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小说探究》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
《小说探究》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16分)
阴影与阳光
徐慧芬
14岁的中学生小蒙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
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
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
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一张凳子。
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的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
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教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
巧的是,这天夜里,这一层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过,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了。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小蒙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
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教师全部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蒙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其中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就更糟糕了。
小蒙向妈妈哭诉了今天的遭遇:他放学回家途经一个专卖复习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刚准备跨上自行车,迎面一辆卡车突然掉下一个大纸箱。
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
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
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捡起装回箱子里。
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不久的新车啊!
“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小蒙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哭了车子就能回来吗?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
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妈妈不是要你做一个自私的人,问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小蒙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方向发展吗?”小蒙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妻子的话,打趣道。
“你倒还有心情说笑话!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事,被人疑心当贼;今天做好事,被贼偷了车!”小蒙的妈妈把儿子今天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丈夫听,一旁的小蒙哭得更厉害了。
“噢,是这样。
儿子,你的运气确实太坏了!爸爸今天的运气倒有点好。
刚才,碰上了一个大好人。
你知道的,我是去摄影社取照片的,取完后,回来路上觉得今天天气挺热的,正好有个人用自行车推着两袋西瓜卖。
我挑了一个,过了秤,正好10元钱,我付了钱,骑上车子就走了。
”
“骑了大约20米,忽听背后有人叫。
回头看,那个卖西瓜的骑着重重的车子朝我追来,一边招手,一边叫我停下。
我停了车,才知道原来我错将百元大钞当成10元钱给了他,他是追来还我90元钱的!儿子,你想,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件事,要还,等我找上来也不迟;他也完全可以赖掉,因为我没有凭证;他还可以发现此事后马上溜走,那就不会引起任何纠葛。
现在他却冒着烈日,骑着笨重的车子一路追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他的良心!是他做人的道德!你看,这世上谁说没有好人!要不,今天这个瓜就太贵了!”
父亲拍拍刚买来的西瓜,又拍了拍儿子的头,边叙边议。
儿子停止了抽泣,听得很专注。
不错,小蒙的爸爸是取了照片在回来的路上买了西瓜。
但是关于10元与100元的故事,是他虚构的。
作家与父亲的双重责任,让他编了个美丽的故事。
他深深懂得,此刻,这个14岁少年的心里,太需要阳光。
(选自《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探究情节)怎样看待小说中爸爸虚构故事这个情节?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解析:情节总是为刻画人物、揭示主题服务的。
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分析这个情节对于塑造人物的作用,比如爸爸虚构故事是在儿子心中播撒阳光的举动,看出爸爸爱孩子,有智慧和责任感。
答案:①儿子做好事而吃亏,对做好事感到失望。
爸爸虚构故事是在儿子心中播撒阳光的智慧之举。
塑造了爸爸爱孩子、智慧、有责任感的形象。
②爸爸虚构了故事,借用到自己身上增加了真实性,起到正面教育的作用。
③虚构的故事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社会上虽然存在一定的不公平、不道德行为,但善良诚实热心的高尚品德仍然广泛存在,要心怀美好、心存阳光,并将美德传递下去。
2.(探究标题)有人认为把文章标题“阴影与阳光”改为“播撒阳光”更能贴近主题,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这篇小说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8分) 答:
解析:探究小说的标题不可脱离小说的主题。
“阴影与阳光”是并列关系,“播撒阳光”是动宾关系,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解答时一定要结合文本,谈启示时要联系实际。
答案:观点:(示例1)“阴影与阳光”这个标题好。
理由:①小说开篇用很大篇幅写小蒙这几天的倒霉事,这些事在他的内心布下了阴影,结尾爸爸虚构了一个故事播撒阳光,这个题目与故事的内容照应得比较好。
②“阴影与阳光”带有象征的意味,表现了社会不公平、不道德与和谐互助、美好高尚的两面,给人一种相持对立感,在小蒙心中,阴影和阳光在较量,写出了播撒阳光的急迫与必要。
③“阴影与阳光”更能揭示这篇小说的现实意义,直指主题,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阴影与阳光总是相随的,穿越阴影,以阳光的心态积极生活,善良正义就会永驻。
(示例2)“播撒阳光”这个标题好。
理由:①“播撒阳光”,突出了正面教育是解决小蒙遭遇的困境的最好办法。
②题目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格调,向读者表明,阴影永远遮不住阳光,经过波折,人们终会重建对他人、对社会的信任。
③赞美了像小蒙爸爸一样的传播正能量的人们,他们是播撒阳光的人,给社会和生活带来希望。
启示:生活中尽管有不和谐的现象存在,但和谐互助、善良美好仍是社会的主旋律。
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误解委屈时,对社会与他人应该保持阳光的心态,积极无私地帮助别人,坚守道德,坚持行善,向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
(言之成理即可)
[综合提升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25分)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梁晓声
小分队在向“满盖①荒原”进发。
副指导员、“摩尔人”王志刚和我同坐在一辆车上。
副指导员是我们全团知识青年扎根边疆的光荣榜样。
“摩尔人”曾在宿舍里公开承认他爱副
指导员,这使我很嫉妒,因为我也暗暗地爱着她。
我们的拖拉机像远迁的鄂伦春部落,在茫茫的雪原上奔驶了整整两天两夜。
当我们打开地图,一致确信拖拉机履带已经碾在积雪覆盖的“鬼沼”的冰面上时,正是荒原庄严而肃穆的黎明时分。
呵!“鬼沼”!它并非像传说中那么恐怖,也许因为它处在冬眠状态,雪罩住了它那狰狞的真实面目吧。
我们看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被冻结在眼前,“满盖荒原”——它平坦得令我们这批垦荒者难以置信,直铺到遥远的地平线。
“魔王!你在哪里?你出来!”我们的一个伙伴大声呼喊。
传说中的“魔王”没有出现。
“摩尔人”王志刚突然朝不远处一指:“你们看!”——一根从正中间劈开的圆木桩钉进土地,倾斜地立在那里。
我们都好奇地走了过去。
副指导员拂掉木桩上的雪,我们看到了一块木碑,累累斧痕粗糙砍平的劈面上,刀刻的字迹被风雨侵蚀,只能依稀认出“死于此”三个歪扭的字。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当时都和我一样,倒吸了一口冷气。
“那里,还有一个!”我的妹妹又发现了同样的不祥之物,她第一个朝拖拉机退去。
副指导员低声说:“我们走吧,别搅扰他们安息了。
”
如果有人问我:“你在北大荒感到最艰苦的是什么?”
我的回答还是:“垦荒。
”
为了寻找有水源有林子的理想地点,我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满盖荒原”。
我们发现了一条在地图上没有标出来的小河,它是“满盖荒原”上唯一洁净的水源,被我们命名为“流浪者”。
我们发现它之前,它像流浪汉在荒原上不知徘徊了多少岁月,现在我们在它身边扎下了帐篷。
当冰雪消融的时候,当“流浪者”唱起了《拉兹之歌》②的时候,我们闪亮的犁头劈进了“满盖荒原”的胸膛。
若非垦荒者,谁能体会拖拉机翻起第一垄处女地时那种喜悦?这荒原上有那么多的狼,光天化日之下,它们三五成群,大模大样地尾随在我们的拖拉机后面,捕食被犁头翻出的肥大的土拨鼠。
夜晚,它们就在我们的帐篷四周嗥叫。
创业的艰苦,使垦
荒队的每一个小伙子都变成了圣徒。
副指导员跟我的妹妹,和我们同住在一顶帐篷里。
一块毯子分隔开了她们的狭小天地,毯子后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巴黎圣母院”。
一天深夜,我从睡梦中偶然醒了一次,却没有听到拖拉机翻地的轰响。
我一下子跳起,来不及多想,只穿着短裤,就闯进了“巴黎圣母院”,将副指导员从被窝里捅了起来。
“你,你要干什么?”
“拖拉机不响了!‘摩尔人’在翻地!”
“啊?”副指导员顺手就操起了步枪。
拖拉机不响,意味着“摩尔人”王志刚出了事。
所有的人都惊醒了!正当大家要奔出帐篷,“摩尔人”从外面钻了进来。
马灯光下,我们见他身上背着一只狼,两手拽着狼的两只前爪,头顶住狼的脖子;那只狼朝天张大着嘴,两只后腿抓在他的腰胯上。
“摩尔人”大声说:“快动手!它还活着!”
我们各自操家伙,棍棒齐下,将那只狼在他背上打死了,好大的一只白毛苍狼!
“摩尔人”一下子坐在地铺上,喘息了半天,才说:“拴大犁的钢丝绳断了,我回来换钢丝绳,这东西跟上了我,出其不意地将两只前爪搭在我肩上……”他的脸上、手上尽是血痕,棉衣被撕成碎片。
他拧着眉脱下棉衣,里面的绒衣和皮肉被狼的爪抓得稀烂!
副指导员命令我的妹妹:“快,拿医药箱来!”
这时,我们才发现,她仅穿着衬裤,光着一双腿。
她也意识到了什么,在我们的目光下一时显得不知所措。
随即,她镇定了下来,从容地说:“都瞪着我干什么?没你们的事了,全睡觉去!”
大家都一个个顺从地钻进了被窝,我没有。
我将马灯举在“摩尔人”头顶。
副指导员第一次那么柔情地看了我一眼,一句话也没有说,立刻从妹妹手中接过医药箱,替“摩尔人”小心翼翼地包扎伤处……
(有删改) 【注】①满盖:鄂伦春语,魔王的意思。
②《拉兹之歌》:印度电影《流浪者》里面的歌曲。
3.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描写了副指导员、“摩尔人”“我”及妹妹等一群人在屯垦“满盖荒原”中的壮
烈行动,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同心合力、目标一致的垦荒集体。
B.小说通过人与兽的搏斗等情节,讴歌了垦荒队员在险恶艰难的环境中展现出的英雄主义光辉,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特定时代的狂热精神。
C.“我”是垦荒队的重要成员,又是故事的叙述者,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也便于从垦荒队员的角度进行抒情议论。
D.垦荒队在“鬼沼”发现木碑,依稀认出“死于此”三个字,他们意识到已有垦荒者牺牲于此。
但是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决心继承前辈的遗志,誓将垦荒事业进行到底。
E.作者用“流浪者”唱起了《拉兹之歌》来描写“满盖荒原”冰雪消融、小河流淌的情形,颇具有抒情性,寄托着远离家乡的垦荒队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选AC。
B项,“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特定时代的狂热精神”于文无据。
D项,“他们意识到已有垦荒者牺牲于此。
但是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决心继承前辈的遗志,誓将垦荒事业进行到底”分析不当,“死于此”的人未必是垦荒者;目睹木碑,他们“倒吸了一口冷气”,从这里也看不出他们“誓将垦荒事业进行到底”的决心。
E项,“寄托着远离家乡的垦荒队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分析不当,应是抒发即将开垦的喜悦之情。
4.下列语句中的言行举止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6分)
(1)“魔王!你在哪里?你出来!”我们的一个伙伴大声呼喊。
(2)副指导员第一次那么柔情地看了我一眼,一句话也没有说,立刻从妹妹手中接过医药箱,替“摩尔人”小心翼翼地包扎伤处……
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联系前后情节综合考虑。
第(1)句,要明确这种向“魔王”挑战的语气,表达了垦荒队员敢于战天斗地、不怕困难的豪迈情怀。
第(2)句,要明确“我”和“摩尔人”的关系,同是垦荒队员,又都喜欢副指导员。
“我”第一个察觉正在翻地的“摩尔人”遇到危险,并不顾一切告知副指导员,且留下来为他举灯,副指导员柔情地看“我”一眼是对“我”的行为的肯定和赞许。
答案:(1)垦荒队员站在传说有魔王统治的“满盖荒原”上,高喊“魔王!你在哪里?”向其发出挑战,表现了垦荒队员敢于战天斗地、不怕困难的豪迈情怀。
(2)“我”第一个觉察正在翻地的“摩尔人”遇到危险,并不顾一切告知副指导员,且
留下来为他举灯,副指导员对“我”的做法表示赞许,肯定了“我”对战友的关切和深情。
5.(探究情节)本文写“巴黎圣母院”的有关情节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可从三个方面阐述:一是没有足够的宿舍,突出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二是青年男女共寝一室,中间仅以毯子相隔,突出垦荒队员心灵世界的圣洁;三是“我”夜闯“巴黎圣母院”,汇报“摩尔人”遇险,突出“我”对战友的关心。
答案:①男女共寝一室,说明无法安排足够的宿舍,突出垦荒条件简陋,生活艰苦;②年轻男女共寝一室,中间仅以毯子相隔,突出他们心灵世界的圣洁;③写“我”夜闯“巴黎圣母院”,汇报战友遇险,突出了“我”对战友的关心。
6.(探究标题)标题“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包含着怎样的意蕴?试作探究。
(8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可从自然环境和垦荒者两个角度展开阐述。
从自然环境角度来说,可从土地未被开垦、人们不识它的真面目、有神奇的传说等方面展开论述;从垦荒者角度来说,可从英勇的垦荒者到人迹罕至、极端险恶的土地上开荒种地,创造神奇等角度分析。
答案:“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一标题,既揭示了自然环境非同一般,又表达了垦荒者的豪情:①人们很少踏上这片土地,它是荒原,还没有被开垦;②环境险恶,人们还没有揭开它的面纱,无法真正了解它;③人称“鬼沼”,有关于“恶魔”的传说,大家叫它“满盖荒原”;④有一群英勇的垦荒者,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犁地播种,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创造神奇。
专题规范练七中国小说
(分值:50分;时间: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香炉山(节选)
叶弥
独自去香炉山看月,想不到在这村子里陷入了迷宫。
我抬头看看偏西方向的月亮,应该有十点钟了,我迷路两个多小时了。
忽然听到歌声,有一个男人在唱歌。
走近了,他停下步子。
他等着我开口。
我一下子认
出了他,就是我刚才在会稻路上看到的,一个我拒绝与他搭腔的年轻人。
我仍然心怀警惕,但他也许是我今夜唯一的指路人。
我轻松地说:“迷路了。
难道陌生人就要永远在村子里打转吗?”他笑了,声音轻而得体,自信地说:“碰到我就不一样了。
我认识这里所有的路。
”
我跟在他的后面,问他尊姓大名,他云里雾里地回答我:“苏家庄人,姓苏。
”
我在暗地里捡了一小块砖头,对他说,我要给丈夫打一个电话。
于是就转身避开他的视线,大声对砖头说:“你先睡吧。
我还要到香炉山上去看月亮。
……没关系,小苏陪着我,他年轻力壮。
……他是苏家庄人。
”
我跟着他穿行在一个又一个的小村庄里。
我心里保持着紧张,苏却轻松地向我介绍每一个村子里的秘密:“这棵广玉兰树是老叶家的,有一百年了。
夏初开花,半树白花,半树紫花。
不是嫁接的,天生就这样。
我们都叫它夫妻树。
”
我心里一动:苏这么说,是有含意吧?
苏又介绍:“你看到这家门口的葫芦了吧?他家的葫芦上了菜市场,比别人家的贵一倍还不止,还供不应求,因为他家的葫芦每一只都是并蒂葫芦。
”
我的心里又是一惊:并蒂葫芦?暗示?
走出迷宫,也过了看月亮的时间。
他说香炉山上今夜会出现神灯,他干娘知道神灯出现的时辰。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跟着他去拜访他的干娘,然后再登香炉山看神灯。
神灯自然没有看到,一路上断断续续地知道不少他的故事。
不过,这依然没有减轻我对他的警惕。
很快走下了山,走到通向会稻路的直路。
我对他说:“谢谢你!我要快点走的,我丈夫在家里肯定着急了。
”苏在后面说:“我也要穿过会稻路,苏家庄在会稻路的南边。
”
我一直保持着匀速的快步,苏也一直跟在我后面看得见的地方。
我气喘吁吁,他悠然自得地唱着歌。
会稻路临近了,他停止了唱,小跑着接近我,在我的身后,我几乎感觉到了他的鼻息。
我猛地回过头,严厉地问他:“你想干什么?”我感到旁边的树叶都一惊一乍。
苏不好意思地说道:“我想送你回家。
”我放缓语气说:“不必了。
这条路很安全。
”我真想对他说,他才是一个不安全的因素。
苏说:“我送你,跟安全无关。
”
“那和什么有关?”
苏说:“跟一个男人的面子有关。
”
我依旧走得有些快,而苏一直落在后面,一会儿,他跑上来,递给我一只又大又沉的稻穗,该有一斤吧。
说实话,我有生以来没见过这么大的稻穗,它匀称,散发着令人感动的气息。
我的感叹还没结束,苏又递过来一束野菊花,黄色的,微微沾上些露水,显得润而沉厚。
它枝叶繁多,放在手上成一大捧,每一朵花儿都光泽亮丽。
我“啊”地发出一声,我感觉到我的内心就在此时轻松畅快了。
哦,许久没有这样的心情了。
我把稻穗和花放在一起,两样不相干的东西在一起竟然如此和谐。
苏喜笑颜开,大声说:“谢天谢地,你终于高兴了。
”
这句话感动了我。
“谢谢你!”到现在为止,与苏待了四个小时,这是我对他仅有的一次真诚。
苏说:“其实是我要谢谢你。
我去年夏天第一次在蓝湖边上看到你,你穿了一件绿色的裙子,像仙女一样。
昨晚,我在这条路上看你埋蝴蝶翅膀,心里想,不愧是一个仙女。
人家都说有学问的女人不漂亮,你是一个例外呢。
所以就想着和你说说话。
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是我的幸运。
”
苏难道早就暗地里认识了我?
苏忽然调皮地说:“再见,艾我素老师。
”
苏知道我的姓名,他是认识我的。
但我不认识他。
他一定知道我许多事,譬如在大学里教书,写诗,写童话,独身,火暴的脾气……
那么,这砖头手机,给子虚乌有的丈夫用砖头打电话……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独自去香炉山看月,想不到在这村子里陷入了迷宫”一语,既是写实,也有象征意义,即没有健康的心灵世界,对美的欣赏就会陷入歧途。
B.苏向“我”介绍夫妻树和并蒂葫芦,只是为了向“我”夸耀自己的家乡,炫耀自己的知识,没有特别的含意,但“我”神经过敏,总以为他不怀好意。
C.苏说他要坚持送“我”,这无关安全,只跟男人的面子有关,意思是说,他送“我”不是为了“我”的安全,而是为了男人的虚荣,他的坦诚打动了“我”。
D.苏递给“我”稻穗和野菊花,“我”发出由衷的赞叹,戒备之心也随之消失,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意在说明美在旷野,美在民间,美在底层。
E.苏最后忽然直呼“我”的名字,他是在向“我”表明自己知道“我”的情况。
可能他也识破了“我”给丈夫打电话的伎俩,但不挑明,免得让“我”难堪。
解析:选AE。
B项,“向‘我’夸耀自己的家乡,炫耀自己的知识”理解不当,实际上他只是为了和“我”说说话。
C项,“是为了男人的虚荣”理解不当,应当是男人的担当。
D项,“美在旷野,美在民间,美在底层”分析不当,应当是“唯有大自然的美才能矫治畸形的心理”。
2.小说中的苏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作答本题,要抓住人物的主要言行,从中归纳出性格特征:苏看到“我”穿绿色的裙子,在路边埋蝴蝶翅膀,而且有学问,便想和“我”说说话,从中可以归纳出其“情趣高雅”的性格特征;他见“我”不高兴,就一直唱歌,讲趣闻,给“我”摘稻穗和野菊花,从中可以归纳出其“善解人意”的性格特征;见“我”对他不信任,既不点破,也不自辩,只是坚持送“我”,用行动证明自己,从中可以归纳出其“自尊自重”的性格特征。
答案:①苏是一个潇洒的男子形象,他情趣高雅,热爱生活。
看到“我”穿绿色的裙子,又在路边埋蝴蝶翅膀,而且有学问,便想和“我”说说话,可见他情趣高雅,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②善解人意,彬彬有礼。
他见“我”不高兴,就一直唱歌,讲趣闻,给“我”摘稻穗和野菊花。
③自尊自重,人格可敬。
他见“我”对他不信任,既不点破,也不自辩,只是坚持送“我”,用行动证明自己。
3.小说的结尾颇有特色,请作简要赏析。
(6分)
答:
解析:作答本题,要了解小说的“欧·亨利式”结尾艺术之妙,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具体表现在:“我”迷路时苏及时出现,一路上“我”对苏戒备有加,最后他却说认识“我”;“我”给“丈夫”打电话,结尾却说自己是“独身”。
据此分析,指出这样结尾
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即可。
答案:小说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颇有“欧·亨利式”结尾艺术之妙。
“我”一路上一直对苏保持戒备之心,苏最后却说认识“我”;“我”给丈夫打电话,又说丈夫在家等自己,结尾却交代自己独身。
这样的情节完全超出读者的预料,但是,这样的情节又合乎情理。
在“我”迷路时苏及时出现,这就暗示他是特意来为“我”引路的,为后文点明他认识“我”做铺垫。
“我”先拒绝与他搭腔,后拿起砖头给“丈夫”打电话,一路上时时防范他,这说明打电话只是一个“伎俩”,是为后文交代自己“独身”所做的铺垫。
4.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试作探究。
(8分) 答:
解析:第一问,要紧扣戒心和爱心进行归纳,“我”千方百计防范陌生男子,陌生男子则想方设法逗“我”开心。
第二问,要明确“我”是病态现代人的代表,总是处在保护自己的焦虑中,对陌生人和环境防范有余,探究不足。
作答时,要明确指出,故事寄托着作者对现代人病态防范意识的批判和对温暖而美好的人性的期待。
答案:这是一个戒心与爱心邂逅的故事。
女主人公夜游香炉山时与陌生男子相遇,千方百计防范陌生男子,陌生男子则想方设法逗女主人公开心。
现代人对陌生的人和环境已经失去了探究的心情,总是处在保护自己的焦虑中。
小说蕴藏着作者对温暖而美好的人性的期待,它告诉我们:当人们完全放松、不再戒备时,世界也会展现给人们全新的面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5分)
陶虎臣
汪曾祺
每到天气晴朗,上午十来点钟,在这条街上,就听到从阴城方向传来爆裂的巨响:“砰——砰!”大家就知道,这是陶虎臣在试炮仗了。
阴城是一片古战场,相传韩信在这里打过仗,现在还能挖到一种有耳的尖底陶瓶,当地人说这种陶瓶冬天插了梅花,能结出梅子来。
现在这里是乱坟岗,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被叫作“阴城”。
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草里有蛤蟆、野兔子。
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颈老鸦。
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
这里只有一个破财神庙,里面住着一个侉子。
陶虎臣家的货色齐全。
除了一般的鞭炮,还出一种别家不做的鞭,叫作“遍地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