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乃)-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14个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初中常用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共14个。
1、【之】(一)代词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①子墨子闻之。
(《公输》)②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3.这,此。
如: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愚公移山》)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③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④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动词(形容词)。
如: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形容词。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马说》)(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地点名词。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乎)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乎)
导读: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句:若毒之乎?
例句:君将哀而生之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例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句: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4、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同"于"。
例句: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例句:吾尝疑乎是。
(乎:对)(《捕蛇者说》)
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句: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例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例句:于是乎书。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乃
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乃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关于中考语文常考的文言文词语用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乃
1.于是,就
蒙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公输》
陈胜、吴广乃谋曰。
——《陈涉世
家》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
乃入见。
——《曹刿论战》
2.才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
羽、飞乃止。
——《隆中对》
3.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4.应该,是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和例句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起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的特殊语气词。
其中,乃是一种常见的虚词,它能够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前后内容、修饰名词或代词,以及补充说明的作用。
在本文中,将对乃的具体用法和给出一些例句进行详细介绍。
一、乃构造连接关系1. 用于连接并列成分:表示递进、明确、转折等关系。
例如:古之人有言曰:“无恶而入者必祸。
”盖其过也可知矣,行善安及人心乎?--《荀子·劝学》解析:该句中,“及”与“乎”为并列成分,前后两部分都有相互联系。
2. 用于引导结果或推理:表示由于某种原因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例如:“道得万物之始,命终万物之毕。
”故君子尊道,则民强;弱则民危。
“ --《庄子·德充符》解析:这里,“故”和“则”与“乃”共同构成了一个推理关系。
3. 用于标志时间顺序:表示在某个时间点之后发生的情况。
例如:瞻彼淇澳,言采其葑,未见君子,悲莫悲兮。
--《诗经·周南·关雎》解析:该句中,“彼”和“乃”共同指代一个特定事件,在这个事件之后,才会产生“悲莫悲”的情绪。
二、乃修饰名词或代词1. 用于修饰地点名词或称呼他人:起到限定或加强语气的作用。
例如:汉者,天下也;河,世界也;四海内牝马之骊黄者,天下无敌人曰善顽如也。
--《后汉书·崔照传》解析:这里,“世界”和“乃”共同构成了一个地点的限定。
2. 用于修饰时间名词或事物名称:进一步说明具体时间或属性特征。
例如:盖予时方学日本法律而尚未入阁,既兼公法(即宪法)实务,则与此相应有双重责任焉﹔乃以顾问为理由姑寄住链三金实款块万余元及赀期信函给岩倉--《岩倉具視与一城敷寄=岩倉具视与一城敷》解析:该句中,“顾问”与“乃”构成了对应的修饰关系。
三、乃补充说明细节1. 用于修饰动作或状态:详细描述某个动作或状态的背景和原因。
例如:子为武城吏,未と葬,则其在此邑,佚以乐。
乃自作仂曲申文然 --《左传·僖公二十年》解析:这里,“佚以乐”表示子在武城吏任职期间,利用这个机会来放松和享受。
初中语文课内常见十四个文言文虚词梳理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常见十四个文言文虚词梳理一、之(一)“之”作代词l.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I)下车引之。
(《陈太丘与友期行》,代人,作宾语,代指陈元方。
)(2)左右采之。
(《关睢》代物,指荐菜。
)(3)学而时习之。
(《论语》,代指学过的知识。
)(4)闻之于宋君。
(《穿井得一人》,代指这件事。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样的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指示代词,此,这)(二)“之”作动词用,作谓语。
去、往、到。
例如:(I)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孟浩然之广陵》)(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往之女家。
(《富贵不能淫》)(4)已而之细柳军。
(《周亚夫军细柳》)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每”“广陵”“蜀州”“女家”“细柳";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盂浩然”“杜少府”。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1.”之”作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I)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2)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关睢》)(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判论战》)(4)弃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弃人!(《唐睢不辱使命》)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州”“狱”“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译为"的“。
2.”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I)虽我之死,有子存鬻!(《愚公移山》)(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弃助)〉)(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初中乃字用法的归纳总结
初中乃字用法的归纳总结乃字,是汉字中一个常见的词汇。
它既可以作为副词使用,表达“是”、“为”之意;又可以作为连词使用,连接句子或短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乃字的用法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乃字在初中语文中常见的用法作归纳总结。
一、乃字作为副词使用乃字作为副词使用时,表示“是”、“为”的意思。
常常用在句子中,修饰前面的名词或句子,起到强调或阐述的作用。
1. 乃字修饰名词例如:“他乃一位教育家。
”这句话表达了对他身份的强调和肯定。
在这里,乃字修饰了名词“教育家”,表示他就是一位教育家。
2. 乃字修饰句子例如:“奋斗乃成功的唯一途径。
”这句话强调了奋斗和成功之间的必然联系。
乃字修饰了句子“成功的唯一途径”,表示奋斗是实现成功的唯一方式。
二、乃字作为连词使用乃字作为连词使用时,连接句子或短语,表示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
它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和过渡的作用。
1. 乃字表示因果关系例如:“他努力学习,乃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这句话表示了学习努力和考上理想大学之间的因果关系。
乃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示前一句是后一句发生的原因。
2. 乃字表示转折关系例如:“我们原计划去北京旅游,乃因天气恶劣而改变主意。
”这句话表示了原本计划和因为天气恶劣而改变计划之间的转折关系。
乃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示前一句是对后一句的补充或对比。
3. 乃字表示递进关系例如:“他对学习有兴趣,喜欢读书;乃至成为了一名作家。
”这句话表示了兴趣、读书和成为作家之间的递进关系。
乃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示前一句是对后一句的进一步展开。
乃字在初中语文中的用法灵活多样,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和运用。
在写作和阅读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乃字来加强表达的力度,使语句更加准确、生动。
通过大量的练习和积累,我们可以逐渐掌握乃字的用法,并灵活运用于语言表达中。
初中乃字用法的归纳总结到此结束。
通过对乃字作为副词和连词的用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乃字,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初中乃字的用法归纳
初中乃字的用法归纳初中阶段,“乃”字可是个常客,咱们一起来好好归纳归纳它的用法!先来说说“乃”作副词的情况。
它常常表示“于是,就”的意思。
比如《桃花源记》里的“乃大惊”,这里的“乃”就是“于是,就”的意思,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于是就非常吃惊。
想象一下,桃花源里的人原本过着平静的生活,突然见到一个外人闯入,那种惊讶的表情是不是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啦?“乃”还能表示“才”。
像《陈太丘与友期》中的“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意思是朋友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朋友到了之后才发现陈太丘已经走了。
咱们可以想想,这位朋友迟到了那么久,是不是有点不靠谱呀?“乃”有时还表示“竟然,居然”。
比如《狼》中的“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你看,屠户一开始没发现狼的诡计,到最后恍然大悟,是不是很惊险?再来说说“乃”作代词的情况。
它可以表示“你,你的”。
比如“家祭无忘告乃翁”,就是说在家祭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的父亲。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位老人在临终前对子女的叮嘱,那种殷切的期望,让人感动。
我记得有一次给学生们讲“乃”字的用法,有个调皮的学生把“乃”字写成了“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我笑着说:“这可不行,‘乃’和‘奶’虽然读音有点像,但意思可差得远啦,可别闹笑话哟!”从那以后,每次提到“乃”字,同学们都会想起这个小插曲,印象也更加深刻了。
总之,初中阶段“乃”字的用法虽然不算特别复杂,但也需要咱们用心去理解和记忆。
只要多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多做一些练习,相信大家都能轻松掌握“乃”字的用法!。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乎)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乎)
本文是关于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乎),感谢您的阅读!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句:若毒之乎?
例句:君将哀而生之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例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句: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4、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同"于"。
例句: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例句:吾尝疑乎是。
(乎:对)(《捕蛇者说》)
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句: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例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例句:于是乎书。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以)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以)1、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例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例句: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靠”、”根据”等。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例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例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例句: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根据(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句:屠惧,投以骨《狼》--把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核舟记》)--用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
《隆中对》--把例句: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把2、作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例句: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例句:例句: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例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例句:家贫无从致书一观。
《送东阳马生序》例句: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例句: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
例句: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例句:醉则更相枕以卧。
《始得西山宴游记》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例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例句: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以)】。
初中语文-十八个虚词及解释(乃)
初中语文-十八个虚词及解释(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玉)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估计我已回到军营,你再进去(辞谢)。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他们)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如果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侯嬴(我)本是夷门的守门人。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之事》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乎)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乎)》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句:若毒之乎?
例句:君将哀而生之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例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句: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4、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同"于"。
例句: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例句:吾尝疑乎是。
(乎:对)(《捕蛇者说》)
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句: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例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例句:于是乎书。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则)-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则)|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1.却,可是。
ﻭ例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黔之驴》)ﻭ2.那么,就。
例句: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为学》)例句: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捕蛇者说.》)3.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ﻪﻭ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ﻪ4.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ﻪ例句:《论语》六则ﻭ6.就是ﻪﻭ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ﻭ7.表示因果或承接关系。
可翻译成”就”。
ﻪ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鱼我所欲也》)8.表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
ﻪﻭ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ﻪ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ﻪﻭﻭﻭﻪﻭ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者)|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1、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ﻪ例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ﻪ例句: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ﻪﻭ例句: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ﻭ例句:京中有善口技者ﻪ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例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ﻪ例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ﻭﻭﻪ。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然)-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然)|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例句:父利其然也(《伤仲永》)ﻪ例句:谓为信然。
(《隆中对》)ﻭ例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始得西山宴游记》)ﻪ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例句: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语气助词,分三种情ﻪ例句: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ﻪﻭ况:ﻪ(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例句:杂然相许(《愚公移山》)ﻭ(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ﻪ(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ﻪﻭ例句: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ﻪﻭﻭﻭﻪﻪ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为)|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如:ﻪﻭ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ﻪ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ﻭ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对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ﻪ2、表示被动,译作”被”。
ﻪ例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ﻪ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ﻪﻭ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
ﻪﻭ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例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ﻪ另附:例句: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为:心理活动ﻭ例句:终为忠臣为:成为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成为例句:为宫室、器皿。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以)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以)》1、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例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例句: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靠"、"根据"等。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例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例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例句: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根据(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句:屠惧,投以骨《狼》--把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核舟记》)--用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
《隆中对》--把例句: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把2、作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例句: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例句:例句: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例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例句:家贫无从致书一观。
《送东阳马生序》例句: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例句: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
虚词乃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乃的用法和意义一级标题:虚词乃的用法和意义虚词在语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并不具备实际意义,但却在句子中发挥着连接、修饰或强调的作用。
其中之一就是虚词"乃",作为一个古代汉语的虚词,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较为特殊的使用场合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虚词"乃"的用法和意义。
二级标题1:乃的基本用法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乃"字最基本的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它主要被用作表示“是”的意思,并且常常出现在句子开头或者名词前面。
例如:“吾乃天地之灵”,表示“我即天地之灵”;“人称予曰仙翁者美名也,我于然故也”,表示“人们尊称我为仙翁”。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乃”字赋予了句子中表达者自身或所指事物的一种肯定或者归属感。
其次,虚词"乃"还可以表示目标、时间等方面的关系。
例如:“孜孜以求,既遂将展阐述……而今幸遇良缘,故乃启航”。
这里的“乃”表示了前后两个句子的因果关系,表明有了幸遇之后,航程才得以启程。
二级标题2:乃的修辞意义除了基础用法之外,虚词"乃"还具备一定的修辞意义。
它常常被用来强调某种程度或者状态。
例如:“风雨交加,寒冬降临,他依然坚守在海岛上,一往无前乃是为爱不悔。
”这里,“乃”字突出了主人公坚守于大好困境中,并表达出其对爱情的坚定忠诚。
在这种情景下,"乃"突显了作者想要强调的情感或者态度。
此外,“乃”在古代汉语中也经常被用作衬托之词。
例如:“英雄所见略同,皆曰事实妄言。
逐纸贵者愿发掘其内……文化荒漠何解救而生?答案就在亲近文字的我们心中所有双眼与独眼皆知者,请注视屏息那众多奇思与大智勇敢再度走向我们身旁!”。
这里的“乃”字通过与其他描述相对比,突出了文化荒漠带来的困境,并表达了对答案的期待。
二级标题3:乃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虚词"乃"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是却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应用。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文言虚词乃代词用法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文言虚词乃代词用法
【—
初三
语文总结之文言虚词乃代词用法】,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
大多数代词具有名
词和形容词的功能。
语文中的代词,按其意义、特征及在句中的作用。
是
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通常用作定语,翻译为“你的”;也作为主题,翻译为“你”。
它
不能用作对象。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翻译为“so”。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也可用作连词,解释为“若夫”、“as for”、“if”等。
(缺例文)
[Wunai]表示猜测,意思是“我害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 乌奈尔是一个错误,也是一个错误(季的将军会攻击转机)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Nair]翻译为“所以”。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结论:同一语言中不同方言的代词有很多变化。
有时,它也可以指一般的听众,这在
其他地区更为明显。
许多人总是用“我们”来代替(在某些方言中没有“我们”这个词);在很多地方,这两个词的意思完全相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乃)|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
知识大全-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
例句: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
例句: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世说新语〉三则》)
例句: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
ﻪ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ﻪﻭ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ﻪﻭ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ﻭ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ﻭ4、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ﻪ例句: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ﻭ5、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ﻪ例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ﻪ
ﻪﻭﻭ
ﻪﻭ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其)|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
知识大全-
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ﻪ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ﻪﻭ例句: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ﻭ例句: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
2、代词。
译为”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ﻪﻭ
ﻪ(1)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中作定语。
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
例句: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它的,指狼的。
ﻭ例句: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他的,代”屠户”
例句: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他的,代”渔人”ﻪﻭ例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他们的,代齐军。
ﻭ(2)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ﻪﻭ例句: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上枢密韩太尉书》
ﻪ例句:蹲其身,使与台齐。
《童趣》--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ﻭ(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句: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ﻭ例句:以勉其学者也。
《墨池记》ﻪﻭ(4)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ﻪﻭ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狼》ﻭ例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例句: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ﻪﻭﻭﻪﻭﻭ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