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_必修三_知识点_清单填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稳态与环境
第1章人体的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约占)
1、体液血浆
=(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淋巴等
2、环境的组成与相互关系(用箭头图示画出)
细胞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
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和个方面。

2、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3、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能保持稳定与血浆中的等离子有关。

4、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度左右。

三、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细胞可以直接与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同时又不断排出。

2、环境与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等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和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第二节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环境的动态变化
1、外界的变化和体活动的进行,都会使环境的和不断发生变化。

2、体温: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但在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

3、环境的稳态: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叫做稳态。

二、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与意义
1、环境稳态的基础:维持稳态的基础是。

(1)直接相关的系统:、、、。

(2)参与调节的系统:、、。

2、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最初推测: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系统的调节。

(2)经典解释:环境的稳态是在和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现代观点:目前普遍认为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3、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的必要条件。

(1)正常的和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2)正常的和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指在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
作出的。

2、: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由五部分组成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离子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兴奋,造成离子大量流,膜电位表现为,兴奋与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

3、兴奋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单、双)向传导。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构基础
突触组成:ABC
2、其他结构:D.、E.、F.、G.。

3、传递过程
轴突末梢→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引起下一神经元。

4、单向传递的原因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中,只能由释放,作用于,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方向的。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它们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其中脑为中枢和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脊髓是的低级中枢。

2、一般说来,位于脊髓中的中枢受脑中相应中枢的调控。

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的功能:是整个神经系统中的部位,既可感知外部世界以与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和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人脑的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与到人类的听、说、读、写。

这些功能与大脑皮层的区有关,这些区域受损会引起各种言语活动障碍,如 区受损伤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3、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1)学习是不断地承受刺激,获得新的、 和的过程。

(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和。

①短期记忆主要与与之间的联系有关。

②长期记忆可能与的建立有关。

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与人体主要分泌腺分泌的激素 1、促胰液素的发现
(1)斯他林和贝利斯提出的假设:在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促进胰液分泌的。

(2)实验验证过程
⎪⎪⎪ 稀盐酸—狗的小肠黏膜—―
―→混合研磨注入 , 同一条狗
的静脉
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激素调节
由分泌的进行调节。

3、人体主要分泌腺与其分泌的激素
1、人体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三条途径,分别是、、;血糖的去路也主要有三条途径,分别是、、等。

2、正常机体的血糖维持在g/L。

血糖平衡调节主要依靠和两种激素来维持。

其生理功能分别是: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和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分解,并促进一些转化为,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三、激素调节的实例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1、人受寒冷等刺激,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中的一些细胞合成并分泌
激素,进而刺激合成并分泌激素。

此激素又能刺激甲状腺合成并分泌激素,从而促进细胞,增加,使机体抵御寒冷。

2、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反过来抑制和的活动,使激素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高。

3、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低时,对和的抑制作用减弱,使
激素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低。

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反过来又作为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它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对于具有重要意义。

四、激素调节的特点
1、激素调节的特点是,通过运输,作用于。

2、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

激素一经靶细胞承受并起作用后就被,因此,体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3、激素既不,又不,也不起作用,而是随到达,使靶细胞原有的发生变化。

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1、概念:等化学物质,通过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其主要容是调节。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1、体温调节
(1)热量来源:细胞中(物质)的氧化放能。

(2)热量平衡: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

①产热途径:以和产热为主。

②散热途径—的蒸发
的散热
、和排便等
(3)调节过程

②炎热皮肤温觉
感受器
传入神经传出神经



⎭⎪

⎪⎫
―→皮肤血管舒张
―→汗腺分泌增加
增加
散热
(4)调节方式:调节。

2.水盐调节
(1)水盐的来源与排出: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

(2)调节过程:(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为例)
(3)调节方式与主要激素:和神经的协调,参与的主要激素为激素。

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与意义
1、关系
一方面,不少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的调节。

另一方面,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的发育和功能。

2、意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共同维持,保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第四节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或的场所。

举例: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发挥的细胞
举例:主要有和等,其中前者又分为和。

3、免疫活性物质:由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举例:、、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
(1)组成:①第一道防线:、与其分泌物;
②第二道防线: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细胞。

(2)特点:。

2.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物质。

3.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1)组成:主要由和借助和组成。

(2)作用:抵抗外来和抑制等。

(3)方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有细胞、细胞和B细胞。

其中B细胞可以增殖分化为细胞和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有细胞和T细胞,T细胞可以分化为细胞和细胞。

(4)抗体与抗原结合后的效应:抑制病原体的或对人体细胞的;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或,进而被吞噬消化。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和的功能,其作用是监控并清除体已经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与的细胞。

免疫系统正是通过以上功能实现它在中的作用。

四、免疫功能的失调与免疫学的应用
1、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病症称为。

例如、。

2、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的机体,在再次承受时所发生的反应。

反应的特点是;一般(会、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会、不会)不会引起;(有、没有)有明显的和。

3、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是由引起的,该病毒简称。

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是。

HIV侵入人体后破坏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瘫痪。

4、免疫学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1)的发明和应用;(2)用人工标记抗体对组织的抗原进行检测;
(3)。

五、填写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图解
A 、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向光性是指在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方向生长的现象。

2、发现过程:
实验探究:
①达尔文实验:照射使胚芽鞘的产生某种刺激,此种刺激对产生影响,造成面比面生长快,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②詹森实验:可以透过传递给下部。

③拜尔实验: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造成的。

④温特实验: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命名为。

⑤其他实验:科学家分离并鉴定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

得出结论:植物向光性是由于照射后,胚芽鞘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侧,而引起两侧的生长素含量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3、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产生的,能从部位运送到部位,对
有显著影响力的微量有机物。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产生:主要合成部位是、和的种子等分生能力较强的部位。

2、分布: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的部位。

3、运输
(1)方式为。

(2)方向:
①运输——生长素只能从上端向下端单方向地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②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通过筛管运输。

③横向运输: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从(向、背)光一侧运输到(向、背)光一侧;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从(近、远)地一侧运输到(近、远)地一侧。

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作用表现与特点
(1)表现:既能生长,也能生长;既能发芽,也能发芽;既能防止,也能。

(2)特点:性,即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2、具体表达:顶端优势(如图)
(1)现象:优先生长,受到抑制。

(2)原因:
①生长素的运输方向→(用图中字母表示),处生长素浓度低→生长。

②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

(3)解除措施:摘除。

(4)应用:棉花打顶。

3、生产应用: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获得无子果实、促使扦插枝条的等。

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有:
二、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
1、常用方法:(1):此法要求溶液的浓度。

(2):此法用时较。

2、在探究实验中的自变量为,无关变量有处理溶剂剂量、、等。

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除生长素外,植物体还存在、、、等植物激素。

2、赤霉素:
(1)合成部位:主要是、和。

(2)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分裂),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3、脱落酸:
(1)合成部位:、等。

(2)主要作用:抑制,促进。

(3)分布:将要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

4、细胞分裂素:
(1)合成部位:主要是。

(2)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分裂)。

5、乙烯:
(1)合成部位:。

(2)主要作用:。

6、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在植物的和的过程中,多种激素共同调节,如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到一定值时,会促进的合成,使其含量增高,反过来又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概念:的对植物的有作用的化学物质。

2、优点:容易、广泛、稳定。

3、具体应用:
(1)用催熟;
(2)用溶液处理芦苇可增加纤维长度;
(3)用处理大麦可简化酿酒工艺、降低成本。

4.须知:
(1)农业生产中,要考虑施用目的、效果、药物毒性、药物残留、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

(2)还要考虑施用时间、处理部位、施用方式、适宜的浓度和施用的次数等问题。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的个体。

种群特征有:(1);(2) ;
(3);(4)。

2、种群密度的概念:种群在单位或单位中的个体数。

它是种群最基本的。

其表示方式:种群密度=个体数/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
①样方大小:一般以M2的正方形为宜。

②取样方法:取样法和取样法等。

③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围,选取若干样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
①应用围:活动能力,活动围的动物。

②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围,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③计算公式(必会)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①出生率:在单位时间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死亡率:在单位时间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繁殖能力强的种群高,种群增长快。

2、迁入率和迁出率
(1)单位时间或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和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型、型和型。

(2)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数目的比例。

(3)能够预测未来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三、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分布、分布和分布。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形式。

提出合理的假设→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2、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1)数学方程式:优点是、。

(2):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含义:条件下的种群,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
①模型假设
a.条件:和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b.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②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 t=。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含义:在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的增长曲线,呈“S”型。

(2)产生条件
自然资源和空间种斗战加剧出生率降低
有限,种群密度增长→天敌增加→死亡率升高→达到平衡(3)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又称“K值”。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食物、、传染病等。

②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数量变动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甚至。

(3)研究意义
对有害动物的、野生生物资源的和以与濒危动物种群的和。

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来培养。

(2)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

(3)在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型曲线;在环境下,其增长呈型曲线。

2、目的:
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与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制。

3、步骤
(1)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2)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中。

(3)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

(4)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方法。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4.须知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聚集在中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右图)。

3、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1、物种组成(1)研究物种组成的意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即群落中数目的多少。

规律: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群落的物种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物种。

2、种间关系有(会区别曲线):
(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曲线表示:
(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曲线表示:
(3):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来维持生活。

曲线表示:
(4):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

曲线表示: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①调查方法:常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②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法;二是法。

②取样→②取样→③采集小动物→④观察和分类→⑤统计和分析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结构现象:现象
植物分层:、等
决定因素:
动物分层:和等。

2、类型:
现象:分布
结构
决定以素:
的不同等
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的演替与演替类型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2、(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阶段→阶段→阶段→阶段→阶段。

③实例:在、和上的演替都为初生演替。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

③实例:在、和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的活动方式
(1)不合理方式:、、。

(2)合理方式:、、,甚至可以建立。

2、影响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进行。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的道路。

第五章生态系统与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围
1、概念: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围:生态系统的空间围有大有小。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与其的总和。

3、类型:一般可分为生态系统和大类。

自然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又可分为农田生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

2、(1)生产者
①自养生物,主要是。

另外还包括进行的细菌,如硝化细菌等。

②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可被生物利用的,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
①生物类群:动物,包括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等;寄生的细菌、寄生的植物也是消费者。

②作用:
a.能将有机物转化为(如CO2、H2O、氨等),加快;
b.帮助和。

(3)分解者
①生物类群:各种营生活的生物,主要是。

动物也有分解者如
②作用:把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分解成无机物。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概念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3)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a.第营养级:生产者;
b.第二营养级:级消费者;
c.其他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不是固定不变的。

2、功能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生态系统中和的渠道。

(3)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和的过程。

2、过程
(1)能量来源:。

(2)输入过程: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

(4)转化和散失过程(以第一营养级为例)
①在生产者的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②用于生产者的、和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

③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a.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而释放出来。

b.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流入第营养级。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1、:沿食物链由营养级流向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2、逐级递减
(1)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的,传递效率大约为。

(2)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个营养级。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的部分。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的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
3、特点:具有、。

4、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大量燃烧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含义循环途径:无机环境
物质围:
循环
特点具有性,因此又叫循环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二者是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相互关系
四、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案例1
(1)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2)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处理;
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2、案例2
(1)实验假设:。

(2)实验设计:实验组:A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
对照组:B烧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生态系统息的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