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下第二单元 复习提纲 自行整理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水滴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但观察到的视野越小)。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制作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8、常见的晶体:食盐、白糖、碱面、雪花等。

常见的非晶体:(玻璃)、(松香)、(琥珀)、(珍珠)9、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0、(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1、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2、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以放大200万倍)——扫瞄隧道显微镜13、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4、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

15、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步骤:擦、滴、撕、取、盖、染、吸。

16、显微镜各部分名称:(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魏铭洋1、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2、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3、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1、我们身边的物质构成的。

4、我们身边的书、本子、桌子、电灯、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空气、电、火、风、声音也是物质。

5、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

1、混合沙子和豆子的实验,两种物质基本没变,属物理变化。

2、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3、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先是由固体的糖变成液态的糖,这属于物理变化;接着液态的糖由透明变成黄色、红色、褐色,最后变成一种黑色物质——炭,并伴有焦味,这属于化学变化。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4、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既发生了物理变化,也发生了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6、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既会发生化学变化又会发生物理变化。

7、物理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8、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

1、在咀嚼米饭时,米饭中的淀粉与唾液中的酶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麦芽糖。

2、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生成的蓝色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3、制作神秘信件时,调制淀粉液要用热水,因为淀粉不溶于冷水。

4、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①用手指把滴管橡皮囊中的空气排干净;②放入液体中,松开橡皮囊;③从容器中拿出滴管,把液体滴入要实验的材料中,注意滴管不能碰到实验材料。

1、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是1:3。

2、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盖玻璃盖是为了防止产生的气体因操作不当散失。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必背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汇编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必背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汇编

6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目录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 (1)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 (1)第2课认识工程 (1)第3课建造塔台 (2)第4课设计塔台模型 (3)第5课制作塔台模型 (3)第6课测试塔台模型 (4)第7课评估改进塔台模型 (5)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 (6)第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 (6)第2课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6)第3课形形色色的植物 (7)第4课多种多样的动物 (8)第5课相貌各异的我们 (8)第6课古代生物的多样性 (9)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 (10)第三单元宇宙 (10)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 (10)第2课八颗行星 (11)第3课日食 (11)第4课认识星座 (12)第5课夏季星空 (13)第6课浩瀚的宇宙 (13)第7课探索宇宙 (14)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 (15)第1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 (15)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 (16)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 (16)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17)第5课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 (17)第6课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 (18)第7课美丽的化学变化 (18)6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1.住房的基本结构(多个分类标准)(1)从功能分类有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等。

(2)从高度分类有低层、多层、小高层、高层、超高层等。

(3)从楼体结构分类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混框架结构、钢结构等。

2.住房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根据需求不同,结构也会存在差异。

3.住房由供水、排水、供暖、采光、通风、电路、煤气、承重、网络等多个系统组成。

4.住房建造的过程:明确任务→选址→设计→建造→验收。

5.住房需要经历一定的建造过程,每一个过程都非常重要,需协同发挥作用。

第2课认识工程1.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2.许多发明创造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

六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两边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方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其中球形的透明物体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观察的范围〔视野〕越小;放大镜的〔凸度越小〕,放大的倍数〔越小〕,观察的范围〔视野〕越大。

4、培根创造了眼镜。

通过〔放大镜〕能观察电视机的屏幕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通过放大镜观察到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科学研究说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7、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它在植物的嫩枝上吸取汁液,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8、自然界中的大局部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常见的晶体有:白糖、食盐、味精、碱面非晶体有:玻璃、松香、琥珀、珍珠晶体的大小:大的肉眼可见,小的那么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晶体制作方法:降低温度和减少水分。

我们课堂上制作晶体是采用了〔蒸发〕10、常见昆虫的触角蝴蝶〔棒状〕蚕蛾〔羽状〕蚂蚁〔膝状〕天牛〔鞭状〕蝗虫〔丝状〕11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血液在毛细血管里流动。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通过观察一块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12、洋葱表皮一个个像房间似的结构是〔细胞〕。

而中间的小黑点那么是细胞核13、〔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4、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生物〕和〔细胞〕。

15、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鼓藻、船型硅藻〕〔喇叭虫、团藻、眼虫〕。

16、载玻片的形状是〔长方形〕盖玻片的形状是〔正方形〕。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结果原因 :铁生锈与水有 关
分析

第六课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一、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1、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反应的现象是:
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
(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
质铜),浅蓝色的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浅,逐渐变成
红褐色。(溶液中变为硫酸亚铁)
【 化学方程式是 Fe+CuSO4==Cu+FeSO4 】
产生沉淀、颜色变化
( P37 ) 本质特征
产生新的物质
第七课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一、科学讨论会 1、根据前面课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铁生锈与空气有关,与水有关” 2、为什么说铁生锈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
答: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中溶解有空气,因此放置在空气中的铁钉和放置在水中的铁钉,都在同时受到空气和水的共 同作用,所以说 铁生锈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 。 二、铁生锈的快慢 1、铁生锈的速度对比实验研究记录
2、 火药 是我国的 四大发明 之一,从印度传入阿拉伯,又经西班牙传入欧洲。
煅烧水泥 ,, 这些是化学变化。
4、制作饮料 【课外制作】 “制作橙汁汽水” : 用料、方法和制作过程
将一只橙子去皮、榨汁,加上一勺白糖,添加温开水一杯,搅拌均匀即可饮用。
“柠檬汽水” :
在一杯水中,加 2 勺糖,少许柠檬酸,再加入半勺小苏打,略加搅拌,这时的饮料会冒泡,就是汽水了。
第二单元
资料库
2、本单元所学习的物质的变化,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特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状态改变
易拉罐压扁
形状改变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不含淀粉的食物
花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
谷类、面类:米饭、米粉、汤圆、年糕、麦片、面包、馒头、包子、水饺皮、馄饨皮、面条、烙饼、玉米、蛋糕、饼干……
根茎类:马铃薯、芋头、地瓜,南瓜、莲藕、山药、番薯。豆类蔬菜:碗豆、绿豆、红豆……
10.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的细小晶体,粉末状。白醋的特点:无色、透明、液体,刺鼻酸味。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要点
1.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2.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书、橡皮、桌子,包括人等,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物质:空气、书、电、电灯、火、水、声音等;不是物质:想法、兴趣、理想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 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6.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7.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28.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变化,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29.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增大8倍。
30.中国古代的黑火药是硝石、硫黄、木炭以及一些辅料等粉末状物质的混合物。最早的火药出自炼丹术之手。
8.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在被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9.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
哪些食物含有淀粉?
类别
食物名称
含有淀粉的食物
玉米、土豆、番薯、面包、馒头、山药、南瓜、香蕉、胡萝卜(含较少)、米饭、碗豆、绿豆、红豆、莲藕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

颜色变化 生成气体 发光发热 产生沉淀
物质变化和我们------知识点
1.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会发生变化。 2.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 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 不含淀粉的食物有青菜,西红柿,猪肉,鸡肉,虾等
拓展活动:秘信制作
1.准备信纸、淀粉和干净毛笔。 2.调制好淀粉液,搅拌均匀。 3.用毛笔蘸淀粉液在纸上写字。 4.等待信纸上的字迹慢慢晾干。 5.在终上涂碘酒后显示字迹。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小结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 发生化学变化。
铁生锈了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铁锈
化学变化
原因: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
生锈速度:盐水中最快
防止生锈:隔绝水和空气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知识点
实验主题: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实验器材:硫酸铜溶液、铁钉、镊子等 实验步骤:
1.用镊子夹住铁钉,将半截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 观察它们的反应。
2.两分钟后取出, 仔细观察液体和铁钉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
蜡烛燃烧与电灯亮 了,它们都在发光 发热,它们都是化 学变化吗?
这两个图片中都有 气体产生,它们都 是化学变化吗?
小苏打与白醋 一杯热水


伴随的现象
变 化
实质:产生新物质
发光发热 产生气体 产生沉淀 变化颜色 ……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沙和豆子混合 在米饭上滴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蜡烛燃烧 水变成水蒸气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
1.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2.白醋的酸味变淡了。 3. 白色的小苏打变少了。 4.玻璃杯的外壁有点凉。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详细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详细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详细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填空。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光线通过凸透镜会发生(折射)。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在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5、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会看到一个个小点由(红)、(黄)、(蓝)三色组成。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7、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

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的动物之一,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等特殊的构造。

9、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苍蝇的眼睛是(复眼)。

10、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们的鼻子灵敏得多。

(完整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小学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小学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整理一、校园生物大搜索1.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分区域观察研究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2.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

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具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

他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一是统计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目,二是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

4.调查校园生物时的步骤:(1)明确调查任务;(2)制订调查方案;(3)走进校园,开展校园生物大搜索活动。

5.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种类超过了200万种,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物种应有200万-450万种。

6.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要注意的事项:(1)找生活在地下的小动物要带上小铲和放大镜。

(2)可以从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推测躲藏起来的动物,经常飞来的鸟也应该记下,土壤中的和曾经过往的动物也要调查。

(3)不要采摘植物和伤害动物。

(4)可以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等。

(5)要注意自身安全。

(6)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二、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1. 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

2.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时,有的地方校园生物种类太多,可以给生物编号,也可以将我们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边,用箭头指出它所在的位置。

3.利用二歧分类法对植物进行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和研究动植物。

4.二歧分类法:将特征不同的一群植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进行分类,可将自然界植物列成分类检索表。

5.利用二歧分类法对植物进行分类。

确定一个标准,将我们发现的校园植物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6.木质部成分少,通常较柔软,易折断,外表常呈绿色的茎称为草质茎。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一、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电灯、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了”只改变了物体形状,物质本身没有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4、“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混合沙和豆子”实验(物理变化):沙的特点:很细滑,颗粒小,土色,每个沙子大小不一豆子的特点:颗粒大,摇起来发出很大的声音,黄色,球状,表面光滑。

把沙和豆子混合在一起,再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与原来的沙和豆子比较,我们观察不到它们的明显变化。

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加热白糖”实验(化学变化):白糖加热前:白色颗粒状。

白糖加热过程中:熔化,颜色由透明变黄变红最终变成了黑色粘稠状,产生气泡。

蜡烛在燃烧中的化学变化:燃烧时缩短,产生火,发光发热,能冒出黑烟。

3、物质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形状、大小,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品尝一口米饭,米饭是无味的,再咀嚼一会儿,出现了甜味,米饭出现了甜味,说明米饭在口腔中和唾液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麦芽糖。

2、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所以,原本并不甜的米饭,渐渐的出现了甜味。

3、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变成蓝色,这种蓝色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4、书中31页:含淀粉的食物:土豆,白薯,玉米。

不含淀粉的食物:菜花,心里美,白萝卜,胡萝卜,菠菜,西红柿,橘子,白糖,洋葱,苹果。

四、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混合前:小苏打特点:白色,粉面状。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总结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总结

思考1:哪些物质你能直接观察到?哪些物质你能间接观察到?通过怎
样的方式观察?
直接观察:书本,桌子,动物,植物……
间接观察:空气,电,声音,磁场……
党 员 学 习 两 会思想 汇报范 文:学 习党的 理论
党 员 学 习 两 会思想 汇报:学 习党的 理论 【 编 辑 寄 语 】以下 是《党 员学习 两会思 想汇报 :学习党 的理论 》,供 大家参 考!相 关
实验方法和步骤: 1.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醋,然后小心地 倒入一匙小苏打,盖上玻璃片。 3.仔细观察,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4.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说说有什么感觉。
1.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2.白醋的酸味变淡了。 3. 白色的小苏打变少了。 4.玻璃杯的外壁有点凉。
5……
实验一:小苏打+白醋=? 思考1: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这种气体具有什么特点?
•实验方法: 1.准备三个同样大小的盘子和三枚同样的铁钉。 2.其中两个盘子分别装上水和食用油。 3.一枚铁钉放在空盘里;一枚铁钉放在油盘里,并完全浸入;还有一 枚铁钉放在水盘里,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 4.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实验结果:铁钉在菜油盘中没有生锈;铁钉在空盘中生锈了, 但是生锈速度很慢;铁钉在水盘中生锈的速度快,而且生锈的 量也很多,现象非常明显。 水盘子:铁钉一半在水里一半在空气中。(水中有少量空气 ) 空盘子:铁钉放在空气中。(空气中含有少量的水蒸气) 菜油盘: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菜油基本上无水和空气)
6.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融化成蜡烛油,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燃烧属于化 学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知识点
1.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变得有甜味了
• 同学们,你知道淀粉在唾液中的这种变化属于哪一类吗?说说你的理 由?

六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第二单元整理复习提纲|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第二单元整理复习提纲|教科版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5、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6、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7、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8、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9、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10、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沙子)和(豆)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醋)和(小苏打)混合。

1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二氧化碳),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变化)。

12、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含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

1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无色透明)。

14、哪些食物含有淀粉?类别食物名称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15、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一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一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下科学知识提纲第2单元《物质的变化》
一、物质变化的分类
1、世界由物质构成。

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空气、电、声音、
火都是物质。

2、所有物质都在变化着。

世界没有不变的物质,只是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

3、物质变化的分类:
4、一些物质变化过程中,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例如:在加热白糖时,首先白糖从
固态融化成液态(物理变化),再逐渐形成黑色物质、并伴有焦味(化学变化)。

类似的还有蜡烛燃烧等。

5、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有物理变化,反之则不一定。

6、化学变化可能会伴随各种现象,帮助我们初步推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但这些现象不
能确定发生了化学变化,而最根本的确定标准还是要看是否产生新物质。

例如同样是产生气体,小苏打+白醋后产生气体涉及化学变化,而水加热后产生水蒸气则是物理变化。

二、一些重要的物质变化
1、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本来无味的米饭,在口腔里咀嚼过后变甜。

这是因为在唾液淀粉酶的帮助下,米饭在口腔里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甜味物质(麦芽糖)。

(2)将原本是黄色的碘酒加入米饭中,会产生蓝紫色的新物质。

这是化学变化,这一变化的原理是淀粉加碘酒变蓝紫色。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3)含淀粉较多的食物有大米、玉米、土豆、番薯等。

P.S. 淀粉+碘酒→碘的淀粉包合物(蓝紫色)
2、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将小苏打和白醋在杯子中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该变化的现象是冒出大量气泡和温度变凉;如果把燃烧的细木条伸进杯子中,现象是细木条会熄灭。

而杯里留下的液体中也有新物质(醋酸钠)产生。

(2)做实验时要盖玻璃盖是为了防止产生的气体散失到空气中。

(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汽水中、人体呼出的气体和蜡烛燃烧时都有二氧化碳。

P.S. 小苏打+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钠+水
3、硫酸铜和铁的变化:
(1)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液体。

当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时,铁钉表面产生红褐色物质(铜),溶液颜色变浅(产生硫酸亚铁)、最后逐渐变成红褐色(铜混在水中)。

这是化学变化。

P.S. 硫酸铜+铁→硫酸亚铁+铜
4、铁生锈的变化:
(1)铁和铁锈是不同的物质。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日常生活铁生锈快慢与水关系很大。

P.S. 铁+空气+水→铁锈……
(2)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例如:涂油、刷油漆、电镀、用完后擦干水、放在干燥的地方。

(3)铁在盐水中会加快生锈。

因此在海边的铁制品生锈更快。

(4)铁和铁锈的对比:
7、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水银温度计、溶解食盐等是物理变化,食物被人体消化
吸收、点燃火柴、放烟花等涉及化学变化。

制作橙汁饮料属于物理变化,而制作柠檬汽水涉及化学变化。

水泥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的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

工厂燃烧煤、石油等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补充:
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①用手指把滴管橡皮囊中的空气排干净;②放入液体中,松开橡皮囊;
③从容器中拿出滴管,把液体滴入实验材料中。

④注意滴管不能碰到实验材料。

小习题
1、某科学小组进行了如图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研究铁生锈和什么因素有关。

(2)A试管中铁钉能和水和空气充分接触。

B
试管中铁钉只能和水接触,水面上的食用油具
有隔绝空气的作用。

C试管中铁钉只能和空气接
触,试管中的干燥剂和棉花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3)一周后观察,A试管生锈最严重,特别是该铁钉的中(上、中、下)部位铁锈最多。

对比A和B试管可证明铁生锈和空气有关;对比A和C试管可证明铁生锈和水有关。

2、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1 5 6 7 8 9 10 11 14 16 17 18,属于化学变化的是2 3 4 12 13 15。

1.豆子和沙子混合
2.米饭烧焦
3.饭菜变馊
4.牛肉被烤熟
5.玻璃破碎
6.水结冰
7. 水→水蒸气8.糖、盐在水里溶解9.把木材做成柜子10.把钢锭达成菜刀
11. 将蜡油放在模子里凝固成蜡烛12.蜡烛燃烧13.食物被消化14.光被镜子反射
15.烟花在空中炸开16.轮胎爆炸17.用水稀释消毒液18.用洗洁精清洗油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