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寻根文学探究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文学与文化是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文学是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方式,而文化则为文学提供了土壤和养料。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并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它们之间的联系。

首先,文学是文化的抒发和传达方式。

文学作品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的产物,它们通过语言艺术的表达,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传递给读者。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风俗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这个民族的文化。

其次,文学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

同时,文学作品也对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经典文学作品往往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这些作品通过文字的力量,传递着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文学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力量。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历史传承性和创新性。

通过对传统文学作品的研究和传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同时,文学也是一种创新的力量,它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创造出新的文学作品,为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创造。

最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文化的滋养,文学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文学作品需要依托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才能够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同时,文学也为文化提供了一种表达和传播的方式,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传递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文学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学作为文化的表达和传达方式,通过语言艺术的表达,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传递给读者。

文学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 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线 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浸透着 传统文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生存状 态。表现上看,这里民风 古朴,讲究仁义,敬老爱 幼,其实贫穷、落后、愚 昧,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 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 是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 子王》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 有特色的寻根小说代表人物。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 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 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 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 功、王安忆。
二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85年,韩少功、 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 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 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对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辨析

对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辨析

对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辨析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是两个密不可分但又各自独立的领域。

文学研究关注的是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如小说、诗歌、戏剧等,而文化研究则属于更宏观的研究领域,关注的是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人文等多方面的联系。

在人们对文艺的认识和评价中,文学艺术与文化因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理性地辨析它们的关系。

首先,文学研究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文学作品展示了人类文化的多重方面:它们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反映了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和情感经验等。

因此,文学作品是探索文化内涵与意义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研究者需要对不同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以展示它们的意义和精神内涵。

其次,文学作品也反过来为文化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支持。

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揭示了人类文化的一个侧面,为学者提供了深入研究的素材和案例。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某种文化或社会现象,我们可以借助文学作品推断和分析。

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文学手法,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对文化现象的重要指示,从而深入了解文化方面的知识。

但是,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重点和方法上的不同也导致了它们之间的一些差异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些文学研究方法重视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在美学性质,包括文学手法、创作原则、意象和象征等,而文化研究则重点关注其作品与社会、政治和历史背景的联系,更多的考虑其文化表达和影响等问题。

此外,文化研究还涉及到许多文化现象和活动,包括艺术、文化产业、社会习俗、科技文明、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具有更广阔的领域和内容。

在理论上,文学研究的重点是文学作品本身,它侧重于作品的文本分析和文学手法研究,更多考虑的是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内在价值。

文化研究则强调文学作品与文化交流、思想繁荣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联系,更多地考虑其文化影响和意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文学研究者和文化研究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关系,试图寻找中国社会的根源和文化认同。

这些作品通常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以及一些影视作品。

代表作品包括:
1. 《红高粱家族》:莫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一个庄家家族的兴衰史,探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

2. 《白鹿原》: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山西村庄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和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冲击。

3. 《青春之歌》:龙应台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几个台湾少年的故事,探讨了台湾文化的多元和变迁。

4. 《活着》: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命运,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5. 《菊花石头》:刘醒龙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女子的成长历程,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和女性的自我解放。

这些作品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和社会认同的重要表达和反映。

- 1 -。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一、“寻根文学”概念1983 年前后,当现代派文学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小说创作处在徘徊状态中,一些作家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

尝试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功、王安忆。

二、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1985 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

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并希望以此走向世界。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 80 年代初期的民俗风情小说。

汪曾祺《受戒》(明海、小英子)、邓友梅《那五》。

2.80 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主要作品: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1987 年左右是文化寻根思潮转型和终结的时期。

以莫言《红高粱》、张炜《古船》为标志。

四、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1.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2.具有现代意识。

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1.文化批判型。

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2.文化认同型。

对传统文化持一种理解、认同、肯定的态度。

阿城《棋王》,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如《老棒子酒馆》、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文化与文学的关系

文化与文学的关系

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文化和文学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或一个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信仰、习俗、传统、语言、艺术等方面的总和。

文学则是指以语言为工具,通过创作文学作品来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生活等方面的艺术形式。

文化和文学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文学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是文学的基础和源泉。

文学的创作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滋养。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动者。

文学作品通过表现人类思想、情感、生活等方面,传递着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观。

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也对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文化的变迁会导致文学主题、风格、形式的变化。

例如中国的文学史中,不同的文化时期,如唐代、宋代、元代等,都有其独特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唐代的文学以诗歌为主,注重艺术性和表现力;宋代的文学以散文为主,注重现实主义和写实性;元代的文学则以戏曲为主,注重表现力和娱乐性。

文化的变迁也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影响,例如中国文学中,古代的主题多为表现人物的英雄气概和家国情怀,现代的主题则更多关注人性、社会现实和现代化进程。

文化和文学的关系还表现在文学的传播和接受方面。

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需要有文化的支撑和背景。

文学作品的接受和理解需要读者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和背景知识。

例如中国文学中的古诗词,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同样,文学作品的传播也需要有文化的支撑和背景。

文学作品的传播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交流和传承机制,例如文学期刊、文学奖项等。

文学作品的传播还需要有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平台,例如文学节、文学讲座等。

总之,文化和文学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文学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是文学的基础和源泉。

寻根文学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寻根文学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寻根文学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寻根文学的名言有哪些「篇一」摘要:寻根文学是一种探讨个体根源、文化传承和历史观察的文学形式。

本文将介绍不低于30句寻根文学的名言,这些名言旨在让读者深入思考自身的身世和文化背景,并在大时空背景中寻找个人发展的路径。

正文:1. "家谱是寻根的起点,其中记录着千百年的延续与传承。

"2. "我们的根在过去,但我们的叶在未来。

"3. "回望过去,寻找自我;展望未来,不忘历史。

"4. "寻根文学是一个个人与历史、家族与社会之间的对话。

"5. "寻根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与祖先对话的机会,了解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6. "通过寻根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与归属感。

"7.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家族故事,寻根文学帮助我们发现这些宝贵的财富。

"8. "寻根文学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激发内心的力量和勇气。

"9. "家族历史是我们的根,寻根文学帮助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扎下自己的深根。

"10. "寻根文学提醒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并将其传承给下一代。

"11. "寻根文学是寻找个人身份与价值观的一种有效方式。

"12. "寻根文学鼓励我们通过对过去的研究来塑造未来。

"13. "忆古人者,温其情;品古书者,育其才。

"14. "寻根文学是我们回归历史,感受前人智慧的桥梁。

"15. "寻根文学使我们重温历史的同时,也理解了人类共同的命运。

"16. "家族是一本活生生的书,寻根文学帮助我们翻开这本书,阅读自己的故事。

"17. "寻根文学让我们明白,我们不仅是个体,更是连续不断的人类链条上的一环。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一、背景(一)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二)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

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

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三)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文化寻根不是向传统复归,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接受场:在对于西方现代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的作家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

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镜从中国文化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该是中国文学更为可行之路。

(四)阿城:“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郑义:《老井》贾平凹:《商州系列》李锐《厚土系列》莫言《红高粱系列》(五)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对“人”的自觉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在作品中力图解放“人”的生命与价值,但一些作家却发觉即使抛开暂时的政治、道德因素,人也不可能像动物那样,进入绝对自由的生存空间--一只无形的手在幕后操纵着人类,制约着“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这就是“文化”。

寻根文学的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的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的名词解释寻根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渐兴起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文关怀。

寻根文学主要关注个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通过对个体经历和乡土生活的探索,回溯和重建祖国的根源和文化记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寻根文学的内涵。

一、回归乡土,追溯根源寻根文学的首要任务是回归乡土,追溯个体和祖国的根源。

作家通过刻画主人公的乡土经历和成长环境,通过对乡村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的描写,表达对祖国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热爱与理解。

这种追溯根源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体成长背景的反思,也是对祖国民族文化的探索和传承。

二、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寻根文学在探讨个体与文化的关系时,常常涉及到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体的身份认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寻根文学通过展示个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彷徨,探讨个体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选择和平衡,引发人们对文化认同的思考。

三、历史记忆与群体命运寻根文学借助历史记忆,回顾群体的命运变迁。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个体的亲身经历的描写,寻根文学以文学的方式记录历史的痕迹和群体的命运,揭示社会矛盾和历史变迁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这种对历史记忆的追溯,同时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审视。

四、乡土叙事与艺术创新寻根文学强调乡土的特殊性和个人经历的独特性,倡导以乡土为背景的叙事创作方式。

通过细腻的描写,作者能够让读者深度体验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寻根文学的乡土叙事方式注重细节的描绘,力求还原乡村的真实画面,给人以真实感和历史感。

五、对乡村现实的反思与呼唤寻根文学中的作家通过对乡村现实的反思和呼唤,探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他们关注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命运,关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问题。

这种对乡村现实的反思和呼唤,体现了作家们对乡村的责任与担当,也激励社会各界和政府加强对农村的关注与支持。

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

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

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1.引言寻根文学兴盛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期。

在新时期文化热的小说形态的嬗变中,它无疑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文学潮流。

它以独特的创作实绩,对小说都进行了一次真正的创造与革新。

那么,寻根派的作家们所要寻找的文学的根究竟在哪里?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提到:“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1]又说:“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深后精神和文化物质方面,我们有民族的自我。

”[1]他的这两段文字恰恰概括了寻根文学的本意。

所以“文化寻根”意识,大致概括了以下三个方面,“一、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的传统文化遗风,寻找能够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二、对当代社会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的进行批判;三、在文学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2]这三方面是不能分开的,一部作品中可能会交叉出现这三种寻根意识。

作为特定的文学,它本身就应该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之根。

那么,寻找传统民族文化之根与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它是值得推敲的。

然而,正确认识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是寻根文学的关键。

从寻根派小说家的主张看,它所探寻的根就是传统的文化哲学的观点。

支撑中国文化殿堂架构小说灵魂的是儒道释。

其中的儒道二家,尤为得到一些寻根派作家的推崇和认同。

2.《小鲍庄》中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小鲍庄》有着两个引子、两个尾声、四十个小节的中篇,涉及了五个家庭、十数个人物。

应该说它标志着作者创作风格的转变,是王安忆小说创作中成功的一篇。

这部在对小鲍庄方方面面的呈现中,隐含着儒家传统文化道德。

如何对待儒家思想文化?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这在《小鲍庄》中有着独特的体现。

2.1传统文化的优根小鲍庄是一个鲍姓的家族村落,联系、支配着庄子里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则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伦理道德。

儒家文化将这一点作为基点,发展成“仁义”。

当代文学考试复习题2

当代文学考试复习题2

当代文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1978年8月11日的《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的《伤痕》,这一篇由在校大学生创作的短篇小说,后来成为了轰动一时的“伤痕文学”的名称的由来,而刘心武的短篇《班主任》则是伤痕的早篇之作。

2、寻根文学是新时期第一个有着明确理论主张的文学思潮,韩少功的《文学的“根”》,郢万隆的《我的根》,李抗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和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被人们称之为“文学寻根”的“集体宣言”。

3、1985年,韩少功在《作家》上发表《文学的“根”》一文,被人们称为“寻根派宣言”。

4、1985年,刘索拉的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的发表,反响热烈。

有批评家称之为“真正的现代派小说”。

5、邓友梅的京味小说代表作有《那五》《烟壶》等。

6、在关于“朦胧诗”的争论中,有三篇文章对此给予热烈的支持,即被称之为“三个崛起”的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7、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和张炜的《古船》标志着新时期反映改革的文学跃上一个新的层面,开始转入对复杂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文学审视。

8、九十年代对女性的个人体验的极端化叙述方面,陈染的小说引人瞩目,《私人生活》是其中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9、90年代由王晓明等人发起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文坛引起深远的影响。

10、蒋子龙在《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等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改革者形象被称为开拓者家庭。

11、杨绛的散文《干校六记》被钱钟书称为“大时代的小插曲”。

包括“下方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部分。

12、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有阿城的《棋王》和韩少功的《爸爸爸》。

13、“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出自北岛的作品《回答》,海子的代表性诗歌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4、1986年以后,王安忆的发表了“性题材”作品“三恋”,即《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 同感和凝聚力
语言风格独特
运用方言土语,具有地域特色
语言质朴自然,不矫揉造作
语言风格多样,既有古典韵味, 也有现代感
语言富有表现力,能够生动地 刻画人物形象和场景
文化反思与批判
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挖掘其内在的矛盾与冲突。
寻根文学关注民族文化的根基,揭示其优劣之处,引导人们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学创作上的局限
过分强调地域特色,忽视普遍性 过度依赖传统元素,缺乏创新 主题单一,缺乏多样性 语言风格不够现代化
势的寻
第 五
发根 章
展文
趋学
与其他文学流派的交融
寻根文学与魔幻现 实主义的结合
寻根文学与后现代 主义的对话
寻根文学与民间故 事的相互影响
寻根文学与地域文 化的交流与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与碰撞
寻根文学将更加 关注现实问题, 积极参与社会议 题,发挥文学的 社会责任和文化 担当。
感 谢 观

看报 人 :
XX
寻根文学的美化倾向可 能导致对传统文化的片 面理解,甚至造成对现 代社会的隔阂和误解。
过度美化传统文化可能 会削弱文学作品的批判 性和反思精神,限制了 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在寻根文学中,应该保持 对传统文化的客观和全面 的认识,避免盲目美化或 贬低,以促进文学和文化 的发展。
对现代化的忽视与排斥
寻根文学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对现代化进程持怀疑态度。 寻根文学作品中,现代化常常被描绘为破坏传统文化的力量。 寻根文学对现代化的忽视与排斥,可能导致对现代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局限性。 寻根文学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与现代化进程的融合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影响

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

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

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文学是一种表达和传递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而传统文化则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所形成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的总和。

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与发展。

首先,文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在古代,文学作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工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描绘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小说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婚姻观念等价值观念。

因此,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传统文化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题材。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元素,这些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神话故事,如《白蛇传》、《西游记》等,这些故事成为了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

作家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造,将其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使作品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度。

此外,文学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自由。

在某些时候,文学作品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从而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比如现代主义文学在西方的兴起,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和批判,提出了新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为文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然而,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也存在着紧张与矛盾。

传统文化强调稳定和秩序,而文学则追求创新和突破。

在某些时候,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产生了冲突和对立。

比如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与封建社会的关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古代文人墨客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同时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限制和压迫。

这种冲突和对立,既是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也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动力和源泉。

关于寻根文学的文化选择

关于寻根文学的文化选择

关于寻根文学的文化选择寻根文学,是现代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类型,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表达人们对于文化传统根基的追寻和研究。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现实,而对于如何选择文化,对于接受何种文化进行保存以及传承,寻根文学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选择。

寻根文学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文化选择:一方面,它表达着一种传统文化复兴的态度,认为经典传统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和根基,在现代化进程中,学习与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例如茅盾同志在小说《子夜》中,通过讲述一个达官贵人的故事,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突显出复兴传统文化的迫切性。

另一方面,寻根文学也体现出时代文化进步的一面,它不断地与时俱进,对于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反思。

例如,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当代社会下的人性丑恶和人的尊严问题。

在这样的文化选择中,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如何保持文化多元性,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成为寻根文学面临的挑战。

因此,文学家们在创作中,需要适时把握和处理好这些问题。

首先,寻根文学需要具有传承和创新的双重意义。

传承经典文化是寻根文学非常重要的任务,而传承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文化的多元性,让不同的文化体系得以在中国大地上繁荣发展。

此外,寻根文学需要包容和接纳不同的文化体系,不会因某种文化的存在显得自己更加价值重要。

其次,寻根文学在思想和审美上有着这种多元化的特点。

在思想上,寻根文学不是单纯的传统主义理念,而是不断反思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价值,不断探求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审美上,寻根文学不是整体退步的客观反映,而是在传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拓展了文学的审美领域。

总的来说,寻根文学不仅仅关注经典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人们对于文化选择的反思和理性思考。

寻根文学的文化选择,在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走向之间保持了平衡,展现了对于文化多元化的认同,体现了对于现代文明的思考和反思态度。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从文化寻根看传统文化热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文学界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作家,他们利用自己曾下乡、接近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 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

时光如逝,寻找传统镜头转眼聚焦在进入新世纪的头几年,《百家讲堂》将一场以研读论语为名的国学热遍及中国各个阶层。

这两者有什么关系?有学者(董乃强,中国孔子协会理事)认为,当今的文化热,即当年的寻根热的延续。

两者在产生背景、指导思想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寻根文学发端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社会从动乱走向稳定时候,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社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人们思想开始跳出阶级的囚笼,旧的意识形态显然无法对现实发挥积极作用。

面对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是再次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还是批判性接纳?茫然中的人们需要令人信服的答案。

于是,人们寻求答案的眼睛转向曾被自己亲手打垮的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上。

作为文坛上力量日益成熟的知青作家们需要树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改变文学受到政治控制的现状,“寻根热”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出现在中国文学界。

知青作家们通过一篇篇富有黄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将这股思潮推向顶峰。

传统文化热兴起的背景,虽没有权威论断,但个人认为有三点:第一,这与中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国家地位,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关系。

作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标准之一的文化影响力,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凸现重要性。

新时期“崛起”的含义不单是做个经济强国、军事大国而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文化领域里发起的新的“争夺战”。

例如,我们的近邻韩国将端午节、屈原、汉字、孔子申请世界遗产;日本早在多年前通过漫画、动漫、电影向世界宣传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及本国价值观。

寻根小说与传统文化

寻根小说与传统文化

寻根小说及其文化之根20世纪80 年代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新启蒙文化语境之下,的根蒂,这个根深深扎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也深深地扎在广袤的民间。

于是广大的寻根小说作家都纷纷潜沉进民间,为世界呈现自己最熟悉的家乡那极富有地域色彩的生活图景,在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中,在最朴质的心灵中,反观传统文化的劣根和圭臬。

一、文化渊源在寻根的过程中,不同的作家以不同的经验和出发点,在传统文化之树盘根错节中的寻找到了不同的根脉。

(一)、儒家文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和主流。

直到五四,由于反帝反封建的需要,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文化成为了为人所诟病的众矢之的。

儒家思想经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改造,固然有着“存天理,灭人欲”的非人道的一面,但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确实在塑造中华民族正气浩然、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型期,世风趋利导致传统美德的失落;同时,儒家思想闭塞保守道也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儒家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两面在寻根文学中都有所反映。

在王安忆的《小鲍庄》中,闭塞的小鲍庄是一个浸淫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社会,这个小小的村庄充满了“仁义道德”,这里的居民祖祖辈辈不敬富、不畏势,重仁重义。

作为小鲍庄仁义化身的捞渣,生来就是一个仁义的孩子,他在全民大饥荒的日子里 , 节衣缩食,毫无怨言,在捞渣与二小子斗老将时,想到自己赢会伤二小子的心,于是便与二小子调换了“老将”。

他想上学, 但是却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哥哥文化子。

他在劳动时, 小朋友谁割的草少了,不敢回家, 捞渣一定把自己的匀给他。

捞渣的死更是以生命践行了舍生取义,在洪水之中因救鲍五爷而献出了生命。

这样捞渣,是一个没有原欲, 没有个人需求, 没有憎恶, 只被某种信念指挥的老小孩。

捞渣作为一个象征物, 并不具有美学上的太多意蕴, 他是理想美好仁义的化身,但是却不具有作为人的圆融丰满的生命。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寻根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它的兴起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寻根文学的早期形态主要以寻根主题为主,而后演变为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它的发展为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可能性。

寻根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和政治动荡的时期,文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许多青年作家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试图寻找一个新的文学方向。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和历史是中国文化的根基,而中国文化的复兴需要回到这些根基上来。

于是,他们开始创作一些关于民俗、传统文化和历史题材的小说和散文,试图通过文学表达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寻根文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

这个时期的寻根文学主要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红楼梦》、《茶馆》、《围城》等。

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还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随着寻根文学的不断发展,它的主题也逐渐扩大和深化。

除了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之外,寻根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试图通过文学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生命的真谛。

这个时期的寻根文学作品涉及面更加广泛,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鲁迅的《阿Q正传》、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活着》等。

寻根文学的兴起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重新审视了传统文化和历史,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它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和人性的种种问题,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

同时,寻根文学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也为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寻根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寻根文学通过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探索和研究,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论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论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论文学与文化的关系近年来,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文化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联,而文学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论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学在文化中的重要性。

文学是通过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它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文化是指一个群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习俗和传统等,文化与文学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文学与文化的联系来源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和风格都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衍生物,它反映了群体的思想、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传承。

从小史诗、民间故事到现代小说、电影等,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文化境遇下的产物。

例如,中国的诗句“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就是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青山常在”的理念。

另一方面,文化也会对文学产生影响,文学作品的推广广泛提升了文化的知名度。

从文化的角度看,文学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文学作品蕴含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积累和向往,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代文学作品是记录当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资料,例如《红楼梦》以其精湛的描写技巧和洋溢出的传统文化意蕴成为了中华文化瑰宝。

同时,文学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引导文化走向创新,成为反映现实、拓展思路的载体,例如鲁迅小说中反映封建社会阴暗世界,为开展背叛封建文化的思想流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学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既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也包括对现代文化的创新。

而从文学本身来说,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化现象,还具有独特艺术价值。

文学作品与历史、社会、审美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文学作品内涵的复杂性,既有与文化传承有关的情感、意志等,也有艺术表达、人物群像、故事情节等。

文学作品有着多种价值,它可以满足人类想象力的渴望,启发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深层次思考,同时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成为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人类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作为文化和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文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又是互动的,文学作品既是文化的产物,也可以成为文化传承、拓展及创新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寻根文学探究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以《棋王》为例文学与文化似乎一直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谈论文学就离不开文化。

但在文革结束以前,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始终与政治要求紧紧结合在一起,第一次文代会上确立的“文学新方向”成了当代文学的指定方向,第一次文代会也被认为是当代文学的起点。

1此后直到文革结束的这段时间里,文学的首要目的成了为政治服务,文学的创作或多或少地受到政治纲领的制约。

文革结束后,“当代文学”迎来了一个转折点。

人们在反思文革带来的创伤的同时,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方向也进行了许多尝试,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相继出现。

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的出现再一次将文学与文化紧密联系起来。

提到寻根文学,就绕不开阿城的《棋王》,《棋王》作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宣告了中国传统小说美学的回归。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似乎被割裂了,寻根文学旨在重塑两者间的羁绊。

1985年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提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

”2这也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宣言。

寻根文学起于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文化思想进入中国之际,彼时对于如何应对这些思想,知识分子主要分成了直接学习模仿和以本土文化吸收西方现代文化思想两派。

加之当时世界“寻根”潮流的巨大影响,中国作家们从马尔克斯充满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希望,这种思想逐渐占据了主流,寻根文学应运而生。

寻根文学的特点在于从民族文化的深处寻找文学的根源,寻根文学的作品中也处处体现着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韵。

细细品读一番《棋王》,它的语言风格、叙述手法以及小说内容都透露出民族文化的影子。

《棋王》的艺术风格平淡而有质感,文章节奏不紧不慢,有如作者娓娓道来。

在正常的发展中有变化起伏,在变化起伏中,又依循了情理的发展,使得文章于自然平常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从开头的“我”与王一生的交谈,到后来王一生与脚卵对弈,以及最后王一生大战九人,这几个重要场景的描绘简洁有力,多用短句,语言朴实自然。

比如“一个精瘦的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p7,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1-01第1版2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6期学生”,“手拢在袖管儿里”……“走过三十几步,王一生很快地说,重摆吧……又走了几步,脚卵慢慢说,再来一盘”等等。

1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是另一大特色。

小说中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吃”,一是“棋”,这也是《棋王》寻两个根,一为身体之根,一为精神之根。

这两个要素的描写着实精彩。

“吃”是中国文化一大精髓,也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

写“吃”,紧扣人物动作,“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小口小口的呷”,“腮上立刻显出筋络”,“喉结慢慢移下来,眼里有了泪花”等。

阿城的细节描写一向传神,曾读过他的溜索,对其中几句仍记忆犹新,“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2寥寥数语,便将整个场景活脱脱地展现在你眼前。

读阿城文,如读水浒。

这种叙述风格和手法无疑是“文革文学”后的一股清风。

写“棋”除了动作描写外,更增添了许多道家禅意,突出了“棋势”的描写。

“或找眼钉下,止住他的入势,铺排自己……势势有相因之气,势套势,小势开导,大势含而化之”等。

阿城此文中使用了大量道家哲学的描写,以至于有人认为《棋王》旨在展现道家文化,这就以偏概全了。

《棋王》中许多地方读上去确实流露出道家美学的意味,这也使得许多人将《棋王》与宣传道家哲学挂钩了,这一点逐渐成为寻根文学后期的一个通病,即单纯为了文化而写小说,甚至有人认为阿城个人是尊崇道家哲学的。

对于这一点,阿城在他的随笔《魂与魄与鬼及孔子》中写到:“我喜欢孔子的入世,入得很清晰,有智慧,含幽默,实实在在不标榜。

道家则总有点标榜的味道,从古到今,不断地有人用道家来标榜自己,因为实在是太方便了。

我曾在《棋王》里写到过一个光头老者,满口道禅,捧起人来玄虚得不得了,其实是为遮自己的面子。

我在生活中碰到不少这种人,还常常要来拍你的肩膀。

汪曾祺先生曾写过篇文章警惕我不要陷在道家里,拳拳之心,大概是被光头老者蒙蔽了”。

3《棋王》中也有许多类似“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 ……似无所见, 似无所闻……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 久久不散……”的描写,似有道家天人合一之范,王一生为人也是洒脱不羁,不慕虚名,但我们也应考虑到王一生这样的态度并不是他个人主动寻求,而是当时的物质条件让他没有选择。

李陀曾回忆说《棋王》最初的结尾是“我从山西回到云南,刚进云南棋院的时候,看王一生一嘴的油,从棋院走出来。

我就和王一生说,你最近过得怎么样啊?还下棋不下棋?王一生说,下什1秦宁,试论《棋王》的文学性,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p95,,第27卷第92期2阿城,《溜索》,摘自《阿城精选集》p83,北京燕山出版社3阿城,《魂与魄与鬼及孔子》,摘自《阿城精选集》p190,北京燕山出版社么棋啊,这天天吃肉,走,我带你吃饭去,吃肉”。

1因此,阿城在《棋王》中涉及的道家哲学并不意味着他个人对其的推崇,我想更有可能的是阿城只是将道家哲学作为小说的一味调料,旨在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将传统民族文化引入当代文学创作的府库,个人觉得这也应当是寻根文学的精髓。

寻根文学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它的高潮突如其来,但随后的衰落也非常迅速。

84年前后这段时间,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寻根文学作品,如阿城的“三王系列”,韩少功的《爸爸爸》,贾平凹的《商州初录》等等。

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有着浓浓的传统文化特色,较之早前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这时的寻根文学作品激发了人们对民族文化宝藏重新认识的热情,鼓励了大批青年作家发掘民族文化的积极内核。

寻根文学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同时也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继续批判,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深入挖掘。

彼时寻根文学对现实社会的问题揭示,对民族文化特性的剖析仍较为重视,譬如透过《棋王》中对“吃”和“饿”的描写,文革和知青下放时的社会面貌及其荒唐性可见一斑。

这一点非常关键,私以为文学的最终目的是不能与现实社会相割裂的,寻根文学寻的“根”是传统民族文化,但寻到了“根”之后如何扎根,如何生长直至开花结果,这才是最关键的。

不幸的是,后期“寻根派”的大多数作家剑走偏锋,出现了极端“复古”之症,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忽略了对民族特性的深入剖析,寻根寻入史前、蛮荒,对当代社会没有现实意义,忽略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索,最终使得寻根文学日渐式微。

阿城1985年在《文化制约着人类》中提到:“中国文学尚没有建立在一个广泛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

没有一个强大的、独特的文化限制,大约是不好达到文学先进水平这种自由的……听朋友讲,洋人把中国人的小说拿去,主要是作为社会学的材料,而不作为小说……社会学当然是小说应该观照的层面,但社会学不能涵盖文化,相反文化却能涵盖社会学以及其它。

”2诚然,文学的壮大是离不开文化这块土地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非浸润着丰厚的文化滋养不可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创作必须以文化为对象,文化应是渗透其中的,融入作者内在灵魂中去,但是后来的作家大概只体会到了文化的重要意义,转而以文化为创作对象,写一篇“某地文化”或者“某族文化”,此类文章岂不成了说明文?1李云,历史记忆的文学阐释——围绕《棋王》的前前后后,《当代文坛》p56,2010年01期2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摘自《阿城精选集》p286,北京燕山出版社寻根文学给中国当代文学带回了“文化”二字,但它在当代文学史上仅仅是昙花一现,原因之一便是寻根派后期的剑走偏锋。

此外它的衰落和寻根群体的狭隘性也是分不开的。

寻根文学的创始者以知青作家为主,寻根文学它不适用于所有中国作家。

“寻根”是知青作家的一次群体性尝试,它具有局限性,是不容易模仿和复制的。

韩少功后来在《寻根群体的条件》一文中写到:“群体性的尝试,其实受制于诸多条件,似乎不那么好仿造与移植……顶着寻根标签的作家,有一共同特点:有过泛知青的下放经历。

他们曾离开都市和校园——这往往是文化西方最先抵达和覆盖的地方;然后来到了荒僻的乡村——这往往是本土文化悄悄积淀和藏蓄的地方,他们曾在西方与本土的巨大反差之下惊讶,陷入情感和思想的强烈震荡,其感受逐步蕴积和发酵,一遇合适的观念启导,就难免哗啦啦地一吐为快。

”1因此,可以说那一次知青下放的经历造就了那批作家,也催生了寻根文学,这也使得寻根文学是难以复制的,因为难以有再一次的知青下放,不过寻根文学带来的文化烙印已然深深地镌刻在了当代文学史上。

寻根文学的那批作家将民族文化拔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但我们也要看到他们所处的背景正是西方现代文化又一次进入中国之际,文学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实际上是并行的,寻根文学不正是受了拉美文学的影响么?文化是文学创作的府库,是文学的给养,但不是文学的全部。

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其社会性,不难发现,一次次文学的重大革新都与社会的大变革息息相关,文学始终需要不忘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寻根文学给了我们一次机会去审视一种文学样式发展壮大直至衰亡的全过程,“寻根”的意义, 不在于它对民族文化作出了怎样新的诠释, 而在于它是一个转换思维方式与寻找写作资源的过程2,文化是作为文学的资源而存在的,但是如果为了文化而文学,那么就如同先前的为了政治而文学,只不过给文学套上了一层新的枷锁。

文学是灵动的,它有着自己的灵魂,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蜕变,文化是文学的一剂染料,但颜色不管怎么变,文学骨子里还应是它自己。

寻根文学虽已离我们而去,但寻根作家开拓性的尝试为后来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以及整个当代文学的蓬勃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让人们对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对文学的创作有了新的思路,这便是寻根文学的现实意义。

引用及参考书目:1韩少功,《寻根群体的条件》,《上海文化》p13,2009年05期2朱珠,《寻根的意义》——以《棋王》为例,《文教资料》p26,2008年05期1.《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第1版2.《阿城精选集》,阿城,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7-13.《文学的根》,韩少功,《作家》1985年第6期4.《寻根群体的条件》,韩少功,《上海文化》2009年05期5.《试论<棋王>的文学性》,秦宁,《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第27卷第92期6.《历史记忆的文学阐释——围绕<棋王>的前前后后》,李云,《当代文坛》2010年01期7.《寻根的意义——以<棋王>为例》,朱珠,《文教资料》p26,2008年0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