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复习指导第七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自然灾害
第一节气象灾害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认识常见气象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及自然环境特点。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说明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其防御措施。
地理实践力:结合当地的气象灾害特点,组织防灾减灾演练,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考点1 旱涝灾害
一、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的概念及分布:
(1)形成。
(2)分布的影响因素。
①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②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2.洪涝灾害的危害:
二、干旱灾害
1.干旱灾害的形成:
2.干旱灾害的分布及危害:
分布在世界的分布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
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在我国的分布
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华北、
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
影响最严重
危害
影响种植业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影响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
短缺
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诱发其他灾害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我国东部地区为什么水旱灾害频繁?
提示:东部地区主要以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率大、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
(2021·浙江1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带来的降水是洪水的主要来源,下垫面状况会影响洪峰的形成,夏季暴雨易引发洪灾。
图1为我国局部地区单位面积50年一遇洪峰流量等值线图,图2为我国3个地区夏季暴雨出现概率随日期变化图。
(1)指出我国东部夏季暴雨高概率出现时间的规律,并从降水角度说明乙地防洪难度大的原因。
(2)从地形角度,分析丙岛东部易发山洪的原因。
【思维路径】
信息解读图像解读:①华南地区夏季暴雨出现概率最大的时间段→6月左右。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暴雨出现概率最大的时间段→6-7月。
③华北东北地区夏季暴雨出现概率最大的时间段→7-8月。
④由区域定位乙→华北地区,丙→台湾东部→台湾山脉东部
综合分析①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台湾山脉东部→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且地形陡峭、流程短→汇水时间短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和洪涝灾害的成因。
结合图2,可发现我国东部夏季暴雨高概率出现时间自南向北推迟。
降水角度可从降水量、降水年际和季节分配等方
面分析。
由于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季节变化大,另外,夏季风的强弱年际变化大,导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
第(2)题,本题考查地形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结合台湾东西部地形差异,可知台湾东部地形起伏更大,又是迎风坡降水多,因而更易暴发山洪。
答案:(1)规律:自南向北推迟。
原因:降水集中,季节变化明显,年际变化较大;暴雨出现概率高
(2)中部有山脉,东部迎风坡降水量大;东部地形陡峭,河流短,汇流时间短。
突破1 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1.洪涝灾害的成因:
因素影响
自然原因流
域
状
况
降水强度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
地面坡度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土壤含水率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低
水
系
状
况
支流多少
支流多,特别
是扇形水系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河道曲直河道弯曲
河谷坡度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宽窄入海口狭窄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
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围湖造田使湖泊的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2.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
(1)工程措施。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
①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②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工程。
③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2)非工程措施。
①科研投入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②加强洪涝灾害的管理;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宣传教育;实行防洪保险等。
突破2 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干旱灾害的成因及防御措施
成因自然原因
气候特征(降水量小和蒸发量大)、河流和湖泊(灌溉水源不足)、农作物需
水季节(春季农作物需水量大)
人为原因
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加剧干旱,如用水量大(人口、工农业);利用方式不合
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防御措施
工程措施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技术
调整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选择耐旱的作物;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
水农业
组织管理
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进行人工增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
节水意识;进行水价调节
据印度尼西亚救灾署报告,截至2019年3月18日,印度尼西亚巴布亚首府查亚普拉的洪
水已经造成79人死亡。
读图,完成1、2题。
1.查亚普拉发生洪水的主要原因是( )
A.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B.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强度大
C.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D.河流密布,汇水面积大
2.近年来,印度尼西亚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 )
A.植被破坏严重
B.大量围湖造田
C.防灾意识不强
D.城市建设加快
【解析】1选B,2选A。
第1题,读图可知,查亚普拉地处赤道附近,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强度大;查亚普拉附近等高线密集,地形起伏大,易排水;该岛屿河流短小,汇水面积小。
第2题,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面积广大,受经济利益驱动,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造成洪涝灾害加剧;印度尼西亚主领土主要为岛屿,岛屿地势起伏较大,湖泊较少;洪涝灾害发生频率与防灾意识关系不大,防灾意识主要是指对灾害的应对;城市建设加快对洪涝灾害发生频率上升影响不大。
旱涝急转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流域发生较长时间干旱时,突遇集中强降雨,引起洪涝的一种现象。
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指7-8月降水量与5-6月降水量的相对差值数,它可以直观反映出旱涝交替出现的情况。
下图为1961-2014年华南地区各地夏季LDFAI指数的平均值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地区夏季旱转涝概率较大的是( )
①广东东部②海南
③广东西部④广西东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如果该示意图仅表示某年的LDFAI指数分布,则该年夏季可能 ( )
A.南宁5月受台风影响大于7月
B.灌阳附近有较长时间的梅雨天气
C.潮州周边地区出现洪涝灾害
D.珠江口沿岸出现大范围海水入侵
【解析】3选 A,4选C。
第3题,根据材料中旱涝急转概念、旱涝急转指数等信息并结合华南地区的降水特征判断旱涝急转指数为正值时表现为旱转涝,旱涝急转指数为负值时表现为涝
转旱。
根据图中等值线的分布特征判断广东东部和海南省夏季较多表现为旱转涝,①②正确。
而广西东部和广东西部地区夏季则较多的表现为涝转旱。
第4题,潮州的LDFAI指数较大,说明7-8月降水较多,可能会出现洪涝灾害;梅雨天气出现于江淮一带;南宁7月受台风的影响大于5月;珠江口沿岸7-8月降水偏多,河流注入海洋的淡水增多,不会出现大范围的海水入侵。
考点2 台风与寒潮
一、台风灾害
1.台风灾害的概念及分布:
概
念
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分布世界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2.台风灾害的危害:
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
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
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二、寒潮灾害
1.概念: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分布:
(1)世界: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
(2)我国:寒潮是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
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3.危害:
(1)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2)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
(3)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为什么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时间是春秋两季?
提示:寒潮发生的季节是秋末、冬季和春初,冬季田地里的农作物很少,而秋末有的农作物还未
收获,春初农作物开始生长,所以发生寒潮时,能给农作物带来很大伤害。
(2018·全国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
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
【思维路径】
信息解读材料解读:①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龙卷风;
②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强烈的涡旋,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破坏力大图像解读:①南部纬度较低为墨西哥湾→湿热气流来自墨西哥湾;②北部纬度较高→空气温度较低→形成冷气团;③中部为南北贯通的中央大平原→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且利于冷暖气团交汇
综合分析①湿热气团抬升的原因→湿热气流遇冷空气,被冷气团抬升;湿热气流势力强被地形抬升;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
②春季大气运动强烈的原因→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解析】第(1)题,从图中龙卷风发生的频率来看,主要集中在美国中部平原地区,因此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应该是位于南部的墨西哥湾;结合锋面的形成,能导致湿热气团抬升的气流,应该是冷气团,冷气团主要来自北部的北冰洋冷气流南下;结合基础知识,导致气流、水流等发生
旋转的原因主要是地转偏向力。
第(2)题,中部平原地形对龙卷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地形平坦,阻挡作用弱,利于气旋的形成;二是东西为山地,中部为平原,地形区呈南北纵列分布,利于来自墨西哥湾的湿热气流北上,也利于北冰洋南下的冷气流长驱直入,进而导致冷暖气团交汇。
第(3)题,主要考虑春季北部受寒冷气流影响,而南部纬度较低,升温较快,导致南北温差大,因此冷暖气团相遇频繁,导致龙卷风多发。
第(4)题,要明确人们之所以关注,一是被其景观特点所吸引,二是联系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其行进路线不固定、不易预测预警、破坏力强等。
答案:(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
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突破1 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对比我国的台风和寒潮灾害
灾害台风寒潮
天气系统气旋冷锋
成因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
烈发展的大气旋涡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
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源地西北太平洋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时空分布多发于夏秋季节,主要分布在东南
沿海地区
主要发生在深秋到初春时节,除云南、青海、
西藏、台湾、海南外的大部分地区
过境时天气变化气压下降,降雨量增多,风速增大,
台风眼经过时,会带来短暂晴朗天
气
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
主要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
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益处缓解旱情、降温消暑带来的低温,是天然“杀虫剂”;带来风能资源;带来大范围雨雪天气,缓解干旱
突破2 运用图示突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规律1.时间分布规律:
2.空间分布规律:
突破3 运用图示突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相关性
你能说出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吗?
——自主归纳,老师指导
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2021年伊始,“世纪寒潮”影响了我国大部分地区。
1月6日至1月9日期间,全国多地出现新世纪最低温,下图为1月5日20:15至1月6日12:35期间北京的气温曲线图。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北京在1月6日00:40以后气温不降反升的原因可能是( )
A.此时冷空气还未到达北京
B.受热岛效应影响导致此时段气温升高
C.阴天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
D.受西部与北部山地阻挡气流下沉增温
2.本轮寒潮天气未能造成北方大部分地区降雪,主要原因是( )
①冷空气势力过强②上升气流较弱
③水汽量不够充足④近地面与高空温差小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1选D,2选B。
第1题,1月6日至1月9日,已出现寒潮天气,北京属于北方,此时冷空气已到达北京。
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的现象。
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题干中无法体现与其他城市的比较。
阴天天气,气温曲线图中表现不明显,且气温上升时间较短,无法体现为阴天天气。
北京的北部为燕山山脉,在冷空气南下的时候,在燕山山脉的北部为降温状态,之后冷空气下沉增温,跨过山脉之后,持续降温,符合图示规律。
第2题,寒潮天气势力过强,移动速度快,在北方停留时间短,难以形成大面积降雪;上升气流较弱,也有其中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此次寒潮是由西伯利亚高压引起,冷空气由高纬度内陆地区而来,水汽量不够充足。
近地面与高空温差小,与本题是否降雪没有直接关系。
3.(金榜原创)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5月20日下午,热带风暴“安攀”在孟加拉国沿海登陆。
下图为“安攀”登陆前的位置和中心气压值变化示意图。
预测“安攀”登陆后强度变化趋势并简要分析原因。
【解析】台风登陆后,近地面的水热供应减少,同时,受陆地地形、植被、建筑等影响,下垫面的摩擦力增大,减小台风的风速,所以台风登陆后势力会减弱。
答案:趋势:强度减弱。
原因:①水热供应减少;②下垫面摩擦力增大。
【加固训练】
2021年1月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预警,下图为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全国冻哭预警地图。
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此次寒潮天气的原因是( )
A.短时间内强降水
B.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C.太阳活动减弱
D.长时间无降水
2.此次寒潮来袭,沈阳居民的应对措施是( )
A.加强监测和预报
B.制定应急预案
C.保暖添衣,减少外出
D.发布寒潮预警
【解析】1选B,2选C。
第1题,依据寒潮的定义,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短时间内强降水不是形成寒潮的原因,寒潮可能会带来短时间内强降水;寒潮天气与太阳活动可能有关,但不一定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长时间无降水与寒潮形成关系不大。
第2题,加强监测和预报、发布寒潮预警、制定应急预案主要是气象部门或政府的应对措施;保暖添衣,减少外出是居民抵御寒潮应该做的。
2021年是气象灾害年?
大量监测事实表明,极寒天气、最暖2月、沙尘暴、强对流与暴雨降水等极端事件接连发生,2021年我国气候总体呈现异常特征。
以河南省为例:1月,从2020年冬天以来,1月中旬前非常寒冷;2月,1月中旬后快速增温,到2月中旬,河南省多地气温蹿到了22℃以上,在阳光、大风的加持下,全省旱情进一步发展。
7月,河南暴雨,千年一遇,内涝严重。
下图为河南省地形图与河南省暴雨期间某时段的气流分布图。
大叶女贞(图1)喜光,喜温暖湿润环境,不耐干旱和土壤瘠薄,根深,抗风能力强。
在我国南至广东、广西,西至四川、云南,北至河南、山东、甘肃等地均有栽培。
该树种四季常青,可作为行道树。
2021年春,河南省境内作为行道树的很多大叶女贞却不见新芽(图2),其实这些树已经悄然死去。
与此同时,河南省的小麦也大面积受到损伤。
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该年河南省境内大叶女贞死亡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河南省( )
A.春季干旱少雨
B.春季虫灾严重
C.冬季寒潮低温
D.暖冬现象严重
2.以下对河南省小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麦品种是春小麦
B.该年可以通过浇水来减少小麦损伤
C.培育抗旱、抗寒品种,减少小麦损伤
D.通过防虫病害,减少小麦损伤
【解析】1选C,2选A 。
第1题,题目中所说大叶女贞不耐干旱和土壤贫瘠,但是根深,山东也可以种植,短时间干旱少雨可以继续存活;虫灾一般在高温高湿季节;2021年春不见新芽,说明冬季出了问题,冬季出现寒潮低温天气;暖冬现象不会导致死亡。
第2题,河南省的小麦品种是冬小麦。
春季小麦受到损伤有可能是倒春寒与干旱所致,浇水既可以缓解干旱,又可以增大比热容,使地表降温慢、地表温度变化幅度减小且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以减轻冻害。
通过培育优良品种,增强抗寒性、抗旱性,可以降低损伤。
旱灾及冻害都会导致小麦受到损伤,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可以适当减轻小麦损伤。
结合材料你还可这样命题:
命题视角1 河南暴雨的原因及内涝的防治措施(综合思维)
创新命题:极端强降雨导致的灾害牵动着国人的心,那么河南这次突发大暴雨有哪几个原因? 提示:①在河南郑州有低压系统存在,盛行上升气流,造成强降水。
②地形雨因素,北部的太行山抬升了东南季风,形成强降水。
③台风“烟花”逼近,带来了大量水汽。
④这次的降水过程中,中小尺度对流反复在伏牛山前地区发展并向郑州方向移动,也就形成了“列车效应”,导致降水强度大、维持时间长,引起局地极端强降水。
命题视角2 干旱灾害的防治措施(地理实践力)
创新命题:2021年春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已经形成,容易造成河南省春季降水偏少,气温偏高。
2021年河南省农业气象年景总体偏差,春季干旱等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防灾减灾形势严峻。
试对河南省干旱灾害提出几条防治措施。
提示:可从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调整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选择耐旱的作物;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节水意识;进行水价调节等方面作答。
给材料我命题——学以致用
我的命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