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设计说明201305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设计说明20130512
第一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设计说明20130512
美丽乡村——天台山头下村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天台山头下村规划
设计说明
一、规划背景
“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是对“千万”工程建设的深化和提升。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浙委办〔2010〕141号)和《台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台市委办〔2012〕1号)等意见中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力举措。
全面实施县委“四大战略”部署,以“和兴家园、美丽乡村”为主题,围绕“四美三宜”的总体要求(即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努力建设一批全省领先“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最终实现“村新、业兴、景美、人和”的目标。
本次天台县山头下村的村庄整治工程就在此背景下展开。
二、场地概况
1、项目名称:天台山头下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2、项目地点:本项目建设地点为天津市宝坻区大唐庄镇东淀村。
场地背景资料:天台县隶属于台州市,因天台山而得名,位于浙江省东部、台州市区西北部。
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北界新昌,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公里。
天台地处浙东丘陵南部,山地占县总面积82.3%,人称“八山半水分半田”。
本案山头下村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
该村北临雷马溪,东靠始丰溪,南依鲤鱼山和金山。
三、规划依据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国务院
2012.01.13)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浙委办〔2010〕141号)◇《台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台市委办〔2012〕1号)◇《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T 82—99 ◇根据项目需要调查和收集的有关资料和设计基础资料。
四、现状分析
现状调研与分析:
山头下村内建筑风格杂乱,绿化缺少整体规划,景观平淡、缺少文化特色与品味,公共游憩空间缺乏等问题较为突出。
公共基础设施缺失,由于缺少公共停车场,机动车乱停放导致公共空间愈发狭窄;道路两侧杂物堆放现象较多,卫生环境差;标识系统的种类不足,缺少一些必要的垃圾桶、景观标识牌等。
山村特色景观风貌逐渐消失,无论是景观绿化还是乡村单体建筑设计,其独具特色的山村风貌已无从体现。
很多新建或者翻新的居民住宅盲目热衷于效仿城镇的建筑模式,随意选择材料与色彩,使得建筑风格与布局混乱,缺乏传统的淳朴自然的山村特色。
公共景观游憩空间的缺乏,村庄集中绿地少,绿地率低,村民公共游憩空间缺乏。
无法提供可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场地。
五、设计理念
山头下村规划设计以宜居、富民、和谐为重点,以“生态文明、美丽乡村”为规划主题,本着以人文本、农村地方特色、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原则进行规划与设计,强调“人、建筑、自然”三位美丽乡村——天台山头下村规划设计
一体,形成“可居可游”的理想生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完善村庄生态设施建设和生态空间景观建设,实现“品质提升、人村共美”。
六、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1、与现状相结合,合理的改造、开发。
与山村现状相结合,立足建设现状,满足美丽乡村建设的景观性、
生态性、游憩性等综合要求,对不合理的因素加以改造,并增设必要活动场地、标识设施以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等,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充分考虑其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2、开发“体验经济”
与山村旅游发展相结合,结合山头下村特色旅游资源,乡村景观营造改善地方村容村貌的同时,在提升农家经营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可参与性强的有特色的项目,开辟公共景观游憩空间,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让观光者体验到“回归自然,健康为本”的感受,吸引城市观光者广泛参与到示范园的生产、生活中,增强农耕、民俗体验。
3、挖掘山村的地域特色,突出当地自然景观和乡村风味
与山村地域特色相结合,调查分析村民的生活、游憩特征,尊重山村的自然环境、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民俗传统等地方文化。
充分考虑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延续文化脉络,突出地方特色,营造地方特色的乡土景观,展现山村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
七、项目规划原则
山头下村的建设规划,将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倡自然循坏和自然生态,保护好生态环境,把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可持续发展农业与乡村发展有机结合起米,实现产业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可促进的良性循环。
规划原则:本项目总体规划建设方案坚持“以保护原生态为基础,保护环境第一、旅游开发第二、经济效益第三”为总原则。
1、生态性原则
山头下村自身的生产生活将更为注重生态方面的要求,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在建设过程中不对乡村产生不良影响。
2、经济性原则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最大的效果。
3、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与体验、自娱自乐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
山头下村在观光项目的设置上将充分考虑体现“参与感”、“体验感”,吸引城市观光者广泛参与到乡村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层面地体验农村生活的情趣,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4、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乡村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此,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山头下村具有更鲜明的市场特色。
5、多样性原则
鉴于人们在当今的休闲娱乐中将充分展现个性,设计在进行休闲观光规划中安排观光线路、方式、时间和消费水平上,将综合考虑多种方案,组织多样的休闲项目和线路供观光者选择。
八、项目建设战略
1.项目建设与分期
山头下村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共分为四期
美丽乡村——天台山头下村规划设计
一期为启动期,包括入口形象区、服务接待区、山地新居区、宗族文化区、果园采摘区。
二期为拓展期,包括老屋提升区。
三期为成长期,包括乡村体验区、人口文化长廊、龙门堤坝景观带、龙马精神景观区、龙门观景台、沙滩烧烤区。
四期为完善期,包括山体林相改造区、民俗展示区、林中木屋体验区、原生态林区、垂钓休闲区。
九、总体布局
山头下村在结合现状用地特征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的理念和有关的设计原则为指导,形成了“一轴连三片,两溪汇龙门”的布局:“一轴”——串联“三片”的空间景观轴,以龙门观景台为起点,以鲤鱼山、金山为终点。
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片”——乡村文化体验区、新村新貌提升区、山体民俗文化展示区。
“两溪” ——两溪是指雷马溪与始丰溪。
两溪环绕山
头下村在龙门观景台汇聚。
设计通过对该村文化的提炼及沿岸景观的提升。
展示山头下村的风俗人情与精神风貌,营造优美宜人、富有山水灵性的自然景观。
山头下村的规划设计围绕着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线、面结合的形式,使整个山村形成一个完整的美丽乡村建设体系。
十、设计分区
山头下村规划总体分为三个区,分别为:乡村文化体验区、新村新貌提升区、山体民俗文化展示区。
10.1乡村文化体验区
(1)入村形象区
结合北面水系的优美,创造品味高雅的休闲环境,成为反映乡村文化面貌的窗口。
该区在原有9棵松树的基础上,设计有增加了9棵松树,在松树下点缀景观石,或立、或卧。
营造“九石十八松”的宏大气势。
(2)“龙马精神”景观区
“龙马”来源于雷马溪的“马”跟龙门的“龙”字。
通过乘风破浪与力争上游来体现“龙马精神”。
该区包含“力争上游”、“乘风破浪”、大水车等主要节点,(3)龙门观景台
龙门观景台位于山头下村东北角。
雷马溪和始丰溪的两溪交汇处。
该处设计了船形观景台和“龙门”,寓意山头下村村民,通过这里,鲤鱼跳龙门,发展的更好。
(4)乡村体验休闲区
该区主要包括竹林迷踪、阳光大草坪、儿童嬉戏池、如意岛、五谷杂粮、踩水车、油菜花迷宫的景观节点。
美丽乡村——天台山头下村规划设计
“阳光草坪”——在水上乐园的岸边就是阳光大草坪。
该草坪是游客体验与接触大自然的场地。
在草坪上可把该区的景色都尽收眼底。
“竹林迷宫”——在景观游憩片区之间开辟游步道,并以观赏竹子作为道路两旁的主景树种,下层植物采用紫竹、菲白竹、冷竹、南天竹等混植的方式,营造具浓郁乡土特色的街道景观。
“儿童嬉戏池”——主要针对青少年游客活动而设置,是以以前农村玩乐体验为特征,还原以前在外婆家抓鱼、捉虾、滚铁环等童趣体验场。
“五谷杂粮”——以“五谷杂粮”为主的“农耕田”。
“临水茶舍”——在如意岛一侧,开辟场地设置临水茶舍,静室幽憩,清茶缓啜,徐徐冲散胸中郁积的烦恼。
犹如身在山林,清芬满怀,幽趣油然而生。
(5)老屋提升区
该区为山头下村的旧建区,设计通过景观改造来提升该区的形象。
主要的提升内容有:建筑外立面的改造,宅间增加了门头,在该区的主要通道栽植行道树。
选择枫香、黄山栾树作为行道树,沿线种植,搭配香樟、金桂等常绿乔灌木,打造山头下村标志性的主题迎宾大道。
10.2新村新貌提升区
(1)服务接待区
服务接待区位于入村口南侧,承载着该村的服务节点功能。
该区主要包括酒店、食堂、停车场。
(2)宗族文化区
该区位于山头下村中部,这里有一个古祠堂。
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宗教文化色彩。
本区利用现有丰富的人物、事物等资源塑造地方文化景观。
(3)山地新居区
该区块建筑根据原山地跌落的地形,采用层层跌落的布局形式。
一条蜿蜒的小溪各家各户门前潺潺流过。
溪水闪动着细碎的鳞纹,铺抖绸缎一般,水窜岩石,摇铃击磐似的,声声作响。
在铺装材料运用上选用乡土性建筑材料如天然石材、木材等体现原始自然的乡村民居风格。
10.3山体民俗文化展示区
(1)山体林相改造区
该区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配以针叶树及秋色叶,乔灌草结合形成高郁闭度的生态风景林。
(2)民俗展示区
该区以生态植被与自然风景为主,山坡上分布有台地花海、山顶
上设置了平安钟亭与休闲茅草亭及旧件文化展示区,收集原农耕旧件及生活旧件作为展示,例如谷风车、石磨、石臼、等等作为民俗文化展示。
(3)果园采摘区
果园采摘区主要是由跌落式台地园组成,层层台阶随山型跌落,在台地上种植成片果树,形成果园,游客可以在此地体验采摘。
(4)原生态林区
该区位于山头下村的东南部,景区内生态环境良好,有大量的自然野趣环境,在此处沿坡向上开辟一道亮丽的透景线,将山下的景色一直延续到山顶,两侧宜建风景林带,以秋色叶为主,配以常绿阔叶乔木和针叶树,乔灌草结合形成高郁闭度的生态风景林。
(5)林中木屋体验区
该区位于金山,区域中心为金山绿林,建筑布局以金山绿林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布。
各功能木屋空间完全独立,互不干扰,同时采用林中木栈道将各个木屋有机相连。
既有利于服务的便利性,又为木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方便。
使人们尽情游戏于天地之间。
为山林增添不少野趣。
美丽乡村——天台山头下村规划设计
(6)果园采摘区
果园采摘区主要是由跌落式台地园组成,层层台阶随山型跌落,在台地上种植成片果树,形成果园,游客可以在此地体验采摘。
(7)垂钓休闲区
该区为垂钓休闲区,围绕中心水池设单人、双人、多人垂钓台、茅草廊、多功能花状平台等,游客既可尽兴垂钓。
十一、项目建设所需条件及各专项设计
1、巷口及山墙改造
老屋提升区主要是针对道路、山墙立面、巷口的改造。
道路提升主要是在现状道路两侧各加1m宽的人行道.这样可以减少人行与车行的相互干扰。
人行道与山墙之间是绿化带。
绿化带中种植行道树,行道树主要以枫香、银杏等落叶树种为主。
搭配香樟、金
桂等常绿树种,打造山头下村最美丽的主题迎宾大道。
巷口改造是在原有建筑与建筑的宅间出入口增加了门头。
门洞宽为4.5m,高为3.5m。
车子可以正常通行,基本满足消防要求。
巷子的铺装采用了当地的块石。
体现原始自然的乡村民居风情。
山墙改造主要是对原有建筑墙面进行美化。
1-2层墙面均为青石贴面。
3-4层为白色涂料。
2、民俗旧件展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受着生产方式、社会、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而山头下村的发展经过了漫长、曲折的历程;民俗展示区主要将山头下村的农耕文化“原汁原味”的展示。
通过旧件的陈列,将先辈们那些被人们渐渐淡忘的往事全面展示出来,使我们感受到先辈们生活的情趣和劳作的艰辛,从而唤起民族的自豪感和对悠久民族文化的咏赞,唤起人们对民俗文化的珍惜和对往昔岁月的记忆。
第二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方案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
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大埔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致力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慢城,抓好
百侯镇侯南村、侯北村、湖寮镇葵坑村、大麻镇小留村等县级示范村庄建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
到2015年底全县完成100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县打造成为“宜居、宜游”村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
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3、坚持保护为重。
结合各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彰显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4、坚持生态优先。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打造大埔大公园。
5、坚持整合力量。
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6、坚持整体推进。
认真分析,结合各村的特点,各镇抓好2个以上示范点建设,合理确定各村建设目标,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提升景观。
四、建设内容
(一)推进“生态人居”工程。
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一是改造旧村。
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对空城村和居住分布星散的人群要动员搬迁,尽量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
二是改造危旧房。
结合扶贫工作,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
三是改造林相。
根据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中心村村民居住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
四是改造设施。
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
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交通干道以及村镇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突出客家风貌和地域特色。
(二)推进“生态环境”工程。
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
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
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
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
根据村庄特点,合理规划,整治农村死畜禽乱丢到溪河现象,动员群众填埋。
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建立沼气工程,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整治广告、路牌。
按照“规范、安全、美观”的要求,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坚决拆除有碍景观、未经审批或手续不完备的广告牌。
制定广告布点控制性规划,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5、整治违章搭建。
按照“谁建造、谁所有、谁清理”的原则,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建设村野公园,整治农村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线路的布局,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三)推进“生态经济”工程。
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工程。
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
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
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蜜柚、茶叶、烤烟、仙人草等生态农业专业村,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
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做到“镇镇有特色,村村有美景”。
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打造世界旅游休闲目的地。
拥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的乡村,要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的农耕逐
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发展,按照大埔大公园理念,利用现有果园、茶园等建设水果公园、茶叶公园等特色生态公园,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旅游慢城。
根据区委、区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部署和《市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20XX“美丽乡村”示范村庄创建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村实际,特制定村“美丽乡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村幅员面积1.25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共1037.23亩,其中田796.8亩,土240.43亩,20XX年人均纯收入为4675元,全村现有人均收入2800元以下贫困户95户307人。
二、贫困现状
村以浅丘地貌为主,全村经济来源主要为传统种养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村民增收致富缺乏门路,发展产业无技术、资金支撑,主要困难如下:一是群众综合素质偏低。
全村考入高等院校的少,高中毕业人员不多,初中、小学文化人员占少数,还有相当部分为文盲。
对接受宣传、运用新政策、新技术差,观念滞后,严重影响全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自然条件差。
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瘠薄,水源较差,农业综合效益极低。
三是基础设施差。
村级公路路况差,没有便民路,广播及通讯发展缓慢,严重地影响到农民群众对外联系与沟通,制约了各方面的发展。
四是群众增收难。
以传统种植为主,养殖业以生猪、零星鸡鸭为主,农民务工效益低,从事经商少。
没有成片,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支撑,无村办及民营企业,导致农民收入低,使全村仍处于贫困村之列。
三、主要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原则及方法
1、指导思想:完善基础、配套产业、政府引导、村级组织、群众参与、脱贫致富。
2、工作思路:
(1)搞好项目规划的调查,摸清群众的意愿,解决实际问题;(2)做好规划项目的实施,按投资概算和技术标准完成规划项目的建设;(3)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