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历史模拟适应性训练试卷(含解析)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历史模拟适应性训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下列文物出土安阳殷墟的是()
A. 司母戊鼎
B. 编钟
C. 竹简
D. 半坡彩陶
2.《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

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A. 华夏认同
B. 华夷有别
C. 民族差异
D. 国家统一
3.对下列两幅图片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春秋争霸
B. 战国争雄
C. 秦的统一
D. 西汉的大一统
4.将下列秦末英雄人物前的序号与其事迹前的字母符号相连接,正确的是()
a出身贫民,少时曾感叹“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在大泽乡率众反秦
b出身贵族,才气过人,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自立西楚霸王
c曾任泗水亭长,好结交三教九流,后封为汉王,在楚汉之争中以弱胜强。

A. ①——a ②——c ③——b
B. ①——b ②——a ③——c
C. ①——c ②——a ③——b
D. ①——c ②——b ③——a
5.魏晋以来(东汉末年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

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并与原居的国越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客家人,以上材料反映的现象在下列哪一幅简图中得到了比较地准确反映()
A. B.
C. D.
6.如图反映的是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某一单元内容,最适合本单元的主题是()
A.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7.下列对科举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
B. 唐太宗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C.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造就了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局面
D. 明朝时八股取士阻碍了思想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进步
8.无论是“贞观之治”、“贞观遗风”还是“开元盛世”,之所以被称之为盛世局面,主要是因为()
A. 统治者有卓越的政治才能
B. 当时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 劳动人民持续的辛勤劳动
D. 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9.如图文物曾代表上海博物馆出现在《国家宝藏》栏目中,它是公
元前4世纪时的一种标准量器,它所见证的历史事件是()
A. 武王伐纣
B. 商鞅变法
C. 秦巩固统一
D. 文景之治
10.《南京条约》签订后,为了弥补战争损失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大幅提高税额,各种名目的附加税更是有增无减,民间流传着“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酷吏,何异虎狼”的说法。

这表明鸦片战争
()
A. 严重破坏了自然经济
B. 使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
C. 推动了税收制度的完善
D. 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11.20世纪初,推动图一到图二变化的事件是()
A. 第一次工业革命
B. 俄国1861年改革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第二次世界大战
12.下列人物中不属于春秋时期霸主的是()
A. 周文王
B. 齐桓公
C. 晋文公
D. 楚庄王
13.马星驰先生用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如图)揭示了五四运动取得初步
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B. 各阶层人民的联合斗争
C. 运动中心和主力的转移
D. 北京市民的广泛拥护
14.下列各项对应正确的是()
A. 八七会议--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 三湾改编--在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C. 秋收起义--打出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
D. 古田会议--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5.归纳主题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

请你为如图这组图片归纳一个恰当的主题()
A. 局部抗战
B. 全民族抗战
C. 分散抗战
D. 自发抗战
16.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下列关于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正确的说法是()
A. 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
B.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C. 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 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17.图说历史活动中,屏幕上投出20世纪50年代的一组图片。

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A.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B. 巩固人民民主政权
C.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D.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8.“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这首歌反映了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包括()①实行民族平等的原则②实行民族团结的原则③实行共同繁荣的原则④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④⑤
19.“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手
段”“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些主张出现的相关史实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 九二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
20.改革开放后,为解决港澳台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是()
A. 和平解放
B. 和平统一
C. “一国两制”
D. 武力解放
21.“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他还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

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 亚历山大
B. 屋大维
C. 查士丁尼
D. 拿破仑
22.拿破仑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他的许多业绩却永存不朽。

他在位期间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A. 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B. 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 颁布《法典》
D. 组建协约国集团
23.俄、日资产阶级改革均不彻底的共同原因是()
A. 用赎买的方式进行土地改革
B. 没有掀起革命高潮
C. 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D. 资产阶级未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24.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的最大的“震撼”是()
A. 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
B. 第一次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 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5.科技进步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下列选项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是()
A. 火车
B. 飞机
C. 电灯
D. 互联网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率先走向近代社会的经济条件。

(至少写出两点)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人在图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充当的角色,并分析该角色给英国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3)指出图三发明的国家,并指出图四的发明者,分析图三、图四的发明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

材料四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

其关
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4)为克服材料四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
材料五、500年前……哥伦布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后来,几乎所有的非西方世界,不是沦为西方统治,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愿采用西方文明,从而保持了自己的独立。

” --《历史研究》
(5)哪个亚洲国家“在某种程度上自愿采用西方文明,从而保持了自己的独立”的?这个国家是如何“采用西方文明”的?
(6)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世界上大国的崛起有哪些重要条件?
27.某校九年级⑴ 班同学开展“科技与战争”的活动课,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确定主题】
⑴ 图是同学们展示的一组图片,请你根据内容写出恰当的展示主题。

【释疑解惑】
材料一科学开始时对工业没什么影响。

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

相反,它们多半是由响应非凡的经济刺激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

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⑵ 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两个主要方面。

【史论结合】
材料二1914年6月28日一颗子弹打穿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的脖子……积蓄了35年的矛盾决堤了,积压了27年的军火爆炸了……6500万人参加了战争,1537万人被战争的洪水淹没……有人估计,欧洲的工业生产水平至少倒退了8年。

——《人民网﹒国际观察》
⑶ 材料二中的“一颗子弹”指的是什么?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这件事,给人类造成严重灾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题干“文物出土于安阳殷墟”可知是商朝的文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出土于安阳殷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编钟是战国时期的文物;竹简在商朝还不是书写工具;马王堆帛画是汉代的文物.
故选A.
本题考查司母戊鼎.司母戊鼎出土于安阳殷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文物的朝代.
2.【答案】A
【解析】《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种观点有利于强化华夏认同,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了心理支持,A项正确;BCD项内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通过两幅图片可以看出:七种不同写法的“马”后变成唯一的一种,不同的货币变成一种。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和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这是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故选C。

4.【答案】D
【解析】陈胜出身贫民,少时曾感叹“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在大泽乡率众反秦,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故③对应a。

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陈胜、项羽、刘邦,知道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

本题考查陈胜、项羽、刘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北方人口南迁,促进江南地区开发,C项正确;
A图反映的是人口由黄河流域向北迁徙,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B图反映人口由长江流域迁徙到黄河流域,排除B项;
D图反映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魏晋以来的人口南迁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魏晋以来的人口南迁的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的国家的建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变革时期,由此可知,题干图片描述的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知道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解析】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不是唐太宗。

故对科举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唐太宗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故选:B。

本题考查科举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A
【解析】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他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统治者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是“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和“开元盛世”出现的主要原因.
故选A.
本题考查唐朝出现盛世的原因.
本题以“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和“开元盛世”为依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古代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它是公元前4世纪时的一种标准量器”可知它(铜方量)所见证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鼓励耕织(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商鞅变法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10.【答案】B
【解析】A.题干中描述的是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增加税收,压榨百姓,扩大财政收入。

并没有描述当时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的内容,排除。

B.根据题干中“为了弥补战争损失支付战争赔款••••••••附加税更是有增无减,民间流传••••••••衙门酷吏,何异虎狼”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为了赔款,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对人民加税,人民苦不堪言,社会矛盾加剧,符合题意。

C.题干中描述的是清政府为了满足战争赔款需要,向人民增加各种名目的税收,实际上就是加大对人民的压榨,并不是真正目的的完善税收制度,排除。

D.题干中描述的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而《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1.【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图一:“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图二:“苏联”,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前,欧洲大国有奥匈帝国、俄国等,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经过一战,奥匈帝国瓦解,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是18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9世纪中叶,排除A项;俄国1861年改革属于19世纪中期,故B项时间不符,排除B项;二战时间是1939到1945年,不是20世纪初,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等知识。

12.【答案】A
【解析】选项BCD都是春秋五霸的霸主。

A、周文王生活于商朝末年,不是春秋五霸的霸主。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五霸的知识点.
本题以春秋争霸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春秋五霸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13.【答案】B
【解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有“民气一致”,据课本所学知识分析,五四爱国运动在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后,后期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各地工人也参加罢工,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

理解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各阶层人民的联合斗争。

熟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14.【答案】B
【解析】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保存革命力量,放弃攻打长沙,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进军途中,进行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故选:B。

本题考查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领导。

本题以三湾改编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5.【答案】B
【解析】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台儿庄战役、彭德怀在前线、回民支队、华侨归国参战,台儿庄战役属于正面战场,彭德怀在抗日前线属于敌后战场,少数民族、华侨纷纷投身抗战,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故可以为这组图片归纳主题是全民族抗战。

故选:B。

本题考查全民族坚持抗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全民族坚持抗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D
【解析】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一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减租减息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

题干图片与《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有关。

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17.【答案】C
【解析】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一五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故图片反映的时代主题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三大改造,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三大改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民族政策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

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由此分析,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包括
①②③④⑤,故选A。

19.【答案】B
【解析】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

在视察过程中,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提出了“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发展才是硬道
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B是正确的选项;ACD题目没有体现。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邓小平理论。

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2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港澳台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解。

“一国两制”是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了出来,后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解,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52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查士丁尼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C项正确;
亚历山大进行东征,排除A项;
屋大维在凯撒被刺杀后继任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排除B项;拿破仑颁布的是《民法典》,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

故选C项。

本题考查查士丁尼及《新法典》,知道查士丁尼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

本题考查查士丁尼及《新法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拿破仑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法典》;A、B、D所述内容均与拿破仑无关,所以答案是C。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拿破仑的相关知识.
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1799年通过政变夺取政权,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
布了《法典》(最大的贡献),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成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典范.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沉重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捍卫并传播法国革命成果.
23.【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后,两个国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是这两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因此这两次改革均不彻底.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俄、日资产阶级改革均不彻底的共同原因的相关史实。

重点掌握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点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俄、日资产阶级改革均不彻底的共同原因的相关史实。

24.【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的最大的“震撼”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

重点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

25.【答案】D
【解析】A.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人史蒂芬孙在1825年发明的陆路交通工具.
B.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的飞机试飞成功,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灯是爱迪生发明的,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D.互联网是1945年在美国最早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应重点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本题把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综合性强,要注意区分它们的异同.
26.【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处于大西洋沿岸的有利位置,积极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大量财富流入英国,使英国成为殖民帝国;18世纪60年代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依据所学,材料二反映的是三角贸易,英国人在三角贸易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商人、奴隶贩子、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