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半岛青铜时代积石冢遗存刍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东半岛青铜时代积石冢遗存刍论
田野;全博涵;孙韵岚
【摘要】积石冢是辽海史前先民社会特有的一种石构墓葬遗存,在我国南北各地发现的史前墓葬建构模式方面,具有唯一性.青铜时代辽东半岛的积石冢主要发现于双
砣子一期文化、双砣子三期文化和双房文化遗存,上承新石器时代积石冢,下启历史时期辽东一带的高句丽石构墓葬.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41)006
【总页数】8页(P137-144)
【关键词】辽东半岛;青铜时代;积石冢
【作者】田野;全博涵;孙韵岚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大连 116081;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大连 116081;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数字艺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1.1
积石冢是流行于辽海史前先民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的石构墓葬遗存,在我国南北各地发现的史前墓葬建构模式方面,具有唯一性*田野,陈迪.基于辽海史源、地望与区位的考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3):133-138.。

据现有研究成果,
学术界聚焦的重点多在辽西一带的红山文化积石冢和辽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积石冢,在遗存分布*田广林,张桂元,刘安然.西辽河上游地区红山文化积石冢研究[J].辽宁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4):122-128.*田野,孙韵岚,于盼.小珠山上层文化积石冢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0(6):140-144.、年代分期*
王芬,栾丰实.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分期和年代[J].中原文物,2016(4):27-33.*田
广林,翟超.对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遗迹年代的认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0(6):128-133.、内涵性质*赵宾福,白玉川.从居址到墓地:红山文化牛河
梁遗址的时代变迁与功能转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2):132-139.*刘俊勇,黄子文.辽东半岛四平山积石冢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3):107-110.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而辽东半岛南部地区青铜时代积
石冢的研究至今尚鲜见专文论述。

本文旨在以学术史的回顾为切入点,对本区青铜时代的双砣子一期、双砣子三期文化和双房文化积石冢材料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以期有助于正面推进这方面的研究。

一、发现与研究历程
辽东半岛地区积石冢遗存的发现,始于1909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对旅顺老铁山“石塚”的调查与发掘。

从这个时候算起,这一课题的发现与研究历程已逾百年,这期间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初至50年代,此间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日本学者中间进行。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人鸟居龙藏随即来到中国,开始对辽东半岛南端一带的史前文化开展田野考古调查。

1909年,他在今大连市旅顺口区的老铁山首次发现了分布于这一带的史前石构墓葬遗址,同时发掘了其中的6座石构墓葬,在
保存较好的2座石构墓内,清理出土了一批陶片标本。

在1910年出版的《南满洲调查报告》一书中,鸟居龙藏把发现于老铁山遗址的这批石构墓葬称之曰“石
塚”[注]鸟居龙藏.南满洲调查报告[M].东京:秀英舍,1910:79.。

继鸟居龙藏之后,
滨田耕作等人于1910—1911年再次对老铁山一带的石构墓群进行发掘,出土了
少量黑色蛋壳陶片和白陶鬹残片。

关于这批陶片的性质,滨田耕作认为应是从山东或河北传过来的殷商时代遗物[注]滨田耕作.旅顺石冢发现土器の种类[J].人类学杂志,1930.,而关于最早发现于老铁山地区的这种石构墓葬,滨田耕作在1931年
出版的《考古学通论》一书中指出:“封土用石块,故名曰石塚。

”[注]滨田耕作.考古学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37.
1930年山东龙山文化发现之后,梅原末治根据鸟居龙藏与滨田耕作等人对大连市旅顺口区老铁山积石冢遗址发掘出土的资料,指出辽东半岛地区积石冢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应与山东龙山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与此同时,江上波夫、三宅俊成等人对双砣子遗址及周围积石墓遗址进行了重点调查和小范围试掘,出土了一批包括石器、陶器在内的遗物[注] 森修.关东州旅顺管内山头村大台山の遗迹[J].考古学杂志,1927(5).[注]江上波夫.旅顺双台子山新石器时代遗迹[J].人类学杂志,1934(1).。

此后,为进一步了解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地区史前文化的相关问题,梅原末治于1941年再次对老铁山及将军山积石冢遗址进行了发掘,其中在老铁山发掘了3座,在将军山发掘了两座[注]梅原末治.关东州史前文化所见[C]∥东亚考古学论考:1.京都:星野书店,1944: 339.。

20世纪50年代,大连市各级文物部门对之前日本学者发现的相关遗址进行了复
查或试掘,陆续发现了于家村、高丽城山、大嘴子等遗址,采集并出土了大量包含石器、陶片在内的各类遗物,为进一步正确认识本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内涵提供了基础材料[注]旅顺博物馆.旅顺于家村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学集刊,1981(1):88-103.[注]许明纲.旅大市金县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60(2):14.。

这一阶段主要由日本学者开展的早期考古工作,为后来解读与研究辽海史前文化奠定了前期基础,使人们由此切实地认识到我国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在史前时期也存在着相当发达的古代文化。

不过,限于当时的知认条件,有关这批石构墓葬遗存的性
质,在这一时期并未能做出正确解读。

除了滨田耕作等少数学者推测为殷商遗存外,以梅原末治、江上波夫为代表的大多数日本学者,均把老铁山、双砣子等地的发现,定性为新石器时代遗存。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这一时期研究的队伍由上个阶段的以日
本学者为主变成了以中国学者为主。

研究对象的名称由最初日本学者命名的“石塚”先后被我国学者改称为“积石墓”和“积石冢”。

196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对老铁山北峰西北方向的将军山积石冢遗址进行了调查,确认这里分布的积石冢数量约有20座。

次年10月,对其中
1座分布于东部山脊上的积石冢(编号为M1)进行了清理发掘。

与此同时,还对位
于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镇后牧城驿村的岗上和楼上积石冢遗存实施了发掘。

发掘者在1996年出版的《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一书(下文
简称《双砣子与岗上》)中,指出这两处积石冢墓葬形式有别于老铁山积石冢,认
为其年代属于西周、春秋时期遗存[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57-66,96,111.。

1973年6月—1975年8月,旅大市文物干部学习班在实习期间,又先后三次对
老铁山积石冢群的6座积石冢(分别编号为M1~M6)实施了发掘,出土了一批包
含陶器、石器在内的遗物。

发掘者依冢内墓葬的排列方式,将这6座积石冢划分
为单排(列)冢和多排(列)冢两种类型[注]旅大市文物管理组.旅顺老铁山积石墓[J].考古,1978(2):80-85.。

1977年,旅顺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单位在老铁山西麓于家村村南临海小半岛上发现并清理一处积石冢遗址,命名为砣头积石墓地。

此次发掘共清理58个墓室,发掘者在随后发表的简报中对积石墓葬的构筑方法与周边老铁山、四平山等地发现的积石冢遗存进行了对比,结合出土遗物的分析结果,认为该遗址的建造形式有别于老铁山等地的积石冢遗存,根据遗存测年数据,该遗址的绝对年代约相当于中原
地区商末周初[注]许明纲,刘俊勇.大连于家村砣头积石墓地[J].文物,1983(9):39-50.。

此间,在接连取得上述考古发掘成果基础上,学者围绕辽东半岛南部地区青铜时代积石冢遗存的分布规律、时代特征、文化内涵以及与辽西发现的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对比研究等问题,展开了初步的讨论[注]许明纲.试论大连地区新石器和青铜文化[C]∥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50-66.[注]许玉林.旅大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和青铜时代文化概述[J].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1):23-29.[注]陈连旭.旅顺老铁山积石墓[J].考古,1978(2):80-85.。

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此间随着考古新发现成果的不断累积,有关
本区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的整体水平相应地获得了全面提升。

这一时期新发现的考古学研究材料主要有土龙子积石冢、王宝山积石冢和张家岚后山积石冢等。

1991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等单位对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境内的土龙子积石冢墓地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确认冢的性质属于双砣子三期文化[注]华玉冰,王,陈国庆.辽宁大连市土龙积石墓地1号积石冢[J].考古,1996(3):4-7.[注]吴青云.辽宁大连市土龙子青铜时代积石冢群的发掘[J].考古,2008(9):3-10.。

2005年,大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金州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后续发掘,根据揭露出来的丛葬遗迹现象,认为土龙子积石冢墓地的性质属于公共墓地[注]吴青云.辽宁大连市土龙子青铜时代积石冢群的发掘[J].考古,2008(9):3-10.。

1991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和大连市文管会在发掘金州庙山遗址期间,对附近的王宝山积石墓地进行了调查与试掘。

次年,相关单位对该遗址部分墓葬进行了清理,出土了少量包括石器、陶器在内的遗物。

发掘者根据出土遗物,确认该积石墓地的性质也为双砣子三期文化[注]王冰,万庆.辽宁大连市王
宝山积石墓试掘简报[J].考古,1996(3):1-3.。

2012—2013年,大连市文化局文物处、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了金州
新区的张家岚后山积石冢,根据出土的陶器,将其性质归为双砣子一期文化[注]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瓦房店博物馆,金州博物馆.大连张家岚后山积石冢发掘简
报[J].北方文物,2015(4):11-20.。

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这一时期随着辽东半岛南端
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的初步确立,对于本区青铜时代积石冢的总体认识水平也相应地获得了显著提升,其基本标识之一即是“双砣子一期文化积石冢”“双砣子三期文化积石冢”等概念的提出,从而一变以往笼统地把这种特殊的遗迹现象归为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混沌认识状态。

在这种学术背景下,有学者以考古学文化为研究范式,对大连地区史前积石冢的总体发展面貌进行了综论性研究[注]霍东峰.旅大地区史前时期积石墓的考古学观察[J].北方文物,2011(4):16-21.。

与此同时,有
学者还以比较研究为切入点,就本区青铜时代积石冢与辽西红山文化积石冢在形制、渊源等方面的异同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辨析[注]徐昭峰,李浩然.红山文化积石冢与辽东半岛积石冢关系辨析[C]∥第八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沈阳:辽宁大学出
版社,2014:193-205.。

上述研究成果的取得,为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辽东半岛青铜时代积石冢构筑起了重要的学术平台。

但也毋庸讳言,时至今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成果,能够更为清晰、深入的了解辽东半岛地区的古代文化。

二、双砣子一期文化积石冢
双砣子一期文化得名于196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大连市甘井子区后牧城驿村北双砣子遗址的发掘[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
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这是在小珠山上层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一支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

据目前发表的资料来看,双砣子一期文化大体分布于辽东半岛南端,以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乡至大连湾的浅海丘陵地区为其核心分布区域,文化影响范围向北越过瓦房店市,向东及于黄海沿岸的庄河一带,其存在年代约为公元前2100—公元前1900年。

据目前公开发表的资
料来看,双砣子一期文化积石冢遗存以分布于渤海沿岸的老铁山·将军山和分布于
黄海沿岸的张家岚后山两个地点的材料较为典型。

(一)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冢群
老铁山为千山余脉,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东南。

其北部山峰向西北衍伸,与将军山和刁家屯北山山脊相连,形成一个长约3 km的弧形地带,在高低起伏的山脊上,分布着40余座大小不一的积石冢,构成了规模庞大的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冢群[注]陈连旭.旅顺老铁山积石墓[J].考古,1978(2):80-85.。

该积石冢群自1909年首次发
现后至1975年,分别进行过共计6次发掘工作,其中以1964年和1975年的发掘资料较为详细。

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对该遗址的M1实施了正式考古发掘,冢内共清理出长方形竖坑穴式石构墓室9个(分别编号为A~I),依山势由南向北
分三排等距离排列,其中南排4室、中排3室、北排2室,一些墓室内残留石块。

墓室朝向可分两种,分别朝向南北及东西向。

冢内遗物仅发现22件,其中陶器
20件,石矛、玉璧各1件。

出土的陶器多为小型器物,经复原可辨器形有杯、盆、罐、豆、环足盘、三足器、鬶和器盖等,多为手制,少见轮制。

陶质主要为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褐陶,也有少量泥质黑陶和白陶,多为素面,黑陶有磨光痕迹,纹饰陶数量很少,可辨纹饰主要有弦纹、刻划纹、堆纹和乳点纹。

此外还发现几片黑色磨光的蛋壳陶片。

1973—1975年,旅大市文物管理组先后3次对老铁山积石冢进行了发掘,共清
理6座积石冢(分别编号M1~M6),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石器和人体
佩戴物品。

陶器以小型明器居多,除少量黑陶、白陶残片可辨识为轮制外,其余均为手制,烧制火候较低。

陶器器表多为素面,也有少量陶器带有弦纹、锯齿纹、斜线纹等纹饰。

器形较丰富,可辨器型主要有罐、杯、豆、环足器、三足器、二足器、壶、器盖、盆、盘、鬹等。

石器主要有矛、锛、凿、网坠和纺轮,数量很少。


M2内的一个小石棺中还出土一串滑石材质的珠串,串珠加工细致,截面多为菱形。

发掘者注意到,此次发掘的6座积石冢按墓室排列方式可分为单排冢与多排冢两类。

属于单排冢的有M1、M2和M5,其冢体平面均呈长方形,冢内墓葬呈一字
形顺山脊走向分布,墓圹均作长方形或近于方形。

多排冢的有M3、M4和M6,
冢体整体平面投影均呈方形。

如M4,平面近方形,冢内墓葬呈两排分布。

该冢冢体可以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其中,居北者应为第一期工程的主冢体,冢内分两排置有6座石室墓葬。

居南者属于后续二期工程的附属冢体,系依北侧的主冢体南外
壁向南接出,由于冢南半部缺失,发掘时仅存3座石室墓葬,同样依次按两排向
南排列分布。

全冢共存石构墓室9座。

据发掘情况及出土陶器分析,老铁山积石
冢群遗址的主体应为青铜时代早期,即双砣子一期文化时期。

关于老铁山积石冢的性质,早年有学者认为属于小珠山上层或郭家村上层类型的墓地,也有人认为与郭家村上层文化(即小珠山上层文化)和双砣子一期文化都有密切的联系[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
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45.。

近年赵宾福先生通过对老铁山积石冢出土陶器与小珠山上层文化、双砣子一期文化各遗址出土陶器的综合对比分析,认为小珠山上层文化陶器与老铁山积石冢出土的陶器,除了因受到来自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而共见少量的三环足盘和瓦足盘以外,其余绝大部分陶器都有所区别。

相反,从老铁山积石墓随葬陶器的种类和形制上看,它与双砣子一期文化的于家村、双砣子、大嘴子等遗址出土的陶器相比,则显示出具有较多的共性。

因此指出老铁山积石冢并不是小珠山上层文化的墓葬,而应该是双砣子一期文化遗存[注]赵宾福. 中国东
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1-124.。

本文赞同这样的看法,因将其归于双砣子一期文化积石冢。

(二)张家岚后山积石冢
张家岚后山积石冢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董家沟街道原张家岚屯后山山顶。


年由于这一带大规模动迁改造,该积石冢面临被毁掉的危险,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遂于2012年12月—2013年1月,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注]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瓦房店博物馆,金州博物馆.大连张家岚后山积石冢发掘简报[J].北方文物,2015(4):11-20.。

因开山取石,积石冢所在山冈仅剩下一个孤立的山头,仅存一座积石冢。

发掘时可观察到地表有隆起的土石堆积,其上有3个被挖过的扰坑和扰沟,有的已露出墓室。

经发掘确认,该冢平面呈椭圆形,直径约12.5~14.5 m,残存高度约0.3~0.6 m,由地上的封土、封石和地下的石砌墓葬两部分构成。

因为受到所在地势的影响,积石冢北部地势较低,封石堆积较多,南部地势略高,封石堆积较少。

由于遭到多次扰动,地下部分的墓室保存状况极差,仅存11座墓葬(分别编号为M1~M11)。

除M11保存相对完整外,其余墓室有的残存墓底,有的铺底石也被破坏,位置已没有任何痕迹。

冢内残存的石筑墓室分为3列南北排列,平面多为长方形,墓向基本为东西向。

最西侧两排墓室分布比较有规律,东侧仅发现编号为M11的
1座墓葬,方向与西侧两排墓室不一致,发掘者推测可能为后期接筑的产物。

M11周围为已被扰乱的空地,发掘者根据墓室分布情况分析,这一区域当初还应存在更多墓室。

张家岚后山积石冢内出土的随葬物品有陶器、石器等。

其中,多数陶器具有双砣子一期文化特征,尤其是夹砂红褐陶敛口弦纹罐,是双砣子一期文化常见的典型器物。

从建筑形制角度观察,张家岚积石冢内也有多排墓葬,与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冢也
有相近之处。

因此该积石冢也应属于双砣子一期文化遗存。

从选址位置和构筑形制角度观察,双砣子一期文化积石冢都是建在山顶之上的石构墓葬,从中尚可清晰地看到辽西红山文化积石冢的遗风;而冢体顺山脊走向呈带状分布,则是本区石构墓葬自小珠山上层文化积石冢以来表现出的土著文化特点。

三、双砣子三期文化积石冢
双砣子三期文化,得名于196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对大连市甘井子区后牧城驿双砣子遗址的发掘,这是继双砣子二期文化之后,在辽东半岛南端逐步发展而来的一支考古学文化。

学界也曾把这种文化类型称之为“于家村上层文化”“于家村上层类型”或“羊头洼类型”。

现有的材料表明,双砣子三期文化在辽东半岛地区有着普遍的分布,其年代距今约3 400~3 100年。

目前发现的双砣子三期文化积石冢遗存,主要有砣头、土龙子和王宝山3处。

(一)砣头积石冢
砣头积石冢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铁山镇于家村西南一处称之为砣头的小半岛上,紧邻于家村青铜时代遗址,两者间距不足100 m。

1977年旅顺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对其实施了发掘[注]许明纲,刘俊勇.大连于家村砣头积石墓地[J].文
物,1983(9):39-50.。

经发掘确认,在残存约960 m2范围内,发现9排墓葬,共58个墓室,大部分墓室都排列有序,只有位于西南部的墓室排列显得比较凌乱。

从遗址整体角度观察,分布于墓地中部和东部的墓向为南北向,墓室平面均为较规则的长方形。

分布于北侧、西侧和南侧的墓室表现出明显的不规则性,有的墓葬呈东西向,有的墓室呈椭圆形。

相邻墓室一般使用共同墓壁,仅少数墓室另砌墓壁,形成双排墓壁。

一些墓葬直接建在基岩上,还有一部分是先取于家村遗址中的灰土垫底,然后在其上建造墓室。

整个墓地所有墓室均用海边取来的不规则石块堆砌四壁,有的墓壁还使用了少量红烧土块,墓底大多数铺有海卵石和大石块。

墓室内填海卵石和遗址中的灰土。

一般作法是以海卵石覆盖在人骨架之上,其上再填圧灰土。

墓上都以石块或卵石封顶。

由于地势中部高,四周略低,靠近悬崖和墓地边缘的墓葬一般都遭自然损坏或人为破坏,所以造成墓壁残缺不全。

相关研究者分析,该墓地各墓室的营造顺序应该是先从中心大墓M24开始,向东西两侧和南北两端分别扩展续建,边缘的墓葬应该晚于中部墓葬,西南部排列比较凌乱的部分可能要晚于东部排列有序的墓葬
[注]张翠敏.于家村砣头积石墓地再认识[J].东北史地,2009(1):42-48.。

墓室内出土的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铜器及装饰品等。

陶器多为夹砂黑褐陶,形体较大,均为手制,烧制火候较高。

器型主要有罐、豆、壶、杯、钵、盆等,器底多圈足和凹底,平底较少见。

石器主要有斧、锛、刀、矛、纺轮等。

铜器保存情况较好,共发现6件,包括铜镞两件、泡饰两件、鱼钩和环各1件,其中镞与鱼钩
有明显的双范合铸的迹象。

装饰品多出土于人骨头部,有珠、坠、骨贝等。

其中珠有石珠和陶珠之分,形体较小,数量较多。

坠类遗物多以绿松石、玛瑙、白玉等材质经磨制而成,数量较少。

根据各墓室人骨发现情况分析,砣头墓地的葬式为典型的多人多次式仰身直肢丛葬,墓室内清理出的人骨层层叠压,中间有海卵石相隔,人骨安放顺序、方向、性别、年龄均无规律可循。

数量多者有20余具,少者两具。

同一墓室出土的人骨经鉴定,既有男性,也有女性,既有儿童,也有老年,既有少年,也有壮年。

说明每个墓
室丛葬的死者,所代表的应该属于有着相同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

所以,于家砣头积石冢的性质应为附近于家村遗址所代表的社群的公共墓地。

这一点,既明显有别于辽西专门为特殊人物设祀的红山文化积石冢,也与辽东半岛前一阶段的积石冢性质有所不同。

这意味着辽海地区为特殊人物设祀的史前积石冢传统即将终结。

由祭祀圣地到一般意义上的家族墓地,这中间暗示着的是时代发生的巨大嬗变。

(二)土龙子积石冢
土龙子积石冢位于辽宁大连市金州区七顶山乡境内渤海东岸的一条当地俗称土龙子的黄沙质风积土岗上。

20世纪60年代,对该地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即发现该遗址。

1991年,辽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等单位对其中的1座进行了试掘。

2005年,大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金州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再次发掘时,将当时勘查到的7座积石冢统一编号为LZ1~
LZ7[注]吴青云.辽宁大连市土龙子青铜时代积石冢群的发掘[J].考古,2008(9):3-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