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理清记叙文的线索及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理清记叙文的线索及其作用
一、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就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就是文章的纲,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在一起,推进文章内容发展,通过它我们就可以把一些相关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细节等有机组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就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
抓住线索,就能把握文章的内容,理顺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线索作用:就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与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二、分类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线、物线、事线、时线、地线、情线
①人线:以人物为线索。
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②物线:以实物为线索。
有些文章往往就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③事线:以事件为线索。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就是线索。
④时线:以时间为线索。
有的文章就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⑤地线:以地点为线索。
有的文章就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就是叙事的线索。
如《小橘灯》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
文章以地点为线索,内容显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⑥情线: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与
具体的故事情节,而就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这一类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止有一条线索,线索有主线、副线之分;有明线、暗线之分。
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三条线索,“爸爸的花”就是主线,“毕业典礼”就是副线,这两条线索也就是文章的明线;“爸爸爱我”就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就是暗线。
三、常考题型及答题方法
(一)常考题型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简要分析。
2、分析本文以“xxx”为线索在结构与内容上的作用。
3、本文以为线索,写了内容。
(二)答题方法
1、本文以“xxx”为线索,先……再……最后……,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与……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本文以“xxx“”为线索,在结构上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内容上从……到……再到……最后……使文章层次清晰。
3、本文以“xxx“”为线索,写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中心情感)”。
四、如何判断文章的线索
1、文章的线索有两个特点:一就是贯穿全文,它连接所有的材料,像串糖葫芦一样,使材料成为一个整体;二就是线索往往有明显的文字标志,而且表示线索的文字会反复出现。
2、找线索的方法:
①了解文章的题材与内容,瞧文章就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就是抒情散文。
②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
素);
③注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现时空变换的词语或句子。
④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抒情议论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它往往隐含着线索。
⑤表现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五、课外练习
(一)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端午的歌谣就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就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与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瞧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就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
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与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就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
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就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
奶奶
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
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瞧,满心满眼地喜欢。
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与枣,去总就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就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
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就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
”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就是不就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就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
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
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
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就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就是叶的清香,第二口就是米得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
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
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您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过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
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与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1、本文的线索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围绕这个线索,作者依次写了奶奶为包粽子做精心准备、奶奶包粽子的灵活、煮粽子的漫长、我睡醒后吃粽子与____________ 。
(2分)
(答案:1、奶奶的粽子(或粽子);我对奶奶的思念。
)
(二)老师,请您记住我
①静静的夜里,一位姑娘在自己的小屋里忙碌着。
②灯光下的她就是那么专注,一手拿着一条雪白的手绢,一手拿着绣花针,认真地绣着.额头上渗出了密集的汗珠。
她绣着绣着.想起了白天劳技课上老师布置的作业:每人回家绣一条手绢。
明早带来。
希望每个入所绣的手绢都能烙在老师的脑子里。
“哎哟。
好疼呀!”原来她想着想着走了神,手指给针扎了。
她吹了吹手指。
又绣了起来。
③“铛,铛,铛……”桌上的老座钟敲了十一下。
“梅,时间不早了,快睡吧!”从里屋传来了声音。
“知道了,妈。
”她嘴里虽这么应着.可手还没有停下。
她又想,如果我的手绢被评为最佳作品,如果老师能够表扬我,如果……那该多好啊!
④想着,绣着……也不知过了多久,终于绣好了。
她瞧了瞧这条手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多么美丽的图案啊:梅花一一几枝粉红色的梅花,含苞欲放的花骨朵错落有致,形态各异;遒劲的枝干疏密相间,生机勃勃。
这图案,在雪白的手绢上,好似一束绽放着青春火焰的生命图腾,它在静静地期盼着阳光的沐浴与雨露的滋润。
手绢的右下角还工工整整地绣上了“冬梅”两个字。
欣喜过后,她把手绢折好,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
她躺在床上,带着甜甜的笑容进入梦乡……
⑤冬梅,一个中学生,成绩一般,长相也一般。
她很文静,不爱说话,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
因此,没人注意她,这位老师也没有关心过她,甚至至今还不知道她的名字呢。
她的心愿就就是得到老师的关注。
使自己也能够时时被老师提起。
这次作业对她来说,无疑就是一个绝好机会。
⑥第二天早上,她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了教室,急切地等待着劳技课的到来。
可就是时间老人似乎在刁难她,每一节课都过得那么慢。
她终于熬到了劳技课。
大家都把手绢放在桌上,老师踱着步子,走来走
去观瞧大家的作品。
她激动极了,在心里默念:“老师,快来瞧瞧我的手绢吧!”时间似流水,眼瞧就要下课了,可老师始终没有“光临”她的座位。
她失望了,彻底地失望了……
⑦突然,老师的身体一点一点地向她移来,近了,近了……她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心蹦到了嗓子眼上。
可就是,老师停住了脚步,停在了冬梅的前一桌。
就在此时,下课的铃声响了。
她的心凉了,凉遍了全身。
她呆呆地坐着,她的心在流泪。
在她的心灵深处,她的心声在回荡:老师,您为什么不来瞧瞧我的手绢?这手绢就是我花了不知多少心血才绣成的,您知道不?我也需要您的关心呀,哪怕就是一句鼓励的话语!老师,请您记住我,好不?
⑧傍晚,她意外地收到了老师托人带来的纸条。
“冬梅同学:下课后回到办公室,我从大家的手绢中发现了您的作品,它设计精美,色调相宜,做工精细,当时我多么地激动。
这就是我的欣慰,更就是您的骄傲……能将这条手绢留给我做纪念不?”
⑨当天晚上,冬梅做了一个很美的梦。
(原文有删改)
1.填空:文段运用第人称的口吻,按照的顺序,以为线索,记叙了这件事。
(5分) (答案:1.三;时间;手绢;冬梅精心绣制出漂亮的手绢,终于受到老师的关注与表扬(前三空每空1分,第四空2分,共5分))
(三)一碗米粉
徐全庆
天有些冷,父亲突然对我说,您陪我去一趟桂林吧。
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
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您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与我—起去西双版纳吧。
父亲摇摇头。
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
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到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
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
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瞧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车站的旁边就有不少卖米粉的,我说,我给您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可一次也没有坐下来。
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
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
我奇怪,她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她一碗米粉钱呢。
父亲说,那就是十五年前的事了。
那次她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瞧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她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
这时,她才发现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就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
也许就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
可就是等她付钱的时候,她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
她的钱包丢了,她一分钱也没有了。
她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
店主瞧出她的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
这样吧,您把您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后我一定把钱给您寄过来。
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
父亲红着脸答应了。
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去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
她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只知道她姓杨。
父亲与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住姓杨的。
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
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
她连连叹气。
父亲开始带着我在桂林慢慢寻找。
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
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没有办法,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
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的手机,说她就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与父亲去吃她的米粉。
我与父亲按她说的地址找到了她。
她的头发已经
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
父亲还就是一眼认出了她,紧走两步,上前紧紧握住她的手,说,我可找到您了, 我可找到您了!语气中满就是激动。
只就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就是个年轻人。
也许就是她的儿子吧,我想。
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
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
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她的手,说,要就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您的米粉。
她没有说话,只就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
返回的途中,电话响了,就是那位姓杨的店主打来的。
她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就是她的,她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
听说我们在找她后,她特意与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
挂上电话,我的眼中留下了两行泪水。
那碗米粉的香味弥漫在我的周围,温暖着我。
23.选文以什么为线索?在情节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3分) (答案:23、选文以“一碗米粉”为线索(1分)。
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叙写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埋下伏笔;中间使用插叙手法,插入对往事的回忆,释疑;结尾点明中心,呼应题目(答出两点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