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美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追寻文明的足迹》教学设计

人美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追寻文明的足迹》教学设计

人美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追寻文明的足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一课追寻文明的足迹》是人美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的第一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式,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创作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绘画技巧感到困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绘画和创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2.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和创作方法,让学生跟随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评价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

2.学生准备:带好美术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重要时期和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的发展变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绘画和创作方法,让学生跟随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节奏与旋律|辽海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节奏与旋律|辽海版

教案标题: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节奏与旋律|辽海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节奏与旋律的概念,理解音乐与美术的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表现手法,创作出具有音乐韵味的作品。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节奏与旋律的概念2. 音乐与美术的相互关系3. 音乐欣赏与分析4. 美术创作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节奏与旋律的概念,音乐与美术的相互关系,美术创作实践。

2. 教学难点:音乐欣赏与分析,美术创作实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节奏与旋律的概念,音乐与美术的相互关系。

2. 欣赏法:欣赏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创作法: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表现手法,创作出具有音乐韵味的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的美妙。

然后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出本课的主题——节奏与旋律。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节奏与旋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

接着讲解音乐与美术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与美术之间的紧密联系。

3. 音乐欣赏与分析(10分钟)欣赏一段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节奏与旋律。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音乐作品中的节奏与旋律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4. 美术创作实践(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表现手法,创作出具有音乐韵味的作品。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也可以给出一些创作提示,如:以音乐为主题,运用线条、色彩、形状等元素表现音乐的节奏与旋律。

5.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从节奏、旋律、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音乐与美术的相互关系,以及美术创作实践的重要性。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明暗与立体》人教新课标(1)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明暗与立体》人教新课标(1)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明暗与立体》人教新课标 (1)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明暗与立体感的形成原理,并能在绘画中运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立体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明暗与立体感的概念2. 明暗与立体感的形成原理3. 明暗与立体感在绘画中的应用4. 绘画练习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明暗与立体感的形成原理,明暗与立体感在绘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立体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绘画工具。

2. 学具:画纸,铅笔,橡皮,颜料。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具有明暗与立体感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明暗与立体感。

2. 讲解:讲解明暗与立体感的概念,形成原理以及在绘画中的应用。

3. 示范:通过实物模型和绘画示范,展示如何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立体感。

4.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展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板书设计1. 《明暗与立体》2. 内容:明暗与立体感的概念,形成原理,应用,绘画练习。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根据所学内容,绘制一幅具有明暗与立体感的作品。

2. 作业要求: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立体感,作品内容自选。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明暗与立体感的形成原理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在练习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立体感,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以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示范”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明暗与立体感的关键步骤,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和绘画示范,直观地展示如何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立体感,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教学过程之示范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示范的目的示范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示明暗与立体感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在绘画中运用这一原理。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 明暗与立体》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 明暗与立体》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明暗与立体》人教版教学背景在六年级美术下册中,第1课是关于明暗与立体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学会如何理解艺术中的明暗及其在绘画中的运用和表现方式,以及立体感在艺术中的意义和运用。

本教学设计为人教版,是在国家课程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出的一套教学方案,旨在促进学生在美术学科方面的创造力和能力的提高,同时在美学方面有所提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了解明暗在美术中的意义和用法。

2.学生掌握使用线条和明暗的基本表现技法和手法,尤其是暗部,使画面更加具有深度感和立体感。

3.学生能够分析图案,判断其暗部和明部,学会用黑白线条勾画。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提高表现和理解美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的作品,活用知识和灵感,进行创作。

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两两交流并批评互评对方的作品。

情感目标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准时到达课堂并认真聆听讲解。

2.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探索自己的美术兴趣,发现美。

3.感受到美术感觉的愉悦和学习成果的自豪感,不断提高艺术绘画技能,追求美好的艺术生活。

教学内容课程介绍在本堂课程中,我们将来探讨明暗与立体感在美术中的意义和运用。

首先,我们将引导学生认识画面中的明暗部分,然后利用观察的技巧来分析与比较作品表达的明暗效果。

最后,学习如何使用线条和不同的明暗效果来表现画面中的立体感。

教学流程第1步:建立知识框架为了了解和认识明暗和立体感在绘画中的意义和作用,我们需要先建立一个知识框架。

可以向学生提问:•你在上课或平时看到什么有明暗的物品了吗?比如一棵树、一面墙、一条小溪等等。

•你能形容一下这些物品的明暗性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看到明暗部分,我们的眼睛会有色彩深浅的变化?•你认为明暗和立体感有怎样的联系?•在美术中,你知道有哪些作品也像现实中一样具有明暗和立体感?第2步:分析经典艺术作品在第1步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明暗和立体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那么在本阶段,老师将带领学生集中在艺术作品中,从线条、明暗等方面分析和思考。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课 明暗与立体》教案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课 明暗与立体》教案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案1一. 教材分析《第1课明暗与立体》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明暗与立体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明暗与立体表现的方法。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明暗与立体的定义、明暗变化的原因、明暗与立体表现的关系以及明暗与立体在绘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明暗与立体有一定的认识,但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明暗与立体的基本概念,理解明暗变化的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明暗与立体表现手法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暗与立体的基本概念、明暗变化的原因、明暗与立体表现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明暗与立体表现手法进行绘画创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暗与立体的基本概念、明暗变化的原因、明暗与立体表现的关系。

2.示范法:展示优秀作品,分析作品中的明暗与立体表现手法。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运用明暗与立体表现手法进行绘画创作。

4.互动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创作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脑、投影仪、绘画作品、画纸、画笔、颜料等。

2.教材: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课明暗与立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组明暗与立体变化的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明暗与立体在绘画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明暗?什么是立体?它们在绘画中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讲解明暗与立体的基本概念,分析明暗变化的原因,阐述明暗与立体表现的关系。

通过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明暗与立体在绘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明暗与立体表现手法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创作经验。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明暗与立体》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明暗与立体》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明暗与立体》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明暗与立体》是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的第一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明暗变化和立体感的表现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技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

但是,对于明暗变化和立体感的表现,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明暗变化和立体感的表现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明暗变化和立体感的表现方法。

2.重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3.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明暗变化和立体感的表现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明暗变化和立体感的表现方法。

2.采用示范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3.采用互动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实例等。

2.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3.准备投影仪,用于展示教材内容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明暗变化和立体感表现优秀的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明暗与立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讲解明暗变化和立体感的表现方法。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绘画中。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所讲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教师在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小学美术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 第1课《明暗与立体》优质课公开课教

小学美术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 第1课《明暗与立体》优质课公开课教

小学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明暗与立体》优质课公开课教小学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明暗与立体》优质课公开课教小学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明暗与立体》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复试合议教案1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并使学生初步掌控物体的浓淡观测方法。

2.技能: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浓淡整体表现方法回去观测、分析、描写物体的立体感觉。

3.情感:培育学生对客观世界存有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2学情分析本课属造型整体表现领域。

通过本课教学并使学生懂叙事素描石膏几何体绘画的意义。

介绍物体在光的反射下,可以产生深浅不同的浓淡关系。

把这种关系画出,就能够整体表现具备立体感的物体。

3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观测、分析和描写物体在光反射下的浓淡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能够恰当分析物体的浓淡关系,初步用线条整体表现出来物体的立体感。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引入】观赏引入阐明课题1、同学们,这些是美术兴趣小组同学们的素描作品,你们能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出示范画)2、这些作品都就是用浓淡造型方法整体表现的石膏体。

今天我们和大家去共同自学代莱一课“浓淡与立体”。

(出具课题)活动2【讲授】观察分析总结规律1、下面以石膏球体为基准,我们共同探究浓淡就是怎样产生的,以及浓淡变化的基本规律。

(观测实物)请看:这是一个石膏球体,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在光的照射作用下,球体的表面你会发现什么变化呢?请大家仔细观察。

2、它表面显著的产生皮尔凯与亮两大部分。

3、明亮的部分因为是直接受光部分,所以我们把它叫亮面;黑暗的部分因为是背光部分,光线无法照射的,所以我们把它叫暗面。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 形色协奏曲 |湘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 形色协奏曲 |湘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 第一课形色协奏曲|湘美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色彩协调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能够将所学基本色彩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3.了解相关的美术语言,如“色轮”、“色彩对比”等。

二、教学重点1.加深对颜色的理解。

2.掌握正、副、互补色等基本色彩知识,并能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三、教学难点1.正、副、互补色等概念的把握。

2.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四、教学方法采用示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发现规律,并进行互动讨论。

五、教学过程1.引入介绍本次美术课的主题——“形色协奏曲”,让学生期待、探究。

2.学习色彩一起回顾上学期所学的基本色彩知识,对常见的颜色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色彩之间的关系。

3.学习色彩协调根据所学基本知识,介绍正、副、互补色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进行色彩协调。

比如,可以将同一色系的颜色进行搭配,或是将互补色进行搭配。

4.绘制作品老师进行示范,并应用所学知识,让学生们一同制作自己的“形色协奏曲”作品。

5.自我评估让学生在完成作品后进行自我评估,如“我的作品色彩是否协调?”,“我使用了哪些色彩?”等。

6.展示作品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小组互动表演,深入掌握所学知识。

六、教材准备1.彩色笔。

2.绘画纸。

七、课后作业完成所制作的“形色协奏曲”作品,并在日记中记录所学知识。

八、教学体会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色彩的了解更加深入,也掌握了制作形色协奏曲的基本技巧,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暗与立体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掌握明暗对比、透视等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让学生体验明暗与立体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明暗对比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 立体感的表现手法及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

3. 观察生活,发现明暗与立体在自然、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明暗对比、立体感的表现手法,并能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明暗与立体在自然、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元素进行创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PPT、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具有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元素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学习:讲解明暗对比、立体感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3. 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明暗对比、立体感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明暗与立体》2. 课题: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3.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

七、作业设计1. 画一幅具有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作品。

2. 观察生活中的明暗与立体现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记录。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否突破。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参与度如何,教学效果如何。

3. 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全面、客观,是否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进步。

4. 对本节课的改进措施和今后教学计划的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1. 导入2. 新课内容学习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系统地介绍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表现手法。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课《明暗与立体》 教案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课《明暗与立体》 教案
术语言进行描述,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试吧。作业设计:
1.学生选择立方体或圆柱体画出明暗素描。
2.温馨提示:
(1)找准明暗交界。
(2)投影方向要对。
(3)排线整齐协调。
(4)反光不要太亮。
3.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1)教师适时展示优秀作品,以激励学生的创价热情。
(2)对于不敢画或画法有误的学生,教师给子针对性的效励与指导。
教师小结:明暗是指物体受光后产生的受光部分(明部)和背光部分(暗部)两大系统。一张平整的纸,在光的直接照射下,很难看到明暗的变化;但把它卷起来就有了明暗的变化,折起来明暗对比非常强烈,揉皱后明暗层次变的丰富起来。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
2.观察体会
(设计意图:演示绘画方法,给学生直观印象。)
学习活动三:实践体验:(完成目标三):
师:同学们,你们也动手试
本环节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知道现在要做什么
学生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加以表述,有独特的见解(优秀)
能大致的表述出明暗的变化,但是不能很好的阐述(良好)
此处活动可以进行扩充:出示正方体、圆柱体等,鼓励学生自主找出明暗关系,学会运用专业的美
教材分析
《明暗与立体》是六年级下册第1课的学习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透视等美术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造型表现的方法,使学生能以静态的方式在明面内塑造形象。在本课教学中要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观察,加强学生的立体空间想像力、造型表现能力、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实现“学有所乐'’的同时,也能实现“学有所得
(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课 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课 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1课明暗与立体》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明暗与立体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

教材通过简单的几何体和日常生活用品的描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明暗与立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造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明暗和立体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练习和指导来提高。

此外,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明暗与立体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造型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明暗与立体表现真实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暗与立体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

2.示范法:展示优秀作品,分析明暗与立体的关系。

3.练习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表现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图片。

2.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3.几何体和日常生活用品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几何体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明暗与立体的关系。

提问:你们认为明暗和立体是如何表现的?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优秀作品,分析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

强调明暗对比、光线来源和线条运用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明暗与立体表现几何体和日常生活用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教师提问:你们在绘画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表现更具立体感的画面。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想象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明暗与立体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美术第1课《明暗与立体 》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美术第1课《明暗与立体 》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美术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案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学目标:1、了解明暗形成的规律,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出有一定创意和立体感的作品。

3、感受素描艺术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明暗形成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方法。

难点:运用多种明暗表现方法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是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使静态的课本内容动态化、直观化。

二是运用课件展示不同的表现方法,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展示一张平整的白纸,让学生观察,没有立体感,把纸张折叠后再展开让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时学生会发现纸张有了立体感。

为什么呢?因为纸张产生了明暗强弱的变化,明暗会使物体产生立体感。

这样引入课题《明暗与立体的表现》,简洁、直观,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2、实验明理要想运用明暗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就要知道明暗有什么规律。

请几位同学上讲台用小手电筒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照射石膏几何体或其他物体,观察明暗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正、侧、顶、背面,全方位的照射、细心观察,学生很容易从光的强弱变化、角度的变化中得出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光线的强弱和远近不同,明暗色调不同光线和物体的角度不同,明暗色调不同物体本身色调不同,明暗的感觉不同光与明暗的关系:“三大面、五大调”3、观察感受,为了加深学生对明暗规律的认识,这个环节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学具,如幻灯图片或实物品拿出来,进行明暗变化的感受,对比观察“三大面,五大调”。

这样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与传统教学中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相比,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主动性更强、兴趣更浓厚。

4、尝试体验在学生明白明暗的规律后,让学生尝试用明暗变化的规律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方法是先展示用线条画好的三幅画:一幅树叶,一幅扇子,一幅苹果,让学生添加明暗,表现立体感。

这样“跳一跳,摘果子”,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追寻文明的足迹》

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追寻文明的足迹》

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追寻文明的足迹》教案第1课、追寻文明的足迹【课时建议】1课时【教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文化遗产,能说出7-10处世界文化遗产。

能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正确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阅读、课上交流等途径,认识了解2处-3处世界文化遗产;能够从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审美价值、社会影响、经典特征等方面,介绍2-3处世界文化遗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及方法。

学习了解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文明足迹,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现象,接纳多元文化,拓展国际视野。

【教学重点】从历史背景、审美价值、艺术特征等方面,多角度深入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并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难点】有步骤、有层次地介绍世界文化遗产,体会其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突破方法及模式】本课运用直观演示法、联系生活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析学生作品来突破本课采用合作学习模式、互动模式【媒体使用】师:课件、有关文化遗产的图片生:课本【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作业1.把学生分成4个组:阿布辛拜勒神庙(非洲)组、库库尔坎金字塔(美洲)组、法隆寺(亚洲)组、奥林匹亚遗址(欧洲)组。

鼓励学生制作课件。

2.每个学生根据书中的问题,查找最下边一行的图片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

二、故事导入,欣赏、分析拉斯科岩画1.关于拉斯科岩画,还有这样一个故事:1940年,在法国拉斯科地区,4个来自蒙蒂尼的法国少年,想去探究30多年前因一棵大树连根拔起而遗留下来的洞穴的秘密。

这个洞穴的通道把他们引向拉斯科山坡附近的另一个洞穴,结果惊奇地发现在洞中的岩壁上画着数百个动物,经考古学家考察后发现,这是15 000年前原始人类艺术家的作品(出示拉斯科岩画)。

2.分小组讨论汇报:(1)这幅画表现的是什么?让你联想到什么?(2)猜一猜,当时的人类是用什么工具创作的?请你用这些材料试一试。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明暗与立体(手绘线条图像)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明暗与立体(手绘线条图像)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明暗与立体(手绘线条图像)教学目标1.了解明暗对图像表现的重要性;2.掌握手绘线条图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手绘线条图像水平;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1.明暗对图像表现的重要性;2.手绘线条图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如何使用明暗表现立体感;2.如何运用线条描绘形体特征。

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老师出示一幅线条图像,让学生猜测这个图像是什么,然后再让他们自己动手画一个同样的线条图像。

2. 课堂讲解1.明暗的作用:明暗是将物体表面上的高低、凸凹、光和影等特点用黑白或色彩的明暗变化表现出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画面更有层次感和立体感,让人感觉画面变得更加真实。

2.线条图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线型和粗细:在线型的选择上,根据描述的和表现的要求选择直线、曲线、斜线等线型,适当的变换线的粗细可以表现物体的轮廓、表面细节、光线、阴暗、立体感等特征。

–线条的勾勒:是在相应的线型基础上勾勒单体的轮廓,以使观看者可以明确了解这个图像所表现的主要形体特征以及形体轮廓、外形等信息。

–线条的润色:是通过笔画轻重、拖拉、颜料的选择等方法来进行加工,使这个图像的形体表现的更为完整,同时还能够表现几何、光影、质感等效果。

3. 线条图像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物品,进行线条图像的练习。

绘画后,老师现场进行评价。

4. 课堂总结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线条图像,并进行互相评价。

总结本节课主要是介绍了线条图像的绘制方法和技巧,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法。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尝试,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以及创造力。

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到明暗表现对图像的重要性,让他们在今后的绘画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运用这个技巧,表现出更多的创意和想象。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课 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课 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明暗的概念及在绘画中的应用;2.掌握各种光线照射下物体形体的变化规律;3.了解二维与三维的概念与区别,能够应用于绘画实践中。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物体形体变化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明暗表现画面立体感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绘画技能。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明暗艺术及其表现手法的兴趣;2.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认识自然;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调动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知识点的传授,明暗、立体的基础概念和表现方法;2.利用教材中的影像材料引发学生关于自然、艺术、生活的思考。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明暗在绘画中的应用;2.让学生感受到物体形体的变化,掌握复杂物体的构建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一些经典的三维艺术作品为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罗丹斯基的《拜占庭天使像》、毕加索的《弦乐手》等。

2. 观察分析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分析影像材料中各个物体的明暗变化,梳理其立体的表现方法。

3. 实践训练让学生尝试运用明暗表现画面立体感。

通过讲解铅笔描绘不同灯光下的物体及其阴影,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掌握表现方式。

4. 创作实践让学生进行创作实践。

在纸上或者画板上通过观察不同光线下的物体进行描绘,尝试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5. 展示评价学生进行展示,交流意见并进行评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明暗与立体,在设计教案时应综合考虑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学生在学会掌握各种光线照射下物体形体的变化规律后,学习明暗表现画面立体感的方法,培养素描和构图技能,使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得到发展,同时通过对艺术作品的介绍,来引入和启发学生。

因此,设计的教学策略应能够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实际生活、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交融,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体验和认知。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课明暗与立体-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课明暗与立体-人教版
2.审美判断: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明暗现象,提高他们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世界中立体美的感知和评价能力。
3.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文化理解:结合明暗与立体在艺术史中的应用,增进学生对美术发展史及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表现的理解和尊重。
(3)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明暗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从而提高美术表现力。
2.教学难点
(1)明暗变化的判断:学生往往难以准确判断不同光源下物体的明暗变化,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来突破这一难点。
(2)立体感的表达:如何将观察到的明暗关系转化为画面上的立体感,是学生需要克服的难点。教师需引导学生从线条、阴影、高光等方面入手,逐步表现立体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明暗与立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明暗与立体》这节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明暗与立体关系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授课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明暗变化对立体感的影响。但实际情况是,这部分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有些抽象,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练习来巩固。
其次,我注意到学生在绘画实践环节中,对于如何运用明暗技巧表现立体感存在一定的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本节课将通过实践操作、欣赏评述、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明暗与立体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美术表现力和审美素养。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注重实用性,旨在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册第1-2课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册第1-2课
3、请学生用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第2课时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学习用照相机来寻找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
理解肌理的美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发现
1、欣赏自然界的肌理图片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图片。
⑴欣赏照片肌理,你觉得它们象什么?
⑵欣赏制作的肌理图片,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2.起稿。直线画出圆柱的结构轮廓;标出明暗交界线、投影。
3.铺大色调。铺出暗面、投影的基调。(注意:用线排成块面,顺着球的弧面画;投影近实远虚。)
4.细致刻画。从明暗交接线入手,先画出背光面基本调子;背光面近暗远灰,但不能比受光面的灰调亮;再从明暗交界线向亮调子由深到浅过度;亮调子用较硬铅笔画。
二、学生实践
小结:第一幅是用白菜的叶子沾墨拓印制作成的。
第二幅是用揉皱的纸张沾墨,然后打开后的效果。
2、学生讨论
⑴肌理图片的制作方法。
小结: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⑵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二:作业设计
1.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的照片。
2.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
3.用多种工具相结合的方法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作业,并给作品起名字。
4.教师巡视指导。
三:欣赏讲评
1.展示作品,学生欣赏讨论。
2.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
教后记:
小结: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①把一张白纸放在灯光下观察,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
②把纸卷一下,观察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节奏与旋律-旋律的节奏|辽海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节奏与旋律-旋律的节奏|辽海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节奏与旋律-旋律的节奏|辽海版课程概述本课程主要内容为六年级下册美术课程的第一课,包括旋律的节奏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内容。

本节课程旨在通过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旋律的节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旋律的节奏的概念和定义。

2.掌握旋律的节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熟练掌握旋律的节奏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能力目标1.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绘画中的旋律的节奏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创造和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用心欣赏、理解与感受美术作品的能力。

教学内容1、旋律的节奏的概念和定义旋律的节奏是指旋律中不同音符的长度和重复规律的变化,是旋律中音符的排列组合所造成的一种有节律的感觉。

2、旋律的节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音符的记谱方法:通过简单的音符的练习,学生可以掌握音符的记谱方法。

2.减速和加速的方法:通过模仿和创作,学生可以掌握减速和加速的方法。

3.小节的划分:通过练习和创作,学生可以掌握小节的划分方法。

3、旋律的节奏的应用方法和技巧1.模仿和创作:通过模仿和创作,学生可以将旋律的节奏运用到绘画中。

2.展示和演示:通过展示和演示,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老师播放一段旋律,并让学生跟着旋律拍手。

2.介绍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旋律的节奏。

讲授环节1.老师讲解旋律的节奏的概念和定义。

2.老师介绍音符的记谱方法、减速和加速的方法以及小节的划分方法。

3.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并解释练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践环节1.老师让学生模仿一段旋律,并引导学生运用旋律的节奏进行创作。

2.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并在班内展示自己的作品。

3.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进行宣布结语。

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通过展示和演示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将军俑》 《霍去病墓卧马(西汉) 》 《昭陵六骏之一青骓(唐) 》 《顺陵立狮 (唐) 》 《说唱俑 (东汉) 》 《四川大足石窟日月观音(南宋) 》

《龙门石窟奉先寺舍那大佛(唐) 》 《敦煌莫高窟彩塑力士》
过 课 B、现代雕塑:
《晋祠泥塑侍女像(宋) 》 《李大钊像》 钱绍武
《得到了土地》 潘鹤 展评 程 板书 建筑 设计 课后 1、欣赏效果良好。 2、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很高。 小节 小节 1、自由欣赏,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件作品。 2、 师指导学生评论自己喜欢的一件作品, 进行思想教育。 中国建筑与雕塑 雕塑
小学美术:
课题 教学
六年级
下册
课时
第 1 课
一课时
中国建筑与雕塑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中国建筑与雕塑的发展脉络。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具 学具 教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初步了解中国建筑与雕塑的发展脉络,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 风格有一个大体认识。 音像资料、演示工具 教材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上学期旧知?(生:抢答) 1、出示范画:欣赏,激趣。 2、谈话并导入新课。 1、建筑: A、现代建筑: 《北京人民大会堂》
温故 1、温故: 与 学 导入 讲 2、导入:


B、古代建筑: 《北京故宫太和殿》 《长城》
新 程 课
《西藏布达拉宫》 《北京颐和园》 《北京故宫角楼》 《北京北海白塔》 《苏州拙政园》 《河北赵州桥》
《山西应县木塔》 《陕西大雁塔》
小学美术:
教 讲
六年级
教学内容
下册
第 1 课
教学方法
2、雕塑: A、古代雕塑: 授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