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第5课 伤仲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词析句 疏通文意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
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隶:属于。 尝:曾经。 识:认识。 求:要。 之:代词,它,指书具。 异:对……感到诧异。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之:代词,他,指仲永。 即:当即。 书:写。 自为其名:自,自己;为,题上;其,代词,指自己;名,名字;
之:代词,它,指仲永的诗。 自:从。 是:代词,这,此。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 其:代词,它,指仲永的诗。 文理:文采和道理。 可:值得。 观:观,看,观赏。 者:……的地方
翻译: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 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感慨之余,追其原因 : 是谁造成的这场悲剧呢? 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 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仲永失去了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呢? “其受于人者不至”,即仲永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揣摩语言,探究美点 : 赏析本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和独特的写法,试从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语言赏析: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 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侧面烘托出方仲 永的杰出才华。
独特的写法: 详略得当 先扬后抑
对比衬托
借事说理
古今链接,能力提升:
本文借方仲永的悲剧, 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下面 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 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可用自己的话, 也可引用名言)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为熊熊火焰,只有学习,再学 习!! —— 高尔基
自由朗读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⑤余闻之也久 ⑥今夫不受之天
提示:
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保持词语
和短语的完整性。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 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 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 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 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 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 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 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之:助词,的。 通悟:通达聪慧。 受:承受。 之:代词,它,指仲永的通达聪慧。 其:代词,他,指仲永。 贤:胜过,超过。 于:介词,比。
材:通“才”,才能。 材人:有才能的人。 卒:最终。 之: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 为:成为。 则:是,就是。 其:代词,他,指仲永。 于:介词,被。 至:到,达到。
夫:代词,那些。 固:本来。 得:能够。 为:成为。 而:连词,表转折,却 。 已:停止。 耶:助词,表反问语气。
翻译: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能的人,不接受后天的教 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 就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普通的人恐怕 都不能够吧?
王安石为什么为方仲永而哀伤、叹惜呢? 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 结合语句,探究变化 :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重点语句回答。
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不去努力发展他的才能,其成就也不 会很大,有时反而不如比他天分低的人。—— 茅盾
பைடு நூலகம்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1.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
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 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2.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3.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翻译: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的禀赋。他的天资 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是因为 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 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彼其:他。 其:句中用来加强语气的助词。 贤:有才能。 之:代词,它,指后天的教育。 且:尚且。 为:成为。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 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做官 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 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 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 “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
之:代词,他,指仲永。 称:相当。 之:助词,的。 闻:听到的名声。 还:回 。 自:从。 然:……的样子。 泯然:消失。 众人:常人,普通人,平凡的人。
翻译: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 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 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到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 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 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翻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 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 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 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闻:听到。 之:代词,它,指这件事。 从:跟随。 先:对死者的尊称。 还:回。 于:介词,在。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 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邑人:同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 之:代词,他,指仲永。 稍稍:渐渐。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其:代词,他的,指仲永。 或:有的人。
以:介词,用。 乞:求取。 之:代词,它,指仲永的诗。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其然:其,他的,然,这种情况。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谒:四处拜访。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不译。
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 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 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 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代词,他的,指仲永。 以:介词,把。 养:赡养。 收:聚,团结。 为:当作。 一:全。 观:看,观赏。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柳(韩愈、柳宗元);宋代
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和王、曾、欧(王安石、
曾巩、欧阳修)等八位散文家。
朗读提示
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听读 掌握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世隶耕 自为其名 邑人 日扳 环谒 称前时之闻 泯然 今夫不受之天
lì Wéi yì Pān yè chèn mǐn f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