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与拖动教材勘误表

合集下载

《电机与拖动实验》实验报告

《电机与拖动实验》实验报告

网络教育学院电 机 与 拖 动 实 验 报 告学习中心: 陕西礼泉奥鹏学习中心 层 次: 专升本 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 号: 1学 生: 刘 洁 完成日期: 2017 年 2 月 27 日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 单相变压器实验 实验目的: 1、通过空载和短路实验测定变压器的变比和参数。

2、通过负载实验测取变压器的运行特性。

实验项目: 1、空载实验 测取空载特性0000U =f(I ), P =f(U )。

2、短路实验 测取短路特性k k k U =f(I ), P =f(I)。

3、负载实验 保持11NU =U ,2cos 1ϕ=的条件下,测取22U =f(I )。

(一)填写实验设备表1.填写空载实验数据表格 表2. 根据上面所得数据计算得到铁损耗Fe P 、励磁电阻m R 、励磁电抗m X 、电压比k 表(三)短路实验1.填写短路实验数据表格表O(四)负载实验1. 填写负载实验数据表格(五)问题讨论1. 什么是绕组的同名端?答:铁心上绕制的所有线圈都被铁心中交变的主磁通所穿过在任意瞬间当变压器一个绕组的某一出线端为高电位时则在另一个绕组中也有一个相对应的出线端为高电位那么这两个高电位如正极性的线端称同极性端而另外两个相对应的低电位端如负极性也是同极性端。

即电动势都处于相同极性的线圈端就称为绕组的同名端。

2. 为什么每次实验时都要强调将调压器恢复到起始零位时方可合上电源开关或断开电源开关?答:主要是为了防止在高压下合闸产生产生较大的冲击损坏设备。

其次是因为既然需要调压器对负载进行调压,那么调压器后面的负载情况就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就不能事先预料在较高电压下负载可能情况。

因此,就需要从低电压慢慢调高电压,观察负载的情况。

而断开电源时,如果负载时隔较大的感性负载,那么在高压状况下突然停电会产生很高的感应电势。

3. 实验的体会和建议同的一段数据。

使得实验结果比较有普遍性。

建议:数据结果可以用图表显示。

数字电路教材勘误表

数字电路教材勘误表

《数字电路》 勘误表第一章2.第16页图1.16(a )改为A B FC D3.第16页图1.17(a )和图1.18(a )门电路符号分别改为=1A BFA BF=4.第17页表1.11第1行、第5列AB 改为B A 。

5.第18页例1.11解答中)()(C B A B C A B A Y ++⋅+⋅+=改为)()(C B A B C A B A Y ++⋅+⋅+= 6.第22页图1.21输出变量F 改为Z 。

7.第23页第4行、到数11、12行中“∑-=121n i im”改为“∑-=120n i im”8.第24页中间“)()(35B A B M M +++++=+”改为 “)()(35C AC B A M M +++++=+=1”9.第28页图1.26左边卡诺图右上角方格中B A 改为B A10.第29页表11.第29页图1.30卡诺图左上角符号F 改为L 。

12.第30页图1.31卡诺图改为100011110ABCD00011110010*********1L13.第37页第3题“A C D B B A A C C B B A ++=++”改为“A C C B B A A C C B B A ++=++” 14.第38页17题“A D D C C B B A D C B A ABCD +++=+”改为 “A D D C C B B A D C B A ABCD +++=+”第二章15.第49页倒数第7行,“V OH =V DD +I OH ×r DSP =5V -4.5mA ×100Ω=0.45V ”改为“V OH =V DD +I OH ×r DSP =5V -4.5mA ×100Ω=4.55V ”16.第53页图2.21(a )中“V DD 1=5V ”改为“V DD =5V ”。

17.第57页式2.8“)(1TDD -=V v S ei i ”改为“)(1TDD -=V v S eI i ” 18.第59页,图2.31和图2.32中逻辑门中的小圆圈去掉。

2012.01印刷教材的勘误表

2012.01印刷教材的勘误表

页码所在位置原来的内容修改后的内容1倒数第1行在具有储存电场能的同时,在储存电场能的同时,15倒数第7行电流I S2从其两端电压(20V)的正极流入,电流I S2从其两端电压(10V正极流入,18图1.5.3上方第1行使所求电流源的使所求电流源的20例1.5.3下方第1行将电路对R3等效成一个电压源,并求其中理想电压源发出的功率和R3吸收的功率。

将电路对R3等效成一个电源,并求其中理20例1.5.3下方第3行将电路对R3等效成一个电流源,并求其中理想电流源发出的功率和R3吸收的功率。

将电路对R3等效成一个电源,并求其中理想电压的功率和R3吸收的功率。

36正数第5行62正数第1行…相量乘上后,即顺时针(向前)旋转了90º,乘上后,即逆时针(向后)……相量乘上后,即逆时针(向前)旋转了90º,乘上顺时针(向后)…68图3.3.572倒数第1行82正数第5行R2=10,R2=20,83倒数第6行相差120º的三个电压,相差120º的三个正弦电压,83图4.1.1上方第2行图4.1.1是三相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图4.1.1是三相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图,勘误表83图4.1.1图4.1.1 三相交流发电机原理图4.1.1 三相交流发电机理图118正数第2行118倒数第12行……和转子间的相对转速为,……和转子间的相对转速为120倒数第8行在图6.4.2(b)机械特性曲线上对应于b点在图6.4.1(b)机械特性曲线上对应于b点122正数7行T st=K(R2U12)/(R22+X202)T st=K(R2U12)/(R2+页码所在位置原来的内容修改后的内容125正数第11行变比为U2/U1=k(k<0),变比为U2/U1=k(k<1),125正数第11行加在电动机上的电压U2=k U1(k<0)加在电动机上的电压U(k<1)189图9.3.3249表12.2.1下方4行【例12.2.1】将二进制数1001.01转换成十进制数。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教材勘误表A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教材勘误表A

Page40Page 46Page 51Page 58Page 68Page 80【例3.1】星形连接的对称负载,每相负载阻抗为Z=6+j8,接入线电压为u AB=3802sin(ωt+30˚)的三相对称电源,求线电流i A、i B、i C。

应改为:【例3.1】星形连接的对称负载,每相负载阻抗为Z=6+j8Ω,接入线电压为u AB=3802sin(ωt+30˚)V 的三相对称电源上,求线电流i A、i B、i C。

Page 1445.6三极管放大电路如图5. 5(a)所示,已知U CC= 12 V,R B =3 kΩ,R C =3 kΩ,三极管的β=40。

(1)试用直流通路估算各静态值I B 、I C 、U CE ;(2)如三极管的输出特性如图5. 5(b )所示,试用图解法求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3)在静态时(u i =0)C 1和C 2上的电压各为多少?并标出极性。

应改为:5.6三极管放大电路如图5. 5(a )所示,已知U CC = 12 V ,R B =240k Ω,R C =3 k Ω,三极管的β=40,忽略U bE 。

(1)试用直流通路估算各静态值I B 、I C 、U CE ;(2)如三极管的输出特性如图5. 5(b )所示,试用图解法求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3)在静态时(u i =0)C 1和C 2上的电压各为多少?并标出极性。

Page 1455.9 在题5.9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U CC = 12 V ,R B =300 k Ω,R C =2 k Ω,R E =2 k Ω,三极管的β=50,r be =1k Ω。

试画出该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别计算由集电极输出和由发射极输出时的电压放大倍数,求出U i =1V 时的U o1和U o2。

应改为:5.9 在题5.9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U CC = 12 V ,R B =300 k Ω,R C =2 k Ω,R E =200Ω,三极管的β=50,r be =1k Ω。

《电子线路基础》(第2版)勘误表

《电子线路基础》(第2版)勘误表
Δ V LSB
3脚上方两只 2R 电阻中间 少一只电阻 R
为 PMOS 管
如右图
T2
1 vi ≈ vf ≈R6/( R6+R8)× vo=vo/21 vI >0 0.1(VOH-VOL) 饱和导通
400/5 设 R1=R3=R=100kΩ, R2=RF=100Ω VZ(±6V) R7 的左端接 T18 的基极 1脚“地”,4脚“复位” R5=R6=R7=10kΩ
7 39 1.4.16 式
8 84 图 2.1.19(a) 9 91 倒 14 行 10 100 4 行 11 102 图题 2.4.1(b)
12 129 3.3.31 式
13 136 3.5.6 式 14 153 17 行
dQ
dV
左边的“VZ”
− x −WC
e Ln
vDS=5V
vGS、漏源 vDS=8V -vDS
47 477 2 行
48 481 图 9.1.10
49 481 图 9.1.10
50 487 图 9.2.4(b) 最下方的图
51 514 倒 1 52 516 12 行 53 518 8 行 54 518 18 行 55 519 9 行 56 519 倒 3 行 57 519 倒 4 58 519 倒 1 行 59 520 5 行 60 520 4 行 61 523 1 行
Δ V max − V LSB V LSB
应如右图 所示
2R 2R R
3

+A1
第二个脉冲作用期间 vO 波形 不变化
差值
105 Ω⋅m
47 Ω⋅m
400 106 -4.1
156.3
4.17
12.59 -87

微机原理教材勘误

微机原理教材勘误
时序图中为前沿清除
429
图9-21
通道B外接“8位A/D”
应为“8位D/A”
431
正数第1行
DISTR
DOSTR
433
图9-24中对D5的说明
0-校验位无效
0-此位无效
1-D4=1,D3=1,偶校验时,校验位为0
1-D4=0、D3=1时,校验位为0
1-D4=1,D3=1,奇校验时,校验位为1
1-D4=1、D3=1时,校验位为1
117
正数第18行
(SI)-(DI)
(DI)-(SI)
正数第18行
(SI)-(DI), (SI+1)-(DI+1)-CF
(DI)-(SI), (DI+1)-(SI+1)-CF
123
例3.104
JMP ES:[BX]
JMP WORD PTR ES:[BX]
例3.106
JMP [DI+1200H]
JMP DWORD PTR [DI+1200H]
83
正数第19行
长度不超过16位的……
长度不超过16位二进制的……
84
正数第5行
CL、CH、DL、CH……
CL、CH、DL、DH……
94
正数第15行
总是把目的操作数当成……
总是把源操作数当成……
正数第16行
复制到源操作数中……
复制到目的操作数中……
正数第17行
影响DS和源操作数的值…
影响DS和目的操作数的值…
434
图9-25中对D1的说明
OE=1,重偶错
OE=1,重叠错(即溢出错)
443
正数第22行
66536(或10000)

《电机及拖动》重、难点做完后

《电机及拖动》重、难点做完后

《电机及拖动基础》重、难点第一部分直流电机一、填空题1、确定感应电动势的方向用____右手_______定则,确定电磁力的方向用_____左手________定则,确定电流产生磁通的方向用___右手螺旋_________定则。

2、直流电机电枢绕组元件流过的电流是__交变_________电流,流过正负电刷的电流是_直流________电流。

3、直流电动机中电枢绕组产生的电磁转矩是_与转速相反_性质的转矩,4、直流电动机电枢绕组电动势的方向与电枢电流的方向_ _相同____。

5、直流电机的U>E a时运行于____电动_________状态,U<E a时运行在________制动______状态。

6、直流电机电枢绕组的感应电动势其大小与_____磁通_______和_______转速________成正比。

7、直流电机运行时电磁转矩的大小与_____电枢电流___和____磁通_______成正比。

8、直流电动机的电压为额定值,电流小于额定值时的运行状态称为_____不满载_____运行,电流超过额定值时的运行状态称为____过载_____运行。

11、直流电机空载时气隙磁场是由_励磁电流通过励磁绕组产生的励磁磁通势F1所__建立,负载时气隙磁场是由_励磁磁通势和电枢磁通势共同______________建立。

12、他励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方程式为_n=u/CeΦ-Ra/CeCtΦ^2__。

13、按负载转矩的大小随转速变化的规律分类,负载可以分为___________恒转速负载特性___、___恒功率负载特性_________和____通风机类负载特性______三类。

14、位能性负载的机械特性位于____第一、第四_________象限,反抗性负载的机械特性位于________第一、第三________象限。

\19、他励直流电动机带负载运行时,若增大负载转矩,电动机的转速将_________下降_____。

考试指导从书正文内容勘误.docx

考试指导从书正文内容勘误.docx

考试指导从书正文内容勘误1.P28第1题D选项改为“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2.P41第8题原实物图上的电阻忌改为川,原&改为忌3.P68 第28 题表格屮最高车速是36km/h;电动机的额定功率:500W,电池规格:48V/20Ah第3问广电动自行车的正常工作电流徴为“电动自行车的工作电流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声现象l.D 2.D 3.A 4.A 5.B 6.C 7.A &D 9.A 10.A 11.阻隔噪音传播到人耳12.声音能在水屮传播空气13.狗狗海豚钢琴的最低音14.响度音色音调15.较好16.信息能量17.大高1&声的反射笫二单元光现彖l.B 2.D 3.D 4.B 5.D 6.C 7.A 8.B 9.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所形成的太阳的像正立等大虚倒立缩小实10.玄线传播反射虚像11.漫反射黑12•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虚13.远近14.(提示:作出球心关于镜面的对称点,再以相同的半径作圆,作出的圆用虚线表示)15.略16.略笫三单元热现象l.A 2.B 3.B 4.A 5.C 6.D 7.C 8.D 9.D 10.液化液化液化需要放热11.液化吸热12.(1)温度现象(2)B A(3)85°C丙(4)降低杯内气压降低使杯内水的沸点降低笫四单元热和能l.D 2.C 3.B 4.B 5.C 6.C 7.A 8.C 9.D 10.热值11. 8.4x10’14°C 28 12.机械内内机械做功惯性13.化学机械14.热传递水的比热容较大高温蒸汽对壶盖做功(或内能转换为机械能)15. (1)做功(2)热传递(3)热传递16.1.84X107J4.6x107J/kg 17.2.1X107J1.05X107J50%1. C2. A3. B4.C 5 .正 电路电阻第六单元 欧姆定律l.B 2.B 3.A 4.A 5.0.9A 50Q 6.12Q 12Q 0.25A 12Q7. (1)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休的电阻成反比 (2) 大于右8. (1)电压表可能与滑动变阻器并联,测虽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2) 8.3(3)灯丝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变人 容易(4)电路如右图,步骤:按图连接电路,断开S 测出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II — IIU"闭合s,测出总电压U 。

模拟电路第五版模拟勘误表(三)

模拟电路第五版模拟勘误表(三)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勘误表(三)(2007.10.12~2008.7.1发现的)35页倒12行~倒9行改为:输入电阻R i ,是从输入端看进去的电阻,当电路中R 1=R 2=R 3=R 4时,利用虚短(v p -v n )→0和虚断(i i =0)的概念。

在(v i2-v i1)作用下,可得流入v i2端口的电流等于流出v i1端口的电流,则v i2-v i1 = (R 2+R 1) i =2R 1i ,因此等效输入电阻为R i =ii1i2v v −=12R (2.4.6)272页 1行~倒4行改为:(3) 电压增益由图6.2.7a 在负载开路时可画出差模信号的半边电路T 4、T 2的小信号等效电路如图6.2.7b 所示,图中T 1~T 4的β 和r be 值相同,则i b4 = i b3。

由图a 中c 1节点可知2i b3 + β i b3 = β i b1,即b1b1b32i i ββi ≈⋅+=。

由图6.2.7b 电路中c 2节点,按照KCL 有 0)2(2ce2o2ce4o2be id be id =−−−−r r r βr βvv v v ce2o2ce4o2be id r r r βv v v += 由此可得单端输出电压增益bece4ce2id o2d2)||(r r r βA ==v v v (6.2.20)(a ) (b )图6.2.7(a )有源负载差分式放大电路交流通路 (b )差模输入半边电路T 4、T 2的小信号等效电路由式(6.2.20)可见,单端输出的电压增益接近于双端输出的电压增益,该电路的输出电阻ce4ce2o ||r r R =,差模输入电阻R id =2r be ;对于共模增益也有类似的结论,即单端输出的共模电压增益接近于双端输出的共模电压增益,也就是说在电路完全对称的理想情况下,单端输出的共模电压增益也为零,共模输入电阻[]o5be ic )1(221r βr R ++=,r o5是从T 5的集电极看进去的电流源的内阻。

《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版)勘误表-2011.5

《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版)勘误表-2011.5
G3 ( s )
R(s )
更正 反馈校正元件方框输入端线应有左箭头 放大器方框输入端线应有右箭头 电动机右端应“接地” 1/ G ( s ) 方框输入端线应有右箭头 方框输入端线应有左箭头 去掉 a52 信号线 输出端十字交叉处应有“小黑点” 在 G1(s) 方框输入端信号线上添“E(s)”
G3 ( s)
公式(8-61)下一行: K p = lim[1 + G(z )] z →1 图 8-24 中 图 8-26, 图 8-29 图 8-30
3
g h (t )
应改为:易知其它的 它 Kss 方框输入端线应有左箭头 反馈环节方框输入端线应有左箭头 内反馈环节方框输入端线应有左箭头 第 1、6 条脉冲信号线应加粗 等号左边的 F ∗ (t )应改为F ∗ ( s ) 应改为: 频率特性 “频率特性 频率特性” 应改为: nT ≤ t<(n + 1)T 应改为:
178 188 191 190 图 6-20 图 6-33 图 6-35 图 6-36 图 6-34

λ ′ 和 λ 的范围表示有误
λ ′ 的下箭头和 λ 的上箭头均应到 − 180 线终止。
o
内反馈环节 Gc (s ) 方框输入端线应有左箭头 Kc 方框输入端线应有左箭头 Kcs 方框输入端线应有左箭头
h (t )
1
t/s
0.8
t/s
78
习题 3-4 求 k与τ 习题 3-13 图 3-38 和图 3-39 中: d (s ) ” “ 图 3-40 图 4-6 b)
79
应改为:求 K与τ 扰动作用“ d ( s ) = 2 / s ”应改为: D ( s ) = 2 / s ” “ ;反馈 环节“2.5” 方框输入端线应有左箭头 都应改为“ D (s ) ” 反馈环节“β”方框输入端线应有左箭头 应该为

第五版模拟勘误表(四)

第五版模拟勘误表(四)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勘误表(四)
(2008.7.1~2009.7.1发现的)
页码
重要程度位置 错误
正确
受控源A v o v id 未标正负号
图7.6.3 b
在图中标注上“+”下“-” 358 一般v i 未标正负号 在图中标注上“+”下“-”
图8.2.1 a 、b 385 一般...公式(8.3.11)... ...公式(8.3.1)...
15行
394 重要脚注第2行 418 “A Pracfical Method... “A Practical Method...
一般也是Q 为0.707时的3dB 截止角频率,
5行 也是3dB 截止角频率, 419 重要式中n 为阶滤波电路... 式中n 为滤波电路... 10行 420 一般倒12行 它的电路型式很多, 它的电路形式很多, 513 一般倒1行 f H ≈3.13 MHz
f H ≈2.2 MHz
576 重要...上限频率变化约0.78倍,增益-带宽积约1.11倍 ...上限频率变化约0.75倍,增益-带宽积约1.06倍 1行 577 重要
图7.1.2 b
图7.2.2 a。

《自动控制原理》勘误

《自动控制原理》勘误

1、P15 图1-18 中发动机 应为 电动机2、p24 续表2-2 中第27项 原函数应为()1sin ,)n t ζωωϕϕ-+=3、p61 例2.23 的求解过程漏掉了两个回路,442514;L G H L GG =-=- 4、p98 倒数第10行公式132020a a a a ∆=>;13530241300a a a a a a a a ∆=> 5、p101 第13行 4222()344(1)0F s s s s s =--=+-=()应为4222()344(1)0F s s s s s =--=-+=()6、p101 例3.11 图3-24 方框中的传递函数10s ζ应该为20s ζ劳斯表应为3210 1 10020 02000 200020 0a a a a a s s K K s K s K K ζζζζζ→>-→>→>7、p110 第二行公式应为11()()11()11()11a G s C s s s s R s s +++Φ===++ 8、p113 图3-35应为9、p124 倒数第6行a θ改为a ϕ10、p125 第11行()f j ω改为()D j ω11、p127 倒数第10行 2232r s s K s ++=-+ 12、p135 倒数第8行“除以”改为“除”;倒数第2行“闭环极点”改为“开环极点”; 倒数第一行应为半开半闭区间(-∞,-1]13、p136 第6行 2p θ应该为21P154 公式 ()()G j A ωω改成P158 最后一行“两个对数坐标图”增加“两个半对数坐标图”14、p159 第二行 单位是1/s 改为 单位是rad/sP161 倒数第4行公式 删掉多余等号15、P164 公式 第13行公式 增加τωπ-⋅0180改为ϕωτωτωτωπ=-=-⋅≈-⋅ 0180()()57.3rad16、p170 第10行 当T τ<时应改为T τ>17、p175 表5-2第一行最后一个数字前应该加个“负号”18、p189 最下面 例5.16 ()G s 应该为(1)(0.11)K s s s ++, ()G j ω()090arctan arctan0.1j ωω---P193 公式(5.7.16)=改成≈P199 习题5.6第一个图,在坐标原点和奈奎斯特曲线与负实轴交点之间加个点,表示-1的位置P200 第3行(2)改成(3)P202图6-1中,静态改成稳态19、 p216 第12行求截止频率的公式中180 和180.3 前面都应该有“负号”20、p259 表7-1 倒数第2行第2A a ≥。

《机械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勘误汇总

《机械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勘误汇总

《机械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勘误汇总勘误针对839机械原理部分最为重要的教辅《机械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陈明刘福利于红英主编)列出了其中笔者认为存在疏漏或者错误的地方(非839考点章节未进行勘误),以避免读者在阅读或者复习教材时产生因错漏而引起的不必要的疑惑。

应当指出,勘误列出的所有错漏点均为笔者个人观点,不当之处希望读者能及时指正。

1、P74 图4-8中当θ=45°时,F R43应与F、F R23交于一点(三力汇交定律)。

2、P75 图4-8中当θ=315°时,F R32所指代的矢量没有意义,应将F R32标到下面(与F R23反向的矢量旁边)去,并将多出的箭头删掉。

3、P109 习题4-7解题过程中,将第二步(109页下部)“从而得:F=e+ρ1+ρ2l−ρ1”改为“从而得:F=e+ρ1+ρ3l−ρ1”4、P110 习题4-8解题步骤漏掉了求千斤顶的机械效率的过程,应在求出螺纹升角和摩擦角后进行效率求解:η=tanλtan(λ+φ)≈36.35%5、P114 例5-1(2)解题过程(114下部)“如图5-2b所示,作出……所以此机构最小传动角γmin=γ′=22.7°,最大传动角γmax=γ′′=51.1°”,但明显可以看出,当图示机构由B1C1D位置(∠B1C1D>90°)变化到B2C2D位置(∠B2C2D<90°)的过程中(AB顺时针转动),必存在一点使得机构传动角为90°(∠B2C2D=90°),故该机构的最大传动角γmax=90°。

6、P180 习题7-14(2)求齿根圆直径公式有误,应改为:d f1=d1−2m(ℎa∗+c∗−x1)=38−2×2×(1+0.25−1)=37mmd f2=d2−2m(ℎa∗+c∗−x2)=200−2×2×(1+0.25+1.6)=188.6mm7、P180 习题7-14(3)第二步“查渐开线函数表得(或者解超越方程……)α′=51′”有误,事实上由Fig.1我们可以通过线性插值得到α′=18°15′11′′=18.23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机与拖动》教材( 第 1 版第 2 次印刷)勘误表1)目录中的P13,3.8 “直流电机的四象限运行与实例分析”改为“ “直流拖动系统的四象限运行与实例分析” ;3.8.1 “直流电机的四象限运行”改为“直流拖动系统的四象限运行” ;2)目录中的P15,“ 6.55 三相合成磁势中的高次谐波磁势”改为“ 6.55 三相绕组所产生的高次谐波合成磁势” ;3)目录中的P16,7.2.3 “改变转差频率的调速” 中去掉其中的“频”字;(4)目录中的P19, 12.1.2 “两相绕组异步电动机……”改为“两相绕组通电时异步电动机……”;(5)P10, “ 1.2.3 磁场强度H'中的H应改为罗马字体;6) P27,“图2.3 直流电机结构图”改为“图2.3 直流电机的结构图” ;(7)P29第,第3行“(2)线圈基本上是整距线圈。

”改为“(2)直流线圈基本上是整距线圈。

”;(8)P33, “图2.13单叠绕组的电路图”改为“图 2.13单波绕组的电路图”;9) P34 ,“图2.14 各种励磁方式下的直流电机接线图(加入接线图示意图, 一一对应)”去掉其中的“ (加入接线图示意图,一一对应)”;(10)P35, “图2.15四极直流电机的磁路以及空载时的主磁场示意图”中的“以及”改为“与”;(11)P40, “图2.22负载时的合成气隙磁场示意图”中的“时“改为“后”;(12)P50,倒数第10行中“造成端部电压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弓I起感应电势下降。

”改为“他励直流发电机造成端部电压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引起感应电势下降。

”且修改后将上述句子改为黑体;(13)P51,第18行中“各种励磁方式下直流发电机的外特性。

”改为“各种励磁方式下直流发电机的典型外特性。

”;(14)P53,倒数第8行~倒数第5行中“并励(或复励)直流发电机…….不能超过临界电阻值。

”改为黑体;(15)P58,图2.41 (a)中,“心”改为“ I 戎”;图2.41 (b)中的“ T$c2、、T$CN”改为“ T st2、T st1、T stN ”;倒数第2行~倒数第1行中“一般情况下,随着励磁电流(或磁通)的减小,电动机的转速升高,即弱磁升速。

”改为“一般情况下,随着励磁电流(或磁通) 的减小,直流电动机的转速升高,即弱磁升速。

”(即增加“直流”) 并将上述句子全部改为黑体;(16)P67,倒数第12行中“对电动机而言,沿电枢旋转方向,换向极极性与后面的主磁极极性相同,而对发电机则相反。

”改为“对发电机而言,沿电枢旋转方向,换向极极性与下一个主磁极极性相同,而对电动机则相反。

”;该页中“图2.50 直流发(电)电机换向极的接线与极性”去掉其中的“发(电) ”,改为“图2.50 直流电机换向极的接线与极性” ;(17)P94,倒数第8行中,“接触器K闭和闭合,”,改为“接触器K闭合,”;(18)P112, “图3.38 电压降低过程中的回馈制动特性”改为“图 3.38 直流电动机降压时的回馈制动特性” ;(19)P113, “图3.39弱磁升速过程中的回馈制动特性”改为“图3.38 直流电动机增磁时的回馈制动特性” ;P116标题“3.8直流电机的四象限……”改为“3.8直流拖动系统的四象限……”; 标题“ 3.8.1 直流电机的四象限运行”改为“ 3.8直流拖动系统的四象限运行”;P118,标题“1.直流电动机拖动反抗性负载” 改为“1.直流电机拖动反抗性负载”;“图3.44小车拖动系统的电气控制电路图”改为“图3.44电动小车拖动系统的电气控制电路图”; P120,标题“ 2.直流电动机拖动位能性负载”改为“ 2.直流电机拖动位能性负载” P126,倒数第7行中“电动机拖动一位能性负载在反接时作回馈制动下放,.”改为“电动机 拖动一位能性负载作反 接制动下放, ”;倒数 第6行中“ 1200r/min ”改为“ 600r/min ”;倒数第5行中“负载电流与(1)相同”改为 “负载电流的数值与(1)相同”; P128,第14行中“是光滑电流。

这种光滑直流… .”改为“是平滑电流。

这种平滑 直流….”; P133,标题“ 1.电流连续运行时的机械特性”改为“ 1.电流连续时的机械特性”; 标题“2.电流断续运行时的机械特性” 改为“2.电流断续时的机械特性”;式(4-12 )中的 应改为 即改为“ n (U do C °S 一R一 T em ) ”;第16行中“相应的 C e C e C ]转速升高。

”改为“相应的转速 反向升高。

”;P152,将图 5.4 中的“ 5、V 1> W 「'改为“几、C 「'以及“ U 2、V 2、W 3 ”改为“ A 2、B 2、C 2”;P162, “图5.17带感性负载时变压器的相量图”改为“图 5.17变压器的相量图”;P165,第16行中“….电阻值应 采用折算到标准温度75 C 时的值,….”改为“….电阻值应折算到标准温度 75 C ,….”;P181, “图5.34正弦磁通已知确定对应的励磁电流波形”改为“图 5.34正弦磁通 对应的励磁电流波形”;“图5.35正弦励磁电流 产生的磁通波形”改为“图5.35正 弦励磁电流对应的磁通波形”;P183,“图5.38 Y/ 联结三相变压器的接线、磁通和电势波形”改为“图5.38 Y/ 联结三相变压器的接线”;P185,第11行中“一部分是电磁功率 u 2N I 1N ; ”改为“一部分是电磁功率 U 2N I 12 ; ”; 第12行中“另一部分是传导功率 U 2N 112 ;”改为“另一部分是传导功率 U 2N I 1N ; ”; P195,倒数第3行中“对于工频为 50Hz 的供电系统,两极电机….”改为“根据式 (6-22),对于工频为50Hz 的供电系统,显然,两极电机….”;P196, “图6.4 三相异步电机的 工作原理”改为“图6.4 三相异步电 动机的基本 运行原理示意图”;P197,第1行中“转差率是反映异步电机运行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改为“转差率是 反映异步电机运行状态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 P205,倒数第3行中“画出电势星形图”改为“画出绕组电势星形图” ; P211,第10行中“次谐波短距系数”改为黑体;“图6.20利用短距线圈可消除 5 (20) (21) (22)(23) (24)(25) (26) (27)(28)(29) (30) (31)(32) (33) (34)(35)(36)f q1( ,t) qf k1k q1 4 -2 (qNy k y1k qJ cos cos t F q1 cos cos t次谐波”改为“图6.20利用短距线圈可消除 5次谐波电势”; P211,图 6.21 (b )中的 “ E ,、E 2、E 3” 改为 “E k1、E k2、E k3 ” ;且在图 6.21 (b ) 中增加一图,使之成为下图:(38) P211,倒数第2行中的“基波绕组系数”改为黑体;以削弱高次谐波,改善电势波形,使电势接近正弦。

”改为黑体;(40) P214,第11行中,“于是得三次谐波线电势为”改为“其中, Z 3为三次谐波阻抗。

于是得三次谐波线电势为”;倒数底5行中“…•相电势大小之间…• ”改为“…•相电势大小以及相位之间…(41) P215,图6.23 (玄)和(b )中共两个f y 均改为f k ;(42) P216,倒数第11行中“对 次谐波,”改为“对于 次谐波,”;(43) P217,图6.23 ( c )和(d )中共两个f y 均改为f k ;倒数第2行中“对基波磁势,”改为“对于基波磁势,”;(44) P218,第3行中“对 次谐波,”改为“对于 次谐波,”;图6.25中去掉其中的 “4”,并将图该为下列形式:(注意图中的多处改动!)(45) P218,最后1行的方程式(37) (b)(39) P213,第 4 行中“ 次谐波的绕组系数”改为黑体;第6行中的“采用分布线圈可 F k1 F k3a(46) P219,第 1 行中,中的所有“ ”(共3处)改为“ ”,“ F y (x) ”改为“ F (x) ”;其中,横坐标轴 中的“ x ”改为“ ”;该图的标题“图6.26四极电机每相绕组的磁势”改为“图6.26四极电机每相绕组所产生的磁场和磁势波形” ;(48) P220,倒数第11行中“单相绕组所产生的基波 ……”改为“单相绕组 通以单相交流电流所产生的基波 ……”仍为黑体;图 6.27本身需按下图修改:图6.27的标题“图6.27 不同瞬时单相绕组的基波合成磁势”改为“图6.27 单相绕组通以单相电流所产生的基波合成磁势波形图” ; (49) P221,倒数第1行中“…..波幅的移动速度为”改为“…..波幅的移动角速度为”;(51) P223,图6.30 (a )改为下图形式,即去掉此外,图6.30 (b )标题“(b )空间相量图”改为“ (b )空间相量图(t 0)图6.30的标题“图6.30三相基波合成磁势的旋转磁势描述方法”改为“图6.30三相基波合成磁势的时空相量图”; (52) P224,标题“ 6.55三相合成磁势中的高次谐波磁势”改为“ 6.55三相绕组所产生 的高次谐波合成磁势”;(53) P225,第2行中“此时三相合成磁势是……”改为“三相6k 1次谐波合成磁 势是……”;第7行中“此时三相合成磁势是……”改为“三相6k 1次谐波合成磁势是……”; (54) P230,最后1行中“….假定正方向,根据 ..... ”改为“…假定正方向。

根据 ... ” ;(55) P243,倒数第3行中“….起动转矩或堵转转矩。

”改为“….起动转矩(或堵转转矩)。

”;改为:f q1( ,t) qf ki k qi 4 . 2 (qN y k y1k q1 )l c cos cos t F q1 cos cos t 改为(47) F q1 F q1 P219,第2行中,“对绕组感应电势相同的结论, -\'2N y k w1l c —2、2qN y k w1l c 次谐波,”改为“对于 0.9N y k wi l c0.9qN y k wi I c次谐波,”;第6行中 改为“便可获得与绕组感应电势类似的结论, “便可获得与 ”;图P222,第2行中“又 ddt n 1 p2 602人”改为“可见,旋转磁势的角速度 等于定子的通电角频率,亦即:ddt p2 n 1 60中的“ +”、I B 与I C 的位置颠倒,见(56)P245,第5行中“…,但发生最大电磁转矩时的….”“…,但对应于最大电磁转矩的…• ”;(57)P247,第10行中“….与U i无关,根据…”改为“…•与U i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