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学观点指导语文阅读教学之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生态学观点指导语文阅读教学之策略
张漪陈洪团
(上海市向东中学,上海200070)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种生态因子组成的关系复杂的生态系统。
用生态学观点指导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对教学策略做出新的思考与调整。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生态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多种生态因子组成的关系复杂的生态系统。
透视课堂,教学生态是否和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研究教学生态内部的诸多关系.致力于营造适应的教学情境.运用得当的教学手段.赋予教学内容以活力。
激励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用生态学观点指导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关注四种关系.对阅读教学策略做出新的思考与调整。
让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
一、对教学主体关注学生共性与个体差异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
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的主体.他们的“差异性”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既要重视创造活动的集体性。
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接纳学生个性化的独特感受。
笔者在教《项链》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玛蒂尔德得知葬送自己一生幸福的那挂项链竟是假的时.她会作何反应?试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念、视角与文本展开对话。
去体验其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
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
“她抱头大哭,呼天抢地。
‘天啊,我的青春!”’
…真的么?’她沉默了一会儿又说‘我维护了泊己的诚信。
’随即离开。
”
“她笑了.要向佛莱思节夫人取回属于自己的35500法郎。
”
“她坦然。
庆幸自己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必再为虚荣烦恼。
”
“她怨恨、愤怒,要诉诸法律。
”
“不。
玛蒂尔德为佛莱思节夫人说出真情而感动,因为她的真诚,拯救了一个‘作假’的灵魂。
”
这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对话的积极性。
由于作品本身的复杂性、内涵的深广度,关于玛蒂尔德形象的代表性观点有数十种,但归结到最后.无非是讽刺说和肯定说两种。
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是立体的,她的身上有人性的弱点:虚荣;也有许多优秀的特质:美丽、青春、聪慧——作为女人,她非常可爱。
诚实、勇敢、顽强——作为人,她让人敬重。
但是她却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无论她凭“美丽的外貌”还是“高尚的精神”。
阅读教学要注重这个多元解读的过程.只有“求同存异”。
才能使学生在不断吸纳、积淀、历练中提高阅读水平,形成阅读个性。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
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四、个性解读。
感悟诗歌的内涵美
古典诗词还讲究表述的曲折含蓄,诗人借助语言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内心最深切的感受.一方面由于作品的隐讳曲折.一方面又由于读者的个人经历和鉴赏取向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和评判。
一个宽松、愉快、民主的课堂氛围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的体会拿出来与别人分享。
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产生思想的碰撞,激发创造的火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秦观词《踏莎行》时,提问词的上阕所写景物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学生们对于楼台、津渡、桃源是虚景并无异议,但对“杜鹃声里斜阳暮”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此旬写的是实景。
词人此时正处“孤馆”之中。
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
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愈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
还有的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古诗中的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斜阳更是引起人的联想;有一日之暮、一季之暮、一生之暮、仕途之暮的
142意思。
更能表现词人无穷的愁绪。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悟诗歌的丰富的内涵.最大限度的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潜能。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也正是教师引导的意义所在。
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自由、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让诵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世界。
给予学生触摸心灵拥抱情感的机会,让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充满别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朱光潜全集.第三卷.
[3]培根论人生.光明日报出版社.
[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
教学中关注到学生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去克服;给学生一些机遇,让他们去把握;给学生一些空间。
让他们去拓展……和谐的课堂生态应该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性。
把课堂交给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有甄别地去肯定他们的每一个发现,真正体现对学生学习主体性及学生个体的充分而真诚的尊重和关怀,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验感悟的经历.让他们在学过之后或在将来的学习中不断有“创见”。
并努力完善这些“创见”。
二、对教学内容关注问题预设与知识生成的平衡
课堂生态系统是知识传授和生成的系统.教师在研究怎样传授知识时,应重点研究如何促进学生接受知识并生成新知识。
教师要强化问题意识。
精心设置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智慧,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调动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生成具有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
同是教学《荷花淀》,一位教师围绕着“小说重点描写哪几个片断?主要人物是谁?他们的性格特征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等问题不厌其烦地讲解。
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小说内容的分析上。
使作品的人
情美和人性美渐渐弱化。
而另一位教师设计这样一些问题:“与其他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相比,这篇小说描写战争有什么特点?”“既然是写战争,为什么不将镜头对准与敌人面对面作战的战士?”“小说最能打动你的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等。
随着问题探讨的推进,学生渐渐融人文本,他们认为:“虽然《荷花淀》讲述的是战争年代的故事,但看不到战火硝烟、断瓦残垣、血污泪痕,看到的是皎沽的明月、银白的湖水,闻到的是飘逸的荷香……一切都是那么明朗,那么美丽。
因为小说表现的是主人公对家乡的爱。
对生活的爱。
”他们的思维逐步被引向纵深,从细微处去感受小说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如:几个妇女商量探望丈夫的几旬对话.在掩饰中含有对丈夫的真挚之情;“苇眉子划破了手”等细节,渗透着水生嫂内心复杂而强烈的情感;还有清新明丽的小院子,充满着诗情画意……
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生成。
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有的学生不赞同“夫妻话别”场面充分表现水生嫂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他们分析说,侵略者强占水生嫂的家乡。
破坏了原本和谐的生存环境,水生嫂完全是出于普通农村妇女自发的朴素的情感,既支持丈夫参军保护家乡.义牵挂着丈夫的生
命安全,这一场面更多的是反映她爱夫、爱家的情感。
如何预设问题?那就需要教师苦练一双慧眼,通过抓关键句,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集中体验感悟一个重点,教师随时捕捉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不断产生新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课堂生态系统的和谐。
三、对教学手段关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应进一步审视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与价值,真正将现代教育技术纳入课堂生态系统。
突破教育的时空环境,构建信息丰富的学习情境.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有一位教师在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课前2分钟用凄美的音乐《月牙泉》作背景,配以碧水、黄沙、人的眼泪在流淌的画面,设置情境。
让一个本来与大家相隔甚远的事物如在眼前,凝聚了学生的思维,并且给了他们一个思维跳跃的支点。
在课堂进行了一番朗读、讨论之后.教师用罗布泊今昔不同的画面,配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
引导学生思考今昔巨变的原因。
在课件创造的磁场中。
可以感受到学生心灵的震动、思维的闪光.智慧的火花在擦燃,多媒体的使用给了学生一个充分自主邀游的遐想空间。
最后在引导学生探讨了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后。
出示了第三张课件,她巧妙利用网络资源,采集了破坏环境、破坏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最新素材。
制成了短片。
将学生从课本引到了生活中。
我们身边的环境究竟如何?有那些罪魁祸首还在无视我们共同家园的累累伤痕……让学生真正懂得环保的意义。
它的震慑力量绝不是学生讨论能达到的。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味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增加语文课堂教学学习信息量。
以教育技术现代化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
还可以让学生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
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使课堂生态始终充满着“现代”气息。
.
四、对教学情境关注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接点
课堂生态系统是个开放的系统,专家指出:“语文课程在其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中.呈现m明显的内在统一的三角关系:生活一生存一生命。
”从课本看,课本即生活的记录.课文能使学生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从教学看。
教学即生活的阐释。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要能体会到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语文本领是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育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是语文课程的价值所在。
比如在上《兰亭集序》,一位教师让学生根据文本说说作者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概括出作者认为人生在世,尽管有兰亭集会这样的盛会,但毕竟聚少分多,乐少悲多。
况且人自身不能掌握自己生命的“修短”,只好顺从天意,听凭造化。
他把庄子的看法“一死生…‘齐彭殇”评价为“虚诞”和“妄作”。
透出他对生命的珍爱。
随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关于生命的箴言:“在同学们的记忆中。
还有哪些人对生死作出过精辟的阐释?”
学生马上拓展到课外:
“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
“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臧克家在《有的人》里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陆幼青说过。
我们既然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那
143
新课标改革中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李洪祥
(冷水江市三尖学区。
湖南冷水江417500)
擅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创新教学、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加强语文的综合性、突破课堂限制并强调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因而在语文创新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课件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有意识地突破学科的封闭性.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综合;应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新课标改革语文创新教学
创新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这里的创新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知识、事件、现象、生活等有自己新的体会、发现、观点以及创造性的运用。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践创新教学呢?
一、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创新教学.因而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在平等、对话、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生氛围,通过质疑、启发、讨论等方式。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架势.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
即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传授知识的权威。
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只是服务者。
学生是服务对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
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把问题的答案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的分析路径和唯一的答案;另一方面。
要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全体学生的表现,注意把创新的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
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将问题全盘托出,不管其是否具有讨论的价值.一律交给学生小组讨论.那样课堂气氛看似很活跃,但教学效果却很难保证,因此教师要对所讨论问题的难度、意义及与现实性的紧密程度进行准确把握,以利于学生认真、积极地思考问题,在合作探究的方式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在教学《囚绿记》一文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我”冈绿的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最后“我”又让绿恢复了自由?(3)这篇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4)你从文章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经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探究.既很好地理解了课文。
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多视角地探讨问题.获得对知识和人生的认知和理解。
对学生提出的观点或问题.教师既要充分肯定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又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观点,不讽刺嘲笑学生,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干脆将学生的问答全部肯定、大肆表扬。
要正确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积极质疑,勇于创新。
才会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新课程提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
使教学内容与课件能够相辅相成。
因而在教学中应适当运用课件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课件以其兼
我们就来增加他的密度吧。
”
教师最后让学生思索一个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才有意义。
有人认为,当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群体的利益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时候。
一个人的一生是有意义的,他也是幸福的。
也有人认为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活出一个真实本色的自我。
我们教师应在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上寻找“接点”,建立相对开放的教学情境,以课本为扩散点,挖掘师生生活背景资源,抓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把课堂当作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握“真”、理解“善”、感悟
144“美”,然后到生活中去探索、去践行、去检验、去扩展,使教学生态系统充满活力。
其实,构建和谐的教学生态,还有更多的生态关系需要我们去关注。
关注它们,就是要挖掘这一生态系统所蕴藏的巨大的智慧宝藏,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中,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手段等构成和谐的教学生态画面。
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学优秀案例分析——教师行为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2]钟启泉,高文,赵中建.多维视觉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