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

合集下载

原子结构与元素分类

原子结构与元素分类

原子结构与元素分类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通过了解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的分类,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原子结构原子由三个基本粒子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是中性的,电子带有负电荷。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的核子中,而电子以环绕核子的轨道运动。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其中含有质子和中子。

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而中子的数量则影响原子的质量。

电子在轨道中的分布方式称为电子排布,其中的规则由量子力学确定。

二、元素的分类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根据元素在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中的相似性,元素可以分为金属、非金属和金属loid。

1. 金属:金属元素是一类具有良好导电性、热导性和延展性的元素。

常见金属包括铁、铜、锌等。

金属元素往往容易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

2. 非金属:非金属元素的导电性和热导性较差,大多数非金属是气体或固体。

碳、氧、氮是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它们在化学反应中更倾向于接受电子,形成负离子。

3. 金属loid:金属loid元素具有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性质。

硅、硒、砷是典型的金属loid元素。

它们既可以形成正离子,也可以形成负离子,具有较高的电导率。

元素还可以按照原子数来分类,分为稳定元素和放射性元素。

稳定元素的原子核稳定,不会自发地发生变化。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不稳定,会通过放射性衰变来释放能量。

三、原子结构与元素分类的关系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和行为。

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决定了元素的原子质量和原子序数,而电子的排布则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差异导致它们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元素的分类是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化学行为来划分的。

不同的原子结构导致了不同的元素分类。

金属元素由于原子结构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非金属元素由于原子结构的特点,导致其不良的导电性和热导性。

什么是原子

什么是原子

什么是原子
原子,是宇宙中最小的物质粒子,它构成着物质世界,是我们认知宇宙最基本的单位。

本文将介绍原子构成、性质及其运用。

一、原子构成
1)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外围由电子组成;
2)原子核以质量的多少来反映,外围电子的数量及其所在的能级;
3)电子编织起来的电磁结构可以控制原子的性质;
4)构造复杂的原子核,可以产生新元素,比如重原子核,称为合成原子。

二、原子性质
1)催化剂:原子呈现催化作用,促使非生物反应在低温下迅速发生;
2)固定极端条件下,原子性质可以失真或变化;
3)原子可以控制与外界物质的相互作用,这让物质变成不同形式;
4)原子对不同的环境有着各种响应,可以影响有机体的整体形状与功
能。

三、原子的运用
1)原子可以存储能量,比如在核电站中,以放射性元素的性质来驱动
反应;
2)原子在医学上的应用,如分子诊断法, DNA鉴定,核素检查等;
3)原子在微纳加工方面可以用于製造桩,把原子聚合在一起,并可以
对不自发共振的原子进行加工控制;
4)原子作为新型混合材料,如金属-碳复合材料,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等,都受到了工业界的发展。

综合以上,原子可以说是宇宙能量及物质的起源。

原子构建了万物,
使物质变得有形,使它们具有特定的性质,历史的发展及今日的广泛
应用,让它们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原子与原子核

原子与原子核

原子与原子核原子与原子核是物质世界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

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则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本文将探讨原子与原子核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在物质世界中的重要性。

一、原子的组成与结构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的中心部分,形成原子核,而电子则绕核中心运动,保持电中性。

1. 质子质子是氢原子核中的粒子,具有正电荷。

它的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相对于电子的质量大约是1836倍。

质子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也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2. 中子中子是原子核中的电中性粒子,不带电荷。

它的质量与质子相近,也约为1.67×10^-27千克。

中子的存在对于原子核的稳定性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3. 电子电子是原子核外围的带负电荷的粒子。

它的质量相对较小,约为9.1×10^-31千克,且具有负电荷。

电子的数量与质子数量相等,使得原子整体呈电中性。

二、原子与元素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原子序数,即质子的数量不同。

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周期表中的排列位置。

例如,氢的原子序数是1,是最简单的元素;而铅的原子序数是82,是较重的元素。

在自然界中,元素可以以同位素的形式存在,即原子核中的质子数量相同,但中子数量不同。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在核反应和放射性衰变等方面有所不同。

三、原子核的性质与稳定性原子核作为原子的核心部分,具有重要的性质和稳定性的要求。

1. 核力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通过核力相互结合,形成稳定的核。

核力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力,它能够克服质子间的电磁相互斥力,维持核的稳定。

核力的存在使原子核具有足够的稳定性,能够抵抗外界的扰动。

2. 核衰变在某些情况下,原子核会发生核衰变,即核内质子和/或中子的数量发生变化。

核衰变可以是放射性衰变或人工诱导的核反应。

核衰变的过程中会释放放射线,这对人类和环境具有一定的辐射危害。

什么是原子和电子

什么是原子和电子

什么是原子和电子一、原子的概念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础。

在化学和物理学中,原子被认为是最小的粒子,它在化学反应中保持其身份和性质。

二、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电子带负电。

三、原子的性质1.原子是电中性的,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

2.原子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由其原子的种类和电子排布决定。

3.原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与其他原子结合,形成化合物。

四、电子的概念电子是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是带有负电荷的粒子。

电子在原子中围绕原子核运动,距离原子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

五、电子的作用1.电子参与化学反应,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形成化学键,使原子之间结合成分子。

2.电子的排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性。

3.电子的能级分布和跃迁决定了原子的吸收和发射光谱。

六、原子的电子排布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律,电子首先填满能量最低的轨道,然后依次填充能量更高的轨道。

原子的电子排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性。

七、原子的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相同的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但质量数不同(即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不同)的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物理性质可能有所不同。

八、原子的应用原子在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核能发电、核医学、原子钟、材料科学等。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具有电中性、化学性质和一定的结构。

电子是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围绕原子核运动,参与化学反应和形成化学键。

原子的电子排布和同位素对其性质和应用有重要影响。

习题及方法:1.习题:什么是决定原子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解题方法:根据知识点,我们知道决定原子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电子。

答案:电子。

2.习题:原子由哪两部分组成?解题方法:根据知识点,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的结构完整版PPT课件

原子的结构完整版PPT课件

工业领域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材料 检测、无损探伤、辐射加 工等。
其他领域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还可用于科 学研究、环境保护、农业 生产等领域。
放射性同位素对环境影响及安全防护措施
对环境影响
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的射线会对环境和生物体造成危害,如污 染空气、水源和土壤等。
安全防护措施
为了保障人类和环境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安全防护措施,如合 理选址、屏蔽防护、废物处理等。
放射性同位素概念及来源
放射性同位素定义
01
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同位素,能自发地放出射线
并转变为另一种元素。
放射性同位素来源
02
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类型
03
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工业等领域应用
医学领域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诊断 和治疗疾病,如放射性碘 治疗甲状腺疾病、PET扫 描等。
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中间部分, 包括3~12列的元素。它们具有 多种氧化态和丰富的化学性质, 是构成众多合金和催化剂的重要
成分。
稀有气体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位于周期表的最右 侧,它们具有稳定的8电子构型 (氦为2电子构型),化学性质 极不活泼,一般不易与其他物质
发生化学反应。
04
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 力
化学键类型及特点
分子间作用力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
分子间作用力主要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物理性质。一般来说,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点 、沸点越高,密度越大,硬度也越大。例如,氢键的存在使得水的熔沸点异常高,范德华力则主要影响由分子构 成的物质的物理性质。
05
原子光谱与能级跃迁

原子,离子的概念

原子,离子的概念

1.原子是组成元素的最小单元.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atom)指化学反应的基本微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原子直径的数量级大约是10^-10m.原子质量极小,且99.9%集中在原子核.原子核外分布着电子电子跃迁产生光谱,电子决定了一个元素的化学性质,并且对原子的磁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所有质子数相同的原子组成元素,每一种元素至少有一种不稳定的同位素,可以进行放射性衰变.原子最早是哲学上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抽象概念,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原子逐渐从抽象的概念逐渐成为科学的理论.2.分子(Molecular)是独立存在而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在不停的运动;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还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原子.分子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在3态中互相转换.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最小的分子是氢分子的同位素,是没有中子的氢分子,称为氕,质量是1.大的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可高达几百万以上.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千以上的分子叫做高分子.分子是组成物质的微小单元,它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原有的一切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一般由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按照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及多原子分子;按照电性结构可分为有极分子和无极分子.不同物质的分子其微观结构,形状不同,分子的理想模型是把它看作球型,其直径大小为10^-10m数量级.分子质量的数量级约为10^-26kg.3.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分子,或组合在一起的原子或分子团.带正电荷的离子称“正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称“负离子”.在化学变化中,电中性的原子经常会得到或者失去电子而成为带电荷的微粒,这种带电的微粒叫做离子. 原子(Atomic)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绕核运动的电子则带相反的负电荷.原子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因此原子显电中性.如果原子从外获得的能量超过某个壳层电子的结合能,那么这个电子就可脱离原子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一般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或半径较大的原子,较易失去电子(一般为金属元素,如:钾K,钙Ca等);而最外层电子数不少于4的原子(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如:硼B,碳C等)则较易获得电子.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轨道达到饱和状态(第一周期元素2个壳层电子、第二第三周期元素8个电子)时,性质最稳定,一般为稀有气体.当原子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时,核外电子数多于核电荷数,从而带负电荷,称为阴离子.当原子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时,核外电子数少于核电荷数,从而带正电荷,称为阳离子.。

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结构

原子一、原子1.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中子构成的。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做高速运动。

注:(1)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3)原子的质子数(或核数不同。

(4)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2.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①电子层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向外依②原子结构示意图:如钠(2)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原子的相关知识 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原子的中心,体积很小,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子数=核外电子数。

或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种类,因此不同种类的原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子排布 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较近远的区域运动。

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向外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

如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在这个空间里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稍高、离核元素类别 稀有气体元素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3)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要正确书写原子结构示意①每一电子层上所容纳的纳2×12=2个;第二层上能容纳②核外电子是逐层排布的依此类推。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二、离子1.离子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分类: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离子的形成过程:(1)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核外电子数,所以带正电荷(2)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带负电荷2.离子符号(1)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2)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倾向 8个(He 为2) 不易得失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一般多于4个或等于4个 易得到电子图的书写及相关判断构示意图,必须遵循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容纳的电子数不超过2n 2个(n 为电子层数)。

例如,能容纳2×22=8个电子;第三层上能容纳2×32=18个电子排布的,先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后得超过8个。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其组成和结构对于我们了解物质的性质非常重要。

在20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子的组成和结构逐渐被揭开。

一、原子的组成原子主要由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

电子是带有负电荷的粒子,质子是带有正电荷的粒子,中子则是没有电荷的粒子。

电子是原子最轻的组成部分,其质量只有1/1836的质子质量。

电子包围着原子核,形成了电子云。

质子和中子则集中在原子核中,形成了原子的核心。

二、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主要包括电子云和原子核。

电子云是电子在空间中的分布,其中电子的位置可以用概率密度来描述。

原子核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直径约为10^-15米,相当于原子直径的10^-5倍。

原子核的质量集中在其中,占据原子总质量的99.95%。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同,但是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则没有电荷。

原子的结构决定了一系列重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例如,原子的电子结构决定了其元素周期表位置和化学反应性质;原子核结构则决定了同位素的性质和核反应。

三、原子模型的发展原子模型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探索物质极微世界的历史。

最早的原子模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但是直到19世纪末,人们才开始真正探索原子的结构。

以下是原子模型的主要发展历程:1. 道尔顿原子模型在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固定比例定律”,认为化学反应中的每种物质都由不可分的小颗粒——原子组成。

道尔顿原子模型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是固定的、质量不变的小球体。

2. 汤姆逊原子模型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认为电子是原子的一部分。

他提出了电子的一个现代化的概念,并在1899年提出了“电子泡芙模型”。

该模型将原子视为一个正电荷球体,其外部环绕着一些带有负电荷的电子。

3.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金箔散射实验中发现,原子核是原子的质量集中部分,并提出了第一个原子的类似太阳-行星系统的结构。

原子

原子

原子原子(atom)指化学反应的基本微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

原子直径的数量级大约是10^-10m。

原子质量极小,且99.9%集中在原子核。

原子核外分布着电子,电子跃迁产生光谱,电子决定了一个元素的化学性质,并且对原子的磁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所有质子数相同的原子组成元素,每种元素大多有一种不稳定的同位素,可以进行放射性衰变。

原子最早是哲学上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抽象概念,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原子逐渐从抽象的概念逐渐成为科学的理论。

原子核以及电子属于微观粒子,构成原子。

1发展历史早期历史关于物质是由离散单元组成且能够被任意分割的概念流传了上千年,但这些想法只是基于抽象的、哲学的推理,而非实验和实验观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文化及学派的转变,哲学上原子的性质也有着很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往往还带有一些精神因素。

尽管如此,对于原子的基本概念在数千年后仍然被化学家们采用,因为它能够很简明地阐述一些化学界的现象。

原子论是元素派学说中最简明、最具科学性的一种理论形态。

英国自然科学史家丹皮尔认为,原子论在科学上“要比它以前或以后的任何学说都更接近于现代观点”。

原子论的创始人是古希腊人留基伯(公元前500—约公元前440年),他是德谟克利特的老师。

古代学者在论及原子论时,通常是把他们俩人的学说混在一起的。

留基伯的学说由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发展和完善,因此德谟克利特被公认为原子论的主要代表。

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或根本元素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在希腊文中是“不可分”的意思。

德谟克利特用这一概念来指称构成具体事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微粒。

原子的根本特性是“充满和坚实”,即原子内部没有空隙,是坚固的、不可入的,因而是不可分的。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原子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中,它的惟一的运动形式是“振动”;原子的体积微小,是眼睛看不见的,即不能为感官所知觉,只能通过理性才能认识。

经过二十几个世纪的探索,科学家在17世纪~18世纪通过实验,证实了原子的真实存在。

初中物理原子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原子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原子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的结构1. 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2. 原子核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内。

3. 电子壳层原子核周围围绕着电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轨道称为壳层,电子的轨道排列成不同的能级。

4.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的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原子质量排列的表格,可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元素的壳层排布。

二、原子的性质1. 原子的大小原子的大小主要由电子的轨道决定。

由于原子核电荷吸引电子,使得电子相对集中在原子核附近,因此原子整体上看起来是较小的。

2. 原子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其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质量决定。

电子质量相对较小,可以忽略不计。

3. 原子的化学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电子结构。

原子通过电子的失去、获得或共享,可以形成化学键以及各种化合物。

4. 原子的核衰变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相互作用不稳定,会发生放射性衰变,释放出粒子或能量。

三、原子的相互作用1. 原子的直接的相互作用原子之间主要通过电磁力相互作用,包括静电力和磁力。

2. 原子的间接的相互作用原子之间还通过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包括电磁波和光子。

3. 原子的核相互作用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核力来实现,核力包括弱核力和强核力。

四、原子的能级与光谱1. 原子的能级原子的能级指的是电子在原子中的能量状态。

原子的能级是量子化的,能级之间的跃迁会产生光谱。

2. 光谱光谱是原子或分子在受到激发后产生的特定波长的光。

由于原子能级的量子化特性,不同元素的光谱是独特的,可以用来识别元素的成分。

五、原子的应用1. 化学实验通过对原子结构和性质的了解,可以进行化学实验,包括化学反应和化合物的合成。

2. 原子能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过程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用于发电和核武器等领域。

3. 材料科学通过对原子结构和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开发新的材料,提高材料的性能。

原子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原子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原子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微观粒子。

它是化学性质的基本单位,也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原子的结构非常复杂,是由各种基本粒子通过强相互作用力和电磁力相互作用形成的。

原子的大小通常用纳米(1纳米=10^-9米)或者皮米(1皮米=10^-12米)来描述。

原子的质量大约为10^-27千克,因此可以近似地看作质点。

现代物理学认为,原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既可以像粒子一样表现出固有的质量和位置,也可以像波一样表现出波长和频率。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用经典的物理学来全面描述原子的行为,而需要运用量子力学来解释。

二、原子的组成1. 质子质子是原子核中的一种基本粒子,带正电荷。

它的质量大约是电子的1836倍。

质子数量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因为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电子的排布,而原子核的质子数量并不改变。

各种元素的质子数量不同,决定了它们的原子序数。

例如,氢原子的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氦原子的原子核中有两个质子,氧原子的原子核中有八个质子。

2. 中子中子也是原子核中的一种基本粒子,不带电。

它的质量与质子相近,也大约是电子的1836倍。

中子的数量并不影响原子的化学性质,但会影响原子的同位素。

原子的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量,但中子数量不同的原子。

同位素之间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不同,例如放射性和稳定性。

3. 电子电子是原子中的围绕核运动的基本粒子,带负电荷。

它的质量非常小,大约是质子和中子的千分之一。

电子的数量和排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数量和能级也随着原子的原子序数不同而不同。

三、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在原子中,质子和中子被强相互作用力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极其紧凑、密集的结构。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而原子的整体直径约为10^-10米,这意味着原子的绝大部分体积是空的。

原子核具有正电荷,而电子围绕核运动,形成了原子的外部电子结构。

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原子是物质的基本构建单元,由一个中心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物理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和原子的性质的变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原子的结构主要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是位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粒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电子是带负电荷的粒子,围绕在原子核外层的电子壳中。

原子核的质量集中在质子和中子上,而电子的质量很小。

原子的物理性质包括质量、电荷和大小。

原子的质量可以通过质子和中子的数量来确定,通常用原子质量单位来表示。

原子的电荷由电子和质子的数量决定,通常情况下原子是电中性的,即正电荷和负电荷平衡。

原子的大小通常通过原子半径来表示,原子半径的大小和电子壳的分布有关,一般来说,原子的半径越大,中心核和外层电子之间的距离越远。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涉及原子的化学键和化学反应。

原子通过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学键来形成化合物。

化学键主要包括共价键和离子键。

共价键是通过电子共享来形成的,如在氢气分子中,两个氢原子共享一对电子。

离子键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形成的,如氯化钠中的氯离子和钠离子。

化学反应是指原子之间的重新排列以形成新的化学物质。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化学键会被打破和形成,导致反应物变为产物。

原子的性质会随着原子的变化而变化。

首先,原子的性质可以通过元素周期表来归类和预测。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元素周期规律地从左到右和从上到下排列。

在同一周期中,原子的大小和电负性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在同一族中,原子的性质也会有相似之处,如同一族的元素通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其次,原子的性质还与原子的能级结构有关。

原子中的电子按照能级填充,每个能级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不同能级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

最外层的电子被称为价电子,它们对于原子的化学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价电子的数量和分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键和化学反应。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电子则绕着原子核运动。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原子的组成原子的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粒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电子则绕着原子核运动。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近,都是约1.67×10^-27千克,而电子的质量则很小,只有质子和中子的1/1836。

质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其电荷量为基本电荷e,即1.6×10^-19库仑。

中子是不带电的粒子,其质量与质子相近。

电子是带负电荷的粒子,其电荷量也为e,但质量很小。

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两部分。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是原子的中心部分。

电子云则是由电子组成的,是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的空间分布。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而整个原子的直径约为10^-10米,因此原子核只占据了整个原子体积的极小部分。

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贡献,而电子的质量则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电子云是由电子组成的,是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的空间分布。

电子云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电子的能量和运动状态。

在基态下,电子云呈球形分布,而在激发态下,电子云则呈现出不同的形状。

原子的电子结构原子的电子结构是指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情况。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互斥原理和洪特规则等原理,可以确定原子中电子的排布方式。

泡利不相容原理指出,同一原子中的电子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

电子互斥原理指出,每个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并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量子数必须相反。

洪特规则则指出,电子在填充轨道时,会优先填充能量最低的轨道。

根据这些原理,可以确定原子中电子的排布方式。

例如,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其电子结构为1s^1;氦原子有两个电子,其电子结构为1s^2;碳原子有六个电子,其电子结构为1s^2 2s^2 2p^2。

原子的化学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电子结构决定。

原子的名词解释西哲

原子的名词解释西哲

原子的名词解释西哲原子这个词在西方哲学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解释。

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的学说中,原子被定义为构成所有物质的不可分割的最基本单位。

这一概念对于古代希腊哲学中的理论物质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谟克利特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不可再分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被他称为原子。

原子论认为,物质是由原子之间的组合和运动来决定其性质和特征的。

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原子是永恒不变的,它们可以合并形成各种各样的物质,而这种组合和变化是非常多样的。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思想与其他古代哲学家有所不同。

他并没有将原子赋予任何形象的特征,他认为原子是纯粹的、无形的,无论是大小、形状还是颜色都无法描绘出来。

这一概念在当时是非常前卫和深入的思想,对后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原子与空间紧密相关。

空间是原子之间的存在状态和运动场所,原子之间可以通过空间来相互作用和交流。

德谟克利特将空间看作是无限的,不存在任何边界和限制,原子可以自由地在其中运动和碰撞。

这种关系和观点在当时的哲学中是非常独特的。

原子论的思想在后来的哲学和科学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原子论成为了解释物质世界的基础理论。

随着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物质的多样性和变化可以通过研究原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

原子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方式。

然而,尽管原子论对于科学研究和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也遭到了某些哲学家的质疑。

一些哲学家认为,原子论将世界简化为纯粹的机械模型,忽视了其他哲学问题和层面。

他们认为,原子论无法解释生命、意识和价值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哲学中同样重要。

在西方哲学中,原子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流派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应用。

一些哲学家将其理解为物质的最基本形态,而其他人则将其理解为思想和意识的基本单位。

原子量子粒子原子光子电子

原子量子粒子原子光子电子

粒子是这些的统称.
1、原子,物质构成的基本,通常由质子、中子、电子等组成.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在原子核的周围有带负电的电子在围绕它做高速运动.
2、质子,带单位正电荷,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之一.
3、中子,中子不带电,和质子一样,也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之一.
4、电子,带单位负电荷.围绕着原子核.
5、光子,与前面那些“子”没关系啦,它是光的组成成分,每一束光就是由无数的“光子”组成的.
6、量子:意为“多少”,代表“相当数量的某事”.其实就是一种单位!如:一个“光的量子”,就是指一个光子 .它是微观世界的一种量度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用分子、原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概念及基本性质;4.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5.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

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

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原子的概念。

为进一步说明原子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确凿证明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原子的组成。

教法建议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在讲解原子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原子图象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

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

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原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

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

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原子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原子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原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教学重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教学难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复习旧知识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3.演示实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2)再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观察: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b.木炭是否燃烧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判断反应类型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7.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一)对照画面讲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构成(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8.学生讨论:氧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

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氧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

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10.问题思考:在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原子思考:通过刚才对氧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原子吗?回答后总结并板书板书第二章第一节原子一、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原子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原子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氧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裂变重新组合化学反应实质:分子---→原子-------→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五)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原子、汞原子,然后氧原子、汞原子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汞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14:评价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呢?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原子的基本性质16:问题讨论:原子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原子相似性本质区别相互关系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板书设计]第二章第二节原子一.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教学设计示例 2重点和难点:原子的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摩擦起电原因2.家庭小实验:用绸子、毛皮或尼龙布料在塑料棒(或梳子)上摩擦几下,然后把棒靠近纸屑、头发、羽毛等轻小物体上,观察现象。

二.课堂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引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对吗?19世纪末以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实心的球,是不可分割的。

但是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后,就扣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原子也有它本身的结构。

2.思考: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带着问题阅读发放的小资料小资料: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毕业于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1896年起从事阴极射线的研究。

阴极射线是在真空的玻璃管内,或者说是在含有及稀薄气体的玻璃管内放电时从阴极放出的射线。

1897年,汤姆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阴极射线是带负电荷的粒子流。

1899年汤姆生根据大量实验得出如下结论:1).原子不是不可分割的,借助于快速运动的原子的碰撞、电力、紫外线和热等的作用,都能从原子里扯出带负电的粒子。

2).这些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并带有相同的负电荷,无论它们是从哪种原子里得到的,它们都是一切原子的一个组成部分.3).这些粒子的质量小于一个氢原子质量的千分之一。

汤姆生把这些粒子称为"电子"。

电子带负电,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核。

继汤姆生发现电子以后,卢瑟福通过大量的实验,1912年春天提出了带核的原子模型,认为原子是由中心的带正电的、体积很小的但几乎集中了原子全部质量的核和在不断运动着的电子所构成。

卢瑟福把这个带正电的、质量和整个原子差不多但比原子体积小得多的东西叫做原子核。

以后科学实验又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4.学生讨论:通过以上资料你能解释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吗?总结原子的构成。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6.解释: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解释: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师生共同总结出原子的构成情况一.原子的构成(总结过程中可用恰当的比喻描述原子的构成情况:原子核极小,若把原子比成十层大楼,原子核仅相当于一个樱桃的大小。

所以相对来说,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7.学生讨论:投影:课本33页表2-1几种原子的构成情况根据以上几种原子的构成情况,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总结。

8.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可能的结论有:1)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如氢原子;2)中子数与质子数不一定相等;3)原子核所带的电荷即核电荷数与质子数相等;4)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板书: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9.设疑: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10.讲解: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表示一粒米的质量一样。

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11.指导阅读:阅读课本33页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回答问题:(1)如何理解相对原子质量概念(2)怎样求算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2.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是一个比值,单位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