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整脊学8法精要+中医整脊治疗颈椎病重点在胸腰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整脊学8法精要
中医整脊经过两千多年临床积累,在中医辨证思维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科学,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脊柱运动力学理论。
现代中医整脊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运用手法、针灸、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练四大疗法防治脊柱劳损病。
同时,根据辨证论治法则,实施医患合作、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腹病治脊、腰病治腹八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医患合作
练功是整脊治疗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是患者自我锻练。
因此,在整脊临床中医患合作最为需要。
脊柱劳损病是患者长期积劳成疾,让病人清楚自己患脊柱劳损病的原因、治疗方案和愈后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患者配合诸如卧床休息,及时接受针灸、手法治疗等,坚持练功,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迅速控制病情。
2.动静结合
在整脊临床上,维系脊柱的肌肉韧带就是脊柱骨关节的夹板。
对脊柱骨关节起固定作用。
脊柱劳损病的病理基础是肌肉韧带劳损,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运动力学、生物力学失衡所致。
因此,在治疗上,首先要恢复、改善动力系统———肌肉韧带。
所以理筋在三大治疗原则中为首。
理筋、正骨、练功目的都是恢复运动力学和生物力学的平衡。
而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也是靠肌力平衡来稳定的。
所以,动中有静,动为了静,不动则不能静。
例如,治疗颈曲紊乱的颈椎病,正骨后需坚持颈肌的锻练,时时做扩胸运动。
练颈肌,此时的运动就是为了颈椎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
另一方面,一些脊柱病变是因动而发病的,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关节紊乱,椎体旋转、倾斜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症状。
在治疗上则因其源于动,而制之以静,即卧床休息,使椎间盘避免脊柱骨关节的纵轴应力加重其压迫。
因此,有“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睡好”之说。
3.筋骨并重
脊柱劳损病不是突发的外伤,而是长期的单侧某肌群损伤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
骨折复位要求对位对线,所谓对线指恢复原来的解剖生理的力线。
整脊对脊柱骨关节的复位同样要求恢复力线。
这力线主要是椎曲,特别是腰曲和颈曲。
临床上几乎所有的脊柱劳损病都源自椎曲紊乱。
椎曲紊乱的病因病理基础就是椎体关节三角力学结构位移后出现“骨牌效应”所致。
而椎曲紊乱起源于维持椎曲的四维肌力不平衡,所以要正骨调曲,就必须先理筋。
理筋、调曲、练功三大原则,
最终目标是调曲。
4.内外兼治
《灵枢》曰:“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
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
人体是一统一整体。
脊柱骨关节疾病,既发生于“筋骨皮肤”,也影响到“五脏六腑”。
因此,在治疗上需内外兼治。
整脊临床常用以拔罐、药熨、针灸的外治法,可有效松解肌肉韧带粘连,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肌容积、肌张力。
通过正骨、调曲,可使关节复位,减轻软骨、椎间盘的压应力,使被压迫的脊髓、神经得到松解,缺血得以改善。
但这些组织,均需要气血的补充,才有利于循环改善。
因此,根据八纲辨证论治,配合中药内服,则有利于组织的修复。
临床实践证明,不少内服方药既可消减椎间盘突出的炎症水肿,也可延缓椎间盘的退变,改善脊髓、神经的功能,减轻脊柱劳损病的症状。
因此,整脊治疗学是主张内外兼治的。
5.上病下治
上病下治,是中医整脊的一大创新。
《灵枢·经脉篇》论及:“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
脊柱轮廓应力是平行四边形平衡的。
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法则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因此,在临床上寰枢关节错位调腰骶角;颈曲变直、反弓的颈椎病,调胸椎和腰椎;胸椎侧凸,调腰椎等方法已取得近万例临床的成功。
中医整脊认为腰椎是脊柱结构力学、运动力学的基础。
腰椎椎曲紊乱、侧凸,即可继发腰椎、颈椎的椎曲紊乱、侧弯。
临床调查347例颈曲紊乱的颈椎病,占98%合并腰曲紊乱。
X线动态实验,也证实腰曲变直,颈曲也同时变直。
因此,采取上病下治法治疗严重的、疑难的颈椎病,以及胸椎侧凸症疗效好,安全可靠,已成为中医整脊临床诊疗的特色。
6.下病上治
下病上治,也是中医整脊的创新。
根据脊柱圆运动规律,脊柱骨关节紊乱、侧弯或椎曲改变,都维持在一中轴线上。
例如脊柱颈段、胸段、腰段三个节段中,活动度最大者,颈段是颈1~4椎;胸段是胸1~5椎;腰段是腰1~3椎。
据此,腰下段的病变,必须纠正腰上段的侧弯;颈下段的病变,必须纠正颈上段的侧弯,如此才能达到调曲复位的目的。
例如:腰椎滑脱症,就必须纠正上段腰椎的反弓、侧弯,滑脱才能复位;急性腰扭伤,往往是腰4~5关节错缝,但只要在胸腰枢纽作一小旋转,其错缝即可复位。
7.腹病治脊
腹病治脊,指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脊源性妇科病、脊源性男性性功能衰退等。
这些病变源自下段胸椎及上段腰椎骨关节紊乱,导致支配该脏器的脊神经紊乱而产生功能性病变。
所以,通过整脊恢复其脊神经功能,这是整脊治疗脊源性疾病的具体措施。
8.腰病治腹
腰椎的稳定,后缘靠腰背的竖脊肌,前缘靠紧贴后腹膜的腰大肌和腹内压。
因此,腹内压是稳定腰椎的主要内动力。
腹肌松弛,腰椎不稳,多患慢性腰痛。
所以临床有“腹针疗法”治疗腰痛。
腹部内环境与腰椎的内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早期往往有便秘、小便短赤等湿热下注证候,而晚期有二便无力或小便频繁的虚寒证候。
所以临床上用中医辨证论治,虽是治腹,实则治腰,湿热下注的椎间盘突出症、用通下逐瘀血后,症状即可减轻。
在功能锻练中,“床上起”、“俯卧撑”等均为练腹肌的功法,目的也是“腰病治腹”。
概而言之,中医整脊治疗八法,富于中医特色的整体辨证治疗。
临床上只要正确运用,疗效将提高,疗程也将缩短,复发率也将降低。
中医整脊治疗颈椎病重点在胸腰椎颈病腰治讲究整体
什么是中医整脊?,西医对脊柱的看法是将颈椎、胸椎、腰椎三个部分独立看待,而中医整脊对脊柱的理解是一个整体,脊柱和人体的关系也是一个整体,这是整脊的整体观;整脊的“整”包含调整的意思,即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对整体的调整,实现治病的目的。
中医对脊柱劳损疾病的认识已有2000多年历史,并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整脊手法。
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已经有“脊柱法”、“按脊法”和“腰痛”的内容记载,以后又逐渐形成了牵引、旋转、悬吊、侧扳、过伸、屈曲、整盆和按摩推拿等中国特色的整脊手法。
中医整脊是依据中医原创思维,以整体、系统、动态的研究方式,来认识脊柱解剖生理及运动力学。
对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颈腰疾病效果比较好。
“颈椎病的病因不是在颈椎,颈椎病多由发炎、退变造成,很多人认为治不好,这是认识上有误区。
”说:“颈椎的形态结构是由胸腰椎决定,因此,治疗上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颈椎病要治疗胸椎和腰椎,认识上要用整体代替局部、动态代替静态、系统代替机械的观点。
”
久坐成疾颈腰疼痛
脊柱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北京一家医院2007年做过调查,发现60岁以上的老人中,颈椎腰椎有问题的占到47%。
专家提醒,颈椎病基本都是坐出来的。
长期端坐不动,颈椎变直,站起来时,恢复不了原来的生理弯曲度。
因此,避免每次超过2小时的久坐,坐一段时间后,站起来走一走,是预防颈腰痛最好的方法。
对于一些颈椎病症状轻微的人,经常做扩胸运动,跨步
运动,也能取到较好的效果。
告诉记者,颈腰痛疾病主要原因是长期久坐,导致脊柱骨和关节错位,力学紊乱。
无论什么治疗方法,只要能使脊柱恢复原来的生理解剖关系,也即是复位,使脊柱“对位、对线、对轴”,疾病才能康复,并不会复发。
人类脊柱有四个弯曲,所有解剖学著作都认为:这是人类三百万年遗传基因形成的。
但是,人类的新生儿脊柱为什么和四足脊椎动物一样呢?通过近四十年的潜心研究,发现人类从儿童时期的坐、站立、行走后,才出现腰椎向前、颈椎向前的弯曲。
这种生理弯曲的形成,是起于所有腰椎前缘、止于股骨的腰大肌的作用力。
这一发现不仅弥补了解剖学的空白,还破解了久坐(腰大肌不作为)导致椎间盘突出的科学原理,因此,人们避免超过2小时的久坐,是预防颈腰痛最好的方法。
科学整脊脊柱健康
随着CT、核磁共振的应用,椎间盘突出已经很容易被发现。
据了解,正常人的椎间盘也会有轻度突出,38%的椎间盘突出没有症状。
认为:中老年人的椎间盘是陈旧的、静态的,而脊椎骨关节是动态的。
当骨关节错位后,神经根孔移位,把神经根推向前方与椎间盘产生卡压,才引起腰腿痛。
因此,把骨关节错位复位后,神经根有了活动空间,不碰触椎间盘,疼痛就消失了。
而青壮年的椎间盘突出,一般在3个月内可以自行吸收、变小。
除了突入椎管内,由于血管植入而增大压迫脊髓神经者,需手术之外,绝大部分病人都可通过复位椎骨关节而治愈。
从发病率上来说,脊柱的疾病有两种特殊的类型: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男性,男女发病比率近5:1;而青少年特异性脊柱侧弯症好发于女孩,男女比例近1:5,是严重威胁青少年健康的疾病。
在研究人体腰曲、颈曲形成机理时发现,腰大肌的重要作用以及腰曲对颈曲的的影响,论证了腰椎是脊柱运动力学的基础,并通过X线片动态观察、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得到证实。
因此他认为,对表现为胸椎侧弯为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应根据维系腰椎运动力学的前后左右的四维肌力,来加以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发明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整脊仪”。
此方法不仅可以调整腰椎的侧弯,也可能调整胸椎的侧弯,对于小于40度的脊椎侧弯,通过肌力纠正,能恢复10-20度;对于一些严重侧弯的患者,可以无须开刀,通过治疗、牵引等方法,使得侧弯恢复20-3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