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重点
马概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补: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 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补: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
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 3.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补:方法论,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补: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
) 5.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补:唯物论 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 6.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补:唯心主义,即唯心论,又译作理念论,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
马概重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原理: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等特点。
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具体表现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
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内容: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意义:第一,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
第二,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马概重点
马概重点绪论部分: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不同角度,广义、狭义,组成部分)2-3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9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四个方面的内容及其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4-17(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整体性:坚持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第一章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8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客观。
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马概重点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说,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来说,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指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3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 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一.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意义:第一、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指出了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区别,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三、什么是运动?为什么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马概重点
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划分依据---世界本源、历史观
2.真理和谬论的界限—主观是否于客观符合
3.商品的本质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4.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价值规律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过剩
6.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宪法
7.货币为什么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8.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
9.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以实践为基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0.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是客观的反应
11.什么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什么---革命性实践性科学性
13.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根源是什么---德国古典哲学资产阶级古典的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15.正确评价历史的方法有什么---历史分析法和阶段分析法
16.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真理价值原则
17.生厂商的劳动二重性指什么---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马概重点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的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它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1、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发展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3、矛盾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认识论1、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先于或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马概重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属性)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BBC在全球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首位。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4: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科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的发展,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5:马克思主义三个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6: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关键所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是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3:近代哲学的重大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和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6: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马概重点(简要)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18. 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17. 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证食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4.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时间为认识提高哦你好了可能(3)时间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型的唯一标准。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马概重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思想的哲学体系,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事实。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
物质世界的根本特征?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者、何者是第二者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的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的流派?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物质第二,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其具体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唯物史观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发展的。
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反映在社会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通过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来保持经济基础的稳定。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三、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基于雇佣劳动,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其内部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无产阶级作为最具革命性的社会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组织和斗争,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建设道路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新型社会制度,其本质是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马概重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他的创立者讲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而后有后来的,各个时代的各个名族的马克思主义继承者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他的级阶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学说3从他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讲他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学说4从其体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增的大,2工人阶级作为新生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要求有理论作为行为指导,3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4马克思理论的来源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合理成分,5自然科学作为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进化论。
马克思的特点,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哲学的定义,·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是方法论。
哲学问题的基本内容和意义,1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不问题是思维和存在,2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和精神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3意识能不能把握物质,4(意义)根据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5根据上述问题的不同的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派别的划分,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彻底的唯物辩证法,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列宁的物质定义,他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认得意识所反映。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器官。
发展的定义,他是上升的运动,其实只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为什么能战胜旧事物,1就新生事物和环境而言新事物只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他适应已经变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就··,2摒弃了旧事物中的消极东西3表留了旧事物中的合理部分,4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忍的东西,5在社会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出来的,他从根本上符合广大老百姓的需要并能得到老百姓的用护,因而··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的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做到一分为二有主次还要有主体的辨证方法,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
3. 存在和思维有无统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4.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 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另加: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 客观实在性。
( 2)自然科学前提: 三大科学发现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细胞学说和生物
进化论
( 3)古希腊罗马哲学、 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 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
进步思想
组成成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章
1. 存在和思维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不能回避的 基本问题
2. 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1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 .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
说的关键。
14.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发展 是前进 .上升的的运动,发展的 实质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 .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 .日趋灭亡的东西。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
益相一致, 才是正确的。 就此而言, 价值评价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要以人
们的真理性认识为根据, 真理评价高于价值评价, 这是价值评价的根本特征, 也是必须遵循
的基本原则。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 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
马概复习重点(5篇)
马概复习重点(5篇)第一篇:马概复习重点一、简述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答: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第二性问题,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吧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二、简述马克思的物质观及意义?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1)坚持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三、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2)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无差别的统一四、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五、简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六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意义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批判的继承,意义: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六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及表现含义: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
了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变革的方向。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辩证发展的,不断变化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综合体。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和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决定了
社会的发展方向。
4. 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继资本主义之后的必然发展阶段,是实现人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
5.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建立自己的专政,实现对资产阶级的领导,并逐步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
6.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要求以科学的态度研究社会问题,提出科学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案,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和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理论的正确性。
8. 全球视野: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国际性和普遍性,要以全球的视野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世界社会主义
革命的发展。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以下是该概论的主要内容: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进步。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的斗争推动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
4. 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最终目标。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5.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和实践性,要求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必须基于客观规律和实践经验,而不是主观意识和主观臆断。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6. 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都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援,同
时积极推动国际无产阶级团结和国际劳动者的联合斗争。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它的核心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
马概重点
马概重点绪论1.(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P22.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它第一次完整的、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是公开问世的第一部正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P63.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于它的批判精神。
P10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或基本特征,集中表现为两大要素:P121)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顺应时代,应时而生,应时而变,是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2)实践性。
实践是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更笨源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时代性与实践性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中的“时”既包括时代的变化,也包括时间的发展。
5.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宝贵经验。
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时间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要规律。
6.(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基础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目的。
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通过人的努力,是为了人的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
为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首要要求。
同时要把人的发展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
马概重点
答: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剩余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31.资本的有机构成。
答: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32.工资的本质以及剩余价值的瓜分。
2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革命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首先,对生存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3.怎样理解人的本质?
答: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答: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5.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答: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2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5.商品的两个因素的特点及其内部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三:运动的基本规律
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六: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七: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十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划重点
◆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九:肯定,否定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十: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⑴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⑵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八:量变,质变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⑵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⑶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⑷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发展的知识点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 第四章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⑴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⑵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⑴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⑵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八: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