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丽水市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丽水市“大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丽水市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丽水市“大搬快治”牢筑地
质灾害防治“生命工程”
作者:徐晖,朱岩华等
来源:《浙江国土资源》 2018年第12期
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全市97.8% 的区域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全省地质灾害最为
发育并造成严重损失的地区之一,主要的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类,地质灾害呈现
点多、分布面广、危害程度大、隐蔽性强等特点。
2017 年“大搬快治”实施之初,该市纳入监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691 处,其中,Ⅰ类点286 个、Ⅱ类点237 个、Ⅲ类点168 个,涉及147 个乡镇(街道)555 个行政村,受威胁群众达3.8 万余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异常严峻。
一、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
(一)地质灾害易发多发
“ 十二五” 期间,丽水市共发生地质灾害险情484 起,其中,有人员死亡的地质灾害8 起,死亡50 人,分别比“十一五”期间增加58%、60% 和66.7%。
特别是2015年莲都区里东
山体滑坡事件,造成38 人死亡,27 户房屋被埋,21 户房屋进水;2016 年遂昌县苏村山体滑
坡事件,造成26 人死亡,2 人失联,20 户房屋被掩埋,17 户房屋进水,给人民群众生命财
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二)地质灾害诱因复杂
一是自然方面因素,极端天气影响频繁。
近年来,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丽水市极端天气
气候事件频繁,加之丽水是受“台汛”“梅汛”灾情严重的地区,“双汛”期间大量集中强降雨、连续降雨,极易引发地质灾害。
二是人为方面因素。
工程活动持续加剧。
“十三五”是丽
水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该市“十三五”规划明确,全面推进基础
设施现代化,因此,随着大交通、大水利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
可能性极大地增加。
(三)防治任务十分繁重
一是隐患排查任务重。
该市共纳入监测隐患点691 个,随着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影响,未知隐患点将逐步显现。
同时,因这些隐患点大多靠近公路沿线、水库周边及偏远山区,单单
依靠数量有限的群测群防员开展巡查,排查难度大。
二是隐患治理任务重。
省政府明确,“十
三五”期间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标是“基本消除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这些隐患亟需搬
迁和治理。
同时,随着隐患变化和调查排查深入,需治理的隐患点将不断增加,治理任务繁重。
三是工程治理监管任务重。
目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不够规范,治理工程的科学研究、技术水平还不能满足相关需要,随着排险和治理工作加快推进,治理工程监管面临严峻考验。
(四)防治能力亟待提高
丽水绝大部分是山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防治能力不足,缺机构、缺人员、缺经费、缺
技术问题突出,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以往,丽水主要按照“预防为主、搬迁与治理相结合”的工作理念,日常防灾主要实行“人机结合、人测为主”,监测工作主要采取“临灾监测、非
专业队伍监测”等手段,险情发生时,抢险救灾主要依靠以县(市、区)单兵作战为主。
据调查,“大搬快治”实施前,市本级及9 县(市、区)仅建成地质灾害应急中心3 个,全市基本未开展专业监测工作。
市、县两级虽已建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但受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
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困难,基层专业力量相对薄弱。
同时,山区群众的识灾、防灾和主动避险意
识不强,依赖政府思想较为严重,进一步增大了地质灾害风险。
二、丽水市“大搬快治”主要做法
2017 年,丽水市按照省委省政府“除险安居”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举全市之力、集全市资源,全面启动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大搬快治”三年行动,
提出了“以搬为主,应搬尽搬”的工作思路,作出了“决不把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带入全面小康”的庄重承诺,力争打好“搬、治、防”组合拳,全力打造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丽水样板”,建
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新家园。
2017 年以来,全市共完成地灾综合治理项目810 个,减少受威
胁群众48169 人,其中避让搬迁解危29040 人、工程治理解危10972 人、直接核销解危8157 人;成功避让地质灾害5 起,避免人员伤亡38 人,跑出了“丽水加速度”,实现了汛期地质
灾害“零伤亡”。
(一)立即搬,全力推进隐患点受威胁群众避让搬迁
“立即搬”即坚持“避字当先”,按照“应搬必搬”要求,对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
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区群众实施避让搬迁。
同时,结合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等建设需求,加
快安置项目落地,打造农民安居乐业新家园。
一是推行最好补助政策,确保受威胁群众“搬得出”。
在省补助15000 元/ 人基础上,该
市再安排专项补助资金3000 元/ 人,各县(市、区)在省、市两级搬迁补助政策基础上,制
定最优补助政策,最大力度保障避让搬迁工作。
青田县推行迁建安置、公寓安置和货币安置等
多种安置形式,引导群众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选择在县城购买商品房的搬迁群众,
最高补助86000 元/ 人;景宁畲族自治县少数民族避让搬迁群众在原补助标准基础上,再增加6500 元/ 人补助,最高补助60700 元/ 人。
同时,实行安置户贴息政策,庆元县新批自建房
安置户可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50% 申请贴息贷款,最高额度20 万元。
二是推行最快安置建设,确保受威胁群众“住得下”。
为优质高效推进安置小区建设,各
地积极探索安置小区建设模式,确保群众早日入住。
实施“委托代建”模式。
遂昌县委托建筑
公司,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的方式推进南塘安置小区建设,既保障了工程
质量,又保障了工程进度。
实施“ppp 项目”模式。
缙云县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
合作”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壶镇安置小区建设运营,加快安置项目落地。
实施“改造盘活”模式。
庆元县结合“香菇小镇”建设需求,将收储项目进行盘活改造建设横山安置小区,
因小区接近工业园区,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
实施“回迁安置”模式。
龙泉市一村、上
湾村地质灾害隐患点,创新实施“搬迁拆除- 工程治理- 回迁安置”的建设模式,节约建设用
地近34 亩,实现了除险安居和节约用地相统一。
三是推行最优安置保障,确保受威胁群众“富得起”。
因地制宜,做好与农、与工、与旅
结合文章,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生活来源。
与“农”结合。
发挥搬迁群众种植、养殖技术效益,
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和家庭农场。
遂昌县苏村安置点积极争取各级补助资金,建成生态果蔬基地280 亩,中蜂养殖基地 3 个,并建立农业合作社和果蔬冷链电商发货中心,拓宽线上销售渠道。
与“工”结合。
将安置小区选址于工业园区附近,综合考虑企业用工需求和群众就业意愿,组织开展订单式、针对性培训,提高就业技能。
青田县将安置小区选址于高湖工业区对岸,园区投产6家阀
门企业可增加搬迁群众收入约3000 元/ 月。
与“旅”结合。
紧跟“全域旅游”实际,通过制
定优惠政策,强化资金扶持、税费减免、创业培训等扶持,激发群众创业热情。
缙云县在仙都
风景区内建设半岙安置小区,配套住宿、餐饮、商业、休闲等一体功能,鼓励搬迁群众发展乡
村旅游,有力带动群众增收。
(二)加快治,切实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
“加快治”即按照地质灾害隐患点轻重缓急程度,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严格执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招投标制度,切实加强治理工程质量监管。
一是并联审批,创新项目组织机制。
按照“便民、优质、高效”的审批原则,进一步优化
审批流程、简化审批手续,高标准、高质量、快速度推进工程治理项目。
庆元县结合“最多跑
一次”审批制度改革,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抢险救灾项目实行“边建边批”的工作模式,同
步推进招标和送审程序,在招标选择上,要求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参与竞标;在工程监
管上,要求勘察设计、安全监督、工程监理全程介入,把好治理工程项目质量关。
二是中介候选,创新项目实施机制。
青田县创新中介服务候选制度,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危
险性评估、治理工程施工、治理工程监理三个中介候选人库,通过设置准入条件、规范实施程序、明确收费依据、约定服务承诺等措施,进一步加快治理工程进度,确保治理工程质量。
目前,该县拥有危险性评估候选单位4 家,全部为甲级资质单位;治理工程施工候选单位9 家,其中甲级资质6 家,乙级资质3 家;治理工程监理候选单位3 家,其中甲级资质1 家、乙级
资质2 家,真正做到了简化程序和资质保障相统一。
三是检验评优,创新项目监管机制。
探索治理工程质量监督检验制度,将地质灾害治理工
程治理监督检验工作纳入现有的建设工程治理监督检验体系。
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治理评比
工作,推进地质灾害治理优秀工程建设15 处。
同时,各地不断创新工作形式,加大工程监管
力度,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搬快治”办专门设立治工处,指派专人负责工程治理项目监管;
松阳县邀请浙江大学、省第七地质大队等专家深入治理工程现场,对勘察设计等进行“把脉问诊”。
(三)强化防,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隐患监测水平
“强化防”即健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监测网络,提升专业预警预报水平。
结合“互联
网+”理念,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在线自动监测试点。
加强专业监测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整体监测水平。
一是排查+ 巡查。
汛前,对全市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拉网式”排查,全面摸清地质
灾害防治工作底数。
汛期,出动人员深入学校、集镇、村庄等人口密集区,以及在建工程、交
通沿线、重要基础设施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全方位开展隐患巡查,确保不留死角。
对新发现的
隐患点,及时开展调查核实,并列入隐患点管理范围,落实防治责任和防范措施,做到“即查、即防、即治”。
二是群测+ 机测。
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员队伍,提高群策群防员劳
务补贴和基层群众隐患上报奖励。
遂昌县将村级监测员劳务补助提高至1500-2000 元;青田县
对发现上报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给予2000-5000 元奖励。
同时,加强专业力量投入,按照“机人
结合、机测为主、群测群防”的要求,引进视频监控、无人机航拍、实时监测传输等设备,提
高监测的科学化水平。
通过无人机航拍,健全30 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全面实行动
态监管。
目前,该市已建成地质灾害应急中心10 个,实现了市、县两级全覆盖;建成自动化
专业监测点35 处。
三是撤离+ 搬迁。
对全市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实行汛前撤离,5 月3 日主汛期前夕,
全面完成全市所有隐患点群众汛前撤离,撤离率达100%。
按照“以搬为主、应搬必搬”的工作
要求,对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区群众实施避让搬迁,目前,该市已
全面完成库存所有避让搬迁任务,解危群众2.9 万余人。
同时,通过设立警示标志,对房屋统
一上锁,钥匙交由村集体管理,有效防止撤离群众回住,并落实强制撤离措施,确保撤离群众
安全。
三、评价与启示
(一)各级领导干部重视是工作的最大推力
“大搬快治”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省、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25 次对“大搬快治”工作作出批示。
层层落实工作责任,通过及时召开各类动员会、部署会、推
进会,白天干完晚上干,密集开展实地调研、督查指导,发现一个问题,当场解决一个问题,
真正做到问题不过夜、工作不停歇,有力推动工作落实。
如景宁畲族自治县实行“督战令”制度,县委书记、县长亲自督导“大搬快治”工作;莲都区落实“后进约谈”机制,对工作不力
的乡镇(街道)实行问责约谈,有效保障了“大搬快治”的工作进度。
(二)基层干部群众支持是工作的最大动力
“大搬快治”工作开展以来,丽水市各地基层群众积极参与,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使得
大搬快治工作快速、有效推进。
如遂昌县云峰街道创新“1+1+2”的工作模式,即1 名班子成
员+1 名街道干部+2户避让搬迁群众的策略,做深做细群众思想工作,仅48 小时就全面完成该镇36 户100 名群众的签约工作。
缙云县石笕乡党支部书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垫资50 万元,发放给避让搬迁群众,让村民吃下“定心丸”,仅三天时间,全村25 户50 人全部搬迁完毕。
(三)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是工作的最强助力
“大搬快治”工作开展以来,市、县两级调整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市、县
四套领导班子亲自挂帅,并抽调人员进行集中办公。
市级建立了“日排名、周报告、月通报、
季点评、年考核”的工作机制,县级落实了“县领导联系督办、乡镇领导具体负责、工作人员
具体落实”的推进机制。
同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断创新宣传形式,营造“大搬快治”浓厚氛围,为工作推进创造了良好环境。
2017年以来,丽水市在《中国国土资源报》《浙
江日报》《丽水日报》等各类媒体刊发相关报道1000 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