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视听语言课教学方法杨超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掌握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视听语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视听语言的定义与特征视听元素:画面、声音、剪辑、摄影、表演等视听语言的应用与创作方法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视听语言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视听语言进行创作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视听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二章:画面语言2.1 教学目标掌握画面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画面语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画面语言进行故事叙述与情感表达2.2 教学内容画面语言的定义与特征画面元素:镜头、构图、色彩、光线等画面语言的应用与创作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画面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画面语言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画面语言进行创作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画面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画面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三章:声音语言3.1 教学目标掌握声音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声音语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声音语言进行故事叙述与情感表达3.2 教学内容声音语言的定义与特征声音元素:对话、旁白、音效、音乐等声音语言的应用与创作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声音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声音语言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声音语言进行创作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声音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声音语言创作的成果第四章:剪辑语言4.1 教学目标掌握剪辑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剪辑语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剪辑语言进行故事叙述与情感表达4.2 教学内容剪辑语言的定义与特征剪辑元素:镜头切换、剪辑节奏、蒙太奇等剪辑语言的应用与创作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剪辑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剪辑语言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剪辑语言进行创作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剪辑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剪辑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五章:摄影与表演5.1 教学目标掌握摄影与表演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摄影与表演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摄影与表演进行故事叙述与情感表达5.2 教学内容摄影与表演的定义与特征摄影元素:摄影机运动、镜头角度、景别等表演元素:演员表演、角色塑造、情感表达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摄影与表演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摄影与表演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摄影与表演进行创作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摄影与表演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摄影与表演创作的成果第六章:视听语言与叙事技巧6.1 教学目标理解视听语言在叙事中的作用掌握叙事技巧,包括故事结构、角色塑造、情节推进等学会运用视听语言创造紧张、悬念和情感共鸣6.2 教学内容叙事元素:故事、角色、情节、冲突等视听语言与叙事的关系:如何通过视听元素推动故事发展经典叙事技巧分析:如闪回、倒叙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叙事元素和视听语言的关系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叙事技巧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叙事技巧进行创作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叙事技巧和视听语言的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叙事技巧和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七章:视听语言与主题表达7.1 教学目标理解视听语言在主题表达中的作用掌握通过视听元素传达主题的方法学会运用视听语言深化观众对主题的理解7.2 教学内容主题表达的重要性视听元素与主题的结合:如色彩、音乐、镜头等经典影片主题表达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主题表达的重要性和视听元素的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主题表达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视听语言表达主题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主题表达和视听语言的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主题表达和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八章:视听语言与风格塑造8.1 教学目标理解视听语言在风格塑造中的作用掌握通过视听元素塑造独特风格的方法学会运用视听语言体现个人风格8.2 教学内容风格的概念与重要性视听元素与风格的结合:如剪辑风格、摄影风格、音乐风格等经典影片风格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风格的概念和视听元素的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风格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视听语言塑造风格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风格塑造和视听语言的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风格塑造和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九章:视听语言与新媒体技术9.1 教学目标理解视听语言在新媒体中的作用掌握新媒体技术对视听语言的影响学会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展视听语言的表现力9.2 教学内容新媒体概述:互联网、移动终端、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与视听语言的结合:如交互式视频、360度视频等新媒体视听语言创作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媒体的概念和技术案例分析法:分析新媒体视听语言创作案例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作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新媒体技术和视听语言的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和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十章:综合创作与实践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视听语言知识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学会评价和修改自己的作品10.2 教学内容创作流程:构思、策划、拍摄、剪辑等创作要求: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等作品评价与修改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创作流程和要求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作品的特点实践演练法:让学生进行综合创作实践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创作流程和要求的理解能力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作品的创意、艺术性和技术水平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设计:教案中的每个章节都包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涵盖了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元素及其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视听语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视听语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简介《视听语言》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多媒体时代结合动态画面语言和声画关系、影视理论等基础知识综合的现代艺术课程。
本课程通过系统阐述动画视听语言的各构成要素,从镜头、构图、景别、角度、运动、轴线、场面调度、剪辑、声音等不同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视听语言在影视动画中的主要特点与常用表现手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视听语言概念,拓展其艺术思维空间。
二、教学目标(一)本讲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通过这门课程,了解视听语言中景别的概念与功能,在结合应用案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勇于挑战自我,掌握自己人生。
2.在掌握专业知识概念的同时,提升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具有发现、辨析、质疑、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问题,培养审美观念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交流、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
3.通过景别的应用与案例内容结合,从视频主题入手在内容与核心思想上加强学生的自主习意识和自我管理。
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上,通过案例为例,提升个人修养,远离偏见、歧视,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保持真诚善良正直、坚守正确的价值观,掌握自己人生。
(二)案例如何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通过对《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不同景别对角色表现的差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影视剧中景别的概念与用法,提升对故事剧情创造、改编的理解力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案例《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镜头变化带动场景与氛围的变化,帮助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民族精神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爱祖国繁荣昌盛。
2.通过案例《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镜头变化带动角色的表情与肢体表现表现,认识如何以善良和坚定的自我来面对偏见、歧视,守住自我,掌握自己人生,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意志品质。
3.通过案例《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角色台词与剧情的转变强调主题思想,认识如何以善良和坚定的自我来面对偏见、歧视,守住自我,改变自己人生,个人品德——顽强拼搏。
本科《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本科《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摘要】本篇文章探讨了本科《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首先介绍了背景和研究目的,接着阐述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改革策略和方法。
文章详细描述了实践探索的过程,并展示了实践成果。
最后分析了改革的影响与启示。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所讨论的实践探索,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并以结语结束全文。
本文通过实践探索,为《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本科《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背景介绍、研究目的、必要性、策略和方法、过程、成果展示、影响与启示、总结、展望未来、结语。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为了解决当前视听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次研究旨在探索本科《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以期能够更好地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效益。
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教学现状和学生需求,结合国内外教育前沿理念和技术手段,探讨如何创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从而提升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实用性。
本研究将以实践探索为主线,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本科《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本科《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视听语言能力和素养,促进他们的综合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1. 理解当前《视听语言》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为进一步的改革提供依据;2. 探索符合本科课程特点的教学改革策略和方法,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实用性;3. 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为其他院校的《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4. 借鉴国内外相关教学改革案例,结合本科《视听语言》课程的具体情况,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语言交际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通过本研究的实践探索,旨在为推动《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促进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推动本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
《视听语言与视频剪辑》教学标准(含课程思政)
《视听语言与视频剪辑》教学标准一、课程性质该课程是建筑表现与动画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包括两个内容——视听语言与视频剪辑与动画概论,通过全面、系统地讲授视听语言与视频剪辑在影视动画中的运用规律和表现技法,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视听语言与视频剪辑的基本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自觉运用到建筑动画制作中去。
课程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等融入教学过程中,结合自由平等、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引导学生从动画的性质与定义、艺术功能、起源与发展、工艺流程、学习方法与途径等方面探讨动画的基本规律,系统地了解动画艺术的概貌,为专业设计服务。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 掌握影视画面造型语言中影像的构图、景别、景深与焦距、角度、视点、照明、色彩等的特点和表现方法;2. 掌握镜头运动的主要形式(固定、运动、场面调度),镜头运动的创作方法,剪辑和蒙太奇,轴线与机位的作用和使用技巧;3. 理解影像中的音画关系,掌握影视声音中语言、音响、音乐三个主要部分的特点和在影视中的具体运用;4. 树立正确的视听语言与视频剪辑概念,拓展其艺术思维空间。
(二)能力目标1. 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有目的对影视作品进行“视”与“听”,掌握视听语言与视频剪辑在影视动画中的主要特点与常用表现手法;2. 能够运用镜头、构图、景别、角度、运动、轴线、场面调度、剪辑、声音等不同方面对影视作品进行深入分析;3. 能够将学习到的视听语言与视频剪辑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4.培养学生具备影视动画的剪辑能力和制作合成能力,并且熟悉使用音频视频处理软件进行视频处理与制作,能够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完成视频作品的剪辑合成。
(三)素质目标1.树立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创新意识,养成尊重宽容、团结协作和平等互助的合作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2.培养审美意识与工匠精神、培养责任意识与创新精神;3.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艺术修养;4.具有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5.具备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6.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7.养成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完成实训任务的自觉性。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视听语言学分:3计划学时:48适用专业:摄影摄像技术1.前言1.1课程性质《视听语言》课程是专业拓展课程,视听语言是对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影视专业类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剧本创作、镜头设计、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
也就是说,对其它课程来说,视听语言起着一个知识的支撑和勾连作用,有着广泛的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学好、学精了这一课程,就能为后续的技能课程产生很好的行动指导作用。
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影视镜头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
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
1.2设计思路依据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分析岗位所需职业能力、职业目标与职业要求,围绕职业工作需要的核心能力,突出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的特点,进行课程开发、设计、实施和考核。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掌握影视艺术创作中声画系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规律;建立起影视编导专业学习的脉络和结构,了解各门专业课程间的内在联系;最为重要的是建立视听思维,能运用视听语言进行表达。
本课程的学分为3,总学时为48学时,建议学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相应调整课时计划。
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视听语言》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掌握影视艺术创作中声画系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规律;建立起影视编导专业学习的脉络和结构,了解各门专业课程间的内在联系;最为重要的是建立视听思维,建立蒙太奇化的分镜头脚本构思能力、影视作品鉴赏能力,在熟练掌握视听表达的一般规律的同时,使学生在进行创作和表达时,可以从抽象的文字思维转换为声画结合具象的影视语言思维,在影视创作过程中前期能写出有画面感的用镜头语言来表达的剧本、分镜头本,拍摄过程中具备准确落实视听语言要求,在后期剪辑过程中,运用视听语言思维进行影视作品的内容表达。
影视视听语言技能 教案
影视视听语言技能教案1. 引言影视视听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有趣且有效的方式。
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和其他影视作品,研究者可以提高他们的听力、口语和理解能力。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影视视听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
2.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使他们能够理解并听懂影视作品中的对话和对白。
- 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流利地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
-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影视作品中的情节和上下文。
3. 教学方法3.1 观看影视作品学生将观看选定的电影、电视剧或其他影视作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研究目标选择适当的影视作品。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观看,也可以在家中自行观看。
3.2 视听练学生将参与各种视听练,以提高他们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这些练可以包括:- 听取片段并回答问题- 跟读对话并模仿演员的语调和语气- 分析对话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3.3 语言讨论学生将进行讨论和辩论,以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师将提供话题和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并通过影视作品中的情节和对话进行讨论。
4. 教学评估学生的语言技能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对影视作品中情节和对白的理解- 视听练的成绩5. 教学资源教师将提供以下资源进行教学:- 选定的影视作品- 视听练材料- 语言讨论的话题和问题6. 教学计划以下是本教案的教学计划:- 第一周:介绍教案目标和方法,学生选择并观看影视作品。
- 第二周:进行视听练,包括听取片段并回答问题。
- 第三周:进行口语练,学生模仿演员的语调和语气。
- 第四周:进行语言讨论,学生讨论影视作品中的话题和问题。
- 第五周:进行教学评估,评估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情况。
7.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提高他们的视听语言技能。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有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听力、口语和理解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大纲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修订)人:李序制定(修订)时间:2011年8月所在单位:传播与经贸系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视听语言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视觉心理形成机制、视听语言的特点、视觉思维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1) 视听语言的发展和地位;(2) 视觉心理的形成机制:人的视听感知特性在影视中的运用;(3) 视听语言的特点;(4) 视觉思维的形成。
教学要求了解:视听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理解:视觉心理的形成机制。
掌握:视听语言的特点:记录本性和幻觉性;视觉思维:形象元素间的组合关系带来视觉语言的表意。
第二章画面造型语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画面造型语言各元素的概念、内容和应用规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是整个视听语言教学的重点章节,其各个元素均为教学重点。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1) 景别:景别的划分、各景别的画面造型特点以及叙事表现功能;(2) 景深:景深控制、长焦、中焦、短焦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及影视应用;(3) 构图和角度:构图三任务、构图法则、构图的象征意义。
角度的类型、各自的画面造型特点以及叙事表现功能;(4) 色彩和光线: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的情绪、色彩控制手段;光线的分类(光位和光性)、不同光位与光性的画面造型功能;(5) 视点:视点的分类及其功能。
教学要求了解:画面造型语言各个元素的概念和内容;画面造型元素对于视听语言叙事和表意的作用。
理解:景别划分与选取;不同景深的画面造型特点;构图在叙事、表意和象征三大任务上的重要作用;角度的叙事表现功能;色彩和光线的情绪暗示;视点的分类及其功能。
掌握:景深控制;构图法则:平衡法则(绝对平衡和重力平衡)以及对待法则的态度;色彩控制:色彩体系的建立、基调色与重点色的处理;光线控制:光线的造型能力、三点布光法;视点:客观视点、主观视点、导演视点。
《视听语言B》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视听语言B》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2 (理论32)总学分数:2课程性质: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影视艺术和影视制作类专业的重要专业理论课程,内容包括艺术传播语言的比较,影视传播的感知属性,视听语言的造型属性、时空结构特点及其在影视传播和制作中的运用。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视听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传播语言,通过许多连续的和不连续的画面和声音组合在一起,到达叙事和审美的要求,表达了影视传播传情达意的特有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视听语言的知识。
在学生掌握电视创作与制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深化对影视艺术的本体与视听语言内核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影视传播规律的理解及其在影视制作和分析中的系统运用能力。
本课程要求将学习的理论与先前学过的影视制作的相关课程相联系,与影视作品分析相联系,认真读解,灵活应用,并在今后的影视创作中不断积累,不断深化。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无四、教学时数分配:理论:32 实验:0 上机:0 其它:0五、其它工程:六、有关说明:1、教学和考核方式:本课程属于考查课,考核方式为开卷开卷,平时作业成绩40%,期末课堂考核60%。
2、习题:空间的时间化结构过程的空间化结构时序结构设计多要素结构设计场面描写设计心理描写设计3、能力培养要求:本课程要求将视听语言基本利禄、基本方法与先前学过的影视制作的相关课程相联系, 与影视作品分析相联系,认真理解,灵活应用,并在今后的影视创作中不断积累,不断深化。
4、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电视栏目筹划与编导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影视文学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媒介伦理学5、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1)教材:《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宋杰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主要参考书目:①《银幕的造型世界》查希里扬中国电影出版社②《认识电影》贾内梯中国电影出版社;③《电影剪辑技巧》莱兹中国电影出版社④《为银幕写作》汪流中国电影出版社⑤《蒙太奇论》艾森斯坦中国电影出版社;。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影视创作中的重要性。
2. 掌握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包括画面、声音、剪辑等。
3. 理解视听语言与传统语言的区别及其表达力。
1.2 教学内容1. 视听语言的定义与特点2. 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3. 视听语言与传统语言的比较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语言运用。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一段影视作品片段,引发学生对视听语言的思考。
2. 讲解概念:详细讲解视听语言的定义、特点及其基本元素。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语言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其表达力。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视听语言的认识和感悟,互相交流。
第二章:画面语言2.1 教学目标1. 掌握画面语言的基本元素,包括画面构图、色彩、光影等。
2. 了解画面语言的表达力及其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1. 画面语言的基本元素2. 画面语言的表达力3. 画面语言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画面语言的基本元素和表达力。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视作品中的画面语言运用。
2.4 教学步骤1. 回顾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引入画面语言的话题。
2. 讲解画面语言的基本元素,包括画面构图、色彩、光影等。
3. 分析经典影视作品中的画面语言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其表达力。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画面语言的认识和感悟,互相交流。
第三章:声音语言3.1 教学目标1. 掌握声音语言的基本元素,包括音乐、对话、音效等。
2. 了解声音语言的表达力及其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1. 声音语言的基本元素2. 声音语言的表达力3. 声音语言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声音语言的基本元素和表达力。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视作品中的声音语言运用。
《视听语言Ⅰ》课程教学大纲
《视听语言Ⅰ》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 62412110课程名称:视听语言Ⅰ英文名称:Audio-visual language 1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总学时: 48 讲课学时:24 实训学时:24学分: 3适用对象: 艺术设计专业(数码艺术方向)先修课程:素描、色彩、速写、数码艺术概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为大学本科教育影视、动画、摄影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为相关专业学生以后进行各类影视创作提供影视语言的基础理论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影电视包括视觉、听觉、动觉方面的特殊表达语言,以及其特殊的叙事方式语言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构成方式,学会通过解读影视内涵,把握影视创作中的表述方式和基本程序,掌握影视分析的方式和要求、分镜头剧本创作的方法和要求,学会使用影视语言的主题表达,并为今后的影视创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与实例分析结合,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视觉、听觉方面的特殊表达语言,以及其特殊的叙事方式,一方面培养学生解读分析好的影视作品的能力。
此外本课程用大量的影视作品为教学实例来培养学生对视听艺术的认知达到专业化。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概论一影视艺术的历史与性质二影视的语言与意义第二章:认识影视语言的“媒材”一媒材的概念二影视媒材的发展三影视媒材的区别与语言差异第三章:影视语言的“分类”一画面的构成元素二摄影——影视画面的形成三声音第四章:影视语言的结构一蒙太奇语义的产生与发展二蒙太奇语义的定义与原理三蒙太奇的功能四蒙太奇的种类五剪辑第五章:影视语言的美学一逼真与假定二分解与组合三叙事与表意第六章:影视语言的接受一接受方式二实例分析四、实验环节1 观摩影片:进行景别分析练习。
2 转场作业:用15个连接镜头和5个穿插镜头叙述一个情节单元“告别”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思考题:①、选一段具有剪辑意识的电影剧本,谈如何理解剪辑应该体现在剧本阶段?②、剪辑主要包括哪些内容?③、剪辑在电影中有何作用?④、创作中如何处理剪辑元素?六、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采用理论讲解,实例分析,作品观摩几方面,学生作业质量反馈。
《视听语言》教案
《视听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和构成要素3. 学会分析和解构视听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技巧4. 提高学生运用视听语言进行创意表达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 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视觉和听觉元素的融合时间和空间的综合运用叙事和表意的结合2. 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视觉元素:画面、色彩、构图、摄影机运动等听觉元素:音乐、声音、对白、音效等3. 视听语言的构成要素剪辑:镜头切换、画面组合、节奏控制等摄影:角度、景别、光线、构图等音效:声音的运用和组合,氛围的营造等4. 视听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叙事手法:顺序、倒叙、闪回等表意手法:象征、隐喻、夸张等情感表达:音乐、画面、表演等手段的运用5. 视听语言的创作实践分析经典影片的视听语言运用学生短片创作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元素和构成要素,分析经典影片的视听语言运用。
2. 实践法:学生进行短片创作实践,运用所学视听语言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影片中的视听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分享创作心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短片创作:学生完成短片创作的质量和创新性。
3.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情况,对视听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资源1. 经典影片:用于分析和讲解视听语言的运用。
2. 教材:提供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元素和构成要素的知识。
3. 摄影机、麦克风等视听设备:用于学生短片创作实践。
4. 投影仪和屏幕:用于播放影片和展示学生作品。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结构:第1-4课时: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第5-8课时: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和构成要素第9-12课时:视听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第13-16课时:视听语言的创作实践七、教学步骤1. 引入阶段:通过播放一部经典影片片段,引发学生对视听语言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一、第1章:视听语言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视听语言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掌握视听语言在传达情感、叙事、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视听语言的定义与特点视听语言的发展历程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画面、声音、剪辑等)视听语言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案例分析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视听语言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基本元素。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语言运用。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视听语言在作品中的作用。
1.4 教学资源:教材:视听语言相关章节。
影视作品:经典电影、广告等案例。
课件:视听语言基本元素及应用案例。
1.5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提问等互动环节的情况。
作业:分析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语言运用。
考试:视听语言基础知识与案例分析。
二、第2章:画面与构图2.1 教学目标:了解画面与构图的概念及其在视听语言中的重要性。
掌握基本画面类型与构图原则。
分析优秀影视作品中的画面与构图运用。
2.2 教学内容:画面与构图的概念基本画面类型(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构图原则(对称、对比、平衡等)优秀影视作品中的画面与构图案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画面与构图的概念、基本画面类型及构图原则。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影视作品中的画面与构图运用。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拍摄并分析自己的作品。
2.4 教学资源:教材:画面与构图相关章节。
影视作品:经典电影、广告等案例。
摄影设备:用于学生实践拍摄。
课件:基本画面类型、构图原则及案例分析。
2.5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提问等互动环节的情况。
实践作品:学生拍摄并分析自己的作品。
三、第3章:声音与音乐3.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与音乐在视听语言中的作用及其分类。
掌握声音与音乐的基本要素及其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分析优秀影视作品中的声音与音乐运用。
3.2 教学内容:声音与音乐的概念及分类(对话、旁白、背景音乐等)声音与音乐的基本要素(音量、音调、节奏等)声音与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声音与音乐的概念、分类及基本要素。
《视听语言应用》课程标准
《视听语言应用》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媒体类影像与影视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设计基础》《摄影技术》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视听语言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摄像技术实务》《数字影音处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视听语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媒体类影像与影视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剪辑师工作岗位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影像与影视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剪辑师等岗位需求,围绕视听语言的关键能力,反映影像与影视工作的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视听语言元素为主线,设置模块和教学单元,将视听语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学习内容的顺序。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视听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将抽象的文字思维转换为声画结合具象的视听语言,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
1.了解视听元素选择的原则,理解视听语言组合的逻辑原则,掌握视听语言组合的技术原则。
2.掌握景别与运动匹配,掌握场景与转换的方法,理解叙事方式与结构,初步掌握画面与修辞的技巧。
3.理解影视节奏的种类,初步掌握影视节奏的调控理解视听语言的总体风格类型,掌握风格元素的使用。
4.形成稳定的专业思想和创新意识,具有安全、环保、生态理念,具有市场分析、风险防控和成本控制意识。
5.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严谨求实的职业品质。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视听语言课教学方法杨超
“视听语言”课是我国高等院校影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言是电视、电影的最基本的艺术手段,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影视剧评论还是剧本创作,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
因此,也可以说,视听语言是相关专业学习的一个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只有学好、学精这一课程,才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进行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视听语言”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视听语言就是电影的语言,是对影视艺术的表现方式所作的一种比喻。
它是通过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达信息的一种相对感性的语言。
因此,视听语言不同于其他的语言系统,它直接作用于受众的视听感官,以非常直观的形象来传递信息,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性。
将它称之为语言,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语法,“视听语言讲述影视作品的语言构成及一般语法规则,内容包括视听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则以及视听语言与影视艺术的关系等方面,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分析影视作品视听元素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相关概念与方法分析文本并进行创作的能力。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首先要学最基础的语言符号和元素,然后才能拼写单词,造句,撰文。
视听语言包括画面、声音和剪辑三个大的方面,而画面又包括构图、角度、光线、色彩、景别、运动等诸多元素,声音包括音乐、音响和人声。
“视听语言”课是高等院校影视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一门专业理论课,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影视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图像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
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从而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平台,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创作夯实基础。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主要以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通过“视听语言”课程的设置,在使学生熟练掌握视听表达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让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就建立起视觉思维的习惯,告别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字思维,从而写出具有画面感的剧本,而非“纯文字”的剧本。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读、研、写、演”创新型教学模式研究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读研写演”创新型教学模式研究阳海燕摘要:关键词:戏剧影视文学、“读研写演”、教学模式研究“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是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经过10年实践探索而形成的富有特色的生态情境式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以实践性极强的多层次阅读、多方位研究、多类别写作、多方式演示为基本环节,以多情境的审美体验为核心,构建起的开放、和谐、动态的教学系统,其把专业知识学习、思想品质教育、审美情趣体验、才艺技能训练融为一炉,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大加强了教和学的整体效益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效益。
对于青春飞扬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读研写演”创新型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其所有的聪明才智,在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样学生的学习得到了肯定,干劲更大;而且对于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等的综合能力也是一种训练,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社会竞争中去,得到社会的认可。
“读研写演”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非常重视教学生态系统的真实情境性和有机整体性。
它通过“读研写演”四个环节把教师和学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中文学科各专业教师协同指导、组织中文专业各年级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有针对性地观摩经典电影,在此基础上,学生以班级、小组或自由组合为单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课外对文学作品进行多方位、多形式的分析、讨论、品评、论辩,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再进行模仿、改编和创造,或通过采风重新创作,最后以话剧、音乐剧、舞蹈、诗歌朗诵等丰富多彩的舞台表演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艺术演绎,同时也把创作、改编、评论过程中的新思、新见物化为新的创作作品、评论文章、视像作品等。
其次,“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非常重视教学生态系统的动态交互性。
这种动态交互性集中地体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研究文学作品而形成的极为活跃的思想碰撞与交流。
从文本的研读到剧本的改编和演出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如何在有限的舞台和有限的时间内呈现文学作品的精华,这是最能考验人和激发人才干的。
拉片如何用视听语言构建悬念叙事,让观众一直想看下去?
拉片如何用视听语言构建悬念叙事,让观众一直想看下去?一部叙事婉约、情感细腻、影像唯美的电影《情书》。
在观影的过程中,一直有一股劲儿在吸引着观众,导演运用悬念叙事和视听语言的力量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心中或许早已经遗失的那一份初恋的美好。
一:影片的开局第一场这部影片是借用两个女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向我们展示故事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两个女主角之一的渡边博子的出场做为本片的开局为这个“寻找”的主题埋下了伏笔。
作为影片叙事体系中的一个绝对重要的人物,渡边博子的出场必须要带有强烈的“戏”,在这场2分57秒的戏里,没有一句台词和旁白,完全是依靠视听语言的力量开始了故事的建置。
镜头一:画面淡入景别:渡边博子的特写环境:雪地长度:24秒镜头二:博子起身打扫身上的雪景别:近景环境:雪地时间:几秒钟镜头三:切到博子的脸部镜头景别:特写环境:雪地时间:几秒钟镜头四:博子起身打扫身上的雪景别:近景环境:雪地时间:几秒钟镜头五:再切到表情镜头景别:特写环境:雪地时间:几秒钟镜头六:切换到手的特写景别:特写环境:雪地时间:几秒钟镜头七:切到博子的表情镜头景别:特写环境:雪地时间:几秒钟通过以上七个镜头,我们可以看出导演的心思。
我们知道,要让一个角色得到观众的认可,镜头的景别与长度还有所处的环境背景都是必不可少的,这都是产生“戏”的要点。
前七个短镜头中,第一个镜头长度达到了24秒,而且是一个特写镜头,而且是处于雪地的环境中。
试想,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给一个躺在雪地上的女人的脸部特写达到24秒!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种想要了解的冲动,她是谁?怎么了?接下去会怎样?况且第七个镜头还是长焦镜头,背景完全虚化,从博子的这双眼睛里,我们也看到了“戏”——“她有心事”。
什么是戏?这就是戏!同时,这个长焦镜头所表达出的内容为衔接第八个镜头做好了准备。
第八个镜头是一个长达二分钟的长镜头。
从这种俯视的大全景来看,这是一种叙述往事的感觉,从镜头内部的调度——演员的“变换表演区”——这似乎在传达一种——“寻找”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语言”课是我国高等院校影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言是电视、电影的最基本的艺术手段,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影视剧评论还是剧本创作,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
因此,也可以说,视听语言是相关专业学习的一个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只有学好、学精这一课程,才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进行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视听语言”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视听语言就是电影的语言,是对影视艺术的表现方式所作的一种比喻。
它是通过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达信息的一种相对感性的语言。
因此,视听语言不同于其他的语言系统,它直接作用于受众的视听感官,以非常直观的形象来传递信息,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性。
将它称之为语言,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语法,“视听语言讲述影视作品的语言构成及一般语法规则,内容包括视听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则以及视听语言与影视艺术的关系等方面,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分析影视作品视听元素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相关概念与方法分析文本并进行创作的能力。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首先要学最基础的语言符号和元素,然后才能拼写单词,造句,撰文。
视听语言包括画面、声音和剪辑三个大的方面,而画面又包括构图、角度、光线、色彩、景别、运动等诸多元素,声音包括音乐、音响和人声。
“视听语言”课是高等院校影视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一门专业理论课,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影视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图像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
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从而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平台,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创作夯实基础。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主要以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通过“视听语言”课程的设置,在使学生熟练掌握视听表达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让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就建立起视觉思维的习惯,告别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字思维,从而写出具有画面感的剧本,而非“纯文字”的剧本。
这一点对于学生日后的专业发展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重视并完善视听语言课的教学,至少能做到将学生“领进门”,让其了解视觉思维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视听语言”课的教学现状在目前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学中,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情况并不乐观。
在一些院校,并没有对它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仅将其列为专业选修课。
在授课方式上,“视听语言”课的教学仍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收效甚微,同时也不能适应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发展要求。
因此,要想让“视听语言”课发挥启迪和引导的作用,教师就应在教学中找到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勤动手,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理论课教学过于僵化“视听语言”本身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教师讲授理论时应以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为目标,而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忽略这一点。
有些教师过于依赖教材,甚至课堂上所使用的影片实例均出自教科书,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照本宣科的讲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影片实例的选择上,部分老师也缺少创造性,所选片段经常与其他课程重复,一个经典电影片段,有时学生可能已经看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视听语言”课教学方法初探杨超(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摘要]“视听语言”课是高等院校影视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一门专业理论课,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
通过对“视听语言”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的探究以及对本门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试图找到适合该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视听语言;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5—0183—02[收稿日期]2012—09—26[基金项目]1.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文科言语教学中的创新实践研究》;2.2012年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156)。
[作者简介]杨超(1977—),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讲师,研究方向:电影理论,写作理论。
2012年第5期理论观察N o.5,2012(总第77期)Theoretic ObservationS erial N o.77183——十几遍,这种规范式教学常常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新鲜度刺激不够的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很难被激发出来了。
2.忽视实践教学在我国,许多高校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分离出来或者附属于该专业,任课教师也常常是出自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因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
在“视听语言”课的教学中,不设置实践环节、实践课时严重不足、实践课与理论讲解相脱节是经常出现的现象。
而忽视实践教学的恶果就是学生对所学的理论一知半解,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3.影片分析“走过场”,不够深入很多老师在分析影片时往往时“就事论事”,只分析例子中与所讲内容相关的部分,例如,讲到景别,就忽视镜头的运动、场面调度、声音、光线等因素,这样做虽然能够突出重点,但却不利于建立起学生解读影片的整体观。
电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的美体现在各个方面,所以教师在分析影片,就要做到全方位立体交叉的来解析。
三、“视听语言”课教学方法探索1.强化实践教学在大学期间,影视艺术理论知识的课堂学习是必要的,而创新知识的培养则是更重要的。
知识是可以传递的,可以从书本上、课堂上获得,而智慧和创新则需要学生在获得了知识之后,通过创新实践去亲身领悟之后才能获得。
实践教学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观念是先理论后实践,实践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理论;但也可以先实践后理论,先产生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讲解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不了,会促使他们对理论产生兴趣,主动回到理论学习中来。
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而学生则对理论学习提不起兴趣的矛盾。
首先,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
影视是用画面和声音来传递信息的一种视听艺术,“视听语言”课就是要向学生讲清楚影视艺术的这一基本特征,教会他们怎样使用画面与声音来表情达意的一门基础课,基于此,在这门课上只进行单纯的理论讲授是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应在在课程开设上使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授课时间得到协调,比较合理的安排是“大致理论———实践———详细理论———实践”,其中实践课时往往应该是理论课时的1—2倍。
〔1〕其次,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环节的设置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形式要灵活多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选择优秀作品组织观摩与研讨,所选作品不必太长,以10-20分钟左右为好,宜选择具有类型意义的影视作品。
设置作品评议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所选作品可以是经典影片,也可以是学生习作。
结合写作课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短剧创作练习,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在创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是非常重要的。
2.改革课程考核办法以往的“视听语言”课的考核都是使用书面笔试的方法,所考内容都选自教材,这种考核方式带来许多弊病,例如无法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所学理论运用的熟练程度等等。
考试的目的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把考核的方向确定正确,才能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
因此,在加大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将考核分为书面考核与实践操作两种形式。
前者主要考查学生对“视听语言”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的理解程度,后者则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团结协作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实际操作。
3.善于运用多种媒介组织教学基于“视听语言”课要调动学生感官接受的特性,在课堂上单凭文字讲授恐怕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媒介手段来丰富教学。
而这其中,一定不能忽视的就是课件的制作,不同于其它课程的课件以文字为主、只突出重点的特点,“视听语言”的课件既要图文并茂,又要声画结合,尽量做到每个概念和理论都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来配合讲解。
例如讲到运动轴线,可以从《罗拉快跑》等影片中截取相应镜头的画面进行阐释,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关概念。
此外,在讲到镜头以及场面调度等原理的时候,教师还可将摄像机、三脚架等设备带到课堂上,亲自向学生示范讲解。
〔2〕4.加强拍摄实践训练虽然目前很多院校已经开出了DV拍摄课。
但是大多存在课时不饱满以及教学方法、手段不完善的缺点。
训练学生拍摄短片,可以先从模仿一段优秀电影的片段开始,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把握电影中的镜头及其调度,揣测原片导演的拍摄意图和影片所传达出来的意境,这步完成之后,由老师提出拍摄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命题进行拍摄。
“在教学中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利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命题应该尽量是开放式的,例如让学生拍摄“我生日那天”,以便给学生一定的表现与想象的空间。
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使用所学知识来达到指导教师所要求的效果。
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自由发挥阶段,学生可自拟题目,自由地进行拍摄,用影片尽情展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上述训练都应以拍摄小组的形式进行,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也可在拍摄过程中相互交流对知识的理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利用新媒体建立课程教学互动学习平台所谓“新媒体”,正如上海戏剧学院陈永东副教授所表述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目前主要有电子菜谱媒体、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比以前有更强的参与意识,他们从被动变接受为主动出击。
与旧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的途径更为丰富,这是个人人均能参与传播的时代。
〔4〕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教师可以方便地搜集和及时更新相关资料。
利用网络,教师讲解抽象理论的同时,学生可以随时链接到教师所引用的影视片段,对于学生来说,具体的影视作品有助于他们理解比较抽象的理论,能够较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达到理论与实例的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通过不断地完善“视听语言”课的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理论,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训练他们的视觉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视听语言进行剧本创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1〕张萍.从大学语文教育中寻求高师生从教能力培养的途径〔J〕.中国人才,2010,(11).〔2〕张萍,张晓红.比较文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0).〔3〕张晓红.比较文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导向和探索〔J〕.理论观察,2012,(01).〔4〕张萍.网络辅助教学:意义、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5).〔责任编辑:侯庆海〕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