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后习题解·第三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后习题解·第三题
第一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后习题解·第三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第三题:参考答案:
1、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
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③、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 后两处的两个“紧”字,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清楚了。

2、还有侧面描写: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这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又如写林冲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这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作用:风雪为人物的活动渲染气氛。

林冲刚到草料场,“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说明矛盾冲突正在酝酿;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预示气氛趋于紧张;林冲夜宿山神庙时,那雪“越下得紧”,烘托出高潮的来临。

同时,风雪也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正是因为风雪,林冲才想喝酒驱寒,才会在买酒的途中看到山神庙;草屋被风雪压塌,林冲才到山神庙夜宿,因此才和陆谦等人相遇,洞悉高俅对自己的迫害,最终奋起反抗。

风雪可以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逼上梁山”,指的是被压迫的人们不得不奋起反抗的事情。

补充阅读《水浒》相关章回,探讨
林冲在恶势力的逼迫下,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义的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资料] 明代李开先《宝剑记》中林冲夜奔梁山的唱词:
登高欲穷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愁赋。

回首西山月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

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设题意图:这是扩展题,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挖掘主题。

参考答案:
补充阅读《水浒》相关章回,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林冲被“逼上梁山”的过程。

可以引导学生依照练习一,梳理情节,归纳矛盾冲突的进程。

结合《宝剑记》的唱词,有助于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二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后题
一根据故事的情节发展,给课文分段,并列出主要情节的提纲。

(一)引子:从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到常把些银两与他做本钱。

,写林冲闲
走间。

邂逅了故人李小二。

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它在情节中的地位是具有引子的作用。

(二)发展:从。

且把闲话休题“到”就在家里安排几杯酒,请林冲吃了。

,是情节的进
步发展。

李小二。

有些要紧话说。

请林冲到里面坐下。

,使得林冲满腹狐疑。

继之,李小
二告知事情原委,二人核对来者相貌,证实来者确是陆谦。

(三)高潮:从“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

到”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作者以大雪纷飞的环境描写,为高潮的出现勾画了气象森寒的背景。

高潮部分由这样几个
层次组成:老军交差,市井沽酒,投宿破庙,草场失火,怒杀仇人。

草料场的一把火,烧起了他心头的万丈怒火;仇人间的一席对话,驱散了他胸中的软弱怯懦。

旧恨新仇,一起涌上心头,他不犹豫,不幻想,手挺花枪,冲出庙门,高潮正式出现了。

(四)收束: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到便出庙门投东去。

这是情节的结局。

在高潮形
成之后,马上给以直截了当的收束。

二课文多次描写了朔风和大雪,找出这此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课文题目是。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风雪。

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

上作景物描写,课文主要是从两方面描写
(1)直接描写风雪。

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

正是严冬
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
大。

雪地里路蔚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
一步写雪势之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一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例如写草屋,一又被朔风吹撼,提振得动。

,林冲沽酒回来。

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

,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二是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例如写林冲在草屋内。

向了二回火,觉得身上寒冷。

,到山神庙里。

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

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

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差了半截下身。

总之,作并在掺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关于风雪的描写主要有两个作用,二是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二是推动情节发展。

第一点,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凤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

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

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
第二点,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

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

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完整阅读《水浒传》中有关林冲的章节,按其性格的发展,为他写一篇小传。

林冲绰号豹子头,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

因他的妻子长得漂亮,所以被高
俅儿子高衙内调戏并设计谋夺。

林冲被当朝权奸高俅设计误人白虎节堂,蒙冤刺配沧州,在发配沧州时,高俅指使董超、薛霸欺侮他并欲在野猪林打杀他,幸亏鲁智深相救才保住性命,被发配沧州牢城看守天王堂草料场时,林冲又遭高俅心腹陆谦放火暗算,他杀了陆谦,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泊。

被迫投奔梁山农民起义军,他一直得不到白衣秀士王伦的重用。

晁盖、吴用等智取生辰纲后来到梁山,林冲一怒之下杀了王伦,把晁盖推上了梁山泊首领之位,后来林冲得了中风,被迫留在杭州六和寺养病,由武松照顾,半年后病故。

第三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引子,第1节):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包括插叙和林、李对话。

作用: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

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

第二部分(开端,2-5 节)::陆虞侯密谋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

矛盾的展开: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

没有平铺直叙,设置悬念,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说话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阴险。

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
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林冲买刀寻敌,矛盾进一步激化。

这一部分体现了林冲的性格特点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对仇人认识不清,复仇心理并不强烈。

第三部分(发展,6-9 节):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接管草料场──交割──沽酒。

本段是由陆谦的谋害到林冲杀人报仇的过渡,表面看,紧张形势缓和下来,实际上,事态正按照陆谦的预谋发展。

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

这一部分体现了林冲的性格特点是:随遇而安,委曲求全,心存幻想。

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三个自然段::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与前文照应,让陆谦等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不打自招作了全盘交代,促使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

这一部分体现了林冲的性格特点是:忍无可忍,彻底绝望。

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林冲由安于现状到奋起反抗,完全是被一步步逼出来的,在那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下,官府黑暗,陷害忠良,怎么会有林冲的好日子过呢?本来他有一个幸福的家,但是被百般的陷害和破坏,最后导致家破人亡。

“是可忍,孰不可忍”。

最后终被逼得无家可归而走上梁山。

有力突出“官逼民反”这个主题。

整体把握
课文节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与课文前后相关的情节如下: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他的上司太尉高俅的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

高俅及手下陆虞候设下一条毒计,让林冲买了一把宝刀,然后高俅命令林冲带宝刀入府,乘机诬陷林冲阴谋行刺,林冲因此被刺配到沧州。

在去沧州的路上,押送的公人被陆虞候买通,多次想杀害林冲,幸亏
被鲁智深救下,安全来到沧州。

以下是课文的情节。

后来林冲逃到柴进家里,柴进又把他介绍到梁山,成了农民起义军的一员。

作者通过林冲的人生遭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呢?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他对现状很满足,对统治阶级也是拥护的。

当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高俅设计陷害他时,他不能像出身下层军官的鲁智深那样奋起反抗,而是委屈忍辱,逆来顺受,他的出身、地位决定了他对黑暗政治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林冲最终起来反抗,关键是一个“逼”字。

高俅及手下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不得不手刃仇敌,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如果说《水浒》的主题之一是“官逼民反”,林冲就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

从林冲的个人遭遇,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社会的政治状况,像林冲这样的中层官吏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生活不是更痛苦、悲惨吗?为了活下去,民众才不得不起来进行反抗斗争,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社会含义就是“官逼民反”。

课文使我们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认识到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这就是课文主题的意义所在。

林冲是怎样一个形象呢?首先,他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

课文开篇写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可以佐证:他明知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称高俅为“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

而后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

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

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

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

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安稳度过刑期,回家团聚。

其次,他正直,善良,有侠肝义胆;同时又刚猛激烈,嫉恶如仇。

林冲在东京时曾“看顾”过
李小二,在沧州服刑,还“把些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表现了林冲心地善良,行事侠义的方面。

但是,当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

这充分体现了林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

在山神庙林冲手刃仇敌时,一声怒吼,惊破敌胆,林冲威猛之中迸发出了他性格中反抗黑暗、崇尚正义的本质。

最后,细心、缜密也是林冲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管草料场,小心谨慎,去打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做事很细致;草厅被雪压塌后,他又“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细心探查;山神庙歼敌时,他“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出其不意,占据主动。

这些都表现了他细心缜密的性格特点。

围绕林冲的遭遇,课文情节的展开可以说张弛有致、波澜起伏,反映了林冲性格思想的变化过程。

路遇李小二是情节发展的开始,因为遇到李小二,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同时,也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为林冲以后的思想变化、走向反抗道路做铺垫。

买刀寻敌是情节的发展。

由李小二之口,引出陆谦等人的密谋,说明高俅仍不放过林冲,对林冲步步紧逼,小说在此营造出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林冲知道陆谦等人到来,勃然大怒,买刀寻敌,表现出他性格刚烈的一面,为他走向反抗道路奠定行动基础。

这部分情节使矛盾冲突顿时紧张起来。

接下来是看管草料场,这是情节的进一步展开。

仇人相遇,刀剑相向的场面并没有出现,相反,局势又平缓下来。

林冲被派到草料场,得到一个“好差使”,不仅林冲感到奇怪,读者的好奇心也被引逗起来。

形势平缓,林冲随遇而安的性格又占了上风,他复仇的念头淡了,想得更多的是熬过刑期,回家团聚。

这既表现了林冲性格的复杂性,也把他被“逼上梁山”的曲折过程表现得更充分。

看管草料场又为陆谦等人陷害林冲提供一个绝好的机会,
“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陆谦等人就是要绝了林冲的活路。

雪夜杀敌,是情节发展的高潮。

陆谦等人一把火烧了草料场,把林冲逼上了绝境。

林冲终于迸发出彻底的反抗精神,毅然杀死仇敌,走上了与黑暗政治决裂的道路。

问题探究
1.林冲由随遇而安、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林冲来到沧州,一直抱着安度刑期、回家团聚的想法。

即使他知道陆谦来沧州加害他,他仍心存幻想,求“神明庇佑”。

直到草料场燃起大火,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谦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百般迫害自己的真相,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绝不会给他一条生路。

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激起他抗争的斗志,于是他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黑暗政治的道路。

2.林冲的遭遇和他思想性格的变化,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什么意义?
当时社会政治极端黑暗、腐败,善良本分的人们生活、生命得不到保障。

像林冲这样的中级军官,都被恶势力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奋起反抗,那么一般的民众受欺压、迫害,进而铤而走险,聚众起义,反抗官府,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以说,林冲被“逼上梁山”,为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提供了一个窗口。

3.课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是非常丰富、细致的,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透露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事件的发生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

如开头细致地描写了陆谦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而且和林冲有关系。

这些细节描写,引出下文李小二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又如林冲在草料场的一系列行动,叙述得非常详细。

既表现了林冲细心缜密的性格,又说明草料场起火并非林冲疏忽所致,自然揭示出陆谦等人的借刀杀人的阴谋,使情节发展具有合理性。

再如林冲在山神庙的细节描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为下文陆谦等人“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因此陆谦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为“逼”林冲奋起反抗,手刃仇敌提供了行动的前提。

其他还有很多,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林冲与高俅(石昌渝)
研究《水浒传》成书,就不能不讨论林冲和高俅。

从题材累积和演进的方面看,林冲和高俅是宋江三十六人故事流传史上的终端产生,如果说因为《宣和遗事》提到了劫取生辰纲、杨志卖刀杀人、宋江杀阎婆惜等事,《水浒传》的晁盖、杨志、宋江等形象还有发展之迹可求的话,那么林冲和高俅就是《水浒传》作者的前无古人的个人独创,其中无疑熔铸着作家个人意识和作家生活的时代精神,透过林冲、高俅形象,也就可以探索到作家创作的背景和动机。

总之,林冲和高俅应是《水浒传》成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林冲和高俅在《水浒传》全书中所占的篇幅并不多,第七回至第十回,“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风雪山神庙”,主要的故事都在这里了。

尽管篇幅不大,可它在全书中却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可以这样说:没有林冲、高俅,《水浒传》官逼民反的主题(《水浒传》主题具有多元性和多重性,官逼民反仅其一)就难以凸显和成立。

金圣叹曾说:“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高俅以一市井无赖,假蹴踘之伎博得皇帝青睐而官至极品。

得势之后,便急不可耐地公报私仇,先是加害王进,继而是林冲。

洞悉高俅心术的王进以走为上计,避开了一场杀身之祸,也不至于落草为“寇”。

比较书生气的林冲却躲之不及。

高俅要为自己的干儿子夺占林冲之妻,设下天罗地网,一定要将林冲置于死地;逆来顺受的林冲一忍再忍、一让再让,终于忍无可忍、让无可让,于是拔刀而起,杀了官府之人,流亡江湖,走上了梁山。

林冲之反,乃高俅所逼,此所谓“乱自上作”也。

官逼民反的故事在《水浒传》全书中当然不止林冲一个,但比较起来,其他的人物都不及林冲典型。

梁山一百八人,从上山的原因分
析,可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本是普通的百姓,因种种原因与官府矛盾,终至揭竿举义,如林冲、晁盖、鲁智深、武松、宋江等。

第二类本是鸡鸣狗盗之徒,如占据少华山的打家劫舍的朱武、陈达、杨春,菜园子出身、把僧行杀了在孟州十字坡开黑店的张青,放赌为生、赌博时打死人而流落江湖的石勇,在浔阳江边专贩私盐的童威、童猛,牢城管营之子、开酒店、在妓女身上生利息的土霸施恩,打死人逃亡江湖在戴宗身边做小牢子的李逵,等等,他们都百川归海似的最后聚集在宋江的“替天行道”的杏黄旗下。

第三类本是朝廷官吏和地方富豪,他们反倒是被宋江等人设计“赚”上梁山的,如呼延灼、徐宁、卢俊义等。

这三种人,第二类和第三类很难归在官逼民反的范畴内。

就第一类人物而言,有谁比林冲更典型呢?不错,晁盖劫取生辰纲之小结义是梁山聚义的源头,劫取当朝太师的财宝具有某种对抗官府的性质,由此而发展到占据水泊梁山,则是为梁山事业奠定了基础。

不过,要说晁盖是为官府所逼,似乎有点牵强。

晁盖是济州郓城县东溪村富户,是地方的“保正”,并没有任何受官府压迫的记录,他与吴用等七人谋画劫取生辰纲,理论上是“不义之财,取之何碍”,而实际上是要取得这十万贯金珠宝贝给自己享用,“图个一世快活”。

所以他们把劫来的金珠宝贝尽悉瓜分,各自藏匿。

后来因为案情暴露,地方藏身不得,才逃上了梁山。

鲁智深的精神境界要高出晁盖们许多,他是一个嫉恶如仇、抱打不平而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英雄,先是因拯救金翠莲父女,失手打死土霸镇关西,不得不削发为僧,藏匿山林,既而又为解救冤屈的林冲,大闹野猪林,走上与官府对抗的道路。

他拳打镇关西,是扶弱济困、除奸锄霸,与官逼民反的主题不在一个层面上。

武松杀潘金莲、西门庆是一种极端的报仇行为,其中固然有官府受贿包庇凶犯、逼得武松不得不动用私刑的因素在内,但这因素比起林冲之所受的“逼”,相差甚远。

宋江和林冲一样,做梦也没有想到会上山为“寇”,他生性孝义,精通刀笔和吏道,胸有凌云壮志,却沉郁下寮,也许他的潜意识中埋藏着反叛的因子,但他的理性却相当传统,只想在封建正途上博个功名富贵。

只因晁盖是他的“心腹兄弟”,生辰纲一案事发,为帮助晁盖逃脱,他冒险泄露官府机密,一
步跨出,便不能回头,从此身不由己的走上江湖,终于坐上了他极不愿坐的梁山第一把交椅。

他因仗义而触犯刑律,与林冲平白无故地遭受陷害,其性质有明显的差异。

如果宏观来看,3 晁盖、鲁智深、武松、宋江等人的遭遇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腐朽和黑暗的封建官僚政治对民众生存的威胁和压迫,以及在这种威胁和压迫下民众情绪的躁动、愤激和反抗。

即如上述第二类、第三类人物的遭遇,也反映了封建时代政治腐败、奸宄放纵、百姓走投无路而“铤而走险”的现实。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所有这些人物的故事都是对林冲故事的补充和照应,都归向于《水浒传》的主题。

官逼民反,用金圣叹的话来说叫“乱自上作”。

尽管金圣叹不可能超越封建意识形态,他和所有士人一样都将民众造反看成是“犯上作乱”,但他认为林冲之反乃是高俅所逼,却不能不说是封建时代中的清醒之论。

在《水浒传》中最有资格代表“上”的是高俅,大名府的梁中书,江州的蔡九知府,孟州的张都监、张团练,等等,都只是些地方官吏,他们虽然是整个封建官僚机器的一部分,但还不足以代表朝廷。

蔡京是朝廷重臣,可是他在小说中只是一个抽象的存在。

唯高俅官居太尉之职,总揽国家军务,又深得皇帝宠信,他的一举一动可以说都是朝廷意志的体现。

我们要特别注意高俅加害王进、林冲的方式,他采用“公事公办”,有意要把自己隐藏在国家意志的背后,待林冲在开封府幸免死罪后才使用暗杀伎俩。

也就是说,高俅乃是调动国家机器来迫害林冲。

说高俅是“上”的代表,毋庸置疑。

另一方面,高俅既是朝廷的代表,则林冲的造反,以及后来梁山武装与高俅的战争,也就具有了不容置辩的反朝廷的政治性质。

由此可见,林冲和高俅的冲突虽然是全书情节的一部分,但他们矛盾的性质却带有全局性,是全书主题的基石。

高俅和林冲的故事,简单概括起来,也可以说是“夺妻杀夫”。

夺妻杀夫,本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小说史上这类作品屡见不鲜。

最著名的当数宋初乐史(930-1007)的《绿珠传》。

此事见于《晋书·石崇传》,不纯粹是小说家言。

乐史敷衍成篇,如他在篇末所说:“今为此传,非徒述美丽,窒祸源,且欲惩戒辜恩背义之类也。

”小说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