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教育,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初中作文辅导的一点心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情教育,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初中作文辅导的一点心得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不仅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技能的义务,还肩负着塑造学生心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重大责任。笔者以为亲情教育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同时也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最佳切入点。

亲情教育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而且也常见于各类报纸杂志和语文教材,读懂了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爱到启迪、学会用一颗爱心去理解他人,用一份责任来审视自己;另一方面还可以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更真实地以我手写我心,抒写自己独特的生活感悟,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

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曾作过以亲情教育为切入点,探索从阅读到写作的尝试。在教授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课时,把课文的讲授分为三个环节:一是介绍朱德的特殊人生经历,这一环节重在引出作者与母亲聚少离多,而彼此从内心牵挂与思念的事实,从而联系到学生自己的身上:(他们)有的父母远在千里之外的城市务工,仅凭一根电话线,就把父母的心与孩子绑在了一起,电话另一头的声声唠叨虽然

让我们有些不耐烦,可刚一放下电话,内心却有着无限的惆怅,至少在那一瞬间是那样。同时我还让学生仔细去品味《懂你》的MTV,尤其是那位母亲饥饿状态下劳作的形象。二是分析文中母亲勤劳、善良、质朴的形象;三是课外延伸。为了更多地理解“亲情”这一永恒主题,我把胡适的《我的母亲》、《傅雷家书》中的部分片段印发给学生,把胡适笔下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与傅雷笔下激烈的思念而不愿提笔写信,母亲怕打扰儿子的生活这些细节拈出来,与学生共同品味,从而理解亲性的可贵。在教学《背影》与《永久的悔》(语文版八年级下)时,我从文中的细节入手,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分析与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尤其是离别时与离别后心理的那份苦。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背影》)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永久的悔》)

以上两段文字,两位作者均采用了客观而冷静的叙述,而这叙述的背后,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文中“亲人”炽热的思念与苦楚,只是没有向儿女表白而已。那么现实中的亲人又如何呢?我们又是如何理解亲人的所作所为的呢?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得出大致相同的一个结论:我们对亲情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在双亲给我们的零花钱时,满足了我们的欲望,我们理解他们,觉得他们伟大、无私,然而我们在需帮助而他们不在身边或者犯错了遭遇他们的严厉指责,又觉得他们好可恨,似乎一点亲情味也没有。而现在理解了父母为什么要去务工、为什么总是在电话那头唠叨不止……讨论后,立即发动学生以此为契机为借鉴,调动自己的积累,用自己一双慧眼去搜寻、捕捉类似的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撰写成文。事后绝大部分学生均交上了流露着亲情感人的文章,一扫过去那种空洞无物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