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 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简述孔子的仁学

简述孔子的仁学

孔子的仁学思想
一、仁学的概念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仁”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和根本原则,是一种爱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道德情感和行为态度。

孔子把仁视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的必备品质,认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二、仁学的内涵
1. 仁爱
仁学的核心是仁爱,仁爱是一种无私的、无条件的、普遍的爱,它不仅仅是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情感,更是一种对所有人的关爱和尊重。

在孔子看来,仁爱是人类本性所具有的情感,只需要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的途径,将其发掘和发扬出来即可。

2. 义利之辨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原则,而利益则是其次要的。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爱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仅仅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因此,孔子提出了“义利之辨”,强调了道德行为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而不是为了获得个人利益。

3. 礼治
孔子认为,仁爱和礼治是相辅相成的。

礼治是一种社会规范和秩序,可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人类和谐。

在孔子看来,礼治不仅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仁爱的必要条件。

因此,孔子强调了礼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礼、乐、仁、义、智、信”等六艺,作为实现礼治的具体手段。

三、仁学的实践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

因此,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名言,强调了实践和修养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总6页)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总6页)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总6页)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传承者之一。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什么是仁学思想?仁学思想是指孔子提倡的一种修身、治国、安邦、行业、道德、人文思想,它体现了孔子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价值判断。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最高的道德价值和人类的最高境界,即通过个人修养和实践,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二、仁学思想的内涵1. 仁爱孔子认为人类应该以仁爱的心态对待他人,以爱心、关爱他人,不计较得失,以真诚的态度互相帮助,从而形成和谐、友爱的社会。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仁者爱人”的体现。

孔子所追求的是“爱之至情,事之至礼”的境界。

2. 仁智孔子认为,仁者必须具备智慧,形成“仁而智”的境界。

只有具备智慧的人,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以无私的心态对待他人,才能够领导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3. 仁勇孔子强调,仁者必须勇敢无畏,有胆识、有勇气,同时又保持谦虚、谨慎、柔和的态度。

只有具备勇气、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人,才能够保护家庭、国家的安全。

4. 仁义孔子认为,人类应该遵守道德法则,实现“仁义之道”。

仁者必须具备道德修养和高尚品格,具有永不放弃、不畏困难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5. 仁德孔子认为,仁德是社会稳定和个人、家庭、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类应该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1. 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仁学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素质培养,使个人在人格上、智力上、技能上都得到全面发展。

这对人类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和人的自我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仁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平等,以及对公共利益的关注。

这将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类共同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

3. 培养高尚的人性仁学思想倡导的是高尚的人性,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以及对伦理、文化的追求。

仁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仁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仁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因此研究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研究儒学、继承儒学精髓的必由之路。

春秋时期,社会出现严重的失序局面,一心向往周礼的孔子,把复兴周礼作为他一生的宏愿,他援“仁”入礼,把古已有之的“仁”字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系统的、比较完善的仁学体系。

孔子的仁学体系总体上有两部分组成,一是仁的内涵;二是为仁之方。

在继承后世哲学家和当今仁学研究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孔子仁的内涵可从五个方面归纳为:仁者爱人;仁是情礼合一;仁是全德之名;仁是成己成物;仁是最高境界。

为仁之方则包括四个方面:行忠恕之道;合义而为;以知利仁;行仁为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孔子的仁学思想也发生着相应的历史流变,后世学者不遗余力地从不同角度传承之,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家及近代学者是主要阶段的代表性人物。

而今天,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传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同样具有不可否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现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价值多元化和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信仰现状都呼吁孔子仁学思想的介入,而孔子仁学思想的内在精神要义和与时俱进、包容的理论品质也使得传承这一思想具有了可能性的条件。

传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推动构建一种新型的经济伦理,二是对我国当今政治理念的启示,三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资源,四是弘扬本民族的人文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的孔子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传统文化、塑造价值观念以及指导现实生活都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阐述《论语》中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并探讨其对现实意义产生的影响。

1. 仁爱与人伦孔子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仁爱与人伦道德,认为人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和谐相处。

在如今多元化世界中,“仁”的概念对构建社会和谐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需要培养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之情,追求互助共赢的合作精神。

这样,社会融洽稳定,个体与社会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2. 学而优则仕《论语》中强调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通过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来实现人生的成功。

对于当代社会而言,学习能力、知识储备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都是追求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3. 谦逊与修身孔子主张谦逊自省,反对自负傲慢。

他认为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是建立在内心谦逊和自我完善的基础上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谦逊态度,不断反思自己并以此为动力去面对挑战。

4. 和谐共存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社会和谐与君臣之间的关系。

他主张国家需要有良好的治理方式,并重视君王与臣民之间的互动。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政治管治、社会秩序以及民众权益都具有指导意义。

5. 小结《论语》作为一部古代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思想核心观念并给予我们现实生活启示。

通过仁爱与人伦、学而优则仕、谦逊与修身以及和谐共存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价值,助力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

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我们能够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为社会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因此,研究和学习《论语》中的孔子思想是非常有意义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政治。

他的仁学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而且也影响了世界文化。

本文将探讨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并且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孔子的仁学思想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概念:“仁”。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之心”,并且认为仁是成就人格的基础。

此外,仁还表现为尊重和理解他人、关怀社会、遵守道德准则等,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对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理解。

总而言之,仁学思想提倡的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方式,就是要尊重他人,倡导和谐共处,推崇人道主义。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根植,并且还影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在中国,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1. 多位政治领袖引用孔子仁学思想:自中国战国时代以来,孔子的哲学影响着许多政治领袖,包括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

今天,中国的领导人仍然常常引用孔子的主张,并且树立孔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

2. 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和职场等领域。

这种理念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个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孔子被尊为圣人:孔子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之一,他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并且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享有高度的尊重和重视。

4. 孔子思想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孔子的思想与文化艺术紧密相连,包括儒家经典、书法、诗歌、音乐等等。

这些文化艺术遵循孔子所提出的原则与价值,这也使得孔子思想在文化艺术中成为主流。

5.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孔子仁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也影响了亚洲和世界文化。

孔子思想的影响可见于一些亚洲文化,如日本、韩国和越南。

此外,许多国际组织和政府也借鉴了孔子仁学思想,并将其视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三、现实意义如今,孔子仁学思想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人们追求一种更为平等和合作的社会关系,这与孔子仁学思想的最终目的相吻合。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还超越了国界。

可以说,儒家思想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孔子“仁”思想的阐释:(一)仁: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把他认为人类有价值的内在道德自觉都包涵在仁之内,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内容。

具体讲,“仁者爱人”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包涵着内在的理性化的情感意志不断升华的三个层次的境界:⑴爱自己,即对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的和精神的)价值的肯定、尊重和珍爱。

⑵爱亲人,即以孝悌为本对家庭亲人的挚爱。

⑶“泛爱众而亲仁”,即对芸芸众生有等差的博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内圣”即自我仁的修养,到家庭仁的体现,再扩大到“外王”行仁于天下的进程,无不贯穿着孔子由内向外不断升华的“爱人”精神。

(二)修己:为仁由己“仁”的获得,关键是“修己”,“修己”是为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致力于仁的修养,固然要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但起根本作用的是内因,“为仁由己”在于个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修己获仁不是受他人强制的,而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⑴修己成仁的前提是立志行仁。

有了“志于仁”的强烈的道德精神,就会把理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的感性欲求和自觉行为,同时,使人们在践行“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

⑵致力于仁,就要把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选择落实到道德行动上。

能否成为仁人君子,关键在于他是否致力于去践行。

能在急遽变革和颠沛困顿中经受住考验,时时与仁同在,事事依仁而行。

⑶修己以敬。

对待事物,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就能把事办好。

⑷“修己”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只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自觉地以仁为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更新。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解读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解读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

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使用过“人二”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

《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几层:(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

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所以《论语》是一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

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

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

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

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仁学的提出是孔子最重要的思想贡献,仁学不但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也是从孔子到孟子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核心,并且在整个儒学史乃至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于给传统的民族思想打上了它的鲜明烙印。

一、仁学的基本内涵孔子以前仁的观念虽然有所发展,但内容上仍表现为零碎的思想碎片,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专门之学。

孔子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对仁做了阐释,初步建立了一门颇具特色的仁学,奠定了整个儒家学派的思想基础。

孔子的仁学,既对以前的思想有所吸收利用,又有新的创造。

大致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血缘关系范围内的“爱亲”“爱亲”是仁的最基本的规定,指在一定血缘关系范围内人们的相亲相爱。

《国语·晋语》:“为忍者,爱亲之谓仁。

”《孟子·告子下》:“亲亲,仁也。

”《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说文》则直接把仁定义为“亲也”。

血缘亲情一方面为人爱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另一方面也赋予仁爱以某种等级性和狭隘性。

孔子提倡的孝悌,孝只发生在父子之间,以直接的纵向血缘关系为基础;悌只发生在兄弟之间,以直接的横向血缘关系为基础。

虽然孝悌的重心都在父兄方面,要求子弟的付出远远大于父兄的付出,呈现事实上的不平等性,但是这凭借纯粹的血缘理由发生的,因而能够大体上为人们接受,是孔子顺应时代的一个表现。

然而另一方面,孔子又把纯粹的血缘理由置于一个不适当的位置,予以过分强调。

《论语·子路》有一则关于“直”的对话: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其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说明在孔子的心中,血缘领域是道德的“特区”,社会公共道德只适用于地域领域,不适用于血缘领域。

(二)“四海之美皆兄弟”的“爱人”仁并不仅仅局限于血缘领域,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从“爱亲”向“爱人”发展的倾向。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

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使用过“人二”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

《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几层:(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

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所以《论语》是一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

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

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

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

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

孔子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现实意义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现实意义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孔子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思想对社会治理的启示1. 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强调人的仁爱之心,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这一思想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孔子的“君子”观念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

这一观念对于培养优秀的政治领导者和社会精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 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提出了“中庸”思想,主张遵循恰当的中间道路,避免走极端。

这一思想对于社会治理的平衡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 孔子的“学以致用”观念孔子提倡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应用。

这一观念对于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这一原则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3. 孔子的“兴学治国”思想孔子认为教育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他提出了“兴学治国”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 孔子的“弟子规范”教育方法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他提出了“弟子规范”教育方法。

这一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

三、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1. 孔子思想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孔子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2. 孔子思想对于领导者的启示孔子的思想对于培养优秀的领导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引领社会的发展。

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和价值

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和价值

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和价值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虽然诞生于春秋时代,但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仁、礼、义、智、信五个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仁。

仁是指关怀他人、以人为本、尊重生命。

孔子认为,人人都应该具备仁的品质,这是人之为人的最高境界。

而礼、义、智、信则是实现仁的手段,是培养仁德的途径。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

二、孔子思想的实践意义孔子的思想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孔子注重教育,强调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

他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鼓励人们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

他还强调“以德服人”,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和品德来影响他人,才能真正获得尊重和信任。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的标准。

君子所具备的品质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方面。

君子不仅要具备这些品质,还要充分发挥这些品质的作用,使自己成为道德的楷模,影响社会和他人。

这种标准不仅适用于个人,也可以成为组织和机构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孔子思想的意义。

三、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对于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孔子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孔子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中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互相理解和信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的“仁”可以把我们带回到人本主义的基本原则,关注他人和社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其次,孔子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感到自我价值的走向和社会责任的担当之间的矛盾。

孔子思想提出的君子标准,可以为现代人聚焦真正的价值追求,用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使自己成为有益的社会成员。

孔子的仁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的仁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的仁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一、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仁”的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孔子的仁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仁的概念及其内涵1. 仁的定义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即对他人充满爱心和关怀。

仁是一种道德情感,是对他人关怀和尊重的表现。

2. 仁的内涵(1)爱人:对他人充满爱心和关怀;(2)恕己:不以自我为中心,能够容忍自己的缺点和错误;(3)修身:通过修炼自身,发扬道德美德;(4)治国:通过实践仁政,维护社会秩序。

三、孔子的仁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1. 社会道德建设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社会道德水平逐渐下降。

孔子提出了“以礼治国”的思想,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仁是一种道德情感,可以激发人们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孔子的仁也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是一个组织体系,需要良好的内部关系和合作精神才能够顺利运转。

仁可以培养员工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尊重,增强团队凝聚力。

3. 教育理念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孔子的仁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尊重,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孔子的仁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1.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孔子的仁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增强社会和谐稳定。

2. 增强企业竞争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团队凝聚力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孔子的仁可以培养员工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尊重,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3. 培养良好公民孔子的仁是一种道德情感,可以培养人们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在当今社会中,需要培养良好公民,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五、结论孔子的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在当今社会中具有广泛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论语》一书作为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编写而成,主要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论及儒家思想,最核心的当属“仁”。

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说儒学即是仁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仁学的内涵也不断丰富。

无论是对自身修养的提升,还是对社会秩序的构建,仁学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仁的理论基础出发,浅析仁的基本内涵,探寻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古往今来,各种思想层出不穷,各家学说不断交替。

虽然孔子离我们已经相隔千百年的历史,可是其思想仍在我们身边,仍被世人探讨遵循。

这也说明其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实际意义和现实价值。

而其思想中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则是“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其蕴含的精神内涵更为丰富,小到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处事原则,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政治智慧和安邦准则,指引着我们前进和发展。

一、仁的基本内涵《论语》一书中还有很多章节提到了仁德问题。

仁德是一个仁人所该拥有的德行,是一个人所要追求的品德。

它不必特别高深,不是晦涩难懂,更不是难以实现,他应该是生活中最真实,最有激励和促进作用的一种品德。

有仁德的人必定安于仁,而聪明的人可以利用仁。

仁还是一种品行,一种内在道德,能爱己爱人,能始终践行。

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孔子强调的爱人当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孝悌之爱和“泛爱众”。

仁的基础在于孝悌,而孝悌本身就是一种爱人的体现。

古往今来我们都强调孝敬父母,因为这是为人之根本所在。

作为子女我们理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嗷嗷待哺到长大成人,父母所付出的是最艰辛的,但从没有一句怨言。

而一个人懂得孝悌之爱也是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了人,一直践行则是向着仁靠近了。

孔子十分看重孝悌,在《论语·阳货》中记载到,宰我问孔子守孝三年太长可否改为一年,而孔子则说宰我不仁。

儿女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脱离父母怀抱,给父母守孝三年则是为了报答养育之恩。

可以看出仁的内涵中必然有孝悌之爱。

孔子的仁对当今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仁对当今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仁对当今社会的作用孔子关于仁的论述是克己复礼为仁。

意思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

(一)对国民素质的提升起到基础作用在当代中国,孔子的“仁学思想十分自然地存在于国人的身上,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不得不面对个人价值规范缺失、信仰真空的尴尬局面。

经过现代社会的转换,孔子"仁”学思想能够在解决现代中国人的信仰失衡、建立理想人格世界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仁”学的重拾,让我们能更加准确地掌握传统文化的全面思想,并与当代社会发展现状结合起来,让大众群体自觉认知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对国民素质的提升起到基础性作用,同时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大业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二)对于社会和谐起到协调作用“仁”学思想之实行不仅对个人的国民素质起到基础作用,而且对他人、对社会亦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

“仁”学思想对社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息乱,利于国家统治稳定,使国家走向富强之路。

而通过对“仁”的研究发掘,有利于重建社会道德,这对于消解现代化带来的各种危机,重建国人的精神家园,解决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孔子仁学思想中的精华也不啻是一剂良药,对国民素质的提升与传统文化的复兴大业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社会的和谐起到协调的作用。

(三)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沧桑,饱含智慧,这对当前社会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于当代社会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国家之大势所趋。

国家重视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认同亦是愈来愈肯定孔子的“仁”学思想亦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故重拾孔子其思想亦是复兴传统文化的助力之一。

此举对于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洗礼,对于民族自尊心增强和自信心的提高,并使中国屹立于世界舞台不动摇,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孔子,字丘,名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关于孔子,其实不必做太多介绍,因为孔子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格局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统治,他的思想甚至对于中国周围的日本、韩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传统文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仁学思想,礼制思想和认识论思想1。

而其中,“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学也就是孔子哲学思想的主要部分。

“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奠定了孔子思想的理论基础,“仁”在篇幅仅万余字的《论语》中,“仁”出现百次之多,这也反映了仁在孔子的思想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孔子的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2。

在我看来,“仁”的目的在于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概括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和睦、友爱。

孔子希望通过“仁”,来缓和社会的矛盾,巩固等级名分制度,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仁”在社会中,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

从“仁”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最早出自《孟子》中“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

”3“仁者爱人”的意思就是要求人们要尊敬、关爱他人,要互帮互助。

《论语》中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这就充分体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如果自己想要立足,也就要让别人也能立足,自己想通达就要使别人也通达,做人不能只顾着自己,也要为他人着想。

“入则孝,出则悌”出自《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其实很好理解,就是要求人们孝顺父母,尊爱兄长。

最后是“泛爱众”,即对于众,都要有仁爱之心,不论是认识的人还是陌生人。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oc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oc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

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使用过“人二”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

《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几层:(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

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所以《论语》是一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

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

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

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

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

孔子仁的现实意义_孔子仁的思想概述

孔子仁的现实意义_孔子仁的思想概述

孔子仁的现实意义_孔子仁的思想概述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孔子的仁的思想在现今社会有什么参考意义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仁的现实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仁的现实意义孔老夫子的仁学,对当代有什么价值意义,或是实用价值,就是往人上活,这是孔老夫子指出的人生道路,活成人,才能活出人的尊严来,体验到人生的情趣,才能实现人生的根本意义和价值。

这就是孔子的仁学对我们当代人的实用价值和现代意义。

只有往人上活,才能活出人的尊严,才能体验到人生的情趣,才能实现人生的根本意义。

拿夫妻来说,丈夫走正确的夫道,妻子走正确的妇道,各尽各的职责,真诚相爱,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夫妻情感,夫妻的真情,反之,都讲各自的权利,男的在外面撒欢找,女的也自由开放,这样的夫妻,注定一辈子也不会体验真正的夫妻情义。

兄弟之间要兄良弟悌,当哥哥的要善待弟弟,弟弟要敬让哥哥,才会体验到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

否则就认得钱,为了爹妈留下的几间房,吵吵嚷嚷,甚至闹上法庭,钱有了房子有了,可兄弟的血缘手足之情却没了。

朋友之间要真诚相待,“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醇”,按照非正道去交朋友,以利益为核心为标准,一辈子也交不下真正的朋友,患难之时,也就别指望有真正的朋友帮你的忙。

像管仲和鲍叔牙那样的友谊,是千古佳话,管仲说,我和鲍叔牙一起当兵,一交火我就往后撤,但鲍叔牙不说我胆小,说我家中有个老妈,他要死了老妈谁照顾?我和鲍叔牙一起经商做买卖,每回分利润我都多拿,鲍叔牙从不怪我,说我家困难,多拿应当,人若交了这样的朋友,不是感情与精神上莫大的享受吗?今天的人为了经商分利不均,有多少打的不可开交?反过来,管仲临没之前,齐桓公问谁可接替他,管仲并没有趁机拉鲍叔牙一把,而是说,他不行,是因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太认真了,就总看到别人的毛病,就不能团结其他的人,鲍叔牙就是太认真了,所以管仲说他不能胜任。

按今天的话说这还叫朋友吗?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孔子仁学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孔子仁学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孔子仁学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全部丰富性特征几乎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理解和说明。

孔子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和问题,对“仁”所作的规定和解释是不同的.不可否认,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正因为如此,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和重新解读,对于促进我们今天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便具有了某些积极的支撑意义。

仁,不是现在所理解的仁慈、仁义或者某种单一的品德。

在孔子眼中仁是在道德层次对世人上提出的一种要求,是所有美好品质的集合和总称。

恭敬谦卑,推己及人,任劳任怨,严于律己,坚毅刚强,敦厚坦诚,心怀仁慈,关爱他人,庄重诚实,勤敏智慧,先人后己,淡泊名利。

在论语里这些素质综合起来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仁”。

一、“爱人”是“仁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准则,这对现代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物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所谓“爱人”,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趋、相合。

孔子主张的“爱人”不仅要关爱与自己亲近的人,而且要关爱社会上所有的人,正如孔子要求弟子们所做的那样:“沉爱众,而亲仁”。

这是一种普泛化的爱,既要求普通民众之间相互关爱,更侧重于要求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关爱。

二、孔子仁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孔子仁学思想中的待人之仁,建立在尊重别人的人格、权利、价值、尊严甚至亲情等人道主义基础之上,贯穿着人人互爱的仁爱精神,体现了孔子仁学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由“孝梯”而“泛爱众”,这是孔子仁学人文关怀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仁学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1。

对个人的意义现在的社会状态是物质生活的发展超过了精神生活的发展,于是大部分个人即大众的品味或乐趣只能来自观点鲜明的少数人,只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仁的思想讲求内省自律,要求修身养性,是对精神世界的丰富.仁的思想就是在心灵还在的前提下滋养之,令其纯净健康地生长.2. 对社会的意义仁的有一个基本观点是“爱人",我们可以理解为爱所有人。

孔子仁学思想及意义总结

孔子仁学思想及意义总结

孔子仁学思想及意义总结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思想”或“仁学思想”。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详细总结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可以说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学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和谐社会。

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人心中本具有良善之性,只要通过修身养性和教化引导,人即可发展出仁爱之心。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仁爱,亲近人民,关心他人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根本原则,人应该具备道德操守和良好的品德。

他提出“君子六艺”,即礼仪、音乐、射、御、书、数,通过这些方法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感和修养。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言行合一,做到以德治国、以仁化人。

孔子的仁学思想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教育三纲五常”的理念,即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道德规范,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造就君子的重要途径,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智慧和品德,实现社会的进步。

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社会秩序的建立和政治的稳定需要依靠仁爱之心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他强调君主应以身作则,实行仁政,为人民树立榜样。

他认为,只有通过依法治国和尊重人民的权益,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进步。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孔子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这在社会中推动了互助合作和和谐发展。

其次,孔子注重道德的培养,强调个人修身养性和社会道德规范,这对于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孔子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培养人才和造就君子,这对于提高社会整体素质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

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使用过“人二”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

《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几层:(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

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所以《论语》是一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

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

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

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

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

在孔子那里,个人不是向外寻求相对他人(物)的自由,而是向内寻求相对于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独立和道德的自主。

人只有实现在道德上的自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理由,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把孔子的道德主张称为“道德个人主义”。

由孔子仁学所开出的道德自律,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自律是存在着根本差异的,因为西方的道德自律是一种上帝绝对命令的内化,而仁学的道德自律完全由自己的本心开出,所以仁学对人们道德觉悟的要求似乎更高。

(3)“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

孔子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还是那种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勇于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实践家。

为了实现其政治抱负,他需要培养一批不但能够理解并拥护他的政治主张,而且愿终生为之奋斗的“志士仁人”。

为此,他“有教无类”,以教为业,以“六艺”授人,且整理国故,“删正六经”,开了中国教育与学术民间化的先河。

孔子所要培养的,是那些能够按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去改造社会,匡扶正义,营造社会仁爱精神的济世之才。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那种具有“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人格情操,同时又具有为实现“天下归仁”而奋斗的“志士”,这些被称之为“君子”的志士们“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4)“仁”是一种人生修为之方法。

孔子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微子》);仁人君子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

要求君子须以诚信待人,以恭敬律己。

同时还必须摆脱物欲的束缚,故“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于是“饭疏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贤哉,回也!二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这种视富贵如浮云,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视眼前功名利禄如粪土的人生态度,便是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超脱,从而也是对世俗人生的超脱。

只有通过心志的修炼,才有可能达到这种超脱。

这种心志的修炼必须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通过践仁、履仁的工夫,这种践仁、履仁便是一种人格情操和精神品质的培养过程。

(5)“仁”又是一种人生境界。

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其门下弟子,“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但均“不知其仁也”(《公冶长》)。

连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只能是“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甚至对自己也是“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对于孔子来说,“圣与仁”乃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值得付出毕生的努力去争取实现的人生目标,是人生命航程中的一座灯塔,是能够赋予人的生命以价值,从而烛照其通向生命辉煌的价值之源、理想之光。

所以只有象“微子去,箕子为奴,比干谏而死”那样,创造了人生辉煌的人,才有资格享受仁人的盛誉。

而类似管仲那样“不知礼”的人,因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枉矣!”那也是一种生命的辉煌,所以孔子仍称赞其“如其仁,如其仁”(《宪问》)。

这里孔子以外在事功作为评价“圣与仁”的标准,这与“得道”、“成佛”者们以个人的生命体验为依据是完全不同的。

二、孔子仁人君子教育的历史意义(l)变世袭贵族为道德贵族。

许悼云《西周史》指出:“周代铜器铭文中,凡册命之辞几乎一定包括继承祖先的职位一语,这表明周代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世官制’,即官僚之职位采取世袭制。

大约西周在天下安定以后,王朝的政府就开始制度化,世袭制度给周人贵族以充分共享政权的机会。

到西周中晚期,由于政府事务日繁,单由贵族中若干高级人员治理已经变得不可能,于是便在行政系统外派生出了幕僚组织,寮友人员的使用采取选任的办法,这为后来行政官吏的选任制开辟了道路”。

“君子”可能最先就是指这些行政官吏,但孔子释“君子”却把传统中对君的“德”之要求下移至君子,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学而》);“君子贞而不谅”(《泰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等。

正如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先生所发现的那样:孔子是想通过他的“仁人君子”教育而造就一种新的“贵族官僚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不是由出身好、有财富的贵族,而是由有德行、有能力的新贵族去从事管理”(1)。

孔子以德行释君子,就是要通过道德精英的培养,来实现其由旧的氏族贵族的官僚制度向新的、以道德精英为主体的官僚体制的转变,从而实现其“天下归仁”的社会政治理想。

(2)变血而优则仕为学而优则仕。

世袭贵族的官僚制度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是血而优则仕。

社会以血统的贵贱,作为是否授予政治权力的最根本条件。

这样虽然公共权力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的分配是不公正的,但是从可操作意义上看,它是最简单易行的,从而减少了人们对公共权力争夺的可能性。

但是转变成“道德贵族制”后,人们道德修养的优劣变成为能否授予公共权力的最根本条件,这样在文化上建立起道德评价机制就变得十分必要。

道德贵族制使得公共权力对社会所有人开放,提高了社会的公正性,但却增加了社会管理机制运作的难度。

孔子不仅通过释“君子”为公共权力的授予确立了道德标准,同时还通过倡导“荐贤举才”来为道德贵族制度的确立规定政治程序。

孔子的这一思想被其弟子子夏准确地表达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其含义为:只有那些在道德品质、智慧学识和办事能力等诸方面都被评价为优的人,才有资格为仕从政; 同时为官行政者也必须以学习做人和不断获取新知识以提高其行政能力为其要务。

顾立雅指出:“在《论语》中,孔子反复强调了完全以德行和才干作为基础来挑选和提拔官员的重要性。

因此,尽管在他死后的几个世纪才采用了受人欢迎的科举取仕的甚至最早形式,但毋庸置疑,是孔子构想了它的目标,而他在这个问题上的声言肯定有助于它的建立”。

(3)以“王道”理想范导中国政治文化。

孔子言:“‘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也!”(《子路》)“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颜渊》)这些都透射出一种浓重的人道精神。

孔子厌恶那种以实施暴力为手段来维持其统治的“霸道”政治,而期待的是“善人为邦”,即所谓:“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尧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

孔子向往文王、周公行政时代所营造出的那种社会和谐,他认为那种社会和谐是由于“仁人行政”所造成的,孔子的这种社会政治理想后来被孟子表达为“王道政治”的政治理念。

虽然孔子所倡导的以文人行政和精神贵族行政为主要特点的“王道政治”的主张,在当时并不能被当世的统治者们所理解和接受,但他却在观念上对中国后来的政治文化的演进,起到了范导的作用。

对此,顾立雅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孔子认为,国家是一项协作事业,其中所有的人,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必须参与对其目标的理解,并享受其福利。

因此统治者不必用消极的惩罚,而应该用积极的典范作用;不需要以强制的方式禁止人民做什么,而应当以教育的方式告诉人民应该做什么;所以国家不应该是以警察为主体的压迫机构,而应当是以协调各种利益为目标的协作组织;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不应该是不同利益共同体之间的利益对抗,而应该是在相互调整以达于对共同利益目标基础上的相互理解和相互适应②。

顾立雅先生的诊释虽已注人太多的西方人文化背景下的理解,但其观点仍十分具有启发性。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三、孔子“仁”思想的现代意义经过了近一个半世纪劫难和屈辱之后,在千年更替的世纪之交,一缕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终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地平线上升起。

沉睡雄狮的觉醒和东方巨龙的腾飞,也许不再只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美好梦想。

民族复兴必须以民富国强为前提,但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只有继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明,才足以使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获得应有的尊严和地位。

因此我们必须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孔子“仁”思想对我们今天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范导意义,大致当有以下几个方面:(l)可以范导我们建设一种新型经济伦理。

现代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承认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自利”的,经常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为行为动机的“理性”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