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及大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概念及萎缩、肥大、化生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特点
2.变性的概念及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纤维样变性、病理性钙化的发生机制及病形变化特点
3.坏死的概念、类型(干酪样坏死、凝固型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结局
4.再生与修复的概念
5.纤维性修复
6.组织修复肉芽组织
7.静脉性充血(淤血)
8.血栓形成(条件)
9.栓塞(肺动脉栓塞、主干栓塞)
10.炎症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11.急性炎症形态学类型(绒毛心、大叶性肺炎、化脓性炎)
12.慢性炎症的形态学变化(肉芽肿)
13.炎症介质、局部表现
14.肿瘤、癌、肉瘤、癌前病变和原位癌概念
15.肿瘤的一般形态与异型性
16.肿瘤生长与扩散、分类、命名原则
17.良恶性肿瘤、癌与肉瘤、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区别
18.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病变、发病机制)
19.冠心病的病变及后果
20.风湿病
21.大叶性肺炎(基本病变、分期及临床病理联系)
22.大小叶肺炎的区别
23.慢性支气管炎
24.肺癌(矽肺、早期肺癌及隐性肺癌、鳞状细胞癌、腺癌)
25.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特点)
26.消化性胃溃疡
27.病毒性肝炎(基本病变、各型肝炎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28.门脉性肝硬化
29.胃癌
30.肝癌
31.急性弥漫增生性、急进性、慢性肾小球炎(病变:肉眼、电镜、光镜,特点,临床病理联系)
32.急性、慢性肾盂炎
33.滋养层细胞疾病(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
3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5.流行性乙型脑炎
36.结核病
37.伤寒(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理、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38.细菌性痢疾(病因、传染途径、类型及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
39.血吸虫病(病因、传播途径、病理变化和发病机理,肠道、肝脏、脾脏的病理变化)
名词解释: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外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通常只出现在分裂增殖能力活跃的细胞类型中。
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后又继发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的结果。
常发生在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
肉芽组织:是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的幼稚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充血: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导致血量增加,称淤血,又称静脉性充血。
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脏的表面及切面上可见红(淤血区)、黄(脂肪变性区)相间的花纹,状似槟榔的切面,故称槟榔肝。
肺褐色硬化:肺纤维组织增生和含铁血黄素的沉积,使肺质地变硬,肉眼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心衰细胞:肺淤血时,肺泡腔除有水肿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
变质:炎区内组织细胞发生的变性和坏死,成为变质。
假膜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的炎症,发生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可在黏膜表面形成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膜,由渗出的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局部坏死脱落的黏膜组织及病原微生物等共同构成,故又称为假膜性炎。
蜂窝织炎:为疏松结缔组织发生的弥漫性化脓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好发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单纯性蜂窝织炎痊愈后一般不留痕迹,严重者病变进展快,范围广,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伴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败血症:细菌由炎症病灶入血后,不仅没有被清除,而且还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为败血症。
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内激活的巨噬细胞在功能和形态方面均发生显著改变,吞噬和杀菌活性增强,巨噬细胞的形态和排列类似上皮细胞,故称为上皮样细胞。
绒毛心:发生于浆膜的纤维素炎,如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纤维素心包炎,由于心脏的搏动,渗出的纤维素在心包脏层和壁层的表面互相摩擦并牵拉,形成绒毛状,故称为绒毛心。
脓肿:为组织或器官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其主要特征为局部组织发生坏死和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囊腔即脓腔。
Langhans giant cell:朗格汉斯细胞,巨噬细胞相互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细胞体积增大,含多个细胞核,核整齐地排列于细胞周边,呈马蹄形或环形,称为朗格汉斯细胞。
异型性:指肿瘤实质细胞在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所起源的相应的正常组织间的差异。
恶病质:指机体极度消瘦、严重贫血、全身衰弱的状态。
癌:上皮组织起源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
原位癌:指异型增生的细胞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生长。
肉瘤:间叶组织起源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癌前病变:人体上某些器官的一些良性病容易出现细胞异常增生,具有恶性变化倾向,这些异常增生具有癌变倾向的病变称为癌前病变。
风湿小体:纤维素样坏死、成团的风湿细胞及伴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共同构成风湿小体。
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双侧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表面呈均匀弥漫的细颗粒状,称为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肺肉质变:由于肺泡腔内中性粒细胞渗出少或功能缺陷,释放溶蛋白酶不足,使纤维素性渗出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而肉芽组织机化,使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组织,称肉质变,又名机化性肺炎。
矽结节:矽肺时所发生的病变,早期吐噬了硅尘的巨噬细胞组成,又称为细胞性结节,以后逐渐纤维化并玻璃样变。
镜下:典型的矽结节由呈同心圆排列的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构成。
结核结节:在细胞免疫基础上形成的。
镜下由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细胞、以及外围聚集的淋巴细胞和少量成纤维细胞构成。
结核球:直径2~5cm,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多为单个,也可多个,常位于肺上叶。
又称结核瘤。
肺原发综合症:指肺的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三者合称。
碎片状坏死:肝小叶界板肝细胞呈带片状或灶状连接的溶解坏死。
界板呈虫蚀状缺损,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常见于慢性肝炎。
桥接坏死:肝细胞带状融合性溶解坏死,见于二个汇管区之间,二个中央静脉之间、汇管区与中央静脉之间.纤维增生和炎细胞浸润,后期纤维分割小叶.常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肠化:指病变区胃黏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替代,出现分泌酸性黏液的杯状细胞、吸収细胞以及潘氏细胞。
肠化生上皮有杯状细胞和吸収细胞者称为完全化生,只有杯状细胞者为不完全化生。
假小叶: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假小叶周围的纤维间隔比较窄、且宽窄较一致,伴小量淋巴细胞浸润。
革囊胃:病变位于黏膜表皮之下,癌组织从胃壁内向四周弥漫浸润,与周围边界不清。
当累及全胃时,导致胃壁增厚、变硬,胃腔缩小,黏膜皱襞大部分消失,状如皮革。
早期肝癌(小肝癌):指肿瘤直径之和在3cm以下且瘤结节数量不超过2个的原发性肝癌。
肿瘤多为圆形,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切面灰白色,通常无出血及坏死。
一点癌:胃镜检查时,在癌变出钳取活检确诊为癌,但手术切除标本经连续切片均未发现癌,称为一点癌。
急性肾炎综合征:主要见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特点为起病急,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尿量减少,轻度水肿和高血压。
严重者可出现氮质血症。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见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
起初为重度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快速进展为少尿,无尿,可有高血压,水肿,短期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肾病综合症:三高一低。
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明显水肿,高脂血症,脂尿。
慢性肾炎综合症:反复发作,病程多余半年,多尿、夜尿、比重低尿,高血压,贫血。
缓慢发生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粉刺癌:为导管内原位癌的一种,癌细胞团中央发生坏死,大体切面上可挤出灰白或灰黄色软膏样物质,状如粉刺。
镜下癌细胞排列呈实心团块,大而多形性,中央为坏死灶。
巨人症:本病多为垂体生长激素细胞腺瘤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所致。
表现为骨骼、肌肉、内脏器官及其他组织的过度生长,致使按比例出现身材异常高大和内脏器官增大,但生殖器官发育不全。
核沟:细胞的核膜皱缩重叠,形成的与细胞长轴平行的裂隙样/线样结构,类似咖啡豆样。
血管淋巴细胞套:在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血管改变和炎症反应中,炎细胞浸润多以变性坏死的神经元为中心,或围绕血管周围间隙形成淋巴细胞套。
神经细胞卫星现象:指神经元胞体被5个以上的少突胶质细胞环绕形成卫星样结构的现象。
噬神经细胞现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后由增生的小胶质细胞或血源性巨噬细胞吞噬的现象。
软化灶:乙脑病变严重时,可发生灶性神经组织的液化性坏死,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镂空筛网状病灶,称为筛网状软化灶。
假膜性炎:发生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可在黏膜表面形成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膜,由渗出的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局部坏死脱落的黏膜组织及病原微生物等共同构成,故又称为假膜性炎。
伤寒小结:又名伤寒肉芽肿,由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加之少许淋巴细胞、浆细胞形成的结节。
假结核结节:血吸虫病时形成的慢性虫卵结节。
在钙化的虫卵周围出现类上皮细胞和异物巨细胞,并有淋巴细胞浸润和肉芽组织增生,形态似结核肉芽肿,故称假结核结节。
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孤立性的组织细胞的非肿瘤性质的异常分化。
嗜酸性肉芽肿是郎罕氏细胞增多症的一种表现,以前称为组织细胞增多症X。
填空:
1.细胞坏死出现细胞核的改变包括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2.骨折愈合包括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或再塑四个时期。
3.根据细胞的再生能力,可将细胞分为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永久性细胞3种类型。
4.血栓形成的条件包括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和血液凝固性增加。
5.慢性肺淤血由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肝淤血由右心衰竭引起。
6.下肢静脉的血栓脱落可导致肺动脉栓塞;门静脉系统的血栓脱落可导致肝内门静脉分支栓塞。
7.常发生贫血性梗死的器官为脾、肾、心和脑。
8.常发生出血性梗死的器官为肺和肠。
9.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
10.急性炎症早期和化脓性炎症渗出的主要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慢性炎症渗出的主要炎症细胞淋巴细胞,寄生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炎渗出的主要炎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有吞噬作用的炎症细胞是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11.渗出性炎可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四类。
12.白细胞渗出过程包括边集、附壁、游出和趋化作用。
13.肿瘤的生长方式包括膨胀性生长,浸润性生长,外生性生长。
14.肿瘤组织分肿瘤实质和间质两部分。
15.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晚期发生恶病质。
16.恶性肿瘤可通过淋巴管,血管和体腔途径转移。
17.上皮来源的良性肿瘤称为瘤,恶性肿瘤称为癌。
18.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19..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弹力肌型动脉;高血压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细动脉。
20.动脉粥样斑块可出现的继发性病变包括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和血管腔狭窄。
2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最常见,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22.高血压病晚期患者可出现心脏、肾脏、脑等器官的病变。
23.风湿性心瓣膜病最常累及二尖瓣,其次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受累。
24.小叶性肺炎是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病变。
25.大叶性肺炎是以肺泡内纤维素渗出为主,病变累及一个肺段以上肺组织。
26.腺泡中央型肺气肿出现细支气管呈囊状扩张,但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不扩张。
27.肺心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出现了右心室肥厚甚至扩张。
28.原发性肺结核的原发综合征包括肺的原发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
29.消化性溃疡镜下结构从内到外可分为炎性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和疤痕组织层四层。
30.消化性溃疡常见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狭窄及梗阻、癌变。
思考题:
1.皮肤创伤一期愈合与二期愈合的条件及愈合的特点有何异同?
一期愈合:发生于组织缺损小、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创口。
炎症反应轻微、伤口小、愈合时间短、形成瘢痕少、抗拉力强度大。
二期愈合:发生于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齐、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
炎症反应严重、伤口大、愈合时间长、形成的瘢痕较大、抗拉力强度较弱。
2.简述血栓形成的过程、血栓的类型及血栓的转归。
一.血栓形成的过程是血小板黏集和血液凝固的过程。
当心血管内膜受损时,首先血小板发生黏附和变形,形成血小板黏集堆,此时血小板的黏集可逆,随着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所产生的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血小板之间及血小板与损伤的血管内膜进一步黏附,成为不可逆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栓头部。
血小板黏集堆不断增大,形成珊瑚状小梁,小梁间纤维素网罗大量红细胞,形成血栓体部。
当血管腔阻塞,局部血流停滞形成血栓尾部。
二.血栓类型:
1.白色血栓
2.混合血栓
3.红色血栓
4.透明血栓
三.血栓的转归
1.软化、溶解和吸收
2.机化和再通
3.钙化
3.简述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局部临床表现:
1.红炎症部位血管扩张充血所致。
动脉充血为鲜红色,静脉淤血为暗红色。
2.肿急性炎症局部血管充血或液体渗出,导致炎性水肿,使局部组织肿胀。
3.热急性炎症局部组织动脉性充血,血流量增多以及血流速度加快,代谢增强,产热增加,导致局部体表温度升高。
4.痛血管充血、炎性渗出物聚集和炎性水肿压迫牵拉神经末梢,炎症介质释放,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5.功能障碍炎症局部因组织细胞变性和坏死,可导致局部组织功能受损。
产生原因:
1.生物性因子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寄生虫。
2.物理性因子 包括高温、低温、放射线、紫外线、电击、切割、挤压。
3.化学性因子 强酸、强碱、强氧化剂。
4.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反应。
5.坏死组织。
5.简述原发性颗粒型固缩肾的肉眼和镜下特点。
肉眼:双侧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表面呈均匀弥漫的细颗粒状。
镜下
:入球动脉管壁均匀红染,管腔狭窄,肾小球因缺血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所属肾小球也因缺血及功能废用而萎缩、消失。
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
病变较轻区域健存的肾小球因功能代偿而肥大,所属肾小管相应地代偿性扩张。
8.简述如何区别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
9.简述肝硬变的形成过程并比较门脉性肝硬变和坏死后性肝硬变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
肝硬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导致肝小叶结构和肝内血液循环途径改建,而引起肝脏变形、变硬的一种慢性肝脏疾病。
10.简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并解释患者相关的临床表现
病变特点:1.弥漫性肾小球损伤,双肾同时受累;
2.肾小球肿胀、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明显增生或肾小球基膜损害或肾小球硬化等;
3.肾小管上皮变性,肾间质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
4.双肾肿大、充血(大红肾)出血点--蚤咬肾切面皮质增厚。
临床表现:急性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或慢性肾炎综合征。
15.何谓肉芽肿,试描述病理学介绍的3个肉芽肿性病变。
(1)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局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2)A.结核肉芽肿:结核性肉芽肿是结核杆菌局部病理变化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组织聚集产生的包块,结核菌侵入人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对结核菌进行包裹,形成结核球,同时人体对被破坏的组织进行修复再生形成肉芽肿属于增生性病变。
B.异物肉芽肿:异物肉芽肿为异物引起的一种过敏反应,多发生于有异物过敏素质者,通常异物进入机体到皮疹出现的时间较长,可由数月到数年不等,如硅化物(水泥、砂石、玻璃等)可于10年左右方可出现皮疹反应。
皮损表现因异物的种类、性质及侵入方式不同而异。
常见有丘疹、结节、斑块、色素沉着、炎症反应及炎症细胞浸润等,局部皮肤颜色可呈红色或紫红,亦可为正常肤色。
皮损坚硬,不可能自消,少数因炎症反应强烈或组织坏死,可自行破溃排出异物或坏死物。
有时可因皮下植入物(如注射油剂物)形成硬性肿块或结节,多年不消失或致局部萎缩。
C.伤寒肉芽肿:增生活跃时,巨噬细胞浆内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屑,而吞噬红细胞的作业尤为明显。
这种吞噬细胞常称伤寒细胞,伤寒细胞常集聚成团,形成结界状病灶。
称伤寒肉芽肿。
其胞浆丰富,染色淡,核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于一侧,胞浆中可见吞噬的淋巴细胞、红细胞及坏死细胞碎屑。
16.血吸虫性肝硬变与肝炎后肝硬变有何形态差别?
血吸虫性肝硬变:在慢性肝内感染时,肝因严重的纤维化而变小变硬,导致血吸虫性肝硬化,肝表面不平,有浅沟纹构成微隆的分区,严重者可形成粗大突起的结节,切面增生的结缔组织沿门静脉分支呈树枝状分布,故把这种形态的肝硬化称为干线型肝硬化。
由于虫卵结节主要见于汇管区,肝小叶并未遭受严重破坏,故不形成假小叶,与门脉性肝硬化不同。
肝炎后肝硬变:肝炎后肝硬化在病理上有者表现为小结节性肝硬化,有者表现为大结节性,但我国以小结节性为多。
特点为:肝细胞坏死区大小不等、分布不匀。
大片坏死区的纤维束较粗较宽,小片坏死区较细较窄。
再生结节大小不一,大者大于2cm,有者在5cm以上,肝脏表面有明显塌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