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债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界关于公债的认识
两种观点 一种是反对,“公债有害论”(古典经济学派 ):(1)公债侵蚀了私人资本,妨碍工商业的 正当投资;(2)以公债弥补财政赤字会助长政 府浪费、不负责任行为;(3)增加将来财政困 难;(4)公债常以高利吸引购买者,会使富者 坐享其利,使财富分配不均,公债不断的膨胀 ,使市场增多信用,促使物价上涨等等。
2010年末我国国债余额约6.75万亿元,占当年 GDP的16.87%,其中内债 6.7万亿,外债560.14 亿元。
三、公债的种类
(一)以发行地域为标准,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 (二)以举债形式为标准,分为契约借款和公债券。 (三)以偿还期限为标准,分为短期(1年以下贴水发行, 1994年占6.4%)、中期(1到10年,1994年占93.6%)和长期公 债(10年以上)。 (四)以公债的流动性为标准,分为可转让公债(发行后可在 金融证券市场上买卖,发达国家70%以上)和不可转让公债 (发行后不能在金融证券市场上买卖,一般利率较高、偿 还方法优惠)。 (五)发行主体:中央公债、地方公债 (六)发行价格:平价、折价、溢价。 (七)公债计量单位:实物、货币。 (八)本币公债、外币公债。 (九)公债用途:建设公债、赤字公债。
二、公债的经济效应
(一)财政效应 弥补财政支出缺口。弥补财政收支缺口有多种方式:一是动用财政历 年结余,二是向中央银行透支,三是增加税收,四是发行公债。对于 公债承购者来说往往不被看作负担,还有可能是其财富的增加。而发 行公债尤其是短期国库券,则程序简捷,能够满足急时之需,并避免 消极影响。 公债对财政支出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公债的还本付息成为政府支出 的内容,可以调节经济。 从长期看,公债融资还是筹集国家建设资金的重要方式。公债筹资较 之银行吸纳储蓄,具有信誉高、风险低、稳定性强等特点,从而它以 独特方式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开辟了道路。 公债要用未来的财政收入偿还,公债筹资会引起收入再分配效应。首 先,公债改变当代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公债用税收收入付息增加 购买者的收入。在以商品税为主体税种的发展中国家,中低层收入者 为商品课税较多,在公债偿付时,利息收入绝大部分则从低收入者手 中流向高收入者,税收负担却落在社会公众身上,于是公债发行越多 ,社会财富分配愈趋于不平均,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再分配效应 使其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其次,公债产生代际之间的分配关系 。在将公债偿还责任向下代人推移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公债究竟是给 后代人造福还是加重后代人负担的问题。
公债的特点
有偿性(收益性); 自愿性; 灵活性。 非经常性财政收入 安全性、流动性
二、公债的产生与发展
公债的产生比税收晚。
产生的条件: 1.财政困难,入不敷出;或财 政职能扩大,所需要的资金膨胀, 仅靠税收不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 要(必要性)。
2.公债能不能产生,还取决于社会的应债能力 ,即社会上是否具有相当的闲臵资金,为公债筹 资提供可能,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是公债产生的 客观基础。
美国公债发展历程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1
亿美元
0
1865
1946
1970
1986
2001
2007
1919
1960
1975
1993
2003
1776年,大陆会议就已经开始发行公债。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把以前的债务连同 利息均按票面换成了长期公债,当时不足1亿美元。1865年,为弥补南北战争经费,政 府债务规模达到27亿美元。1919年8月公债发行量达到266亿美元。二战后迅速膨胀, 1946年发行量达2694亿美元;1960年2900亿美元,1970年3897亿美元。 70年代后,美 国经济“滞胀”,开始实行赤字政策。1975年,美国公债余额达到5766.5亿美元,比 上年陡增17%。1986年突破2万亿大关,1993年底,公债规模为4.4万亿美元,约占当年 GDP的71.5%(国际警戒线60%)。21世纪后,为刺激本国经济回升,支付对外战争费用 及本土安全保障费用,财政赤字规模持续维持在历史高点。美国公债规模2001年时 59434亿美元,2002年64000亿美元,2003年73840亿美元,2007年,11万亿美元,2011 年2月,14.1万亿美元,3亿人口,人均负债4.5万美元。
记账式国债
记账式国债又称无纸化国债,它是指将投资者持有的国债登记于
证券账户中,投资者仅取得收据或对账单以证实其所有权的一种 国债。记账式国债具有成本低、收益好、安全性好、流通性强的债的负担 二、公债的经济效应 三、公债的规模与风险
一、公债的负担
第四阶段是1994~1997年。从1994年开始,我国财政赤 字弥补方式进行改革,由原先发行国债和向中央银行透 支两种方式改为发行国债一种方式,同时先前发行的国 债开始进入还债高峰期,受此影响,当年财政发行国债 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175.3亿元,以后每年发行增长速 度都超过了20%,至1997年国债发行规模已达2476.8亿 元。 第五阶段是1998年至今。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 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的力度 ,国债发行规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8年国债发行额 为6591亿元,2002年达5727亿元。2004年7072亿元。 2007年超过9000亿元。 2008年8549亿元。
李嘉图等价定理
理论界关于公债的认识
第二种是主张大力发展公债,现代凯恩斯学派是这方面 的典型代表,凯恩斯的功能财政论,把公债和赤字 以及扩张性财政政策联系在一起,对公债大加赞扬。 萨缪尔森认为:
公债不是一个值得忧虑的问题,而是一件有益的事,会增加
净收入; 公债不是妨碍经济增长的因素,而是使经济稳定发展的因素 ; 公债的数额不应受限制,公债的发行不但不应视作国家的债 务,而且还应视为国家的资产; 公债不会增加人民负担。
因此,大量发行公债有利于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
理论界关于公债的认识
公债资产效应。公债作为持有者的一种能增加 财富的资产,其余额的累积会影响持有者的消 费行为与投资行为。 代际公平与公债
如果公债投资于资本项目,后代人能从中受益,则
公债融资有利于代际公平。 如果后代人更富有,公债负担的代际转移也更符合 代际公平。
我国国债三大品种
无记名式国债
无记名式国债是一种票面上不记载债权人姓名或单位名称的债券
,通常以实物券形式出现,又称实物券或国库券。无记名式国库 券的一般特点是:不记名、不挂失,可以上市流通。
凭证式国债
凭证式国债是指国家采取不印刷实物券,而用填制国库券收款凭
证的方式发行的国债。我国从 1994年开始发行凭证式国债。凭 证式国债具有类似储蓄、又优于储蓄的特点,通常被称为储蓄式 国债,是以储蓄为目的的个人投资者理想的投资方式。与储蓄相 比,凭证式国债的主要特点是安全、方便、收益适中。
(二)公债的投资扩张和挤出效应
当公债融资的政府支出形成了公共资本,且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具 有互补性,能提高私人资本的边际效率和预期收益率,产生“引致 效应”,为私人资本提供更多的机会并引导资金流向。在投资乘数 的作用下,公债投资会引起收入成倍增长,其大小取决于产业关联 度和投资意愿。 公债筹资的挤出效应:公债的发行导致民间部门可借贷资金的减少 ,引起资本投资的减少。当政府通过举债扩大其支出规模时,导致 政府在资金需求上和民间进行竞争,使部分原可支撑民间部门投资 的资金发生转移,在货币供应量不变时会减少民间部门的资金供应 ,推高市场利率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的投资收益率 ,从而对民间部门投资产生“挤出”。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政府举债时的市场投资意愿、投资机会、资 金供求状况、利率变动趋势等因素。公债的挤出效应在很大程度上 受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当公债发行规模扩大时,只要经济 尚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其挤出效应会因同期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 松动而有所减弱。 在存在挤出效应的情况下,公债发行的利弊还取决于对其机会成本 的评估,当公债投资效益高于市场平均效益时,即使存在对民间投 资的挤出,公债发行仍是有利的,相反则是不利的。
公债的发展
公债的真正发展是在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资 本主义社会。 1.对外扩张的需要。殖民制度和海上贸易以及为促进 经济发展所进行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使得国家财政开 支不断膨胀,仅靠税收难以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 2.剩余产品增长、闲臵资本扩大。资本主义的发展积 累了大量的货币资本,从而为公债的发行提供了经济基 础,信用制度的发展保证了社会闲臵资金能够顺利转移 到政府手中,保障了公债制度的有效运转。 3.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平抑经济波动的需要。在战后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实践中,公债政策是财政宏观调 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的“反周期”调控中起 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国家,公债已成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和进行宏观 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
第十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公共债务
公债概述 公债负担与效应 公债的发行与偿还* 公债流通市场★
第一节 公债概述
一、公债的性质与特点 二、公债的产生与发展 三、公债的分类
一、公债的性质与特点
公债(public debt),即公共 债务,是政府为解决正常财 政收入的不足,或实施特定 的经济调控政策(满足其职 能的需要),以信用形式筹 集资金而形成的债务。 性质:以政府为债务人的特殊 的货币信用关系。 公债包括国债和地方债。国 债规模往往大于地方公债规 模。
我国公债发展的历程
第一阶段:1949—1950年,当时为了保证仍在进行的革 命战争的供给和恢复国民经济,发行了总价值约302亿 元(2.65亿)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年息五厘,分 五年偿还。 第二阶段是1954~1958年。当时已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为此发行了35.46亿元的“国 家经济建设公债”。 1951-1957年向苏联借了51.62亿 元的外债,进行156个项目建设。1968年外债还清。 第三阶段是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到1993年。从 理论上矫正了所谓“既无内债,有无外债,是社会主义 的优越性”的错误观念,同时,由于在改革中实行放权 让利政策,财政连年出现赤字,开始重新启用国债,但 国债规模较小,1993年国债实际发行381.3亿元。
2008年12月,美国共有未偿公 债10.9万亿美元,位于纽约时 代广场上的国债钟的借位数字 已经不够用了,其中中国居各 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量首位,相 当于美国国债总额的百分之六 。 美国2009财政年度赤字超1.85 万亿美元,按照最乐观的预期 ,美国2011年的财政赤字也将 高达1.6万亿美元,全部负债 更是占到美国GDP的50%以上。 阿格斯经济研究所所长理查德 表示,“这是一剂苦口的药, 政府会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 但银行和企业需要这些钱来渡 过难关。”
从形式上看:(1)认购者的负担;公债投资者认购公债的机会 成本。(2)政府的负担;公债还本付息给政府带来的负担。( 3)纳税人的负担;公债的发行给纳税人带来的负担。 从实质上看,公债的负担就是纳税人的负担。首先,认购者的 负担是短期性的,从公债偿付周期看,认购者负担最终能从政 府的还本付息中获得补偿;其次,政府的负担是形式上的,它 最终会转嫁到纳税人身上。 纳税人负担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因政府的偿债需要而造成的课 税数额的增加,二是由于政府增加课税而给经济活动带来的超 额负担,这均影响纳税人的实际福利水平并产生再分配效应。 公债的负担还存在代际转移问题。公债负担在代际间转移的合 理性取决于公债资金运用项目的性质。当代人不仅给下代人留 下债务,同时也留下相应的有效资产,代际净转移取决于两者 的对比。
沙特阿拉伯的公债
沙特的经济支柱一直都是石油工业。石油占国民生产总 值的40%,国家财政收入的70%一80%以及全部出口收 入的95%。 沙特阿拉伯在1986年前发誓“与举债一刀两断”,1987 年开始破戒借债。2003年底其政府债务约1700亿美元, 人口2267万人,人均负债7500美元。到2003年,该王国 在过去20年中有19年呈财政赤字。现在它的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还不到8000美元。尽管2004年石油价格的上涨最 终产生了财政盈余,但是沙特阿拉伯的债务仍然很高, 尤其对一个常常被认为非常富裕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2001年,沙特国家财政总收入达613.3亿美元,财政总 支出达680亿美元,赤字66.7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