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思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秋思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出自枕书《博物记趣·尼克松总统与冰糖莲》:“这是比较文学中的佳话,且让文学家去赏析,这里不说下去了。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秋思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秋思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
川原澄映,烟月冥濛,去舟如叶。
岸足沙平,蒲根水冷留雁唼。
别有孤角吟秋,对晓风呜轧。
红日三竿,醉头扶起还怯。
离思相萦,渐看看、鬓丝堪镊。
舞衫歌扇,何人轻怜细阅。
点检从前恩爱,但凤笺盈箧。
愁剪灯花,夜来和泪双叠。
翻译
清澈的水流穿过广阔的原野,与天光云影共辉映,烟雾迷蒙中,月色昏暗,远舟像一片片树叶漂在水面。
长长的河岸边是平顺的沙洲,留宿于蒲苇丛中的大雁正在寒冷的秋水中觅食吞咽。
对着晓风呜呜鸣响,那是江楼上的孤角在吟唱秋意。
酒后初醒,体软头晕,太阳已高高升起。
离别的思绪相互缠绕,仔细瞧瞧、两鬓发丝已不堪夹镊。
舞衫绸扇,品物依旧,可如今还有人来怜爱细看吗?细数曾经的恩爱时光,只有书箱里装满关于她的书信和诗笺。
带着愁容剪下燃尽的灯芯,昨夜泪眼与烛光相互映照。
注释
华胥引:此调为周邦彦始创。
陈本注“黄钟”宫,题作“秋思”,《百家词》同。
冥濛:昏暗迷茫。
唼:水鸟或鱼类吞食。
别有孤角吟秋,
对晓风呜轧:此句化用杜牧《题齐安城楼》诗中“鸣轧江楼角一
声,微阳潋潋落寒汀”的句子。
相萦:相互缠绕。
鬓丝堪镊:鬓发稀白,已不堪夹镊。
镊:镊子,拔除毛发的用具,此作动词“拔除”解。
点检:即检点。
凤笺盈箧:谓书箱里装满昔日的书信和诗笺。
凤笺:信纸的美称,指绘有金凤的纸。
箧,小箱子,如书箧,行箧。
灯花:灯芯余烬结成的花形。
和泪双叠:谓含泪看灯花,花形两两相叠。
赏析
此词写歌女秋思,由送别情人到诉离别之苦,词意绵密,守托着一片深心。
相思心切,霜染双鬓,表现了歌女的执着爱情。
川原望远,秋月迷蒙,道尽了天涯情味。
词的上片抓住一个“秋”字,处处表现秋悲。
遥远的爱,凄切之情,逐一尽显纸上。
“川原澄映,烟月冥濛,去舟如叶。
”一派秋凉景像!广阔的原野,掩映在清澈的江面上;云影秋月迷迷濛濛,洒下凄清的寒光。
亲爱的人已登船启航。
他就这样走了,越行越远,船儿变得像一小片树叶漂向遥远的地方。
这里表面上在写景,实际是写心境,写难舍难分之情。
“岸足沙平,蒲根水冷留雁唼,”长长的河岸边是平顺的沙洲,菖蒲已老,河水浸人,仿佛还留下大雁呷吃东西的声音。
再写凄清之景,加强秋凉之感。
“别有孤角吟秋,对晓风鸣轧。
”孤角,角即画角,古乐器,用竹、木、皮或铜制成,外加彩绘,发音哀厉高亢。
《玉台新咏》梁简文帝《和湘东王折杨柳》:“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
”这里是说,又听到孤独的画角奏出哀厉的调子,咏叹这悲凉的秋色。
伴着清晨的秋风阵阵,发出呜呜的声音。
越写秋凉秋悲,越加深情思。
“红日三竿,醉头扶起还怯。
”昨夜借酒浇愁,今朝醉意难醒。
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了,脑子还昏昏沉沉,连抬起头来都有几分害羞。
言愁之深,真像病了一样,连床都起不来了。
下片抓住一个“思”字,处处表现相思。
忆旧日恩爱,相思伴着寂寞泪,相思愁得鬓发白。
秋思苦,入憔悴。
“离思相萦,渐看看、鬓丝堪镊。
”离别后的思念时萦心怀,一天天过去,渐渐地鬓发变白,都已经可以拔下银丝了。
真个是忧愁催人老呀。
“舞衫歌扇,何人轻怜细阅。
”过去舞蹈穿的衣衫,歌唱用的绸扇,品物依旧,可如今哪里还有人来怜爱细看呢?意思是,一个可怜的歌女,只有你曾经真心爱我,同情我,怜惜我。
而今你已远去他乡,我就更孤独无依了。
“点检从前恩爱,但风笺盈箧。
”想起你,我翻开书箱,那里有你用美丽的信笺写来的满满一箱情书呵!它记录着我们往日的恩爱,抚慰着我这孤寂的心。
“愁剪灯花,夜来和泪双叠。
”然而愁思难消,独坐在烛台前,毫无睡意,越想越孤单,越思越凄切,止不住热泪长流;伤心的泪水和蜡烛的泪,双双叠印在一起。
人们常把蜡烛熔化称为流泪,孤苦的人和泪观烛,更增伤悲;泪眼与泪烛映照,加深了相思和凄苦的描写,确是妙笔。
全词一气呵成,从晚到早,又从早到晚,内在联系紧密;朝朝暮暮,相思无限,牵心挂肠。
词中景随情转,情依景移,哀婉妻切,动人心魄。
走笔有如游龙,意味深厚。
“川原”、“烟月”、“去舟”、“孤角”;“鬓丝”、“凤笺”、“灯花”、“叠泪”,都连着秋思,堪称绝构。
词家深得味外之味,可说是写别情的动人篇章。
创作背景
据清代词学家黄苏《蓼园词选》记载,周邦彦晚年不愿与蔡京奸党合作,被逐出朝廷,由徽猷阁待制出知顺昌府、处州等地,此词或在顺昌府、处州两地写成。
秋思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2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翻译
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
次打开信封检查。
注释
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复恐:又恐怕。
行人:指捎信的人。
临发:将出发。
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译文二
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有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赏析二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是写诗人客居洛阳,现在秋天到了。
诗人没有大笔浓墨的渲染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惨景象,读者的阅读中当然不会有那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感受。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这
“欲”字颇可玩味。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诗人的写信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
诗人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写自己怎么样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地写家书,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凡的动作来说明自己是在写家书。
过去的交通很不发达,寄一封信回家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写一次家书当然要写长一点了。
信写好了,发现还有的话没有说,当然要把信打开来补充一些了。
诗人这样写诗是很贴近生活的,但是诗歌不仅要贴近生活,还要贴近自己,贴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思,这样才会震撼人心。
这首诗就做到了这一点。
主要体现在最后两句。
诗人虽然担心的自己的家书“说不尽”,但是还是封上信封,直到送信的人要走了,又觉得自己没有写好。
其实,诗人也并非没有写完这封信,既然已经把信封上了,就是一封完整的信了,其实就是自己的思乡情节在起作用,总觉得有话没有说完的感觉,总觉得自己的家书就是这样的言不尽意。
其实,即使是拆开信封,也不一定就要补充什么。
这就是心灵微妙的变化的反映,诗人通过“又开封”这一动作,清晰地表达了出来,这振动和变化的缘由就是思乡的情感。
从结构上说,这也不是单纯的平面层次,是由动作,反映出了心灵的微妙感受的变化。
和“断肠人在天涯”,“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样的诗句表达的情思相比,这是一种内心微妙细腻的情思,诗人用最平易语言表达出来了,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修饰,也是感人至深的。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
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平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
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赏析
这是乡愁诗。
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第一句
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
“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
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
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
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
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
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
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
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
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
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
他虽不能像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
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
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
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
漪。
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
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
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
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
“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
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
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
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
“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
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
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
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
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
“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
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
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
‘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
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
”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
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
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
”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
”(《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
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创作背景
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
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秋思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3
碧嶂猿啼夜,新秋雨霁天。
谁人爱明月,露坐洞庭船。
注释
碧嶂:青绿色如屏障的山峰。
霁天:晴朗的天空。
谁人:何人;哪一个。
洞庭:湖名。
即洞庭湖。
赏析
秋思:秋日寂寞凄凉的思绪。
唐沉佺期《古歌》:“落叶流风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开。
”宋苏辙《次韵徐正权谢示闵子庙记及惠纸》:“西溪秋思日盈牋,幕府拘愁学久骞。
”明高启《谢陈山人赠其故弟长司所画山水》诗:“满空云冻动秋思,飞泉落日何萧骚。
”周咏《秋怀并留别湘中诸友》诗之八:“湖海蹉跎感岁华,满腔秋思系蒹葭。
”
碧嶂:青绿色如屏障的山峰。
唐李白《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诗:“开窗碧嶂满,拂镜沧江流。
”宋范成大《致爽阁》诗:“碧嶂横陈似断鼇,画阑相对两雄豪。
”元廼贤《送胥有仪南归》诗:“立马望华盖,君家碧嶂东。
”
霁天:晴朗的天空。
唐宋之问《玩郡斋海榴》诗:“泽国韶气早,开帘延霁天。
”唐杜甫《哭韦大夫之晋》诗:“城府深朱夏,江湖渺霁天。
”宋秦观《满庭芳》词:“霁天空阔,云淡楚江清。
”
谁人:何人;哪一个。
《吕氏春秋·贵信》:“凡人主必信。
信而又信,谁人不亲?”唐王建《簇蚕辞》:“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晦翁断了此事,自家道:‘此等锄强扶弱的事,不是我,谁人肯做?’”川剧《五台会兄》:“杨延德:谨遵师命。
(内马叫)师父!五台山清静的禅院,谁人的马叫?”
洞庭:湖名。
即洞庭湖。
《韩非子·初见秦》:“秦与荆人战,大
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渚、江南。
”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清叶廷琯《鸥陂渔话·莪州公诗》:“洞庭春水添新涨,好看双飞返故林。
”参见“洞庭湖”。
秋思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4
自怜楚客悲秋思,难写丝桐。
目断书鸿。
平淡江山落照中。
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风。
罨画桥东。
十二玉楼空更空。
创作背景
词疑作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秋,时作者自苏州北上,途经扬州。
赏析
《罗敷歌》,亦名《采桑子》,得名于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贺铸此题,为一五首组词,从其三上片所写“东南自古繁华地,歌吹扬州,十二青楼,最数秦娘第一流”,知此词写于扬州。
这首词的主调是抒发一种浓重的悲秋感,及由此而引致对人事聚散无常的深深悲慨之情。
首句“自怜楚客悲秋思”,直点悲秋情绪,为全词定一基调。
按楚客,指宋玉。
宋玉,楚人,其《九辩》曾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
自怜,自我怜悯之意。
两字见出了作者远离家国,离群索居的苦闷。
正因为远离家国,离群索居,适逢肃杀悲凉之秋,词人郁闷的心境,更增几分惆怅感。
“难写丝桐”,承接上句,是说这种因秋所致的悲愁感,是任何美妙的音乐也难以抒发排遣而出。
四字言简意赅,渲染得恰到好处,非常委婉曲折地传达出了作者因秋所致的“悲”与“思”。
“目断书鸿,平淡江山落照中”。
这两句承前:因秋而悲,离群索居,于是自然勾起对家国的思念。
但极目远眺,望眼欲穿,何尝见任何传书的鸿影,唯只有那每日都见平淡无奇的山河掩映在一片落日的斜辉中。
平淡两字,用得恰到好处,将作者此刻心情,表露得十分真切。
试想,笼罩在一片悲秋思乡之情中的作者,又有何观景心思。
既无心观景,自然觉得所见之景平淡无奇。
况值黄昏时节,那沉沉欲坠的红日,配合上悲凉萧瑟的秋景,词人首先产生的感受就是一股莫名的凄楚之情。
好在词人虽无心赏景,而景色自不会因词人的主观感
受而有所改变。
这句的好处在于作者有意无意之间非常客观形象地呈现给了读者一幅落日残照下的山河胜景图,给人以色调和谐、浓淡相宜之感。
“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风”。
按水调,曲牌名。
杜牧《扬州诗》:“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水调属商调曲,其声哀怨,相传唐玄宗入蜀,听水调歌而深感“山川满目泪沾衣”。
这首词作于扬州,顺手化用杜牧诗句是很自然的。
但妙在化用得天衣无缝、融合无间,它借助于黄叶西风的秋景描写,把原诗句所具的听觉感受与眼前的视觉感受融为一体,渲染出了一种凄清萧疏哀怨悲婉的意境,与词首悲秋的气氛相照应。
“罨画桥东,十二玉楼空更空”。
罨画,色彩斑杂的彩画,这里指装饰鲜丽的建筑物。
玉楼,仙人所居之楼,这里为青楼的美称。
十二,状其多也。
作者由唐人杜牧留下薄幸名声的扬州地面,联想到杜牧的诗句。
更因黄叶西风的感召,涌发出无限悲愁之感,复由自然联想到人世的聚散、男女的欢情,深感任何美妙繁华之景的短暂易逝。
昔日欢聚的美好时刻,现在看来,有如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
故往日的欢会,无论当时觉得如何美妙,对照今天的离散来说,真有不堪回首之感。
“空更空”三字,寄托着词人无限人世聚散无常的悲慨之情,其怀人而不得的愁情,亦由此得到充分的宣泄。
此词前半重在抒发悲秋之情,后半重在表达人世聚散的感喟。
其思想情绪之表达,或直抒而出,或借景生发,用语平淡中显自然,疏雅中见秾丽。
其深沉厚重的感情,借助于浑融圆整的意境得到了抒发,颇体现贺词情思缠绵而又精于组织的特色。
秋思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5
秋思寄子由原文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翻译
山川田野上草木枯萎凋零,知道季节已到了晚秋。
天气渐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
老松饱尝人间世态,高卧云壑。
要想把它拖走,如果没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是办不到的。
注释
黄落:谓草木枯萎凋零。
小虫:指促织(即蟋蟀)。
催:有催促之意,用拟人手法。
功裘:古代天子赐给卿大夫穿的一种皮袄,其做工略粗于国君所穿的“良裘”。
此处泛指冬天的裘衣。
阅世:经历时世。
云壑:云气遮覆的山谷。
沧江:江流,江水。
以江水呈苍色,故称。
赏析
此诗虽只短短四句,却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情感。
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心境。
其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
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光阴徒催人老”之意。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和烘托的手法,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来表现了诗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情。
三四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对功名富贵之类都看透了。
因此,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
“挽著沧江无万牛”,说没有一万头牛都拉不动老松,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坚,难以动摇。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做高卧云壑的老松,生动形象、瘦硬蕴藉的语言有力地寄托了诗人拒绝与恶浊的社会现实同流合污的孤傲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慰勉之意。
同时,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云壑布衣鲐背死”和“万牛回首丘山重”两句诗,显得贴切自然。
此诗精雕细刻,瘦劲拗峭,体现了黄庭坚诗作瘦硬的特色。
诗人曾说过:“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
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此诗正是他对上述主张的实践。
全诗除第一句外,句句用典,但并不显得晦涩难懂,亦无斧凿之痕。
前人评黄庭坚诗,有所谓“草蛇灰线”之说,意即章法娴熟,结构细密,似断实连,不露痕迹。
此诗正具有这样的特点。
诗人感秋抒怀,但不明言,而把情融入景,写得十分含蓄,足见诗人笔力之高。
秋思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6
秋思
作者: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
又开封。
【《秋思》重点字词】
①意万重:万重心意。
②临发:临出发。
◎开封;开启书
信。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张籍为韩门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
【《秋思》译文】
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有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鉴赏赏析】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第二句“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