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星星变奏曲》教材理解

合集下载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星星变奏曲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星星变奏曲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星星变奏曲前言随着时代的进步,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也不例外,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本文主要介绍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星星变奏曲。

教材背景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星星变奏曲是为结合新时代对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需求而编写的。

本教材采用了星星变奏曲这一主题,通过选取充满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经典文学作品、传统文化阐释和新时代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同时强调语文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

教材内容星星变奏曲总共分为五个模块,分别是:第一模块——“星空中的美好”这一模块主要介绍了星星,让学生了解它的神奇之处。

在这一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到《星星》这篇经典美文,精读以猜想文章主题,仔细品读文章,了解星星的形成、运动等科学知识,感悟星星的美好之处。

第二模块——“生态之路”这一模块主要介绍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以及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现状,通过《走进塞罕坝》这篇文章向学生展示塞罕坝人民的生态建设成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

第三模块——“文学世界里的星光闪烁”这一模块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关星星的经典作品,让学生了解到古代人们对于星星的理解和赞叹。

在这一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到《乐府诗集·登高》中“望天门山”这首诗,品味与抒发了作者对于星空的美好赞叹之情。

第四模块——“现代生态传奇”这一模块主要介绍了现代人们对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探索和努力。

在这一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到诸如“扫黑除恶”、“垃圾分类”等与生态保护相关的新时代内容,让学生了解环保对于社会的意义和必要性。

第五模块——“心中的星空”这一模块主要介绍了如何在心灵深处建立起一片属于自己的星空,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人生价值。

在这一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到《马前课》中的“虽千万里,吾往矣”等名句,引导学生树立追寻梦想和坚定信念的意识。

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PPT、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来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星星变奏曲》;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学会通过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类的命运和未来。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2. 诗歌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的解读;2. 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2. 参考资料:关于《星星变奏曲》的解读、分析等相关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星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讲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 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8. 作业:让学生背诵《星星变奏曲》,并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活动。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星星变奏曲》的情况以及他们对诗歌理解和感悟的文章的质量。

3. 创作展示:评估学生在创作中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否深入,是否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3. 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能力是否有明显提升?八、拓展活动: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并分享诗歌背后的故事和自己的感悟。

初三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初三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初三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初三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⑵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⑴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星空》。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随着乐曲进入自由想象的空间,听完后把自己刚才想到的意境说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今天我们来学习江河的一首现代朦胧诗《星星变奏曲》,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作品及作者简介对于朦胧诗这一文学流派,同学们肯定都很陌生,老师找了一些关于朦胧诗的资料送给大家。

多媒体出示: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的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九年级】星星变奏曲

【九年级】星星变奏曲

【九年级】星星变奏曲3 星星变奏曲一、教科书分析:《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

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这本书的语言清晰流畅。

它运用隐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段来拓展丰富的想象力,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和应用于写作。

因此我把本的目标定为:第一,朗读,展开想象,领悟诗的思想内涵;第二,赏析,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第三,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第四,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教鱼总比教鱼好”。

因此,教育学生欣赏自己尤为重要。

我关注两点:1。

对内容、阅读和欣赏的整体感知。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然而,由于学生仍然是初中生,缺乏知识结构,我把阅读和品尝的思想内涵(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作为本课程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根据本节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朗读指导、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时,要注意通过朗读,把无声的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

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人。

要打破“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打算用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诗歌的上下节本身就是对比。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来增加大厅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该项目的实施要改变目前过分强调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1.3星星变奏曲课文解析素材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3星星变奏曲课文解析素材新人教版

江河《星星变奏曲》课文解析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①诗人用“柔软得像二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语言品味】前四行诗,由“如果”引领,是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

“遥远”点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甚远。

第一个“谁不愿意”引领的比喻句,表达了诗人渴望一个富有诗意的美好世果。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②“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语言品味】“柔软得像一片湖”,这个比喻由第二个“谁不愿意”引出,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表达了诗人对夏夜般柔美的世界的向往。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③“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段析】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由“如果”引领的假设问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

【语言品味】“闪闪烁烁的声音”,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段析】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写出了现实的寒冷与苦难,表达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

【语言品味】与第一节开头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问句,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并由从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为从反面加以表达。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3课《星星变奏曲》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3课《星星变奏曲》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3课《星星变奏曲》一. 教材分析《星星变奏曲》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夜空中星星的变幻和美丽。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语言特色,以及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但同时,他们对课文深入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美丽,并学会欣赏和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的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美丽。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和分析,解决问题。

同时,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美丽,培养学生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丽。

然后,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然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讲解和总结。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要点梳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要点梳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要点梳理【学习目标】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介绍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声,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升华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二、朦胧诗介绍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食指等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新诗潮运动”的产物。

因此类诗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被成为“朦胧诗”。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1980年以“青春诗会”的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青年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定,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三、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度发表的诗作。

诗人经历了噩梦一般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

因此诗人对“文革”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

回想暗夜如墨的年代,诗人不能自已,倾诉着他质朴的期盼。

于是他写下了此诗,寄托自己美好的梦想,也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迷惘。

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四、基础知识1、字词注音静谧 mì闪烁shuò朦胧 ménglóng 憧憬 chōngjĭng劫jié难凝望 níng颤chàn动覆fù盖五、内容理解1、什么是变奏曲?变奏曲,是音乐术语。

初中语文课课通 星星变奏曲知识讲解

初中语文课课通  星星变奏曲知识讲解

3 *星星变奏曲一、整体感知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

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

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

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典型例题】例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答案】“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

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例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答案】“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

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例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答案】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朦胧诗江河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说课稿(最新)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说课稿(最新)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说课稿一、说教材《星星变奏曲》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诗歌,教学目标是学习这些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

《星星变奏曲》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了解“朦胧诗”的特征与创作背景;二是在反复诵读中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三是理解变奏曲的含义;四是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领悟诗歌的意象和主题,难点是认真体会“星星”这个意想在不同的情景出现和不同的事物相结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的不同。

二、说教法指导学生预习。

培养学生读书,查找资料,注音释义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积累诗歌的基本知识。

本课要查找的相关资料有“变奏曲”、“意象”、“意境”、“朦胧诗”和作者等相关材料。

朗读法。

诗歌的教学以诵读为主,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节奏,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星星”的形象,感悟星星在诗的上下节中不同的情景和情境,体会诗的主题思想。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读读、议议、想想、说说,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问法。

加强教师的引导,避免学生毫无目的的读,没有方法的读,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探究课文。

三、说教学程序导入新课首先,运用创设情境法导入。

导语是“同学们,你们是否欣赏过深邃静谧的夜空?是否欣赏过一颗颗璀璨瑰丽的星星?你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欣赏的呢”(请同学们说说)。

这一导语,意在把学生领进诗情画意的情景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让学生交流查找的资料。

即使检查预习作业,也是积累知识。

第三,教师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物象”、“意象”、“意境”、“朦胧诗派”、“变奏曲”。

这些名词学生仅凭材料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点拨。

这一环节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知识,更好的理解诗的主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课(星星变奏曲)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课(星星变奏曲)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课(星星变奏曲)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1.了解“模糊诗〞和此类诗歌的表现形式;这首诗歌以“星星〞象征光明,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本诗是自读课文,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理解,本单元内容都是诗歌,学习本课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歌。

2.学会品味诗歌言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认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期望的感情。

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学情分析1.学生语文根底已强于八年级时期,但是对诗歌这种形式还不是太熟悉,让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2.学生认知开展分析:通过以前学习诗歌和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学习诗歌有肯定的根底。

有必要介绍“模糊诗〞产生的背景,熟悉诗歌,理解它想要表达出的意思。

3.学生认知障碍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模糊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1.学会品味诗歌言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拟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比照,理解诗歌主旨。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认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期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言语特点,进而初步感知模糊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

在落实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感觉教师自己的导引还是很多,学生还是处于被教师指着走的地位。

通过教学本课有以下感想:1、学生在课前对诗歌内容了解不多,如果教师不做介绍,学生很难弄懂,学生大多出自农村家庭,在校住宿,不像城里孩子那样可以在家上网查资料,只能阅读有限的课外读物,这对他们提前预习很不利。

但是在教学前通过教师手上掌握的资料给他们印制一些资料和学案,这应该对教学有较大的援助。

星星变奏曲(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星星变奏曲(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星星变奏曲(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二、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流程(一)题解与导入(二)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三)整体感知、讨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四、问题研究(一)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

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星星变奏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星星变奏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星星变奏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 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⑵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⑴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 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语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

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齐背这首诗:“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黑暗。

从而表达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也是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

而这首诗中作者又借助星星来表达怎样的思想呢?二、资料助读1.朦胧诗简说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讲解:星星变奏曲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讲解:星星变奏曲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讲解:星星变
奏曲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朦胧meng long 覆fu盖冻僵jiāng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2)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3)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
2、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星星变奏曲》的作者是江河。

希望这篇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可以帮助更好的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星变奏曲》教材理解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江河是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

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

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第一节的前四行,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

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

以下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这一节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表达。

由“谁愿意”以下八行,写出现实的寒冷与苦难。

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诗人一年又一年总在写着苦难的诗,夜晚被冻僵,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被风吹落。

这些描写与第一节的氛围构成强烈的对照。

最后四行,则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

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体现胧诗的一些特点。

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

譬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胧,意境优美。

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二、问题研究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变奏曲,是音乐术语。

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

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

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2.“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

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

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练习说明一、参考下面一则材料,朗读这首诗,细细品味: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刚接到作品时我开始有一些犹疑,因为作者是男性,字里行间都透着阳刚气。

……读了两遍还是找到了一些适合女性表达的东西,抒情,细腻,有浓浓的感情色彩,渐渐地深入到诗的里面,会感到其中寓意的深邃,于是,渐渐地喜欢了……我想我不仅是一个塑造声音的诵者,一个演员,更是一个角色,一个传达思想的哲人或导师……我站在舞台上,我想不能有演的意识,只想着声音怎么样,表演怎么样,而是发自内心的,像一个思想家那样,通过我的朗诵向观众阐述一个哲理,一份感情……让观众跟随你走进诗人的心境。

(播音员丁建华谈朗读《星星变奏曲》的感受)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情感,把握全诗的主旨。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二、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揣摩语言,学习细致地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诗中的意境。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

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

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

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学习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教学建议一、有必要简介当时“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

二、熟读这首诗,最好能背诵。

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这首诗的抒情性很强,很宜于朗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

三、“变奏曲”这一借用的音乐术语,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的。

要认真体会“星星”在不同的情景出现和不同的事物相结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有哪些不同。

四、诗中多用比喻。

理解这些比喻的寓意,把握其中“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旗子”“火”等形象的内涵,借助对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授课的形式可以灵活,如谈到星星的形象的时候,同学们之间可以展开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二、《星星变奏曲》赏析(黄祖民)有人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是耽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

发生于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胧诗”运动,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诗歌方面开始的最沉痛的反思。

江河,是这次运动的主将之一。

他的《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的“火把”,却更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它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

诗人选择“星星”这一意象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因为“星星”是最先点燃诗人灵感源的导火索,但我认为,重要的是,借用人们对星星的凝望,更衬出现实的黑暗和残酷。

在这个现实里,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风吹落。

星星是“一首诗”,一个“柔软得像一片湖”的晚上,一个胧着鸟语花香的“春天”,是“飘动的旗子”,是“火”。

诗人对这一切愈是尽情地讴歌,愈显出愿望与现实的反差,也愈让人于温柔的静穆中体验了咸涩的况味和沉重。

“在浓重的失落感中萌发出来的追求与寻找,既给这些诗篇蒙上一片迷悯与感伤的情调,又浸透着不甘湮没与泯灭的内在力的冲击与奔突”(谢冕语)。

在诗的结构上,两节诗的外观构造几乎相同(但内部结构稍有变化),这正像我国古代《诗经》中的某些一唱三叹的诗的结构,意在营造一种浓郁的诗的氛围,来增强诗的内趋力和表达效果,让人于轻松中心灵发生震动。

(选自《中外现代抒情名诗鉴赏辞典》,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三、《星星变奏曲》鉴赏(杨益萍、阿刚)这首诗开头的假设语句以“如果……”领衔的诗行,几乎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用诘问宣泄着诗人江河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济着人们心灵的渴望,并阻止人们心灵与思想的最后沦落,虽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毕竟是一份“遥远的安慰”。

意象的选择也许是很精心的,当一种压抑的时代氛围不断地扼杀个性与人格,黑暗已掩盖了光明,但在苦难而坚定的英雄乐观心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精神始终昂扬着。

这样,黯淡的星星便会冲破层层云障,化为希望的光亮。

但若不是无奈,谁又会主动择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诗是美好的,它注定要成为心灵逃避压抑、苦闷现实的归宿,但这样的审美往往十分遥远,尽管每个字都成为一颗小星,寄托着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颤了心弦,却仍无法将一切化做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