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尔泰和伽达默尔阐释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狄尔泰“精神科学整体重构”的认识
我们知道,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是现代诠释学的创立人。
而狄尔泰作为其理论的系统研究者,他的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把诠释学发展成所有精神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基础。
狄尔泰在他的著作《精神科学导论》将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他将诸如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称是因为这些学科具有某种共性,即都涉及人的精神活动和社会行为,并且指望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它们。
理解-精神科学的根本方法及其原理
狄尔泰指出:“理解和解释是应用于精神科学的方法。
他认为“理解是对以往的形式存在的主我的重新发现”。
通过理解,过去在当代被重新体验,历史生命经过重构不断绽放出新的意义,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也有了更新的视域。
他的精神科学建立在体验(生命)、表达和理解这三者的关系之上。
“精神科学的发展既取决于体验的深度,同时又取决于对精神客观化理解的加深和从生命表达中将精神内容越来越完全地提炼出来。
”理解以体验为前提条件,人们只有通过生命表达把体验到的东西表现出来,才能进行理解。
生命和生活体验是理解社会历史世界的源泉,狄尔泰指出仅仅通过内省我们不能认识自己,只有我们所进行的生命表达对他人产生影响,才能学会理解自己。
我们对历史生命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表达和被表达者的关系上。
生命-建构精神科学认识出发点
在狄尔泰那里,人类成为精神科学的主题。
人是历史的生命,所以人在研究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历史。
人类精神只能理解它所创造的东西,所以精神科学的发展建立在体验的加深和理解的拓宽之上。
这样,生命和精神科学在狄尔泰那里内在地联系起来。
他的精神科学理论体现了他的历史主义精神。
他的历史主义在于揭示人的历史知识何以可能的条件,最终他用诠释学为精神科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狄尔泰,在他那里,认识无需思考就与生命体验结合在一起。
反思性是生命所固有的。
个体反思他的生命活动,表现为领会实在、感受各种价值、实现各种目标。
这就要求个体通过在历史脉络中的生命体验去检验生命和各种事物所具有的价值。
我们理解生命不是说明生命的“事实”,而是领悟生命的“意义”,这是狄尔泰所强调的属于精神科学的独特的认识方式。
主体如何存在客观观察-精神科学整体重构的历史理
性批判
狄尔泰的精神科学整体重构逻辑推演强调文化系统部分与整体的重构。
在狄尔泰那里,客观精神不仅包括生活方式和各种社会交往形式,还包括社会为自己创造的各种意图系统,即习俗、法律、国家、宗教、艺术、科学、哲学等。
不同的人类系统有不同的精神内容。
就如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民族精神,反映在文学例如德国民族(精神)文化的奠基是莱辛的《爱弥儿》,俄国的民族精神文化奠基是高尔基的《奥涅金》。
客观精神是精神理解的中介。
个体在共同体中生活,受共同的观念、价值和理想的制约,这是个体进行理解的前提条件。
对陌生人的理解、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都要把握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
狄尔泰的客观精神概念涉及到人的理解的同一性问题。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历史认识中不可能达到认识和对象的绝对
同一。
在狄尔泰看来,历史理解的同一性源于人类本性的同质性。
在他那里,精神的同一性并不是无差别的同一性,而是包含了差别的同一性。
精神具有能动地产生主客区别和克服这种区别而回复到自身的潜能,所以精神能够经历自我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成长过程,达到绝对精神的自我意识。
这样,精神就从潜在的对立同一体变成了现实的对立同一体。
伽达默尔视野融合
“视野融合”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观点之一,他对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观点的突破在于:他认为作者和历史是不能还原的,只能由读者去阐释,这就是他的读者中心阐释学。
他反对传统阐释学对文本原意只有“唯一”正确的理解。
他认为,传统阐释学的额客观主义努力追求对文本作者本意的迷信,而没有看到人类理解的历史性。
这种历史性就使得对象文本和主体都有各自的历史演变中的“视域”,因此理解就是文本所拥有的许多过去视域于主体的现在视域的叠合,伽达默尔称之为“视域融合”,“视域”指的是理解的起点和角度和可能的前景,视域是一个不断形成于变化的过程,它永远不会固定,我们的视域是同过去的视域相接触而不断形成的,这个过程也是我们的视域与传统的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理解的产生和出现便是这两种视域的交融,这就是“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的过程就是处理历史流传物与现在的紧张关系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效果历史意识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并在自身的存在中体现出了历史本身的存在。
在加达默尔看来,所谓诠释学循环根本上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指的就是理解者的视域和历史流传物的视域的交互作用乃至融合的无限过程。
一言以蔽之,就是认为历史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历史认识既不是对客观历史的反映,也不是主体通过客体所进行的自我意识,而是二者的合题,是主题已有的知识和从客体获得的知识的融合。
视野融合强调历史视域和当下视域融合,然而,我们不可避免的发现视域局限的存在很大程度影响了效果历史。
即是说,受个人视野,时代局限和客观条件影响,主体的视域往往不能全面地认识客体,并且就主客体二元关系来说,主体和客体是相互的,主体在接触和接受客体时,已经受到了客体影响,难以对其有真正客观的认识。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历史视域是不可以完全还原的,这就给施莱尔马赫百分百还原历史的观念打了折扣,因为主体除了历史视域还有当下视域,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存在多个当下视域,举个例子《呼啸山庄》在最开始出来的时候之所以不能为评论家们接受,是因为其结构、叙事方式以及人物刻画等超出当时人们的视域,因此也被誉为是超时代的杰作。
再如《哈姆雷特》这部伟作,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心理分析等多种解读,《红楼梦》亦有大批红学家在争论和完善自己的观念和解读。
从上论说可以看出,当下视域是在历史还原中永恒存在的,当下局限是在不断突破的,就像如今电子产品的换代一样。
既然有了视域局限,那么误读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