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教育之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教育之比较
作者:赵志孙素清
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7期
摘要: 由于文化背景和观念的差异,中西方在教育上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主要从教育观、知识观和教育模式、方法几方面对中西(具体来说是“中美”)的教育进行一个简要的对比,从而找出我国传统教育的不足,试图优化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用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达到在教育模式上与西方接轨,实现现代化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 中国美国教育体制不同之处
21世纪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中美两国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教育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也最终引起两国在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上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下面,我们从教育观、知识观和教育模式三方面来探讨中美两国教育体制的不同之处。
一、教育观的不同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渗透及相互包容,使年轻的美国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这个联邦制国家中,各州的权力很大。联邦教育部无法统一全国各州的考试标准。由各州自行制定的教育标准,着重于满足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对教育的不同需求。美国教育倡导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个性发展与创造性,自信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美国教育对个人主义价值趋向和个人能力培养十分重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他们鼓励学生产生自己的见解,发明自己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个性化思维活动,很多问题禁止教师提供“唯一正确的答案”,要鼓励多种不同见解的存在,不许教师代替学生思维。
中国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特有的科举考试制度,鼓励读书人“学而优则仕”。这就导致中国历来把成绩作为评判学习的唯一标准。我们过于重视积累知识的能力,培养的是学习型人才,而忽视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长此以往,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个性和特长受到抑制,思维和想象力不能充分发展。因此,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习惯了机械化的教育模式,多多少少地也对学生的思维习惯造成一定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所带来的教育价值观也有所不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中,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好学生的基本标准是遵守纪律、合乎社会规范加上优秀的学习成绩,人们关注的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心理同构;而在西方,人们和社会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自立、个性的张扬和创造与探险的精神。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教育追求、培养目标有很大差异,中国的传统教育追求的是学生如何能够适应社会的现存制度,如何维护社会的现存秩序,培养学生的守成能力和趋同心理,归根到底是一种鼓励共性发展的教育;西方人则是从个人成长的需要出发,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意识,养成自立能力,鼓励求新求异,彰显的是一种以学生兴趣需要和发展需要为主的教育思想,归根到底是一种个性发展教育。西方的教育观念使得西方人在教育问题上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批判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育方式上也更宽松、更开放。
教育观的不同带来两种教育模式培养目标的差异。西方教育往往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我们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讲述了他八岁儿子创作“论文”的过程。从发现问题、搜集材料、分析问题到结论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研究思路,尽管是作者见过的最短的“论文”,但是却可以窥见美国教育对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视。从小就培养这种能力,对学生质疑能力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炼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由此可见,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而言,美国则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而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
二、知识观的不同
中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中国学生大多是被动地学习,美国学生大多是主动地探索。也就是说,前者在寻找标准答案,后者在追求真理。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技巧,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而美国学校的数学教育则基本上是“点到为止”,让学生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行了。
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对知识权威的尊重与维护,强调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希望学生一下子就能把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掌握,对教科书的知识,要求全部不折不扣地掌握,要尊重和维护教科书的权威性。因此,人们都有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凡是书上说的都是对的,凡是权威说的话都是不能改变的。相信像我们一样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的人都有类似的经验,遇到不懂的问题,在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时,往往在心里有一个声音:“书上就是这样说的。”而在美国的教育中,却不存在标准答案。同一个课题,几乎没有两个学生的答案是一模一样的。同样,美国学生也以给出不同答案为豪。在我们所了解到的美国教育中,学生往往能够对知识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上课可以随时打断老师提出不同的意见。而这在中国,打断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往往被看作是不守规矩的异类现象。
对现有的知识,美国教育侧重于教学生怎样去创新,鼓励学生去思考得出结论,至于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有实际意义,并不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对一切事物持质疑和
批判的态度,并不断从中发现新的东西。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教会了学生相信权威,揣测领导;而美国的教育则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探索追求真理。
三、教育模式及方法的不同
深层次的教育观、知识观的不同,体现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表现为教育模式及课堂教育方法的不同。
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重视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在课堂上随时可以与教师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甚至辩论,课堂氛围自由、宽松,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小就养成了“生而平等”的人格感,在活动、游戏、讨论、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学会独立动手、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学会如何与人相处的团队精神。教师也不必像在中国一样端端正正地站在讲台上,甚至可以坐在讲桌上,嚼着口香糖跟学生上课。美国教师普遍运用小组讨论、角色表演、会话操练、自编故事等教学形式。教师讲得少、写得少,学生表达多、动手多。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习惯提问,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以提出,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学校的课程目标,尤其是高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利用各种工具和途径收集信息,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独立或合作完成研究。教师布置的作业多属于问题解决式的,有时干脆就是一个研究题目,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网站。
在中国的课堂上,教师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也已经习惯了教师“一言谈”的教学模式。而在美国,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定位在“服务者”,是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或者品质挖掘出来,起到的是辅助性的作用。因此也就导致教师地位在中美两国有很大差异。以美国蒙特梭利教育模式为例,这种教育理念,尤其强调学生的沉浸式教育,让学生融入其中,在参与和体会中学到东西。评判学习情况的方式在中国教师看来更是耸人听闻——竟然没有考试。
总的说来,教师角色定位在中美两国迥然相异。美国的课堂上学生是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在中国的课堂,教师往往扮演主体的角色,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出于这种认识,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能力培养成为西方教育的重要目标,显示西方人把教育定位在为人生发展负责的教育价值观。相比之下,我国教育强调的是接受能力的培养。“接受能力”是一种消化和理解能力,这种能力强调的是“储存”、“应用”;而研究能力强调的则是“生成”和“创造”。两者之间的差异不言自明。
四、结语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其实,最理想的教育是将中美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相融合,这样将既有扎实深厚的基础又有创新。但是由于这两种教育模式是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形成的,因此融合起来有着相当大的难度。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目前确实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美国的教育的确存在许多优点和先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