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汇总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和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创设一个分一分的活动.
导语:上星期在我们学校举行了什么竞赛(技能竞赛)幼儿园的小朋友
也积极参加,并取得好的成绩,幼儿园的老师想用4张同样大的饼来表扬和鼓励小朋友们.如果每人分2张,可以分几人生直接答并说说为什么得出2.
1,出示:第27页的情境图.
如果每人分1/2张,可以分几人如果每人分1/3张,可以分几人如果每人分1/4张,可以分几人
从整数除以整数到整数除以分数,借助除法的意义和图形语言,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猜想: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到的答案,你们猜一猜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画一画.
导语:分完了饼,幼儿园的老师想把它装在盒子里,并用彩带来捆住.
出示题目:有一条2米长的彩带,如果截成每段1/2米,可以截几段如果截成每段1/3米,可以截几段如果截成每段2/3米,可以截几段1,分组验证,让学生画图验证自己的猜想,观察分析图中反映的数量关系
2,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算法.
三,填一填,想一想.
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问题中蕴藏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小结:同学们经过自己的认真探索,发现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乘分数的倒数.
四,练一练.
导语:同学们掌握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敢接受知识的挑战吗1,算一算:61/421/5102/3124/572/3
2,有8瓶矿泉水,每人分2/5瓶,可以分几人
3,拓展题:同学们这节课都学得非常认真,老师想用这9张红纸剪红心奖励给你们,每个红心需3/8张,我们班有32人,够分吗不够应需几张4,思考题:算一算6112
五,聚焦反思,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创设生活情境:
注重自主探索:
3,经历知识的形成:
数学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的效果,更注重知识的学习过程.于是,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猜想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借助图形语言来验证知识的形成,如41/2=8是怎样得出学生就能借助图形语言自己探索出每张分了2个1/2,4张就有8个1/2.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严密性,还让学生明白了知识或真理是能接受实践的验证的,为以后同学们的学习猜想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法.
练习循序渐进:
设计练习时,我在算一算里安排有层次的计算,让学生先算简单的
61/421/5,再算需要约分的102/3124/5,最后算要化成带分数的算式,满足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然后把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拓展题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经历设计的,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最后还安排了思考题,这是超出了教材的学习范围,可是学生已学会了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我认为学有能力的学生解决此题并不难,真正体现了数学的理念: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能力的培养,不同的收获.
不足之处:
小组交流不深入,分工不明确,致使教学难点没突破.
时间安排不当,有点前松后紧,使后面的拓展题和思考题没讲,不能很好地培养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
改进方法:
1,布置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时,应让学生先分工,并给学生温馨提示:每个学生应自己操作好,借助图形语言想好得出答案的原因,若想不出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选个学生登记每个人的交流.学生分组画图时,应让每个学生动手画一画,画好再交流自己的验证方法.这样可能会增加小组合作的实效性,避免有的学生只当收音机,也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难点.
2,在经历知识的形成时,时间应安排紧凑些,增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画一画环节可让学生直接在书本上完成.这样也许就不会浪费时间.后面的练习题可能就有时间讲,就能让学生更明白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辅垫
1.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
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
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
2.复习旧知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同学们如果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
生答
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某5(4)=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某5(4)=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成人的体重某3(2)=成人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题。
2.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某5(4)=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
(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5(4)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5(4)=35(千克)
4.比较算法
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让学生进行何去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统一,便于理解。
)
5.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习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题和复习题有什么异同?
(1)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可以用方程解答。
(3)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3(2)。
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
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习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
1.(投影)看图口头列式,并用一句话概括题中的等量关系。
2.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5(2),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3.对比练习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5(2),修了多少千米?
(2)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5(2),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5(2)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①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③单位“1”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有破度有层次地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案还精心设计了练习题,通过看图,找等量关系,巩固了学生的分析思路;通过三类题的对比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三类题的异同点,增强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对于学生分析和解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题,都会做到:抓住特点,学而不乱。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十一册中的内容,是本册的重点、难点。
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
我作了一些教学尝试。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数学。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
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改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二、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另外,注意启发学生从例题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总结经验规律。
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的数量就是作单位1的数量,画线段图就先画作单位1这个数量,再画与之对应的数量的线段图;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
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应用题的教学不是仅仅凭借一两节课就能形成学生的知识技能,需要我们教师在每节课都能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一、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圆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6÷2=3(块)
(二)导入
(2)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1÷2=0.5(块)(三)教学实施
1.学习教材第65页的例1
(1)如果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又该得到几块呢?1÷3
=0.3(块)
(2)1除以3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通过练习,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
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
进而提出当1÷3得不到一个有限的小数时,
又该如何表示?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指名让学生把思路告诉大家。
就是把1块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
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一份就是块。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1÷3=块)
(4)如果取了其中的两份,就是拿了多少块?(块)怎样看出来的?
通过这样的练习,为下面的操作打下基础。
2.观察上面三道算式结果得出:两数相除,结果不仅可以用整数、小
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引出课题:分数与除法
3.学习例2
(1)如果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板书:
3÷4)(2)3÷4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把3块饼看作单
位“1”。
)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请同学到投
影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先把1块饼平均分成4份,得到4个,3
个饼共得到12个,平均分给4个学生。
每个学生分得3个,合在一起是
块饼。
方法二:可以把3块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块饼,所以每人分得块。
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两种分法都强调分得了多少块饼,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分数的另一种含义,即表示具体的数量。
借助学具,深化研究。
(3)加深理解。
(课件演示)
老师:块饼表示什么意思:
①把3块饼一块一块的分,每人每次分得块,分了3次,共分得了3
个块,就是块。
②把3块饼叠在一块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块,就是块。
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来说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平均
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
一份的数。
)
(4)巩固理解
①如果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2÷3=(块)
②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
块饼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块吗?(生说数理)
③从刚才的研究分析,你能直接计算7÷9的结果吗?()
借助学具分饼、想象分的过程、抛开情境给出除法算式三个环节的呈
现层次清楚,逻辑性强,为学生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足够的操作
经验。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l)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1÷3=(块)3÷4=(块)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课件
出示表格)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
老师讲述: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
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2)思考。
在被除数÷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
(3)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老师: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b≠0)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
5.巩固练习:
(1)口答:
①7÷13==()÷()()÷24=9÷9=0.5÷3=n÷m=(m≠0)
②1米的等于3米的()
③把2米的绳子平均分3段,每段占全长的(),每段长()米。
解释0.5÷3=是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出来的,但这种分数形式平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
(2)明辨是非
①一堆苹果分成10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
②1米的与3米的一样长。
()
③一根木料平均锯成3段,平均每锯一次的时间是所用的总时间的。
()
④把45个作业本平均分给1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45本的。
()(3)动脑筋想一想
①把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平
方米?
(用分数表示)
②小明用45分钟走了3千米,平均每分钟走了多少千米?每千米需
要多少时间?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平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
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
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
确提出来,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
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
分数来表示商。
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
假分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
1.直观演示是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前提:由于学生在学习
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悉,所以本节课教学把一张
饼平均分给3个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计算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
生理解1张饼的就是张。
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
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充分操作,体验两种分
法的含义,重点在如何理解3张饼的就是张。
把2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
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继续让学生操作,丰富对2张饼的就是张饼的理解。
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本节课围
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
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分数除法
例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某3=300(g)
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归纳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
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例2: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
样列式?
4/5÷2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2/5=2/5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
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5某1/2=2/5
归纳总结: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结果最简。
除号要变成乘号)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并且这一节课的学习将要为后面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