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第1、2课时示范课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以及各部门的特点。
2.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了解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3.学会运用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农业的主要部门及特点。
2.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的差异及原因。
难点
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教师:我们每天都吃早餐,说一说你的早餐吃了什么?
学生回答:包子、鸡蛋、豆浆……
教师:我们早餐吃的这些来自哪个行业?(农业)
过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农业。
【新知讲解】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
多媒体展示主要农业生产部门的景观图片,学生读图观察。
教师:什么是农业?
回答: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教师:农业主要包括哪些部门呢?各农业部门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师生共同总结:
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生产部门;种植、养育、保护、采伐林木以及对树胶、松脂等林产品进行采集和加工的生产部门是林业;靠放牧或饲养牲畜及家禽等而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称为畜牧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称为渔业。
练一练
下列现象属于农业吗?如果是,它属于农业的哪个生产部门?
①种植棉花②养猪③狩猎④植树⑤捕鱼⑥采草药
学生回答:①——种植业②——畜牧业④——林业⑤——渔业。
提问: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发展农业非常重要,你能说一说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吗?
(1)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2)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3)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料。
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再补充例证,具体说明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吃
种植业能提供的食物
畜牧业能提供的食物
渔业能提供的食物
穿
用种植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用畜牧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用
用畜牧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用林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教师: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
因此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那么我国的农业是如何分布的呢?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让它能持续、高速发展呢?
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学生读图观察,并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
(1)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最显著的是在什么方向上?
(2)差异最显著的两部分的分界线大致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3)两部分各是什么农业生产类型?
(4)西部地区要发展种植业限制性因素是什么?该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方?
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由小组代表进行讲解。
归纳总结:农业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有较强的地域性。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错综复杂,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明显。
差异最显著的方向表现在东西方向上,也就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造成这两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东、西部的分界线大致与400 mm
年等降水量线一致。
东部地区为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势较平坦,水、热、土配合良好,主要是种植业分布区,种植业多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
西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水、热、土配合较差,且人口稀少,农业发展历史较晚,农区小而分散.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西部地区发展种植业首先要解决灌溉水源的问题,该地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平原、河谷以及绿洲地区。
教师补充:其他农业生产部门的分布,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西南的横断山区,东南丘陵地区;渔业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问题讨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中包含了什么道理?其中包含了我国哪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回答: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差异显著,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这种地理现象包含着我国最重要的一条天然的地理分界线,即秦岭-淮河一线。
它把我国东部地区划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承转:东部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自然环境条件有着明显的南北差异。
所以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不仅存在着东、西部的差异,东部地区的南方和北方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多媒体展示“中国农产品主要产区建设规划示意”。
教师:比较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种植业的差别。
典型例题
例1.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是()
A.种植业B.畜牧业C.林业D.渔业
答案:A
解析: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狭义的农业是指从事农作物栽培的生产事业,广义的农业还包括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国人口众多,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是我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故选A。
例2.下列是我国水稻主要种植区的是()
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海南岛答案:C
解析: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虽然位于我国季风区,但是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少于800毫米,从气温上看也不适合发展水稻种植。
海南岛气候条件适合,但是土地面积小,不适合大面积种植。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这里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是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条件。
故选C。
六、课堂小结
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
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正因为如此,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不仅体现在东部的差异,而且包括东部地区南北的差异。
七、板书设计
《农业》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掌握农业的主要部门。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难点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教学准备
制作PPT。
四、相关资源
制作PPT所需的资源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图”。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习过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
那么,谁愿意利用这副中国地形图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的地形和气候分布情况呢?(老师对参与学生给以评价、鼓励)
转折:由以上活动,我们又一次明白了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五种陆地地形我国全都俱备,沿海还有广阔的大陆架,南北、东西在气温和降水上相差也很大。
这些都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类型提供了条件。
但是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每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与不足,在选择农业类型时必须考虑地域特点,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
即发展农业必须因地制宜。
【新知讲解】
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
多媒体展示教材“因地制宜”图。
请学生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问题:
(1)哪些地方适合种植作物?
(2)哪些地方适合发展林业?
(3)哪些地方适合渔业?
(4)哪些地方适合发展牧业?
师生总结:
(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适合发展耕作业。
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平原区等地区,这些地方地形、土壤、水源、气候条件相对来说都比较优越。
(2)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方适合发展林业。
既增加收入,又可保持水土,发挥森林的环境效益。
(3)河湖较多,水资源充足的地方适合发展渔业。
(4)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牧草生长良好地方,适合发展畜牧业。
“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这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四大原则,违背这些原则不合理利用土地或利用过度都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请归纳总结什么是因地制宜。
学生:因地制宜是指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方。
多媒体展示以下例子,让学生明白不同农耕区、林区,只要存在一方面自然条件差别都有可能导致农作物品种、林种的差异。
(1)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为什么?(土壤差异、气候差异)
(2)我国海南岛上香蕉树、四川盆地柑橘树、山东丘陵苹果树。
为什么?(热量条件的差异)
(3)我国农作物种植中,北方以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
为什么?(水源条件差异)
教师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不仅要合理选择农业生产部门,还要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的品种。
提问:由以上对各种案例的分析,大家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回答: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要,人们不合理的行为最终必将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师总结:由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
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多媒体展示以下资料:
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苹果畅销,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苹果的种植规模。
到1996年,我国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不仅价格大跌,而且出现了严重的滞销局面。
提问:苹果种植规模的扩大及后来的滞销主要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回答:市场需求量。
承转:自然条件制约农业生产,是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业品种选择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但同时农业生产还受市场需求等一些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做出科学的、合理的决策。
二、走科技强农之路
过渡:我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请你总结一下我国取得了哪
些成就。
多媒体展示教材我国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图文资料。
师生共同总结:我国农业增长方式正从广种薄收转向优质高产,优良品种不断涌现;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绿色、低碳、生态农业不断推广等;
教师:我国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功劳是谁的呢?
学生:我国依靠科学技术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
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活动:了解科技在发展农业中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资料:
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作用”的调查研究。
下面是他们整理的结论,从A、B、C中任选一项,帮助他们补充些鲜活的例子。
学生A:采用无土栽培具有节省耕地、省工省力、省水省肥、绿色环保等优点,发展前景广阔。
学生B:生物技术等用于病虫害防治,减少热农药的使用,生产出无公害产品。
学生C: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用于畜牧、养殖,实现生产过程的全流程监控,提高了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小结:科学技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必须依靠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典型例题
例1.我国牦牛主要生长在()
A.青海牧区B.内蒙古牧区C.新疆牧区D.东北平原
答案:A
解析:牦牛原是我国青藏高原一带的特产动物,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
栖息于海拔3 000—4 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对高山草原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
内蒙古牧区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的细毛羊都是当地牧区的代表。
故选A。
例2.在西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原因是()
A.该地牧业发达,牲畜需要大量的饲料B.该地人口稀少,粮食需求量少
C.该地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脆弱D.该地少数民族擅长种植牧草
答案:C
解析:西部地区由于气候干燥,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这里降水量少,地形崎岖,山地高原为主的地形都使得这里在发展种植业的时候有很大的阻碍,如果一味地继续发展种植业,只会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环境继续恶化。
故选C。
六、课堂小结
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各地区农业的发展要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
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发展好我国的农业。
依靠科技,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七、板书设计
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技术、政策等
3、因地制宜原则: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粮则粮,宜渔则渔
二、走科技强农之路
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