式出现。
正是由于这种特点,一方面使思维有可能快速地进行;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思维变得不连贯、不符合逻辑或模糊不清。
其实说不好又写不出,就是懂得不透彻,思路不清晰。
学生如果能够经常把内部思想变为外部语言,并对展开的外部语言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用词恰当、结构严密、前后连贯、符合逻辑,那么,就能使有关观念更明确更清晰。
②用概念构成思想并以言语的形式加以表达,使抽象的知识上升为具体的知识,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加深与巩固。
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将被迅速提高。
所以,在概念教学四步法中,朗读要作为重要的辅助教学方法加以利用!第二种方法:通过具体生物学现象,利用实例和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辨别,对生物现象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
如苏教版七年级《生态系统与生物圈》一章第一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在本节内容中,就概念而言,除了生态系统概念外、还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其中,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概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这节内容可以这样设计:(一)、有效进行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丰富和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感性认识。
师:(提出问题)你的家乡是哪里?哪儿环境如何?生:我的家乡在六盘山,环境很好,有森林,有果园,还有各种鸟类……。
师小结:你的家乡六盘山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此外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条河流、一个学校、一座城市,大到一个地球,小到一滴水滴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二)、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
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伯利纳的实验说明了这一问题。
接下来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师追问:“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又是由哪些成分组成?各种成分之间有何关系?各种成分有何作用?各种成分在生态系统中承担什么角色?为什么把植物称为生产者?把人和动物称为消费者?把微生物称为分解者?(三)、分析具体实例,(以课本29页“池塘生态系统”为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步骤,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包括本人的感性经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和课外了解到的相关知识、以及本小组其他成员的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教科书内容等)。
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说出:池塘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其中生物成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它们分别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而非生物成分则指阳光、水、空气等。
接下来老师再让学生比较分析:六盘山生态系统、树林生态系统、学校生态系统等是否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学生很快找到了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即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共同构成的整体。
而六盘山、树林,学校等则指生态系统的不同区域(范围)。
至此生态系统概念的给出可以说水到渠成。
(四)、列举有关生态系统的正反实例,强化概念教学。
如1.贺兰山是生态系统吗?(是生态系统,它由山上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2.池塘里的所有鱼是一个生态系统吗?(不是,因为鱼是池塘中的生物成分而不包括非生物成分)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了生物学现象(事物的表象)和学生已有经验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现象认真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归纳找到了隐藏在表象下事物之间内在的关系和本质属性,从而概括出生物学概念,完成了概念的教学。
老师又及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具体实例,从而达到巩固概念教学的目的。
【结语】如何让学生对生物学保持原有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关健。
通过上述两种教学方法不难看出,无论选择哪一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舍弃事物的次要的、非本质的特性,把握事物的本质特性”是概念教学的关健。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突破这一关健点,并能恰当运用举例、朗读等辅助教学的方法,再加上艺术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那么我们的课堂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①心理学(章志光主编)178②心理学(章志光主编)204页③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龙泉教育陈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