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回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包头市回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题,100分)
1.中国当代着名哲学家冯友兰在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
“经学时代”盛行的是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
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
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A.宣扬复古守礼 B.肯定汤武革命
C.追求仁政德治 D.主张重构秩序
3.《论语·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关于这一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节操
B.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C.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D.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4.荀子按“上贤、次贤、下贤”的标准把儒者分为三个等级:“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
”这说明荀子
A.制定了严格的选官标准 B.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
C.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 D.未突破原有等级观念
5.在《庄子·养生丰》中,庄子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下列主张与此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A.“不期修古,心外无理”
B.“民之难治,以其卜之有为,是以难治”
C.“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之通义也”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6.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士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
这说明当时
A.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B.文化观念的多元化
C.道家思想占据主流 D.儒释道三教已合一
7.在武则天去世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对她的评价是反反复复在变。
如唐前期对她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比较正面;从南宋开始对武则天的评价持续走低,明末清初着名思想家王夫之对于武则天的评价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明代以来对武则天的评价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是
A.受唐朝灭亡的教训的影响
B.儒学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加强
C.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下降
D.唐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8.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
这种现象反映了
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
B.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C.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
D.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
9.王阳明曾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
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此话实质上
A.批评了孔子与朱熹的错误观点
B.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张
D.与李贽的思想有共通之处
10.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11.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的普遍观念是: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如果被认为是“卖国”,那他根本就不能称作人。
材料主要说明
A.儒学观念的世俗化 B.儒家思想的法制化
C.程朱理学的系统化 D.外儒内法的社会化
12.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材料信息说明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理学与佛道学说无关
C.理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 D.理学有唯心主义色彩
13.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
这说明儒家思想
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D.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14.《武经总要》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综合性军事着作。
曾公亮和丁度历五年时间编成后,由宋仁宗写序言后下令刻本(版本类型,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发行,颁给各高级将领。
下列有关此书的说法正确的是A.介绍多种武器并记载三种火药配方
B.记录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
C.刻本发行运用了毕升活字印刷技术
D.提到“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
15.(题文)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16.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
下列信息按先秦、汉、唐、宋朝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④②③Array B.②③①④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17.《泛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
因地为时”。
《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
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
材料本质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B.中国古代农业重视“因时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 D.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18.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关于当时社会生活的材料。
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他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做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
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礼办理后事。
这段材料反映当时
A.追求神仙乃是士人普遍风气
B.儒道佛三教兼容并存
C.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
D.儒家地位低于释道
19.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开启了近代中国文化启蒙的源流,但它只能算作是一支文化启蒙的前奏曲。
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
①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②形成“救亡图存”的思想
③开始“师夷长技”的实践④突破传统的“夷夏观念”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着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此观点意在说明()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林则徐是主张学习两方的先进思想家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21.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
……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这表明王韬
A.准确反映了英国议会的职权 B.揭示了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C.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D.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22.19世纪晚期《纽约时报》社论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中国政府认为这些学生,他们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要无动于衷,这种想法是荒唐可笑的。
”该社论反映了
A.《纽约时报》对中国留学生存在误解
B.清政府控制了中国留学生的学习方式
C.中体西用的理念导致留学教育的偏差
D.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
23.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
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洋务人才的匮乏
24.晚年的严复对天演论有所反思:“万物流变、演进,自由、平等、博爱,就像庄子说的‘仁义’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
”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准确的是
A.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B.运用西方进化论批判传统文化
C.进一步宣扬西方社会进化思想
D.更加客观评价社会进化学说
25.梁启超认为: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
资本若不收归国有,只以土地收归国有,其结果必南辕北辙。
这说明梁启超
A.强调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 B.主张逐一解决社会问题
C.其主张与“平均地权”有一致性 D.明确反对进行社会革命
26.“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
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
”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
A.提倡民主科学 B.坚持“中体西用”
C.主张维新变法 D.宣传马克思主义
27.德国的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前,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下列经典语句能够表明此期间人类精神觉醒的是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④“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8.亚里士多德提出,一切政体都要有三个要素: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构。
其二为有关公务执行的行政机能,其三为审判机能。
他认为“如果三个要素都有良好的组织,整个政体也将是一个健全机构”。
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观点
A.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真实写照
B.关注到政治统治的制度化问题
C.最早提出了权力制衡的理论
D.反映了城邦居民的共同愿望
29.“对雅典城邦传统诸神的信仰,此时正逐渐受到损害,而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更为世俗的精神正在强有力地上升……这一演变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达到最为深刻的阶段”。
下列对这一演变时期产生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宣扬相对主义和怀疑论
B.主张提倡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C.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D.肯定人的价值,反对教会神学的束缚
30.苏格拉底曾说:“安提丰(注: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你好像认为,幸福就在于奢华宴乐;而我则认为,能够一无所求才是像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于神仙……也就是愈接近于完善。
”在苏格拉底看来,幸福的真谛是
A.立足现实,追求完美
B.物质富足,精神自由
C.人欲有度,服从神性
D.清心寡欲,讲究道德
31.孔子提出“为政以德”“重义轻利”;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
由此可见,两位先哲相似点是A.批判精神 B.自由观念
C.加强个人修养 D.公民意识
32.有学者研究认为,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哲学家对世界的研究是描述性的,即世界实际上是如何的。
…十八世纪则不同,欧洲哲学家考虑和讨论的却是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而不是实际上是怎样的。
这一转变反映了欧洲
A.封建君主专制逐步松动 B.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C.宗教改革运动影响深远 D.社会思想正发生深刻变化
33.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
“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材料中伏尔泰没有认识到()
A.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
B.儒学思想与启蒙思想的本质不同
C.儒学思想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D.儒学可作为抨击天主教神学思想和等级制度的武器
34.12—l3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中世纪文化兴盛地区出现“大翻译”运动,借助基督教会的资金和阿拉伯的译本把大量古希腊名着介绍到西欧。
l3世纪后半期。
许多意大利学者、诗人以及艺术家也赴法国学习观摩。
这一现象说明
A.西方近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有继承关系
B.文学是文艺复兴反教会最初的工具
C.中世纪黑暗被东西方文化交流驱散
D.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法国
35.“这是一个多彩多姿而变化万千的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
在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中有
不少仍是中世纪的,有不少显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为这个时期所特有。
这个时期上承中世,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充满了强烈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活动。
”这个时代
A.设计了未来社会制度的蓝图
B.坚持世俗权力高于宗教权力
C.人文主义精神成为时代潮流
D.大力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36.1777年出版的《百科全书》由哲学家狄德罗、数学家达朗贝尔、博物学家布丰、政论家卢梭和孟德斯鸠等共同参与编撰。
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再以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公众。
这体现了
A.自然科学逐渐摆脱神学束缚
B.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的融合
C.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
D.科普教育与科学救国的统一
37.宋代以后的观世音菩萨画像端庄,没有妩媚、妖烧的性感。
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乏仁慈,有丰满妇女的皮肤和体型,而观世音菩萨的身体被深深埋藏在衣服里。
材料主要反映了
A.艺术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之中
B.中西方宗教信仰体系的差异性
C.中国绘画内敛含蓄,凸显人性
D.西方绘画自由洒脱,强调意境
38.路德认为: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分别是政府、教会和家庭。
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后者存在于人间,应归世俗政府管理。
路德的上述观点
A.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B.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
D.强调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39.霍尔巴赫是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他深刻地揭露宗教迷信的种种危害与罪行,以及宗教的反动作用及其与专制政治的密切关系,从而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据此判断,霍尔巴赫可能是
A.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C.宗教改革时期的改革派
D.启蒙运动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40.法国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二者观点的相同之处是
A.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B.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
C.追求民主、平等
D.确立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41.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而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
对两人思想分歧认识正确的是:
A.康德侧重于自由而卢梭更侧重于平等
B.康德反对人民主权而卢梭提倡人民主权
C.分歧主要是实现人民主权的途径
D.分歧根源在于两人阶级立场不同
42.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
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43.英国莎士比亚(1564﹣1616)的《冬天的故事》第三幕第二场台词:“我们这次(审判)要尽力避免暴虐,因为我们已经按照法律的程序公开进行,有罪无罪,总可以见个分晓。
……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了我们的草屋。
日光是一视同仁的。
”这些台词反映当时英国社会
A.普遍认可法律精神价值
B.限制王权成为大众意识
C.法治已经取代了人治
D.呼吁司法应公正平等
44.法国启蒙学者博马舍在剧作中为老贵族巴尔多洛安排了这样一段台词:“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什么东西值得赞扬?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地心引力、电气、种牛痘、‘百科全书’、信教自由、思想自由。
”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法国
A.启蒙运动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B.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
C.出现了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
D.新旧思想之间存在激烈的斗争
45.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
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D.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46.十九世纪,铁路的问世打破了人们根据日出日落决定作息时间的习惯。
1852年,英国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设立了统一的全国报时系统;1884年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划分全球时区序列的基础。
这说明
A.交通是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决定因素
B.科学技术革命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交通工具革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格林尼治时间适应了殖民扩张的需要
47.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
但是20世纪初的无声电影时代,美国五大影院为了体现上流社会的高雅品味,在观影时是禁止吃爆米花的。
这种习俗真正流行于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
这说明A.经济危机造成美国电影业走向衰落
B.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
C.精神的空虚使人们追求享乐型生活
D.技术的发展使电影消费日益大众化
48.有人说,“电从一诞生开始,就在现代社会扮演了‘动脉’和‘神经’的双重角色”。
有助于成功扮演这两个角色的重要发明分别是
A.发电机电影
B.电动机电话
C.电灯电报
D.电车无线电报49.1905年,爱因斯坦解释了光电效应,亦即在光的照射下,由金属逸出的电子的能量和光的强度无关,但和波长有关。
这一解释主要是基于
A.经典力学 B.量子论 C.相对论 D.电磁感应50.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1824—1887)曾说:“物理学已经无所作为,往后无非在已知规律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而已。
”下列能够证明这一说法错误的是
A.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D.相对论的提出
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
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孔子认为“知在格物”,“格而后知至”,然后才能意诚、心正,强调惟有透析自然界,才能治国平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载:“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
臣妾受命于君。
诸受命者,其尊皆天,虽未受命于天亦可”。
亚里士多德建立了庞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包括物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诸多方面……认为人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和谐的。
——摘编自刘胜康《中西方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考》材料二《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摘自《世界:一部历史》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思想家都曾思考过的问题,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三位思想家在这一方面的核心观点。
(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7分)
52.启蒙运动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巨大。
(24分)
材料一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
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材料二关于启蒙运动的研究成为后世很多学者的学术追求,如下表书目: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在材料二书目中选取一部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你倾向于选择哪一部?说出你的理由。
(11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从中国与欧洲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原因。
(13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应是前后相连、相续的,前者指的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兴盛时期,西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发展演变。
2.D
【解析】材料借助孔子与孟子二人评价“国君与人臣”这一对关系来考察春秋战国时期旧的政治体制的破坏与重建——孔子希望恢复被破坏了的稳定的等级秩序,孟子所倡导的则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择明君而行抱负的很强的流动性,改变周制之下的等级僵化。
孔子批评管仲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可见双方都强调君臣相处要遵循正常的秩序,故选D。
材料没有涉及礼制问题,排除A;汤武革命是指仁德的商汤与周武王以武力推翻前朝的革命。
材料没有体现孔孟主张仁德的相关信息,排除BC。
故选D。
易错项分析:本题易错项为B。
材料强调的是君臣关系应恪守的原则,但当君不听臣谏时臣子可离开君主,当臣子离开国君时,也就无所谓再安其位、守其职了。
3.C
【解析】
试题分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要注重道义,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节操;重义轻利,注重个人修养,反映了儒家理念;轻视私利的重要性,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故A、B、D说法都是正确的。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