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缩印(省纸打印版)

合集下载

马克思原理缩印

马克思原理缩印

13、认识的本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理论是让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没有得到证实、也不可能得到证实的。

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发展。

是有条件的,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反复性、无限性16、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质变过程中2、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三、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1、社会革命是现实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马原资料缩印

马原资料缩印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P38(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有二个方面。

)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

或者说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

对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2、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P29(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其历史形态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马原》缩印版

《马原》缩印版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它不仅包括马恩的理论还包括后继者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上述人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组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社会根源: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

思想根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实践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共同特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既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理论的理论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在认识论上指的只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且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相对静止与绝对性。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性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及其特点: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既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缩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缩印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意奠定了理论基础。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一,人的认识对象由实践的需要来确定;第二,人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第三,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第二,人们能通过新的实践去发展认识;第三,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去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既是有意识的活动,又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们可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实际。

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范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总论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及意义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系结构1.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2.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1.2.3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1.2.4 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1.2.5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1.2.6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基本原理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2.1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2.1.1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2.1.2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2.2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2.2.1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2.2.2 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2.2.3 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2.3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2.3.1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2.3.2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建设2.3.3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作用和建设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3.1 价值理论与生产力理论3.1.1 劳动价值论和商品交换3.1.2 生产力发展与社会经济关系演进3.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规律3.2.1 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3.2.2 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3.2.3 资本主义经济规律3.3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运行规律3.3.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基本特征 3.3.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和途径3.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4.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4.1.1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4.1.2 社会主义的根本和特点4.2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4.2.1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由来和发展 4.2.2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职能和使命4.3 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道路4.3.1 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性质4.3.2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道路和经验 4.3.3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第五章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理论5.1 法的本质和特征5.1.1 法的基本属性和社会功能5.1.2 法的基本特征和法律形态5.2 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5.2.1 法律规范的层级关系和内容体系5.2.2 法律的形式和法律制度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6.1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发展6.1.1 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和规律问题6.1.2 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演进6.2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罗列出本所涉及附件如下:附件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附件二:《资本论》附件三:《共产党宣言》罗列出本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辩证法: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相互关系、矛盾运动和统一规律。

必备缩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必备缩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马哲考场缩印参考

马哲考场缩印参考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否则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最后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违反物质是运动以及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物质与意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与客观存在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主观反映。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指导实践、改变世界;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固有必然稳定的规律。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质变量变1质变量变是辩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没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不会引发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突破原有事物的度,引起事物的质变。

2重视量的积累,要充分认识量变影响质变的方向,不能把事物看成凝固不变的。

辩证否定:1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2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发展区别了新旧事物,联系又把新旧事物看成一个整体3实质是扬弃,即包含肯定的否定4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辩证1矛盾是反映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统一性:矛盾着的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是统一性和矛盾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缩印版

马克思缩印版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不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的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3.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4.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5.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食物之间相互影响、想会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6、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8、量变:量变是事物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9、质变:质变是事物的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0、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11、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

12、(必考)认识:认识是主体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事物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三种形式。

14、理性认识:之人们借助抽象的思维,在概括理解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部、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15、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6、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经济关系。

17、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关系的总和。

18、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马哲主观题答案.缩印

马哲主观题答案.缩印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于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怎样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在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它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实现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实践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五、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的含义、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推动事物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含义:同一性: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同一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附页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附页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本考核点绪论一、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p14二、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p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2和组成部分p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P15和理论品质p1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p20-21绪论三、一般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p4,p6、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实践活动发展p11、马克思主义产生意义P1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第一章一、基本概念: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p2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运动、静止、时间与空间(概念与特性)、实践;联系、发展、矛盾及其双重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度、质变、量变、肯定与否定p46;第一章二、教学重点:1、哲学概念p27、哲学基本问题(含义p28、具体内容p2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标准p28-29)2、物质概念(唯一特性p30)、运动(概念p32、物质与运动关系p32、运动与静止p32、时空间概念及特性p32)、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的决定作用p30-31、意识的本质p31及其能动作用p56-57;实践内涵p34、形式p35、特征p3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章3、联系观(内涵p40、特点p40)、发展观(内涵p41、实质p41、新旧事物概念p4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p41)4、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矛盾内涵?、矛盾属性(内涵p43、关系p43、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内涵p44,p45、关系p45); 第一章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p46;质变与量变内涵p46、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p46);6、否定之否定规律:辨证否定观内涵p46-477、规律(内涵p54、特点p54)第一章三、一般知识点:物质观创立的意义p31、社会物质性表现p33、矛盾分析方法p45、五对范畴?;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区分p55)、发挥意识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p57第二章一、基本概念: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及其双重属性第二章二、教学重点:1、主体与客体(内涵p63、关系p6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论断p66;认识的辨证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p68、基本形式p68、辩证关系p69); 第二章2、真理观:真理内涵p71、真理客观性p72、真理双重属性p73、真理检验标准p77 第二章三、一般知识点:认识的两次飞跃的基本条件p69,p70、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反复性p70-p71、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真理与谬误p76、真理与价值第三章一、基本概念: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国家、国体与政体、人民群众第三章二、教学重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p95、辩证关系p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98)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p100,p101、构成要素p100、两者的辩证关系p10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p105、两者的辩证关系p107)、国家(实质p106、国体与政体p106);阶级概念p115与实质p115第三章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1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p130-p131第三章三、一般知识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形态(内涵p109及一般规律p108?);阶级斗争p116、社会革命p119 、改革p121、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群众史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谁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因素p131——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四章一、基本概念:商品经济p143、商品p14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45、货币P148、劳动力商品P153、剩余价值p15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p159与相对剩余价值p160、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p165、利润p168?、经济危机第四章二、教学重点:1、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p144与劳动二重性p145、价值规律(内涵p146及作用p147-p148)、货币概念p148与职能p14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p149-p150第四章2、剩余价值论: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p153-p154、劳动力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特点p154)、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前提p157、特点p157、剩余价值生产方法p159-p160、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资本本质p158)、资本积累p162、资本的有机构成p163、相对过剩人口p164、工资p167、社会再生产(核心问题)p16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69与经济危机p170第四章三、一般知识点:商品经济产生条件p14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四个阶段表现)p148、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意义p151;资本主义所有权与所有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p156、资本的原始积累p141、资本的循环周转规律(流程p165、条件p165)形式?及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p172-p173及本质p172、意识形态p177及本质p177-p178第五章一、基本概念: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垄断组织p18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经济全球化第五章二、教学重点: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p182(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生产集中p182、资本集中p182、垄断(内涵p183、原因p183、垄断时期竞争特点p184)、金融资本p184与金融寡头p185、垄断利润p185与垄断价格p18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形成p187-p188、作用p189、垄断资本主义实质p193)、经济全球化表现p194-p195第五章三、一般知识点:经济全球化表现、动因p196和后果p19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政治经济新变化、原因p202-p203和实质p203-p20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缩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缩印

选择与判断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现代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

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可知论,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6.马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经济学、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7.马思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8.学习马思主义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经济学是马思主义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0.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2.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机械性: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不彻底性:不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去形而上学性:不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直观性:缺乏实践。

1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毛概复习完美版缩印电子版

毛概复习完美版缩印电子版

1.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丰富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除了上面指出的几个方面外,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马克思缩印版

马克思缩印版

物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1、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定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定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定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定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2矛盾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统一属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对立属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积极: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缩印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缩印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马克思主义内涵: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组成。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主义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费尔巴哈),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法圣西门,傅立叶英欧文)。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5.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总结自然科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总结社会科学)。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④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二者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①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①⎩⎨⎧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②⎩⎨⎧或不能完全被认识不可知论:世界不能被识可知论:世界可以被认3.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4.关于事物是联系还是孤立、发展还是静止的问题:⎩⎨⎧作用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盾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的观点看世界,发展的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5.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原思缩印

马原思缩印

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在哲学史上的意义是什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实践及其基本属性和基本形式是什么?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5\\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6\\辩证法的总特征表现为什么?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

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看法——矛盾分析法。

8\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内容及其关系是什么?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贯通的性质和趋势1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护卫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终极马克思缩印版

终极马克思缩印版

一、二、选择题要点:P3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理论体系。

P4 马克思的产生与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P8 马克思批判与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P9 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昂利·圣西门、沙尔·傅利叶、罗伯特·欧文P10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P27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P28 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凡是唯物论都是可知论,唯心论大部分都是可知论;无论唯物还是唯心都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观点。

例如:“人是环境的产物”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

P35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最基本)、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P40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

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P43 唯物辩证法体系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P46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P47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P50 辩证思维方法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P68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直觉、表象。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P73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相对性与之相反。

P95 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包括: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马概缩印必过版

马概缩印必过版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是关于自热、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共会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与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与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目的。

为什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辩证否定观包括哪些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整理简洁版(完整版)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整理简洁版(完整版)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整理简洁版(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③英法空想社会主义2、怎样理解世界本原问题上的一元论和二元论?①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

②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世界的本源。

Ps.判断:一元论是正确的,二元论是错误的。

(x)3、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

①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实际的本原。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5、怎样理解事物的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②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③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7、什么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简述二者的辩证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意奠定了理论基础。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一,人的认识对象由实践的需要来确定;第二,人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第三,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第二,人们能通过新的实践去发展认识;第三,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去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既是有意识的活动,又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们可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实际。

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要明确社会意识反作用的二重性;要明确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反作用的原因,这就是科学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地分析、判断和预测,促使人们采取正确的措施,推动事物的发展。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可以先进于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简述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的要素或成分按照一定比例和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就是生产力系统。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它由三方面因素构成,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起决定作用。

简述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

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政治路线、根本的组织路线和根本的工作方法。

群众观点即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贵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及其意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才能够存在。

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意义:⑴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简述社会进步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每一新的社会形态都会比被取代的社会形态更高级、更进步。

因为:第一,社会进步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从根本上说是与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一致的。

第二,社会进步都是通过既克服又保留的"扬弃"实现的,所以每一次社会进步都使社会上升到更高更新的水平。

第三,社会进步由于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总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复杂的,时快、时慢甚至会有暂时的停滞和不同程度的倒退。

因为:第一,社会进步是走前人未走过的路,不走任何弯路是不可能的。

第二,社会进步过程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不受任何偶然的干扰是不可能的。

社会进步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其中,前进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曲折性,因而前进、上升、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

意义:深刻认识社会进步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启示我们,既要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充满必胜的信心,不可为一时一地的曲折与困难而动摇信念;同时又要懂得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要经得起最严重的挑战与考验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为何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答:(1)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的产物,劳动是人类以及人类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这是因为: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

第三,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3)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性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

只在主观或者客观范围内兜圈子都无法判明认识的真理性,要检验真理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一对照。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能把主观认识变成客观事实,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这样实践就能直接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来检验认识和思想是否具有真理性。

(3)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是成员和总和。

(2)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从根本上说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物质力量。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人类一切精神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劳动群众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们从事精神活动的物质前提,人民群众直接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体。

试述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

(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的竞争结果;(2)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3)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

(4)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率升降,使部门利润率趋势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5)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一定量的预付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存在着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表现在:(1)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缺一就不成为商品;(2)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在二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这表现在: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3.商品对它的生产者而言,只具有价值而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价值,因此,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即这一生产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

在这一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雇佣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一个因素;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获取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所需要的。

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状况是受剩余价值规律制约的。

(2)剩余价值规律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一切环节,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运动,决定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发展过程,最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灭亡的必然趋势。

所以,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如何理解垄断形成的必然性?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自由竞争会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而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这是因为:(1)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具备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

如果一个部门的生产和资本分散在社会上成千上万的中小资本家手中,则根本不可能形成垄断的局面。

因为他们之间很难达成某种协议,即使一些企业形成某种联合,也难以左右整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

而在生产高度集中时,情况则大不一样。

这时,一个部门的生产已经集中在少数大企业和大公司手里,它们之间就比较容易达成某种协议,通过联合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