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下课件上这几幅图,流觞曲水,列坐而饮,何其快乐。这是千年之前王羲之参与的一次盛会。谈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大多数人关注的都是他的书法之美,说它是“天下第一行书”。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关注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之美”。在清代有一个大才子叫金圣叹,他写了一本书《天下才子必读之书》通过《兰亭集序》一文给王羲之冠以“天下第一情种”的美称。
而酒酣耳热之后的王羲之,在文章的结尾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想,王羲之想让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他的书法之美,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王羲之的这篇酒酣之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
将序的相关知识一笔带过。(本文属于一片山水游记散文,也属于一种实用类文体——序。序一般分为书序、赠序、宴集序,本文属于宴集序。)
二、检查预习
给3—5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将难以翻译出来的字、句互相解决,解决不了的罗列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明确要求:读出自己不明确的句子。
三、教师范读课文(教师只读一部分,教师停顿后学生衔接。)
思考:找出能够表述作者情感的词,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明确:乐——痛、悲
(板书在黑板上,乐,痛悲。间隔一定的距离。)
四、小组讨论、展示
既然作者的心情有“乐——痛、悲”,那就让我们在你们预习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一下,作者的心情因何而“乐”?因何而“痛与悲”?并展示在黑板上。(要求:1、全体站立讨论;2、书写时尽量做到精简、整齐)
学生站立讨论,教师进入小组进行指导。
学生在教师前面书写的板书“乐、痛、悲”之后的空白处加上他在原文中找到的句子
精简概括后书写。
1.“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
学生回答后明确:(教师根据学生的板书引导和总结)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赏心畅叙幽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乐事群贤少长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带着“乐”的感情再读文章的第一段、第二段
小结: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有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我们这里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齐备,所以此时的王羲之岂不乐哉?乐的是拥有。可是,转眼间,王羲之却由乐转痛与悲,痛与悲的又具体是些什么呢?
(因为没有给学生细讲翻译,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教学设计中详细罗列痛与悲的点,学生在讲解中只需要能够在书中找出作者的情感由乐转为痛、悲就可。)
2.根据学生的板书,讲解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板书,总结如下:
人生短暂之痛情趣无定之痛欢乐易逝之痛不可避免之痛
3.根据学生板书,讲解王羲之此时内心之悲。“悲”从何来?并板书。
哀叹同惑: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生命同误:一死生,齐彭殇
命运同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小结:无论是生死还是感受生死,作者发现前人与后人并无差别,同样会有生死之悲,也同样会为生死而悲。王羲之之“悲”就是在悲人类命运之同,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慨。
带着作者的感情,再把后三段读一遍。
五、拓展探究
如果我们现在全班的龙山游玩,你肯定不会想到那么多,那为什么王羲之在这样的一个酒宴上就会想到如此之多呢?我们来看一下:
知人论世
魏晋时期是政治上极端黑暗的时期。司马氏集团随意罗织罪名陷害知识分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
在这种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在生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所谓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都是身外之物,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显出来了。
蔑视礼法、冲决纲常名教束缚、张扬个性,就成为魏晋名士的精神追求。他们寄情山水,谈玄论道,恃才放狂,傲视古今,是时代的叛逆,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至少,本文中兰亭集会上的人都有此举动。如谢安曾长期隐居东山,不问世情。他们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大谈玄理,不务实际,虚度光阴,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2、作者悲之由来我们已经大致了解,用原文中的话描述一下那么作者对于当时的思想主流是什么态度呢?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同学翻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作的。
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致消极悲观,反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无。虽然王羲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学生的感想上,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课文、生活中的小事来说,比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积极进取,珍惜时光……)
例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诗中曾经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请列举出感慨时光短暂,抒发时不我待的诗文。
比如,朱熹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比如,周星驰曾经在电影中说:如果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
(看时间,如果时间够就阐述多一点,少就说少一点)
小结:我突然想起了上课前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该感悟些什么呢?虽然从文章表面来看,《兰亭集序》里似乎充满了对生命、对人世的无奈、悲痛;但当我们解读文本、知人论世时,却会发现:王羲之是一个极其勤奋、努力的人,无论是在书法论学还是在执着于生命本身,展示着他灿烂而精彩的人生。他是用“乐极生悲”这种中国文人的传统,抒写了我们中华民族“向死而生,灿烂而活”的勇气与智慧。所以,作为我们当代青年,更应有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和热情,在有限的时间,不负青春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