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浅析让教育理想实现“软着陆”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软着陆”的三个策略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软着陆”的三个策略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是指在编写语文教材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关键要素,以确保教材内容的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编写统编教材的过程中,要做到“软着陆”即要避免过度引入新的概念和知识,保持平稳过渡,体现渐进性原则。
下面介绍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软着陆”的三个策略:一、渐进性原则渐进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在统编教材中,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
要避免过度引入新概念和知识,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和较深入地理解学习的内容。
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提供适当的练习和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联结性原则联结性原则是指在统编教材中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衔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形成知识体系,将前面学过的知识与后面学习的知识相互联系和延伸。
要避免知识的孤立性,通过设置适当的过渡和联系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通过引入适当的复习和回顾内容,加深学生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然后再引入新的知识和概念,从而使学生能够将前面学过的知识与新学的知识相连接,形成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三、个性化原则个性化原则是指在统编教材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实际水平和认知特点,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灵活的学习路径和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能力范围内进行学习。
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潜能。
通过以上三个策略的运用,可以实现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软着陆”。
渐进性原则能够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和理解语文知识,避免过度困难的学习任务;联结性原则能够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避免知识的分割和孤立;个性化原则能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提升学习效果。
强化教育科研 突破理想教育的现实困境
中, 为教育 开辟 出一 片理 想 的绿 洲 , 就应 该 成为每 一个 教育
要 想实 现理想教 育 的美 好愿 景 , 我们 每 一个教 育人 都应 该确 立 自己高远 的教育 理想 。然而 , 我们 的周 围 , 又 时 在 却 常可 以看 到这 样 的情 形 :曾经拥 有 同等 资质 的教 师在 人生
发展 中 出现 了巨大 的悬差 ,有人 在平 凡 的教 育 生 活 中品 出
了教 育 的无 限趣 味 , 享受 着 教书 育人 成 功 的喜 悦 , 进而 成长 为名 师 、 师 , 有些 人在 同样 的情 境 中 , 大 而 只看 到 了学 生 的 不争 , 感受 到 了教育 的无力 , 们 收获 的 自然 也 只能 是职 仅 他
想 教育所 面 临的现实 困境 的有效 突破 。
追求 教育理想 , 实现理 想教 育 , 注定 是一 个漫 长 的过程 ,
也 必 然要 求教 师 能有 充 分 的心 理 准 备 和坚 持 不 懈 的努 力 。 而 生 活在 当下 环境 中 , 自然 人 、 会人 、 育人 等多 种 角 集 社 教 色 于一 身 的教 师 ,又难 以避 免 地会 受 到现 实 生活 的影 响 和
人 的 自觉追 求 。
帮助理 想教 育突破 现实 的 困境 , 这个 使命 理所 当然 地落 到 了每一个 教育人 的身 上 。而 作为 教师 , 要想 在现 实的困境 中不 断前行 , 我们也 就应 该给 自己一 个持 久的动 力支持 。毕
竟 , 力强 加给 我们 的成 长 动力 , 管是 领导 的表 扬还 是单 外 不
脱 平淡 , 向诗意 , 人辉煌 , 带动 教 育走 向美 好 的境 地 , 走 步 并 以致让人 们谈起 教育来 就心怀 敬意 , 情生敬 佩 。
教育中的冷处理,软着陆
子也是有准备地怔 了一下 。他不知道 , 这次笔者绝对不会大声训 斥的 , 张柔 软的网已经打开 , 那 笔者 只想对孩子说 :下次 打饭 时 , “
吃多少就 打多少 , 饼吃不完一 个 , 同学们分 一下 。在 孩子慢慢 跟 ” 放松 的眼神 中 , 笔者感觉 到他 因为没有 受到老师严厉 的批评 , 有
1 磨 刀不误砍柴功 学校课题开展的课程文化里包含课 中活动 的内容 , 这是对利 用“ 冷处理解决教 育问题 的诠 释 。课 中活动的 目的在 于 : 在同讲
了一个 同值周领导谈 话 的机 会。 当值周 领导将此事反 馈给笔者 时, 笔者 心中非常生气 , 用餐前才 强调 过“ 节约粮食 ”这个孩子是 ,
下 。这样 的“ 软着陆” 既解决 了问题 , 也不会 因为犯错误 、 受批评 , 让他 ( ) 她 心生 害怕 、 抵触和压力 。如笔者经常在学生进餐 时强调 应节 约粮 食 , 可是转 眼间某 同学就 因为将没 吃完的饼扔掉 , 获得
育 中, 借其优势 , 尝试着进行教育领域 的“ 冷处理 , 软着 陆。 ”
效 解决问题 的时间。课 中文 化对其 的指导 是 : 此时此刻 , 教师要 保 持冷静 。前进完成教学任务 的同时 , 先退一步 。根据教学 内容
丝喜悦 ; 在孩 子诚恳点头 的过程 中 , 者知 道他 已经 为不再浪 笔
费粮食而下定 决心 。 守柔 日强 ” 老子 的理 念与解决教 育问题 中 “ , 的“ 软着陆 ” 不谋而合 。
什么记性 吗?他也 知道笔者 清楚这一切 , 回教 室的路上 , 返 先是 用觎光躲 着 , 接着就像是 自己已经 隐身 了似 的 , 装着什 么也没发 生一样 , 想快 速在笔者面 前消失 。此 时 , 者突然觉得 挺难为孩 笔 子的 , 已经 知道 自己犯错 误 了。笔 者轻轻地 叫了他的名字 , 他 孩
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育科研的困境与出路探析
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育科研的困境与出路探析1. 引言1.1 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育科研的困境与出路探析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育科研一直是教育发展中的关键环节,但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
了解并解决这些困境,探索出更好的出路,对于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教育科研存在的困境主要包括:首先是资源匮乏。
教育科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但现实中很多研究团队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境,导致研究活动无法有效开展。
其次是研究方向不明确。
教育领域的发展十分复杂多元,很多时候研究者难以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导致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高。
最后是科研成果转化困难。
即使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要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教育实践往往面临着诸多障碍。
为了解决这些困境,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强教育科研项目资金支持,为研究团队提供更多的资源保障;建立明确的研究方向,促进科研活动的深入和专业化发展;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教育实践,推动教育科研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通过克服困境,寻找出路,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育科研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2. 正文2.1 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教育科研存在的困境资源匮乏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教育科研面临的一个主要困境。
由于基础教育科研相对于其他领域的科研更为复杂、耗时且需要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而且教育科研的投入与回报周期较长,这导致了资源匮乏的问题。
许多教育科研项目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而难以进行,限制了科研成果的产出和推广。
研究方向不明确也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教育科研面临的一大困境。
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与实际教育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科研成果无法有效地指导实际教育工作。
研究者普遍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难以为基础教育领域带来实质性的改善和发展。
科研成果转化困难也是基础教育领域教育科研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育科研:让教育理想实现“软着陆”
点 , 必 须 借 助 于 教 育 科 研 的 力量 。教 育 科 研 要 通 过 自身 的 功 能 确 立 、 验 , 正 , 就 检 矫 实现 、 展 教 育 理 想 , 这 一 过 程 中 , 还 要 努 发 在 它
力化解有可能出现的对立 、 生硬 等状 态 , , 仅 有 益 于 理 想 的 实 现 , 要 有 助 于它 的“ 着 陆 ” 即 不 还 软 。
这 个 比喻 , 果 不 着陆 , 的 结 局 往 往 甚 至 必 然 是 自毁 于 “ 如 它 太 空 ”成 为 “ 空 垃圾 ” 是 的 , , 太 。 当下 教 育 生 活 中 , 有 一 些 所 谓 确 的 “ 育 理 想 ” 如 废 弃 高 考 ) 浮 于 “ 空 ” 太 过 空 洞 ) 态 教 ( 悬 太 ( 状 中 , 乱 了人 们 的视 听 和思 想 。 若 如 此 理 想 不 隐退 , 至 大 淆 倘 甚
当 然 ,着陆 ” “ 未见 得 是 短 期 、 速 完 成 的事 。 一 段 时 间 快 在 内 , 一 教 育 理 想 可 以甚 至 应 该 不“ 陆 ” 某 着 。如 果 昨 天 的 理想 今 天 就 兑 现 ; 者 长 期 悬 而 未 决 , 于 一 朝 一 蹴 而 就 , 么 往 或 却 那
也 可 以说 , 育 理 想 “ 生 ” 是 “ 供 ” 人 们 加 以 实 现 教 天 就 提 给
的 , 育 理 想 “ 生 ” 是 要 和 现 实 联 结 起 来 , 后 通 过 自身 教 天 就 然
强 大 的牵 引 力 不 断提 升 现 实 的 品位 , 之 无 限 地 趋 向 一 种 良 使 好 的 、 极 的 可 能 状 态 或 境 界 , 终与 理 想 妙 合 无 痕 , 然 一 积 最 浑 体 。 教育 理 想 无 疑 是 高 的 , 不 应 该 是 “ 人 皆醉 我 独 醒 ” 但 众 或 者“ 自诩 为 太 阳 ” 的清 高 , 如 果 像 有 些 理 想 主 义 者 所 说 的 那 它 样 . 绝 跟 教 育 现 实 “ 手 言 和 ” 那 就 像 古 希 腊 神 话 中 的 大 拒 握 ,
教育科研:让教育的理想实现“软着陆”
和力度平稳地 、 妥善地实 现 。在 特定 的背景下 ,硬 “ 着陆” 亦有 可取 之处 < 一轮 课改 一定 程 度上就 是 新
维普资讯
科 研札 记
A J o u r n a I o f R e 8 e a rc h I - it
对于现实而言 , 理想从来就有 它的超越性 、 拒 排 性 和否定性 ; 但这 只是 问题的 一个方面 , 另一方 面 , 它还表现为吸纳性 、 引领性 、 驱动性。在一个较 为健 康地 向前发展 的社会 ( 目前 的中国社会 ) , 如 中 常态 的或者说基本正确的理想 都有可能经 由人们 的实践 得 以实现 , 为现实 ; 成 一个 根本就 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往往是荒唐 的 、 悖谬 的和苍 白的 , 甚至在 “ 根子 ” , 上 它就不是理 想 , 而最多是个 幻想。 教育的理想也是这样 ,应该 具有一定的乃至较 强的现实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不仅对于教育理想本 身具有导 向、 甄别 、 选择 、 奠基等功能 , 而且是它的生 命所在 , 是它必须 努力加 以强化 、 富 、 还 丰 发展 并最 终使之得 以落实 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属性 。 也可 以说 , 教育理想 “ 天生 ” 就是 “ 提供 ” 给人们 加 以实 现的 , 育理想“ 教 天生 ” 就是要 和现实联 结起 来 ,然后通过 自身强大的牵引力不断提升现实的 品 1 8 位, 使之无 限地趋 向一种 良好 的、 积极 的可能状态或 界, 最终与理想妙合无痕 , 浑然一体 。教育理想无
有人说 , 教育是“ 飘扬的 ‘ 乌托邦 ”。我以为 , ’ 这
疑是高 的 , 不应该是“ 但 众人皆醉 我独醒 ” 或者“ 自诩 为太 阳” 的清 高 , 它如果像 有些理想 主义 者所说 的那 样, 拒绝跟教 育现实“ 握手 言和” 那就像 古希腊神话 , 中的大力士 , 离开 了土地 , 因而 变得脆 弱无 比 , 不堪
浅析中职生如何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软着陆”
中职 生 从 校 园进 入 社 会 的 角 色 转 变 中 , 有一 段适 应过 程 , 叫做 职 业 适 应 期 。如 果 毕 业 生 能 够 顺 利 地 度 过 了 “ 职 业 适 应 期” , 就 有 可 能 走 向成 功 的 职业 生 涯 。 通 过 多 方 了解 , 笔 者 发 现 能 顺 利 走 过 职 业 适 应 期 的 毕 业生 为数 不 多 。 有 人 曾对 中职 毕 业 生 做 过 调 查 :他 们 对 岗位 表 示 满 意 的 仅 占1 1 . 6 %,有 4 0 . 7 %的人 表 示 不 太 满 意 ,表 示 很 不 满 意 的 占
( 三) 阅 读操 作 流 程
或摔砸东西 , 与同学 、 朋友争 论起来 面红耳赤 。 甚 至 发 生 激 烈
的争 执 。一 些 职 校 生 经 常性 大 惊 小 怪 , 给人一种装腔作势 、 无 病 呻 吟 的印 象 。 其次 , 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 , 就 其 实质 而 言 , 中 4 . 反 刍 阅 读 。在 班 级读 书交 流会 后 , 学 生 对 自己感 兴 趣 的 话题 及 有 关 章 节 再作 阅 读 。 含英 咀 华 , 可 制作 摘 1 . 读 书 交 流 会 的 目的 。班 级 读 书 交 流 会 的 质 量 , 是 衡 量 “ 师 生 共 读 整本 书 ” 活 动 成 效 的 重 要 标 尺 。班 级 读 书 交 流会 不 同 于一 般 课 文 的 精讲 课 。 一 般 阅读 精 讲 课 往 往 承 载识 字 、 阅读 理解 、 传 授语 文 基 础 知 识 、 训 练 基 础 技 能 的功 能 。 我 觉 得 比 较 理 想 的状 态 , 班 级 读 书 会 是 一 群 人 在 共 同读 完 一 本 书 后 . 交 流 心得 , 碰 撞 观念 , 轻松 聊 书 的过 程 。 2 . 什 么 样 的话 题 更 有 价 值 。从 形 式 的 角度 看 , 话 题 应 该 是 适 合儿 童 的 , 有情趣的。 如: 读 完 了《 水浒传》 , 让 学 生 列 个 水 浒 英雄排行榜 , 看看 谁 的 功 力 最 高 , 谁 的兵器最厉 害 . 哪 场 打 斗 最 好看 , 这顺 应 了他 们 的 心 理 特 点 。 从 内容的角度看 , 多提诠释性 的 、 有创意 的 、 开 放 性 的 话 题, 这 样 的话 题 , 能 让 学生 读 聪 明 , 读 成 有思 想 的人 。 让 一 个 故 事“ 穿越” 学生 , 让学生读出故事中的“ 我” 。 3 . 相 关 延 伸 活 动 的开 展 。读 书交 流会 结 束 , 并 不 意 味 着 整 本 书 阅读 的结 束 , 还 可 以开 展 多 种 多 样 的 活 动 丰 富读 书生 活 ,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软着陆”再探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软着陆”再探摘要:先总讲课堂教学“软着陆”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
然后主体文章讲了三点自己总结出的方法。
一是课堂直观化,影视、视频进入课堂。
二是多举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
三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衔接,这是一种铺垫。
总得来说,就是改善课堂,让学生摘到苹果。
这是当今世界知识信息传播的通用方法。
关键词:软着陆直观化举例子旧知识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不要说中职,其他地方的教师也是如此。
因为它是核心环节,关系到学生后面的作业考试,在中职甚至是课堂纪律。
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知识及其快乐,就会形成与课堂脱节人在心不在的严重情况。
最后恶性循环,百病丛生。
但这个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探究。
授课一线,时间越久,越觉得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越是千方百计去完善这个问题。
所以这个问题也是永远在路上,没有尽头。
下面谈谈自己在实践中一些方式方法。
1.与时俱进,课堂教学直观化。
说白了,就是影视作品、微信视频等进入课堂。
中职学生课外的阅读习惯不是很好,据我这几年对学生的了解询问。
每年的读书量是有,但我走进教室,看他们的书柜,里面的书籍封面许多都是花花绿绿的,如同一些包装花哨的食物。
我知道这些书基本上都是重口味的。
经典的书籍少之又少。
这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不是很好有一定的关系。
那么怎么守住教材中阵地呢?这是最后的阵地。
否则我们的学生将集体跑偏。
另外,我了解到学生对影视作品比较津津乐道。
而且许多经典作品,都有翻拍的影视作品。
因而,在备课时千方百计的搜集与教材相关的影视作品。
有电影电视、戏剧、朗读等。
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运用,让课堂直观化。
相对于白纸黑字的课文,影视作品在生动性上大大超过教材,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
教材内容经过这一铺垫,实现了“软着陆”。
比如,经典篇目《鸿门宴》,翻拍的影视作品很生动。
许多故事细节,故事年代距离我们比较久远,这学生很难想象。
如果要拉近距离,影视作品提供了很好参照。
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育科研的困境与出路探析
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育科研的困境与出路探析1. 引言1.1 基础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科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基础教育科研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教育科研可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通过研究教育领域的新理论、方法和技术,可以为教育制度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和支持,推动教育不断发展与进步。
基础教育科研还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通过研究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指导和支持,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基础教育科研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和支持教师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基础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以上内容约200字】。
1.2 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困境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着诸多困境,这些困境直接影响了教育科研的深入和发展。
基础教育领域中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地区的学校在教育科研方面缺乏足够的支持和投入,导致科研水平的不平衡和不完善。
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过度考试化、应试化也成为困扰教育科研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育科研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是仅仅追求分数和考试成绩。
基础教育领域中缺乏有效的教育科研机构和平台,科研人员的培训和支持体系也亟待完善。
以上这些困境都制约了基础教育科研的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 正文2.1 教育科研的现状教育科研的现状在基础教育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教育科研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发展处于一个相对薄弱的状态。
教育科研的投入不足,导致科研机构和人员缺乏支持和资源,限制了科研成果的产出和应用。
教育科研的话语权不足,缺乏对政策制定和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科研的成果转化率低,很少有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实际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教育科研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研究内容缺乏前瞻性和实践性、研究手段单一、研究成果难以评估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教育科研的发展和实际应用。
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
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便是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育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
而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其实施过程中的有效引导和平稳过渡,可以说是需要实现“软着陆”。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实施策略与关键因素。
首先,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需要改革的深入推进。
改革的推进不仅仅是在教材和课程内容上的变革,更需要在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师培养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
教育部门需要积极引导各地区学校,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只有深入推进改革,才能够有效地实现新课程的软着陆。
其次,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支持。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推动者,他们的角色至关重要。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研讨会,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使他们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此外,还需要解决教师工作负荷过重的问题,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发展空间,激发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再次,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家校合作,需要家长们积极支持、配合和参与其中。
家长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进程和发展,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意义,积极支持学校的改革探索。
同时,社会应该加大对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认知和理解。
只有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新课程改革才能顺利地实现软着陆。
另外,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需要合理设置过渡期与过渡安排。
新课程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过渡期来适应和调整。
过渡期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逐步调整的机会,让他们逐渐适应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过渡期还可以与传统课程的延续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新旧课程之间过渡时不至于产生过大的差异和压力。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设置合理的过渡期与过渡安排非常重要。
最后,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需要及时总结和评估。
改革的过程是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及时总结和评估对于改革的进步与不足至关重要。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软着陆”的三个策略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软着陆”的三个策略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编教材是国家制定的针对中小学课程设置的教材。
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统编教材的改革也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要素,实现“软着陆”,成为教师关注的一个关键问题。
下面将介绍三个策略,以帮助学生实现“软着陆”。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而语文阅读是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
许多学生对语文教育缺乏兴趣,认为语文是枯燥无味的。
教师需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兴趣的阅读材料,如故事书、科普书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开展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课外阅读活动,如书法比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语文的魅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而语言表达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要素。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各种活动,如讨论、辩论、演讲等,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可以通过写作指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通过模仿名篇、经典文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开展多样化的形式评价和反馈。
评价和反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关键作用。
对于语文教育来说,评价和反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教师需要开展多样化的形式评价和及时的反馈。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难。
教师可以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反思,深入思考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要素,实现“软着陆”,教师可以采取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开展多样化的形式评价和反馈等策略。
2023年中学教研总结深入剖析教育困境,为中国教育发展提供新思路
2023年中学教研总结深入剖析教育困境,为中国教育发展提供新思路2023年中学教研总结深入剖析教育困境,为中国教育发展提供新思路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全面展开,我国各行各业都在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石,而中学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教育领域的改革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2023年,中学教研总结深入剖析了我国教育困境,为中国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其中,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我国教育系统长期以来更强调教育的标准化管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几乎被卡在同一标准线上,而忽略了每个学生的差异性。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让他们在学习上有更多选择机会,更自由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发挥自身潜力。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加强学科交叉学习传统的教育体系强调学科的划分,学生学习时更注重单科的学习和成绩。
而在现实生活中,知识的应用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学科交叉学习,让学生能够将多学科知识整合运用,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
这种学科交叉的学习,有利于通过不同学科的视角来认识事物,使学生的知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
三、强调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进程中,素质教育已成为热门话题。
在新的教育模式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同时也应注重教育学生的品行和素养。
学校应该注重教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为优秀公民的能力和素养。
四、推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因此,在教育改革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中学应该推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增强学生的电脑和网络日常操作能力。
理想信念教育的硬度、软度和暖度
理想信念教育的硬度、软度和暖度卢新宁说,在一个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
周国平说,在理想主义普遍遭耻笑的时代,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理想主义者,就必定不是因为幼稚,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成熟和自觉。
中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尤其需要理想信念教育为青春导航。
然而,现实生活中,理想信念教育无法让中学生入脑入心。
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化是常见问题。
当前,理想信念教育只出现在学校某些大型德育活动现场,舞台上作秀,铿锵誓言,以梦为马,但是秀过之后就又回到了原点。
理想信念教育随机化的做法也值得商榷。
教育需要契机,但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是带有前瞻性的活动,等走了大半弯路才正视理想信念的旗帜标杆作用,未免滞后迟钝了些。
有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为了取得短期目标,未免让孩子感到功利虚伪了些。
当然,最普遍的恐怕还是理想信念教育边缘化的问题。
因为难实践、见效慢,于是干脆放弃,直接赶入“题海”。
这样的教育好比是注射激素催熟作物,对于人的成长无益。
教育不仅需要知识能力的硬件,而且还需要理想信念的软件,这样才能造就气象万千的生命景观;教育不仅要突出多元个性的兼容并包,而且还要体现强国之梦。
基于上述愿景,笔者认为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硬度、软度和暖度,三个维度同时发力,方能取得明显成效。
所谓“硬度”是指鲜明有力的导向,理想信念教育要有醒目的正面旗帜。
不表态、没立场、空激励、无标杆绝对不是我们要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一个人人拥有话语权的自媒体时代,各种思潮肆意泛滥,中学生很容易认知混乱。
比如“丧文化”的颓废消极,“佛系青年”的无为等被青少年疯狂追捧,目标意识、责任担当就在这种有蛊惑力的思潮面前沦陷。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要以严谨庄重的姿态为青少年导航。
拒绝“丧文化”,壮大“燃文化”;远离“无为佛系”,养就“热血情怀”。
从校训、班训到个人座右铭,从中国梦、校园梦、班级梦到个人理想,从校庆盛典、社团活动到18岁成人礼,我们可以把理想信念教育融进系列活动。
让校本研修成为教育科研的“着陆”之策
作业布置与批改(学的设计与反馈)
作业的功能与意图 基本 作业的适切性与层次性 要求 作业形式\作业量 作业形式 作业量 布置:成册作业的选择 布置 成册作业的选择 作业创编 自学作业 作业时机 作业协调 • 批改 错误分析能力 基于作业改进教学 批改:错误分析能力 • 反馈 作业讲评课 学生作业分析的指导 反馈:作业讲评课 • • • •
案例要求
• 案例的基本要求
• 案例的基本结构
导向正确 真实开展 易于操作 讲清道理
现实问题剖析 实践改进思路 行动过程综述 成果收获整理 启示道理反思
教师研究的开展
3) 行动研究的技术线路
• 问题的筛理调查与归因 问题的筛理调查与归因 • 问题的对策设想与行动计划 • 伴随着“持续反思”的“行动” 伴随着“持续反思” 行动” • 反思、总结并形成建议 反思、总结并形成建议
教师研究方式
环节一: 问题的筛理调查与归因 环节一:
• 问题1:我们遇到的是什么问题? • 问题2:该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的表现? • 问题3:该问题是普遍性问题还是特殊性问题? • 问题4:出现这个问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 问题5:各个原因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吗? • 问题6:该问题对教育教学可能有何影响?
教师研究方式
环节四: 反思、 环节四: 反思、总结并形成建议
• 问题1:研究初期对问题的界定是否明确? • 问题2:行动措施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实际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如何? • 问题3:需要对建议作哪些完善与修改? • 问题4:资料收集与记录是否真实全面? 资料的分析与解释是否恰当? • 问题5: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明力(效度)如何? • 问题6:本项研究有哪些局限?还有需要进一步 探索的问题吗?
案例选题
• 改进教学管理方面的措施做法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软着陆”的三个策略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软着陆”的三个策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统编教材语文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一个重要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材对于教育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语文教材应该是最为核心的部分。
因此,设计一套好的语文教材至关重要。
软着陆是指将教材的内容、范围、难度等因素调整到适当的程度,以使学生更轻松地接受课程、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课程内容、难度度、学生体验,分析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软着陆”的三个策略。
一、课程内容的适度课程内容的适度是软着陆的第一个策略。
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学习能力等都有所不同,教材的内容应该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因此,对课程内容的适度把握,能够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1.针对不同年级,教材内容应该有所调整。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课程内容应该以简单的阅读理解、生字、词汇等为主,同时也可以适当地涉及一些古诗词,如《小石潭记》、《让酒》等。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课程内容应该开始涉及一些文学作品的分析阅读,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木心的《赤壁赋》、柯岩的《野生动物园》等。
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课程内容就更需要注重文学作品的分析、比较,以及个人阐释。
2.扩大教材的范围。
在教材中,除了文言文、现代文等极具代表性的工具文章之外,还应该将一些文化人物、历史人物、地理知识、科学科普知识等纳入教学中,从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3.结合实际生活,设计教材。
教材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包括一些近期热门话题,如疫情、环保、人类历史等内容,通过分析、评论、阐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
二、调整难度度的要素难度度的要素也是软着陆的一个关键点。
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不断调整难度度,适应各个年龄阶段,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教材的难度度过大过小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调整难度度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情。
1. 渐进式难度度。
如何实现从传统教学向课改教学的软着陆
如何实现从传统教学向课改教学的软着陆全球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涤荡着地球村的角角落落。
谁都无法否认,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将更为激烈,谁如果在世纪初就落后于改革的大潮,谁就会丧失一个世纪的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整体性课程改革。
许多学校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但在广大农村,由于传统教学根深蒂固,课改教学的实施很难一步到位,那么如何实现从传统教学向课改教学的软着陆?一、放下老师的架子,创造平等的气氛,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不管是课外还是课内,教师始终要认为自己是学生的“向导”,并充分尊重我们的“游客”。
有些人认为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教师怎能和学生平起平坐,这就把教师捧上“特权阶层”。
当然尊师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尊师并不等于对老师言听计从,老师的话也不可能是真理。
只要老师放下架子,摆正自己的位置,学生自然就敢说。
过去很多家长抱着“严师出高徒”的信条,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子女严加管教,使师生关系僵化,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成了机器制造出来的产品,没有创造性,导致许多优秀人才被葬送。
师生之间本应当是朋友关系,地位平等,老师要愿和学生交朋友,让学生把自己当成知心人,这样学生对老师就不会隐瞒什么,便于老师了解学生,也自然会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给学生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
让学生树立信心致关重要,每个学生都有优点,要善于抓住其优点,使之树立学习的信心。
同时,要抓住他们的进步适时进行表扬,让他们感受成功。
学生朱某学习不认真,成绩较差,但在校运会上夺得长跑冠军。
我抓这个机会,适时进行教育,让他知道自己也有优点,让他明白冠军的获得是靠一步一步跑出来的,成绩的取得来自勤奋,同时在班上表扬他,让他有成功感。
事后他便把劲头移到学习上,成绩也明显进步。
对那些经常犯错误或成绩差的学生应抓准机会尽可能表扬,不能随便批评,否则他们会对你及你所教的课失去信心,甚至对所有功课失去信心。
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育科研的困境与出路探析
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育科研的困境与出路探析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育科研面临的困境主要有研究主题的选择和深化、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等方面,而解决这些困境的出路主要在于加强教育科研团队的建设、改善科研环境、加强与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等方面。
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育科研的困境在于研究主题的选择和深化。
基础教育领域涉及广泛,研究主题众多,但是很多研究都集中在较为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政策等方面,对于教学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
而这些实际问题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和改进教学质量。
在选择研究主题时,需要更加关注实际问题,深化对应问题的研究。
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育科研的困境还表现在研究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教育科研多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往往难以真实反映教育实践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教育科研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以更好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育科研面临的困境还包括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很多教育科研成果停留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层面,很少能够转化为实际教学实践的有效工具。
这主要是由于科研成果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加强对研究成果的可视化和实用性的提升。
要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育科研的困境,需要采取相应的出路。
需要加强教育科研团队的建设。
教育科研需要高水平的研究团队,而这样的团队需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研究能力。
需要加强对教育科研人员的培养和选拔,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要改善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育科研的环境。
教育科研需要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资源,如丰富的实践基地和数据支持、优秀的科研设施和资金支持等。
只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教育科研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要加强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需要加强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的互动和交流。
可以通过建立教育实践和教育科研的合作机制,如研究型学校、实验学校等,使教育科研更加贴近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可应用性。
三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
On the "Softlanding" of New Curricula Reform ⅢSichuan Provinc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作者: 查有梁
作者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71
出版物刊名: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13页
主题词: 新课程 改革 “软着陆”
摘要:在《对新课程改革的三点提醒》、《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的基础上,针
对“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吗”的不同意见,进一步提出: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
“软着陆”意为课程改革要“放慢速度,调整方向,确保安全,确保成功”。
课程改革要回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准确地理解《纲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完善《纲要》;课程改革需要引导,不要误导;课程改革需要大家一起认真反思。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软着陆”的三个策略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软着陆”的三个策略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比如学生学习语文时容易出现障碍,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软着陆”的三个策略。
策略一:启发思维,激发兴趣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抽象性。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抽象概念,也很难将这些概念运用到实际中。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启发思维、激发兴趣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我们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在讲解《诗经》时,我们可以提问:“为什么《诗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
在讲解课文《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故事中的情感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和演讲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语文学科与表达能力息息相关,通过朗读和演讲,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策略二: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是不同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指望每个学生都能在同一节课上达到相同的学习效果。
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尊重个体差异。
我们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习内容。
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示范性教学,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计学习任务。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将学习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起来,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喜欢科学的学生,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与科学相关的语文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满足自己的兴趣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个别辅导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有些学生可能由于个别原因导致学习进度较慢,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科研:浅析让教育理想实现“软着陆”论文摘要:当下,人们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往往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
教育理想最终应该成为教育现实,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借助于教育科研的力量。
教育科研要通过自身的功能确立、检验,矫正,实现、发展教育理想,在这一过程中,它还要努力化解有可能出现的对立、生硬等状态,即,不仅有益于理想的实现,还要有助于它的“软着陆”。
论文关键词:教育科研;教育理想;“软着陆”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就是一个不断诞生、实现、刷新理想的过程;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就是使教育的理想成为教育的现实。
让教育的理想实现“软着陆”,是每一个教育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必须付诸努力的事情。
教育科研事业和教育科研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对于现实而言,理想从来就有它的超越性、排拒性和否定性;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它还表现为吸纳性、引领性、驱动性。
在一个较为健康地向前发展的社会(如目前的中国社会)中,常态的或者说基本正确的理想都有可能经由人们的实践得以实现,成为现实;一个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往往是荒唐的、悖谬的和苍白的,甚至在“根子”上,它就不是理想,而最多是个幻想。
教育的理想也是这样,应该具有一定的乃至较强的现实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不仅对于教育理想本身具有导向、甄别、选择、奠基等功能,而且是它的生命所在,还是它必须努力加以强化、丰富、发展并最终使之得以落实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属性。
也可以说,教育理想“天生”就是“提供”给人们加以实现的,教育理想“天生”就是要和现实联结起来,然后通过自身强大的牵引力不断提升现实的品位,使之无限地趋向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可能状态或境界,最终与理想妙合无痕,浑然一体。
教育理想无疑是高的,但不应该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或者“自诩为太阳”的清高,它如果像有些理想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拒绝跟教育现实“握手言和”,那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离开了土地,因而变得脆弱无比,不堪一击。
这时它的清高就会成为一种病态的孤芳自赏。
抑或顾影自怜。
倘若到了这样的境地,我们可以说,还不如不要它了。
——教育理想必须着陆,就像人类发射出去的任何飞行器一样,只不过时间长短、状态怎样等等有所不同。
还是借用这个比喻,如果不着陆,它的结局往往甚至必然是自毁于“太空”,成为“太空垃圾”。
是的,当下教育生活中,确有一些所谓的“教育理想”(如废弃高考)悬浮于“太空”(太过空洞)状态中,淆乱了人们的视听和思想。
倘若如此理想不隐退,甚至大道直行,那么,可能的结果至少有一种,那就是教育的无序。
当代中国教育早已饱尝了无序之痛,痛定思痛,富有理性和理智的人,谁还会相信、固守乃至“愚忠”于那些凌空蹈虚、天花乱坠的“理想”?当然,“着陆”未见得是短期、快速完成的事。
在一段时间内,某一教育理想可以甚至应该不“着陆”。
如果昨天的理想今天就兑现;或者长期悬而未决,却于一朝一蹴而就,那么往往是两种情形:一,这种理想必定因为缺乏严肃性、艰巨性等而缺失应有的价值和含金量;二,它的匆匆着陆只是一种“赢了面子输了里子”或者以近害远的假像。
于是就有了一个教育理想“软着陆”的问题。
何谓“软着陆”?我以为它区别于“硬着陆”,不是以行政推动等强制手段,不是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生硬地进行,而是基于(基本)成熟或完备的条件,在与外界矛盾较为缓和以及与公众达成一定理解乃至默契的氛围、环境中,以一种较为适中的速度和力度平稳地、妥善地实现。
在特定的背景下,“硬着陆”亦有可取之处,(新一轮课改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国家意志“硬着陆”的举措。
)但它常常不免情势所迫的无奈意味;如果“硬”、“软”两种着陆方式与状态都允许、都可以实现,我们毫无疑问选择后者。
为什么教育理想要(尽可能)实现“软着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以为,其中最重要和关键的原因在于人们的观念。
一般情况下,需要“硬着陆”的理想都是美的,甚至是纯美和唯美的,它对人们的美与丑,进步与落后伴生、共存的“观念的现实”常常是一种强烈的冲撞,决绝的叛逆乃至于无情的颠覆。
我们当然希望人们能以理解和热情的态度期待、接受、拥抱这种冲撞、叛逆和颠覆,以“三下五除二”的快速,爽利解决积少成多、积重难返的教育问题。
但事实上,很少(难)有这样的可能性和普适性。
(要不然,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等问题不早就解决了?)正如复旦大学林尚立教授所言,中国传统文明有旺盛的生命力,也因此形成内循环,有很强的闭合性;它是在闭合的过程中不断走向完善的。
我想,教育观念作为一种文明现象,也是这样,我们必须承认、正视、容忍它的闭合性,更多地采取量变促质变的“渐染(渗透)”和“渐进”方式而不是“一刀切”、“大跃进”的方式来改变、改善和改革它;否则,很可能导致新观念的难产,以及教育理想无法“着陆”而粉身碎骨的惨剧。
由此反观新课改,它确有其强制性,但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实验期,并且还要有广泛深入的舆论造势等“配套措施”的支持和支撑,可见,它的起点是“硬”的,落点却是“软”的;其“化硬为软”的策略值得深思和借鉴。
在教育科研之外,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可以说,我们很难找到)更好的办法、手段可以让教育理想实现“软着陆”。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思想(包括教育理想——笔者注)靠权力是无法推行的。
它只有靠认同。
”我以为,教育科研正是达成认同——简言之,就是让教育理想实现“软着陆”——的不二法门。
我们从教育科研的视角来看此问题:首先,教育科研应该起催生、实现和发展教育理想的作用。
教育科研的任务是什么?是对业已发生的教育事实与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基于这些回顾和总结,探索规律,寻求本真,最终为教育的明天提供可以行走的路径,可以操作的蓝图。
我们甚至能够说,如果不是为了这样一些目的,教育科研存在的必要性就失去了一大半,乃至丧失殆尽。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科研主要是“明天的事业”,它服从和服务于未来的、理想的教育的架构与实施。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科研还必须对教育理想进行鉴别、矫正和去伪,一旦认定它是“真理想”(仿“真命题”一说),就要致力于解决它的“悬空”问题,致力于使它稳妥地“着陆”。
教育科研自然兼有务虚性和务实性两面,但在使教育理想由“悬空”而变为“着陆”状态时,它必须是充分务实的,必须“伴随有实现这些取向的相应的技术路径”(吴康宁《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取向研究》,《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
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它就是纯粹意义上的“形而上”;它与“形而上”的教育理想呈“空对空”状态。
而这样的状态是我们务加摈弃的。
概言之,对于教育理想来说,教育科研应该是这样的:它催生,检验、诠释、校正、实现和发展着教育理想。
这是它的最大“天职”所在。
其次.教育科研也需要通过实现教育理想而实现自身的功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科研则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
这种生产力主要表现为激励、引领、优化,“放大”等功能,但这些功能常常是虚拟的,或者说,常常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观念中。
在不少地方或学校,它“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不难想见,在此情况下,“第一生产力”及其功能将会是闲置的、“抛荒”的(这也正是当下基础教育效率不高、积弊重重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教育科研怎样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现实的教育生产力?怎样才能发挥它的应有功能?依我看,这就必须附丽于教育理想之上,并且通过促成理想的“着陆”和实现,来证明自身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我们的教育科研与教育理想无涉,更进一步说,如果这种科研对理想最终转化为现实没有起到一点能动作用,毫无裨益,那么,它就自然失去了“生产力”(更遑论“第一生产力”)的“资格”,甚至成为一种“伪科研”、“反科研”和“破坏力”。
教育理想与教育科研,前者需要后者匡正、导航、助推;后者也需要依赖、凭借前者的实现来“正名”(是一种“真科研”)和证明。
此种需要的紧迫性注定会随着教育科学和教育改革进程的日益深化而不断强化,不断彰显。
再次,教育科研最终能够完成教育发展所赋予它的使命。
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应该是有距离的,当一种教育现实染有沉疴痼疾的时候,这种距离还必须是比较遥远的,两者甚至作着相反方向上的运动。
但我们从事教育,绝不是为了让这两者永远处于“怒目而视”的状态中,而是要(无限地)缩短这种距离。
“缩短”当然首先(主要)是现实对理想的靠近,但也有理想对现实的主动接近——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有时这种接近就是一种“妥协”。
“妥协”未必是“贬义词”,WTO的原则、精神之一正是它,我们宁可把它理解为“妥善地协调”:教育理想需要时时观照现实,调适现实中的有关矛盾,这其实也是它为自己寻找和扩大落脚点及着陆空间。
上述“观照”、“调适”、“寻找”、“扩大”等等行为不应是感性的,而应是理智和理性的,这就要借助教育科研这道津梁——教育科研理应而且能够成为这样的津梁:它站在一个较高的视点上,因而对现实的“观照”比较全面,同时还有着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刻;它对矛盾特别是其症结所在有准确而到位的把握,因而能以清醒的意识对症下药,能切中现实的脉搏进行“调适”,从而使矛盾有所缓和,有所解决;它固然肩负着批判的责任,更有着建设的使命,这里所谓的“建设”就是让理想在现实中找到合适的土壤,进而生根、成长、结果……总之,教育科研是能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引发和日益强化一种粘合力的,而事实上,大凡兼得教育理想之“熊掌”和教育现实之“鱼”的人(或群体),几乎无一例外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或载体参与、投身于科研之中,李镇西、高万祥、卢志文等是如此,他们所在或领导的成都新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等也是如此。
是教育科研及其赋予的经验、智慧,胆识、谋略、才华等使他们的学校在依然百弊丛生的教育现实中得以较好地生存、发展,得以向理想的教育境界逐步迈进。
我想,如果把这些学校比作是不尽如人意的教育环境中的一棵棵茁壮成长的树木,那么,这样的树木多了,就能成为一片茂盛的森林,就能影响和优化周遭的气候。
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以教育科研为起点或动力,不断形成“树木一森林一气候”的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
令人欣慰的还有,当前,相当部分乃至大多数教育者都有改变现状的潜在愿望,都有对教育理想或明可隐的向往、追求和呼唤的情愫。
近年来,国内有若干项影响大、波及面广的关于理想教育的实验,实验的主持人感到自己并不孤寂,而参与其中的教师则普遍欣喜于实验带来的收获。
由此可见,对于教育理想的“着陆”问题,当下已经出现了一个广阔而富有生机的“心理场”,而这正是实现“软着陆”百年未遇的良机。
最后,教育科研必然促成教育理想的实现和教育的进步。
“必然”就是“一定会这样”,它表明了笔者两个方面的信心:一个是对教育科研在“理想一现实”演变中的角色作用的信心;一个是对由于这种作用而促成的理想的实现(向现实的转化)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