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就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就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与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就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就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兴趣就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就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

正就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

她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

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就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就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

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

学生应当就是主动的学习者。

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就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就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不足。

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她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她们的主动参与与自主发现,妨碍她们的发展。

(3)、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

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如何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就是学生被动地接受。

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情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就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她们强烈的求知欲与创造欲。

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就是对物理中的定理与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

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与热情。

三、强化交流与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应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就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就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与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与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为此,我们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

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1)、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

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与交流,这种小组的形式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间交往的机会,有利干小组内成员的交流与含作。

(2)、小组学习任务的布置。

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我们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

我们不仅要指导组内交流,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3)、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与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

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枝能,使她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问的瞧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精简版)
一、新课改的理论基础:(部分理论简介)
1、多元智能理论: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

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就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与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就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就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与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与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就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就是学习者认为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一)观念创新
新的课程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

1、课程的功能观:从“大课程”的观念来构建新的课程。

教的过程、学的过程与评价的过
程,就是一个系统工程。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观:就是一个信息与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
上就是平等的,就是平等中的首席。

4、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5、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
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创新
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

(相对于被动学习) “自主”就是指直觉地、主动地、独立地学习。

新课程倡导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与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3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

(相对于接受学习)
在未来社会里,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时代已经过去,职业变更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我们知道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将成为世界性的学习主要方式。

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还停留在“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上,那么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将越来越低下,科技竞争力与综合国力就不言而喻。

课程改革的最大困难我们知道,一切改革的最大困难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与一切新生事物诞生的命运一样,新课程改革的最大困难同样就是来自旧观念的束缚。

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就要转变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学校的评价观念,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三)评价创新:
1、评价内容多元化。

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
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3、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

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4、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1、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人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
一就是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就是面向每一位学生。

三就是关注学生全面、与谐的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就是教学过程的起点与终端,就是教育的本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这与“应试教育”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观念,“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选拔与鉴别人才的唯一方式,它决定了教学的目的、方式、手段以及管理与评价的导向。

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

这成了许多地方当前发展教育的目标与宗旨。

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升学率成为一所学校办学优劣的唯一评价标准。

新课程环境从教师与学生的位置瞧,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是关注人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从理念瞧,新课程倡导这样的学生观:
1、学生就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就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就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就是有独特个性的人,就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就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就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就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因此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二、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就是边缘人。

边缘人就是教学中被排斥或被忽略的人,这种人在教学中或被排斥或被遗忘。

教师要同情并更好地理解边缘人,要“消解优生中心”,关注全体。

如果说关注“优等生”就是锦上添花,那么关注“边缘人”则就是雪中送炭。

如何关注学生,才能促使学生发展?从课程意识来瞧,围绕学生的发展,意味着:
1、关注每一位学生。

全班所有的学生都就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与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与积极的情感体验。

关注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从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切、对学生热切的情感、对本职的热爱。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规律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把握与倡导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而且还要关注与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与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与丰富的人生体验。

4、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注。

要关注学生的继续发展,特别就是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健全发展。

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考试分数的获得,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健全发展为代价,而应该就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健全发展。

学生获得的应该就是其终身学习与发展,以及建设性参与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基本态度、能力与愿望。

否则,学生可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却越来越厌恶学习,这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可悲的!
因此,站在课程的立场瞧,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并不就是教得越多越好或者学得越多越好。

而就是,就是否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与健全发展,就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反思实践者:反思性实践者(杜威)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知无涯学无涯,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决定了反思无止境。

在反思中修行,在反思中充实,在反思中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