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为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主要介绍了
宋元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和中外交通的状况。
本课内容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应用、火药武器的使用以及宋元时期的国内外交通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宋元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水平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状况。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科技和交通有一定的
了解。
但学生对于宋元时期科技的发展和中外交通状况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地点、人物等细节信息容易混淆,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梳理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水平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状
况,掌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应用、火药武器的使用等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增强民
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水平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状况。
2.教学难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指南针的应用范围、火药武器的
使用情况等。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科技发明和交通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探讨。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提前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宋元时期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和交通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
教师运用课件和实物道具,呈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指南针的应用范围、火药武器的使用情况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
3.操练(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中外交通状况对科技传播的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4.巩固(10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抢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宋元时期科技发展和中外交通状况的掌握程度,及时巩固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为何会在后来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中外交通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7.家庭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和中外交通状况。
8.板书(课后整理)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板书,梳理宋元时期科技发展和中外交通状况的主要知识点。
教学过程各环节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
总计50分钟。
在本次《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实施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一些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一、课堂反思
1.导入环节: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
本课的兴趣。
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历史情境的感知较弱,对于导入环节的吸引力不足。
解决办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使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视频、音频、图片等,以增强学生对历史情境的感知。
2.呈现环节:运用课件和实物道具,呈现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和交通地
图。
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课件和实物道具的兴趣较高,但对于知识的吸收和理解程度不够。
解决办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例如让学生亲自操作课件和实物道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操练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以
及中外交通状况对科技传播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分组讨论的兴趣不足,且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偏题。
解决办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设置更具针对性的讨论话题,并在讨论过程中加强引导,以保证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4.巩固环节:通过提问、抢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宋元时期科技发展和
中外交通状况的掌握程度。
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对于知识的记忆不够准确。
解决办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复习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5.拓展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为何会在后来逐渐落后
于世界其他国家。
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这一问题难以理解,且在讨论过程中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解决办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和积极态度。
6.小结环节: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重要
性和中外交通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小结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解决办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加强对小结环节的重视,引导学生认识到
小结环节对于巩固知识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环节: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深入
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和中外交通状况。
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课后作业的完成度不高。
解决办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加强对课后作业的监督和反馈,提高学生
对课后作业的重视程度。
二、课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1.问题:在分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不愿意参与讨论,或者在讨
论过程中发表意见。
解决办法:在分组讨论前,向学生明确讨论的目的和意义,鼓励每个学生都积
极参与讨论,并在讨论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增
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2.问题:在提问、抢答环节,部分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不够准确,或者
回答过程中出现偏题现象。
解决办法:在提问、抢答环节,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回答中的不足
之处,并引导其他学生对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提前设计好问题,确保问题的针对性和引
导性,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反馈。
3.问题:在家庭作业环节,部分学生对于课后作业的完成度不高,或者
作业质量不高。
解决办法: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作业中的问题,并
鼓励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设置分层作业,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
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布置,并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监督和反馈。
总的来说,在本次教学设计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在本次《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课堂内的教学活动,我还设计了分层作业,并在课后邀请了专家对课堂教学进行点评,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一、作业设计
1.基础层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梳理出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和
中外交通的基本情况,形成文字材料。
2.提升层作业:要求学生在基础层作业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一个感兴趣
的科技发明或交通事件,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3.创新型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现代科技和交通发展,设想一个宋元时期
的科技发明或交通方式如果放在现代社会,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制作一份创新设计方案。
二、专家点评
1.专家背景:邀请的历史学科教学专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
学术功底。
2.点评内容:专家对课堂教学的导入、呈现、操练、巩固、拓展、小结
等环节进行了详细的点评,指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点评结果:专家认为,本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方法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导入环节,通过历史情境的设置,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环节,利用课件和实物道具,使学生对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和交通状况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操练环节,分组讨论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在巩固环节,通过提问、抢答等方式,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环节,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小结环节,对本课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4.改进建议:专家建议,在导入环节,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历史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环节,可以增加学生的互动性,例如让学生自己操作课件和实物道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操练环节,可以增加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在巩固环节,可以增加学生的复习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在拓展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全面思维能力。
在小结环节,可以加强对小结环节的重视,引导学生认识到小结环节对于巩固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专家点评,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收获了许多宝
贵的建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总的来说,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了多样化
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通过专家点评,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改进,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