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新疆阿克苏地区人教版中考专题语文中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新疆阿克苏地区人教版中考专题语文中考模拟
1.单选题
第1题.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去年冬天,村里办起了农业技术培训班,许多青年、妇女、老人报名参加学习。
B: 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们正在向我们点头微笑呢。
C: 翻开几千年的历史记录,人们就会发现,地震最强烈的地方往往总是在山边地带。
D: 刘老师经常为李则补课,李则总是努力学习,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家长放心。
【答案】B
【解答】A项,许多青年、妇女和老人的从属关系不明,有互相包容的,如妇女、老人;
C项,语意重复。
删去往往或总是;
D项,指代不明。
他指代不明。
故选B。
2.文言文阅读
第2题.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面画线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②而后作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B: ①行拂乱其所为拂:同弼,辅佐②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
C: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指在国内②征于色征:征验D: 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匹敌、相当②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2)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3)孟子在本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也能成才;现在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B
(2)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3)【示例1】:我认为逆境能成才是对的。
孟子曰: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就是说人经历磨难,必须经历一番苦心焦虑,才能奋起有作为。
因此,人处在逆境中,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奋斗的精神,就能够身处逆境求得生存和发展。
【示例2】:我赞同顺境也能成才。
现在我们多数人是处在顺境当中,应树立安乐求发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精神,不断进取,那么,即使我们是处在顺境,我们同样能够求得生存和发展。
【解答】
(1)B项,①句意: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2)生:使……生存。
忧患:忧愁祸患。
死:使……死亡。
安乐:安逸快乐。
(3)回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给出理由即可。
从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来看,逆境可以震撼人的心灵,坚忍人的性格,可以使人奋发图上。
也就是说人必须经历一番苦心焦虑,才能奋起有作为。
因此,人处在逆境中,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奋斗的精神,就能够身处逆境求生存,求发展。
由上可知,逆境也能成才。
但这并不意味着顺境就不能成才。
顺境能够提供更好的条件和资源,只要能够正确地对待安乐,在顺境中树立忧患意识,用拼搏进取的精神指引自己,顺境就会成为成才的摇篮,成为起飞的宽广跑道。
那么,即使我们是处在顺境,我们同样能够求得生存和发展。
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回答即可。
3.现代文阅读
第3题.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人的麦田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
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
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见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
半年的闭关苦读,使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惊讶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
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
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
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
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敲碎打,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
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汗水沿着脊梁沟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
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它们使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一辆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
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
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
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
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
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
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忙。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
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田挥毫泼墨。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
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
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子;满身滚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耀眼的光,刺痛着我的眼。
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颗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
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
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
⑩那年,我考取了一所重点院校。
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
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
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有删改)(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我的心理或表现父亲的心理或表现
回家惊讶①________
②________力不从心游刃有余
交流羞愧③________
考试④________挥汗如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3)文章标题一个人的麦田有何含义?
(4)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你对陪读现象的看法。
【链接材料】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名校的周边,生活着陪读一族。
这些陪读的父母,有的放弃自己宽敞舒适的安乐窝,租住在学校周边狭小的出租屋里;有的甚至辞掉自己的工作,牺牲自己的事业,全身心照顾子女的学习与生活……
【答案】'
(1)①欣慰', '②割麦', '③歉意', '④恣意挥毫'
(2)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父亲在麦田里纵横驰骋,辛勤劳作,就如同在考卷上挥毫泼墨,也期望有满满的收获,所以说麦收是父亲的高考。
同时,父亲在麦收时的言行感染了儿子,给予了儿子信心和力量,远胜过一般意义的陪考,所以说是特殊陪考。
这句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对麦收的珍视,对儿子的期望,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仰与感激之情。
(3)麦田既指父亲的麦场,也指我的考场。
一个人则强调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取得收
获。
(4)示例1:从父母的角度,陪读是一种关爱的体现,他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陪读是望子成龙的一种体现,从中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期望和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理。
示例2:从子女的角度,父母的陪读可能让孩子得到了更多生活上的便利与帮助,但同时也可能助长自己的依赖心理,不利于自己的成长,也有可能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其实对学习并没有好处。
示例3:从社会的角度,陪读的出现,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教育竞争的激烈,可以看出社会的从众心理。
【解答】
(1)找到文章中对应的段落,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提炼答案。
由第③段中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可知①处填写欣慰;由第③段中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可知②处填写割麦;由第⑥段中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忙和第⑦段中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可知③处填写歉意;由第⑨段中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可知④处填写恣意挥毫。
(2)结合第⑦段中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田挥毫泼墨可知麦收是父亲的高考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麦收比作父亲的高考,里面满载着父亲辛勤劳作希望麦子丰收的期望。
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之所以是特殊陪考,一方面是因为儿子是父亲麦收中最大的一株,父亲对儿子充满期望;另一方面是因为儿子从父亲的麦收中收获了信心和力量,不同于其他家长的陪读陪考,父亲给予儿子的是精神上的陪考。
这句话表现了儿子对父亲挥毫泼墨挥汗如雨的敬仰和感激。
(3)文章标题中的麦田一语双关,这里的麦田不单单是指父亲辛勤劳作的麦场,也指我的高考考场。
用一个人来修饰麦田,强调了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获取果实的个人努力。
本文写我没有父亲的陪读陪考,但是从父亲的麦收中获得了信心和力量,而父亲作为我的榜样,凭借辛勤劳作收获果实的精神给予了我精神鼓励,所以我才能自信地在一个人的麦田
(高考考场)里恣意浑毫,因为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4)结合文章主题,从精神鼓励、自立来谈对陪读现象的看法即可,可从父母、子女以及社会角度来谈。
第4题.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端午佳节话菖蒲
①菖蒲驱恶迎吉庆,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菖蒲于端午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植物。
②首先来认识一下菖蒲吧。
菖蒲是天南星科的多年生水生湿地植物,常生长在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
一丛丛叶片从基部繁茂生长,肉穗花序上生着一朵朵黄绿色的小花,看上去似乎也没什么特别。
不过仔细观察,线形叶片直立挺拔,如一把长剑,因此菖蒲又叫蒲剑或剑菖蒲。
并且,同艾草一样,菖蒲也是一种芳香植物,它全身都很香,揉碎一片叶子,就能闻到浓郁的香味,以根茎的香气最为强烈。
③现今不太起眼的菖蒲,是先祖们在端午之时必采的植物。
古人称菖蒲叶如剑刀,既为剑刀,其辟邪的功能便不言而喻,因此端午佳节,菖蒲作剑,悬以辟邪,也就是说,只需将蒲叶悬于门厅、床头,利剑的锋刃之下,邪虫毒物自是不敢轻易进屋,古人心中也自然有了象征吉瑞的抚慰。
④除了悬挂辟邪之外,在端午时节古人们还制作菖蒲酒,可以去毒、避氲气。
或仅以蒲根入酒,或配以雄黄,或饮用,或外敷,或浑洒床帐间
(《帝京岁时纪胜》),总之各朝各地有着不同的制法和用法。
⑤菖蒲去毒,并不仅仅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因为菖蒲的确具有相关的药用价值。
它常以根茎入药,主要成分是一些挥发油,有芳香化浊、开窍祛痰的功效。
它的水浸液对皮肤上的真菌有抑制作用,古时,还有人把菖蒲捣碎用来治疗痈疽、湿疮等。
同时,菖蒲根茎捣碎的原液兑水,还可有效驱赶飞虱、蚜虫等虫害。
可见菖蒲去毒驱虫确有其用,古人们在端午佳节采摘菖蒲,也是蕴含智慧的选择。
⑥此外,喜欢花卉的朋友都知道花草四雅,而菖蒲正是四雅之一。
作为古代社会一种流行的文化符号,早在《离骚》中,屈原就赋予了它崇高不屈的品质。
如今,菖蒲或许不像古时那么流行,但仍然是文人雅士的心头好,甚至被认为是雅中之雅,它的花和叶都是那般低调,简朴而不繁缛,淡泊而不浓烈,正如前人所赞菖蒲有山林气,无富贵气,有洁净形,无肮脏形,清气出风尘以外,灵机在水石之间。
⑦值得提醒的是,中文名字中带菖蒲的植物还有不少,其中人们较熟悉的有唐菖蒲和黄菖蒲。
唐菖蒲是重要的鲜切花植物,属于世界四大切花之一,黄菖蒲又叫黄花鸢尾,是很常见的水生植物,这二者都有着娇艳美丽的花朵,并且都来自鸢尾科,和菖蒲
(天南星科)属于完全不同的植物家族,之所以名字中都有菖蒲,主要是因为它们和菖蒲有着类似的叶片。
而此文中提到的菖蒲既非唐菖蒲,也非黄菖蒲,它被称为菖蒲可要比唐菖蒲和黄菖蒲久远得多。
(1)下列不属于菖蒲象征吉瑞原因的一项是()
A: 菖蒲叶如剑刀,既为剑刀,其避邪的功能便不言而喻。
B: 菖蒲酒可以去毒、避氲气,菖蒲叶汁兑水可以驱赶虫害。
C: 唐菖蒲是重要的鲜切花植物,属于世界四大切花之一。
D: 菖蒲作为古代社会一种流行的文化符号,被赋予了美好的品质。
(2)下列对本文的写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按逻辑顺序介绍了菖蒲的生长习性、外形特征、药用功能,以及精神特质等知识。
B: 第⑤段画线词不仅仅主要,充分肯定了菖蒲的药用价值,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C: 第⑦段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菖蒲与唐菖蒲、黄菖蒲分属不同的植物科。
D: 本文介绍菖蒲有关知识时,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3)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菖蒲是天南星科的多年水生湿地植物,属于水洼地的常客。
B: 菖蒲是一种芳香植物,全身都很香,所以花叶的香气最为强烈。
C: 菖蒲备受人青睐,除了它具有去毒避邪的功用外,还因为它是花草四雅之一。
D: 唐菖蒲和黄菖蒲名字中都有菖蒲二字,主要是因为它们有着与菖蒲相似的叶片。
【答案】CCB
【解答】
(1)C项,唐菖蒲是重要的鲜切花植物,属于‘世界四大切花’之一,是对唐菖蒲特点的介绍,并不属其象征义。
(2)C项,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表述有误,结合第⑦段内容来看,采用的是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B项,表述错误。
文中介绍:菖蒲也是一种芳香植物,它全身都很香,揉碎一片叶子,就能闻到浓郁的香味,以根茎的香气最为强烈。
4.综合读写
第5题.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碳生活。
你校学生会准备举办低碳生活在身边的校园实践活动。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关于是否关注低碳生活的调查
(共84人)
是否关注低碳生活人数比例(%)
肯定关注28 33
一定程度上关注42 50
不太关注 6 7
不关注8 10
(1)从上面材料中提取一条主要信息。
(2)请你将宣传标语补充完整。
要求: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宣传标语:比拼环保创意,。
(3)低碳生活看起来很遥远,其实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低碳生活,我们能做什么,请你提几条建议,并说说这样做的意义(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
(1)大多数人能关注低碳生活。
'
(2)探索低碳未来'
(3)示例一:随手关灯、回收废旧物品等,可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习惯。
示例二:减少空调的使用,减少汽车出行等,既可以节约能源,也有利于身体健康。
【解答】
(1)从表格中得出信息时,一定要联系表格的标题,认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
整理归纳表格数据可知,肯定关注低碳生活的人和一定程度上关注低碳生活的人所占比例分别是33%和50%,据此可得出信息,大多数人能关注低碳生活。
(2)拟写宣传标语,要注意主题突出,语意简洁明了,有号召性和鼓动性,一般多采用对偶、比喻等修辞。
本题围绕环保主题,按照题干要求作答即可,示例:选择低碳生活、探索低碳未来、树立低碳理念等。
(3)针对某种情况提出建议,所提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要有针对性。
本题需围绕低碳环保提出建议,如减少空调的使用,乘坐公交出行,使用再生纸,使用节能灯,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都可以做到减少碳排放。
最后根据具体的建议说说这样做的意义即可。
5.名著阅读
第6题.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打倒吃我们肉的地主!
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
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
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
中国革命万岁!
中国红军万岁!
我就是在这些用醒目的黑字写的、多少有些令人不安的标语下面度过我在红区的第一夜的。
但是,这不是在安塞,也不是在任何红军战士的保护之下。
因为,不出我的所料,我们当天并没有到达安塞,到太阳下山的时候,我们才走到一个坐落在河湾上的小村庄,四周都是阴森森地俯瞰着的山峦。
有好几排石板屋顶的房子从溪口升起,标语就写在这些房子的土坯墙上。
五六十个农民和目不转睛的儿童,涌出来迎接我们这个只有一匹驴子的旅队。
我的那位贫民会的年轻向导,决定把我安顿在这里。
他说,他的一头母牛最近下了仔,附近有狼,他得回去照应。
安塞离这里还有十英里路,要摸黑赶到那里是不容易的。
于是他把我交托给当地贫民会分会主席照料,我的向导和骡夫都拒绝接受任何报酬,不管是白区的钱,还是红区的钱。
分会主席是位二十出头的青年。
脸色黝黑开朗,身上穿着褪了色的蓝布褂子和白裤,露出一双牛革似的赤脚。
他很客气地招待我。
他请我到村公所的一间屋子里去睡,派人送来热水和一碗小米粥。
但是我谢绝住在这间有臭味的黑屋子里,请他让我使用两扇拆卸下来的门板。
我把这两扇门板搠在两条板凳上,摊开毯子,就睡在露天里。
这是一个美丽的夜晩,晴朗的夜空闪耀着北方的繁星,在我下面的一个小瀑布流水淙淙,使人感到和平与宁靜。
因为长途跋涉的疲乏,我倒头就睡着了。
(1)以上文段节选自名著《》,作者是。
(2)请你简要概括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
【答案】'
(1)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
(2)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解答】
(1)本题根据文段开头部分即可知道,文段出自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2)解答此类题,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提示,阅读全文,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学生能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即可。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
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
经历和感受等。
本题据此解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