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摘要】目的探讨探讨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方法选择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A组伴有高血压史,B组无高血压史。
对比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前后血压变化及临床特点。
结果脉压的变化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脑卒中、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房颤、再梗的发生率等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B组。
结论合并高血压的AMI患者严重心脏并发症较多,近期预后较差,早期积极控制血压是减少AMI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关键词】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其不仅与心脏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也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高危因素之一[1]。
通过对本院2010年2月~2011年7月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对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2月~2011年7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AMI患者共72例,按发病前有无高血压病史分为两组:高血压组(A组)40例,即入院前有高血压(≥140/90mmHg)病史,男22例,女18例,年龄34~86岁,平均58.6岁; 心肌梗死部位:下壁15例,前壁10例,前间壁8例,前下壁5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
非高血压组(B组)32例, 男20例,女12例,年龄45~87岁,平均(65.6)岁。
心肌梗死部位:下壁12例,前壁8例,前间壁5例,前下壁5例,非ST段抬高型2例。
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按WHO/ISH 1999年高血压防治指南,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即可诊断高血压病[2]。
AMI的诊断,出现典型的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急性期心肌酶谱的增高,并结合缺血性胸痛等临床表现[3]。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作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2.1脉压的变化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A 、B两组脉压的变化
组别例数舒张压(mmHg) 收缩压(mmHg) 脉压(mmHg)
A组 40 87.5±12.6 165±22.6 68.6±15.6
B组 32 72.2±13.5 120.3±24.3 51.4±12.8
P<0.05
2.2. A组出现脑卒中、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房颤、再梗的发生率等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B组见表2
表2 两组主要并发症比较(例%)
主要并发症 A组(40例) B组(32例)
脑卒中 7(17.5) 2(6.3)
心力衰竭 23(57.5) 11(34.3)
心源性休克 5(12.5) 1(3.1)
新发心房颤动 4(10) 1(3.1)
再梗死 5(12.5) 1(3.1)
死亡 6(15) 2(6.3)
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因素中最危险的疾病就是高血压,它能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造成极大的影响[4]。
高血压能加速血栓的形成,导致左心室肥厚,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心功能不全,增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许多流行病学和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血压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线性关系,降压治疗能显著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所以控制好血压至关重要,对于高血压患者每天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能有效的治愈高血压。
心情郁闷时,要转移一下注意力,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来松弛自己的情绪。
脉压增大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因子。
本文结果显示脉压的变化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据文献报道,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时,发生AMI后心肌缺血严重,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发生增加,猝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本组资料显示A组出现脑卒中、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房颤、再梗的发生率等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B 组。
总之,血压稳定对高血压的治疗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早期积极控制血压是减少AMI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翟丽华,李普康.急性心肌梗塞并高血压患者的近期预后[J].高血压杂志,1997,5(4):290.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J].高血压杂志,2000,8(1):94-102.
[3]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0.
[4] 王文,陈树勋,刘玉惹.有或无高血压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卡托普利的治疗作用[J].高血压杂志,200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