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数六下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后反思)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五单元《确定位置》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五单元《确定位置》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五单元《确定位置》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五单元《确定位置》主要包括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和用不同方法及实际例子确定物体位置等内容。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途径。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数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和用不同方法及实际例子确定物体位置等概念,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学会用不同方法及实际例子确定物体位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用不同方法及实际例子确定物体位置。

2.难点:灵活运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和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交流,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个盒子六个面,小小窗户两边看,里面藏着许多数,数学奥秘它里面。

”让学生猜测是什么,从而引出“数对”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位置,如教室里的桌子、图书馆的书架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数对表示它们的位置。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例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教室的平面图,让学生找出教室里某个学生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出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2020年)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2020年)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个性化修订第1课时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教案设计:杨本勇审核:石绍芹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51页例1、练一练和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2.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投影。

教学过程:一、学情调查:1.请各组组长汇报本组同学的学案完成情况。

2.让几名学生展示学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以补充。

二、合作探究:1.出示例1 的平面图。

(1)提问:你能从图中看到些什么呢?(2)你能说说灯塔1和灯塔在轮船的什么方向了吗?①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②题中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③为了更加精确地表示物体的位置,仅有方向还不够?大家讨论还需要什么呢?2.灯塔1到轮船的实际距离能够计算出来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并算一算。

三、展示交流:1. 交流后让学生说出让学生说出: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方向的30千米处。

小结: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更准确,也更科学。

2.做练一练。

(1)课件出示问题(“练一练”),让学生思考。

(2)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矫正反馈:自主练习,小组交流。

个性化修订做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引导学生完整说出:飞机B在北偏东60度方向50千米处,飞机C在南偏东60度方向60千米处,飞机D在南偏西30度方向30千米处,飞机E在北偏西60度方向40千米处。

做练习九第2题和第3题。

五、启发预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学会了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了吗?教后记: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个性化修订第2课时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位置教案设计:杨本勇审核:石绍芹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下册)第51页例2、试一试及练习九第4—6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 确定位置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 确定位置

第五单元确定位置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会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向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以及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基础上,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根据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描述其位置,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出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进一步丰富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体会刻画现实空间中物体间相对位置关系的方法,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第1课时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教材第50~51页的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等方向,初步学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2.经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过程,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识图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认识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等方向,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难点: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合理性。

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铅笔、直尺、量角器。

1.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确定位置的知识?(东南西北,第几排第几个,数对等)2.如果一个物体处在没有竖列没有横行的环境中,比如在海上、空中,应用什么方式确定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书课题: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1.用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

(1)教学北偏东(西)、南偏东(西)①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的情境图。

提问:一艘轮船向正北方向航行,你能说出灯塔1和灯塔2分别在轮船的什么方向吗?学生用学过的东北、西北来描述灯塔1和灯塔2的位置。

教师引导明确:东北方向也叫作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作北偏西。

②拓展:请同学们想一想,东南、西南方向又叫作什么方向?学生思考后回答:东南方向也叫作南偏东,西南方向也叫作南偏西。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五单元《确定位置》优质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五单元《确定位置》优质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五单元《确定位置》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五单元《确定位置》的内容主要包括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用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等。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为后面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概念、加减乘除等运算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利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位置,以及用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等,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能够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够用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

2.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用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用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等方法。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印有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2.准备一个白板,用于板书和展示。

3.准备一些彩色粉笔,用于板书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方法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学生可能提到用数对、用方向和距离等。

教师进而提问:“这些方法有什么优缺点?”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确定位置。

(教材第50~52页)1.在已有方向知识的基础上,教学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

2.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出相应的位置。

3.使学生学会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描述行走的路线。

4.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运用新的方向词准确地描述位置。

难点:在平面图上指出物体的位置,并利用比例的相关知识算出图上距离,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件、量角器、直尺。

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课件出示赛车手从大本营出发,冲向终点的情境。

师:如果你是赛车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师: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2.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确定大致方向。

(1)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明确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2)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明白为什么要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上。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教学确定位置的方法。

师:怎样才能从轮船的位置准确找到灯塔1的位置呢?生1:应该先判断出灯塔1在轮船的什么方向上。

生2:还应该知道要走多远才能准确找到这个位置。

师:灯塔1在轮船的什么方向上?生1:在东北的方向上。

生2:应该说在北偏东方向上。

生3:应该说在东偏北方向上。

师:在生活中,一般我们说北偏东方向。

像这样的方向词还有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

这些词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创造或改变。

师:北偏东仍然是较宽的范围,用来表示方向还不够精确。

你有什么方法能更准确地描述灯塔1在轮船的什么方向吗?生:在方向词的后面添上角的度数,就能准确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师:请大家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汇报: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上。

师:灯塔2在轮船的什么方向上?生:灯塔2在轮船的北偏西55°的方向上。

(2)教学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计算实际距离。

师:观察图中的比例尺,请你算一算灯塔1和灯塔2与轮船的实际距离。

学生测量、计算并汇报。

生:因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所以,测量出灯塔1在图上距离轮船3厘米,实际也就是30千米;灯塔2在图上距离轮船4厘米,实际也就是40千米。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教案(共6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高。

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而梯形则是第一次学习。

全单元的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先教学平行四边形,再教学梯形。

编写的一篇“你知道吗”介绍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安排的一道思考题让学生体会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把梯形剪拼成长方形、把长方形剪拼成三角形。

1 让学生通过“做”图形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短短一句话,指出了学生学习图形特征的方法和途径:要以发现为主,而不是仅靠接受。

(1)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凭已有的直观认识想办法“做”一个平行四边形,他们做的方法一定很多,教材里呈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可能还有别的做法。

“做”图形的目的是体会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教学时要注意四点:①课前要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如小棒、钉子板、方格纸……这些材料可以是教师准备的,也可以是学生准备的。

有些材料是预设的,有些材料是教学中即时想到的。

②在做中发现特征,要让学生说说做的体会。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学重点:1、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2、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知道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板、学具盒教学过程:一、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1、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通过刚才的变化过程,你能说说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吗?板书:对边相等,对角相等(2个锐角、2个钝角)2、继续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更多的平行四边形。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单元计划及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单元计划及教案

第五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在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教学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

与过去的《大纲》教材相比,本单元加强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重视对正比例关系图像的认识与简单应用,不利用正比例、反比例解答应用题。

全单元编排3道例题、一个练习,教学内容分成两段。

例1、例2,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 例3,反比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1.细致安排学生的首次感知。

正比例概念和反比例概念都要在充分的感知活动中形成,例1和例3分别是学生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教材作了很细致的安排。

例1把感知过程设计成四步。

〃写比、求比值、解释比值。

例1呈现的表格里是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数据,让学生从中选择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分别写出比并求出比值,发现所有比的比值都是80,体会这个比值是汽车行驶的速度,这辆汽车的行驶速度始终不变。

〃用数量关系式表示比值一定。

写出的各个比的数量关系相同,可以用式子“ =速度(一定)”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

学生对“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很熟悉,而“速度(一定)”是例1数量关系的特点,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的要点就在这里。

〃体会相关联的量。

正比例是两个相关联量的关系,教材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说它们“相关联”,是因为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路程时间〃揭示正比例意义。

在前三步感知活动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当路程和相应的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时,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例3首次感知反比例关系,也分四步进行。

依次是:观察表格里的数据,笔记本的单价变化,购买的数量也变化,但总价始终不变;用数量关系式表示积一定;理解相关联的量;揭示反比例意义。

2.变换情境,让学生反复感知。

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需要反复感知,积累充分的感性认识。

P62“试一试”、练习十三第1题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P65“试一试”、练习十三第6题再次感知反比例关系。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说课稿附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说课稿附反思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师:在我们平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其它的能量呢?(课件出示图片)请 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它们之间蕴含了什么样的能量呢?小组内相互说 一说。 (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学生观看图片后,进行小组讨论并交流。 师小结讨论结果,并课件展示: 风筝——风能, 水车——水能, 向日葵生长——太阳能, 热气球——热能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刚才我们接触到的都是能量。(板书 能量)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能量吗? 学生回答 预设(1)学生说不出 直接揭示定义 预设(2)说出能量的部分属性 教师及时总结并揭示定义 (出示课件)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 师:有些能,比如风能,太阳能等,虽然你看不见,摸不到它,但它 就在我们的身边。 (出示课件)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 发声等现象,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出示课件)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万物郁郁葱葱,是什么让万物春
板书设计 能量的转换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化学能-----热能、声能 电能------光能、热能 化学能-------热能、光能
《能源》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 的力量第三篇课文《能源》,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并介绍能源的概念(能产生能量的物质叫做能 源),说明能源可分为可再生性能源和不可再生性能源,指出不可再 生性能源面临匮乏的严峻形势,倡导利用可再生性能源。让学生清晰 能源是能够产生能量的物质,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能量的来源。合理 的利用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以设置相应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建构,进而培养学生的探 究意识。2.实验分析力度不够 学生实验中难免出现误差。这是课堂 教学的宝贵资源。作为教者,应该充分加以利用。通过分析错误资源, 找出学生出错的原因,为学生下一步的发展指明方向。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推荐5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推荐5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推荐5篇)第一篇: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琴潭实验学校六年级组教学内容:第五单元的主题为“感悟人生”,安排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三篇课文及习作五、练习5。

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自强不息,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在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上教师要把握好本文的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的特点进行读、悟、写的训练。

重点让学生感受老人的品质,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哲理。

《最大的麦穗》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去发现、去感觉,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只是起引导、组织作用;本文主要以朗读与感悟相结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中的哲理有所感悟。

《山谷中的谜底》我认为教学本文可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已提出问题,自己回答问题。

从探究学习中领会逆境和压力面前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

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能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从课文人物的语言中,感悟深刻哲理15、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

2、小黑板。

3、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二课时〖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游览著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去欣赏那天游峰的险峻,在途中,我们还会认识一位老人呢!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二、检查预习情况1、生字词。

最新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反思)

最新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反思)

15.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目标: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天游峰的特点,感受天游峰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及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3. 通过朗读,体会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描写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悟天游峰的特点及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一、概括文意,质疑入课。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天游峰,走进天游峰的扫路人,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过渡:天游峰是什么样的?这又是一位什么样的扫路人?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合作探究,点拨引领。

(一)与天游峰对话——抓住词语感受天游峰的高而险。

出示:合作探究(一)与天游峰对话天游峰是什么样儿的?1. 读读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想想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学法提示:默读课文,用“——”画出文中描写天游峰的语句。

读读这些语句,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的。

把你的感受写于书上。

2. 交流讨论:★天游峰是什么样儿的?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

(出示天游峰图片2-3张,简单介绍: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

”登峰顶,望云海,犹如在蓬莱仙境,又似在天上神游。

故名天游峰。

)作者笔下的天游峰是怎样的?★出示: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1)你关注了哪些词语?从这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2)能读出它的险吗?指名读,把我们的感受一起读出来好吗?(齐读)★出示: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填表。
提问: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
(2)说明指出:速度=路程÷时间,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
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5)引导观察:上面三个相等的比,哪个更简单一些?
4:5能使数量间的关系更加简明。
联系分数的知识引出:最简整数比的意义。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2.教学例4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1)让学生试做第(1)题
第14题
(1)学生写出不同的比,并化简。(2)比较交流,体会:斜面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长度的比的比值越小,斜面与地面的角度就越小,斜面就显得平缓,工作起来就越省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五单元第四课时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第1、2题,让学生独立填。第2题填好后追问:三小题的比值就是每种水果的什么?(单价)
第3题,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后,再交流结果。追问:根据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第4题,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如有困难,教师可适当启发:根据“长与宽的比是2:1”这句话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表示长与宽之间的关系?(长是宽的2倍,或者说宽是长的)学生画好后,再展示不同的画法。明确:长与宽的比是2:1的长方形可以画出若干个,与2:1的相等的比也有若干个。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
过程
集体备课
教学调整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会描述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题2
(1)出示例题问: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信息?你能在图上指出清凉岛大约在什么位置吗?
(2)师:怎样才能在图中画出清凉岛准确的位置呢?
师:你能按要求算一算,画一画吗?
三、组织练习,巩固深化
1.利用方位板练习
师提出要求:北偏东30度;南偏西60度;北偏西45度;南偏东80度。
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把线拖制指定的位置。
2.练习九第3题
师出示题图:要求先说说从题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可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由组长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教师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主备人
梁世和
参备人
全体数学教师
使用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平面图描述具体的行走路线。
过程与方法
在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体验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
描述不同的行走路线。
教法与
学法
师:从这副图上,你还可以看到什么?启发学生认识到: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度方面;灯塔2在轮船的北偏西55度方向等。




追问:这样来描述物体的方向有什么好处?
2.学习求图中物体间的实际距离。
师:为了更加精确地表示物体的位置,仅有方向还不够。想一想,还需要什么?
追问:灯塔1到轮船的实际距离你能算出来吗?说说你打算怎样计算。

苏教版六下数学第五单元确定位置教案

苏教版六下数学第五单元确定位置教案

第五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这四个方向,能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能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会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2、使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测量、画图、交流等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5-1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学习内容:教科书第50-51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九第1-3题。

学习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2.让学生经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分意识。

学习重点: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历路线。

学习难点:学生自主探索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一、准备练习1.在比例尺为1 :200000的一幅地图上,A城和B城相距5厘米,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2.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这幅图上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千米?二、课堂导学1.学习用方向描述物体位置。

(1)出示例1的场景图。

这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中航行的场景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2)看图,正北方向用字母()表示,灯塔1在()方向,灯塔2在()方向,说说什么是东北,什么是西北?(3)看来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只是大体的方向(板书),都是一个范围,还不够准确。

(4)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还有一种说法,谁知道?看书自学:东北方向也叫做(),西北方向也叫做()。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确定位置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确定位置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确定位置第1课时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1)第2课时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物体的位置 (4)第3课时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6)第1课时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51页例1和随后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认识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等方向,初步学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过程,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向。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出示例1的示意图。

谈话:在茫茫的大海上,一艘轮船正在向正北方向航行。

这是某一时间轮船周边情况示意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能有不同的回答。

如灯塔1在轮船的东北方向,灯塔2在轮船的西北方向。

启发: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东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不过有时还需要十分准确地描述某一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位置,这时东北、西北这样的方位词就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要用新的方法去表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确定位置的新方法。

2.揭示课题:确定位置。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出示指南针图,讲解:很多时候,人们习惯用指南针来测定方向,而指南针的指针总是指向正北和正南方向的,当某物体不在正北或正南方向时,就要看它的位置相对于北或南是偏东还是偏西。

因此,东北方向也叫作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作北偏西。

提问:那么,东南方向和西南方向又可以怎样说?再提问:你能说说灯塔1和灯塔2各在轮船的什么方向吗?谈话:如果把上面的示意图画成平面图,应该怎样表示图中各场所的位置?我们先来讨论表示灯塔1所在位置的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6
仇集中心小学六年级集体备课教案第二课时 认识正比例图像 主备人: 主备人:杨红军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P63~P64 页的例 2 及相 应的“练一练” 。完成练习十三第 4~5 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经历描点的过程,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 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初步理解图像上的点 所表示的实际意义,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 的数值。 2. 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的过程中, 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3.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 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使学生了解图像的制作过程,初步了解正比例图像的特点。 难点:利用正比例图像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初步体会正比 例图像的应用价值。 关键:通过让学生自己画出图像并进行估计,使学生对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 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什么是正比例,它的两个量有什么特点? 二、教学例 2。 1.出示例 1 表中的数据,同时出示标有综轴、横轴及相关信息的方格图。 谈话:我们昨天认识了成正比例的量,其实例 1 表中的数据,我们还可以在 方格图中绘制成一定的图像来表示。 2.描点。 (1)示范描点。 在方格图上,我们用横轴表示汽车行驶的时间,用纵轴表示行 驶的路程。 那么汽车 1 小时行驶 80 千米可以用方格中的一个点来表示。 先在横 轴上找到表示 1 小时的点,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再在纵轴上找到表示 80 千米的点,从这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两线相交的点就表示“1 小时行驶 80 千 米”(教师示范描出点)我们把它称为 点。 , (板书: ) 想一想,图中的点表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2.经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识图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向。

课前准备:课件、铅笔、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谈话: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确定位置的知识?(东南西北,第几排第几个,数对等)2.如果一个物体处在没有竖列没有横行的环境中,比如在海上、空中,又用什么方式确定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互动新授1.用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

(1)教学北偏东(西)、南偏东(西)①出示第50页例1的情境图。

提问:一艘轮船在正北方向航行,你能说出灯塔1和灯塔2分别在轮船的什么方向吗?学生用学过的东北、西北来描述灯塔1和灯塔2的位置。

引导明确: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

②拓展:请同学们想一想,东南、西南方向又叫作什么方向?学生思考后回答:东南方向也叫作南偏东,西南方向也叫作南偏西。

③下面我们来比比谁的手指快。

教师说方向,学生在图中指一指。

新(2)教学用角度确定位置。

①如果老师现在告诉苏我你还有一个灯塔A也在北偏东方向,你能在图中指一指吗?请多个学生上黑板指一指。

明确:只要指在北和东的夹角范围内的都符合老师的要求。

提问:如果灯塔1和灯塔A都在轮船的北偏东方向,但是位置却不同,我们该怎么区分它们呢?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根据它们偏离角度的不同来区分。

②问:怎样测量灯塔1和正北方向偏离的角度呢?课件演示并强调: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观测点,00刻度线对准轮船的正北方向,观察灯塔1所在的边,读出度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内容:教材第62-70页内容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积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单元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前两道例题都是关于正比例的,分别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后一道例题教学反比例的知识。

1.抽象实际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形成正比例的概念。

例1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

列表呈现了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通过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比值,发现各个比的比值都是80,理解80是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由此得出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在数量关系中,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是旧知识,速度“一定”是这个问题情境里的规律,是正比例概念的生长点。

教材先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具体解释两种量的“相关联”。

再指出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可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是成正比例的量,学生在这里首次感知了正比例关系。

“试一试”在另一组数量关系中继续感知正比例关系,购买铅笔数量和总价的表格里有三个空格,先计算买4枝、5枝、6枝这种铅笔的总价,让学生体会铅笔的单价每枝0.3元是不变的,总价是随着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总价与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然后依次回答其他三个问题,得出“铅笔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的结论,并用式子总价/数量=单价(一定)作出解释。

“试一试”的认知线索与例1相似,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比例1大,使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体验更深刻。

学生在上面两个实例中感知了正比例的具体含义,教材第63页要形成正比例的概念。

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是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数学思考的极好机会。

首先用字母表示数量,每个实例里都有两个相关联的量,分别是路程和时间或者总价与数量,两个量的比的比值分别是速度和单价,因而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然后把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表示成y/x=k(一定),并指出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个字母式子表示。

用抽象的字母组成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是认知难点,教学要联系两个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字母表示具体的数量加强对式子y/x=k(一定)的理解。

“练一练”判断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不成正比例,是把正比例概念具体化,利用概念进行演绎推理。

具体地说,是分析这个情境里的生产零件数量和所用时间的比的比值是否始终保持一定,如果具备y/x=k(一定)这种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否则就不成正比例。

学生在第62页“试一试”里已经进行过这样的分析和判断,那时是依据连续的四个问题进行的,现在要求他们独立开展有条理的推理活动,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的方法。

练习十三第1~3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3题判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不成正比例。

可以根据表格里填的数据进行推理,因为周长与边长的比4/1、8/2、12/3、16/4的比值都是4,面积与边长的比1/1、4/2、9/3、16/4的比值不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

也可以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推理,从“边长×4=周长”可以得到周长与边长的比的比值是确定的数4,即周长/边长=4(一定),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从“边长×边长=面积”可以知道,面积虽然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面积与边长的比的比值是变化的量,即面积/边长=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

前一种思考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适宜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也符合《标准》的要求。

后一种思考没有利用数据信息,推理的难度较大,不必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

教材设计这道题的意图是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突出正比例概念的内涵:两种相关联量的比的比值保持一定。

2.用图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

例2是按照《标准》的要求“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编排的,设计的三个问题体现了教学正比例图像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认识图像上的点,按照“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说出其他各点的具体含义,体会各个点都表示汽车在某段时间所行驶的路程,也体会这些点是根据对应的时间与路程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的。

第二步认识图像的形状,从图中描出的点在一条直线上,体会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了解正比例图像是直线对以后画图能起两点作用:一是画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如第64页“练一练”),可以根据提供的各组数据描出图像的许多个点,再依次连成直线;二是如果按正比例关系画出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表明画点出现了错误,应及时纠正。

第三步应用图像,估计行驶时间所对应的路程或者行驶路程所用的时间。

要指导学生利用画垂线或画平行线的技能,尽量使得数准确些。

如估计2.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要在横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过这点画横轴的垂线,得到垂线与图像的交点,再过交点作纵轴的垂线,根据垂足在纵轴上的位置估计行驶的路程。

练习十三第4、5题配合例2的教学。

判断实际问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看画成的图像,如果图像是一条直线,那么两种量成正比例;如果图像不是一条直线,那么两种量不成正比例。

另一种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利用各组对应的数据写出比、求比值,从比值是否相等作出成不成正比例的判断。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应用后一种思路,在判断活动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成反比例的量。

例3教学反比例的意义,安排的教学活动线索和例1十分相似。

在表格里可以看到笔记本的单价在变化,购买的数量也在变化,而且每组相对应的单价和数量的乘积都是60,这不仅是算得的,还和题目里的“用60元买笔记本”相一致,因此用数量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一定)”表示这个问题情境里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指出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反比例,是两个成反比例的量。

“试一试”先把表格填写完整,在填表时体会工地要运的72吨水泥是确定的。

然后思考三个问题,抓住每天运的吨数与需要的天数的乘积是多少,乘积表示什么数量以及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式,从每天运的吨数×天数=运水泥的总吨数(一定),理解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

通过上面四个实例的研究,学生初步感知了反比例的含义,于是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两个量的乘积,把反比例关系表示成x×y=k(一定),形成反比例的概念。

学生认识正比例意义时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迁移到反比例意义的学习中来,教学时要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如让学生观察例3的表格、填写“试一试”的表格,发现表格里的变量,解释两个变量的“相关联”;让学生联系已有的数量关系,研究总价与数量、每天运的吨数与需要的天数的变化,通过计算发现总价总是60元,一共运水泥的吨数总是72;让学生写出单价、数量和总价,每天运的吨数、需要的天数和运水泥总数的数量关系式,说说总价一定、运水泥的总吨数一定的理由;让学生阅读教材第65页关于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的那段话,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让学生试着用字母x、y、k表示反比例关系……练习十三第6~8题配合例3的教学,重温认识反比例的过程,应用概念进行判断,从而加强对反比例的理解。

第8题在方格纸上分别呈现了三个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三个周长都是14厘米的长方形,看图在表格里填出各个长方形的长与宽。

前三个长方形的长乘宽分别是12×1=12、6×2=12、4×3=12,即长×宽=面积(一定),得到的结论是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

后三个长方形的长乘宽分别是6×1=6、5×2=10、4×3=12,这些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乘积不相等,所以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不成反比例。

教学这道题要让学生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强化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第9~13题是综合练习,练习内容包括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的比较,成比例的量与不成比例的量的比较,比例尺与正比例关系,还要寻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或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

编排这些练习,要通过比较与判断进一步使学生清晰地理解概念,掌握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要联系正比例的概念体会比例尺的意义,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要体验生活中经常看到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培养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正确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教材第62-63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3题。

教材简析: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知识,认识一些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理解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学会从变量的角度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材先用生活中的实例(路程和时间),让学生发现这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在此基础上,再发现这两个量的比值一定,从而初步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然后通过试一试(购买一种铅笔的数量和总价),学习字母表达式,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最后,通过练习巩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用,掌握判断两种数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