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必读:漫谈格律“诗病”那些事第97期2019年(总期298期)【昆仑诗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家必读:漫谈格律“诗病”那些事第97期2019年(总期

298期)【昆仑诗词】

昆仑lsm

图片/网络(感谢原作者)

一齐梁永明诗体对格律诗的影响

诗歌作为有韵律的语言,最初的形式就是自由体民谣。春秋后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一般篇幅不长句子较短。战国时期又出现屈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称为《楚辞》。汉代出现了乐府诗。在《诗经》和乐府诗中,多数是四言诗句。到了汉代,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五言诗。从《诗经》到汉代五言诗,诗只有一个特征就是“押韵”。对于诗篇和诗句的长短都没有要求,诗句的内部结构更没有要求,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创作。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虽然基本沿袭乐府诗和五言诗的体裁,但是却出现了创新点。主要表现在:

(1)出现七言诗

据说汉魏之际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七言诗,南朝刘宋时期鲍照的七言诗对于诗的用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出现四声八病理论

南朝萧齐时期周顒发现汉字读音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现代汉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取消了入声字的读音,把入声字分别直入其他声调中。)

同一时期学者沈约则研究诗句中声韵的协调,提出五言诗“八病”理论。

(3)出现骈文

南北朝时期,文章在汉赋的基础上逐渐要求句式要讲究对偶,句中字数趋向骈四俪六,声律要平仄配合,称为骈文。

(4)格律诗萌芽

上述这些新因素的出现,促使诗的体裁发生变革。齐梁时期曾出现讲

究格律的“永明体”。这是格律诗的萌芽。这种讲究格律的诗体,直到初唐(公元618年),经历二百多年,才逐渐形成模式,为后来唐代格律诗的最终形成和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格律诗的发展完善与定型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统一繁荣昌盛的朝代,诗歌创作是其最为辉煌的文化成就,唐诗被称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当时写诗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普遍的风尚,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一批伟大诗人,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格律诗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得以逐渐形成和完善并确立其主导地位,最终定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限定字数与句数

格律诗的基本要求就是绝句限为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律诗限为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

2.规定押韵声调

规定一致押平声韵。

3.规定诗句之间要粘对照应,

粘对照应,粘,就是平对平,仄对仄。在隔句中,平仄是粘连的。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4.规定绝句和律诗基本句式

规定绝句和律诗各自的四个基本句式,有利于学习者遵循。

5.规定律诗中二联必须对仗

规定律诗中二联对仗,不仅增添了诗的音乐美,而且突显了诗的修辞美。这些就是唐代格律诗的贡献。

三唐人吸收和扬弃“八病”理论举证

唐代格律诗这一实践成果是在借鉴齐梁时期的“四声八病”基础之上完成的,吸收了“四声”理论,采用了“八病”(实际是28病,请看下文。编者注)说的合理部分,扬弃了阻碍诗歌创作的与汉语语言文字特点相违的不科学不合理部分。正因为如此,格律诗的篇章结构和声

调音韵既规范工整,又保留了一定的灵活性,使诗的体裁在能够适应各种内容抒写的同时,充分展现出形式美和音乐美,得到普遍认同,不仅成为当时的诗歌主流,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唐朝时期,为了彰显格律诗,人们称格律诗为近体诗,而把之前的诗体统称为古体诗。具体如下:

(一)对前“四病”的音律科学合理性的肯定与吸收

1.平头

五言诗的第一句第一、二字不能与第二句第一二字平仄相同。不然就犯了平头的毛病。如: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芳时、提壶同是平音字,这就是平头。换句话说,每联两诗句前两个字平仄不能一样,上句开头平平,下句开头也平平,无平仄起伏,就叫平头。

唐格律诗严格遵守这一规则,每联中的前两个字必须平仄交错,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2.上尾

五言诗的第一句第五字(出句最后一字)与第二句第五个字(对句最后一字)不能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上尾的毛病。如乐府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草、柳都是上声,犯了上尾的毛病。如古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齐不同韵而平音是。换言之,每两个诗句结尾的字不能出现仄仄或平平,应该平仄交错。

如果说,“平头”是研究诗句的开头韵律,“上尾”则是研究诗句的结尾韵律。“上尾”说的提出是科学的,格律诗除了平起平收格式的首联两句都以平平同韵脚收外,其余的都错开了。这是对《八病》的遵循,同时也发展了诗歌韵律。

3.蜂腰

顾名思义是两头大,中间小。这句话的意思指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平仄不能相同;每句第二字与第五字不能同是浊音声母而第三字是清音声母,即两个仄声字夹一平声字,现在被叫作“孤平”,不然就犯了蜂腰的毛病。如,《饮马长城窟》一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第二字“从”和第四字“方”都是平声字,平仄没

有错开。第二句第二个字“我”和第四个字“鲤”又都是浊音字(仄声字),中间的“双”则是清音(平声字,类似我们现在说的孤平),读起来两头重,中间轻,这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

这一理论奠定了格律诗“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声调交错的基础这在格律诗中得到了严格执行。我们都知道“二四六分明”,即格律诗每句第二字、第四字和第六字必须平仄交错;每句第二字与第五字不能同。

4.鹤膝

五字句若首尾皆清音,中一字独浊,则两头细中间粗矣。如傅玄诗“徽音冠青云”,以清夹浊者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徽音”是平平,“青云”也是平平,而中间的“冠”字是仄声。即出现了“平平仄平平”句式,在五字诗句中就叫作“鹤膝”。

这在唐格律诗谱中无论五言还是七言都回避了,不存在这一现象。今天,我们应该看到,“平头”、“上尾”“蜂腰”和“鹤膝”四条理论是专门讨论研究诗歌句子平仄规律的,是科学的,为唐格律诗句的抑扬顿挫音乐美的音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唐格律诗句正是科学地继承发展这些理论观点,才创作出格律诗句的格律。

(二)对后“四病”非科学性的否定与扬弃

现在,我们继续研究后“四说”:

5.大韵

指五言诗两句之内不能有与韵脚同一韵部的字。如:汉《乐府》: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胡与垆同韵部,则是犯了大韵的毛病。又如阮诗微风照罗袂,明月耀清辉,微辉同韵者亦是。这一说就是我们现代人讲的“挤韵”。

看起来我们的老祖宗写《乐府》时就“大韵”或“挤韵”了,而唐代的诗人没有接受沈约的观点,依旧按照《乐府》的样式去写。所以翻开唐格律诗所谓“大韵”或“挤韵”现象到处都是,不足为奇。可笑的是,今天有人评价格律诗,仍旧大谈“挤韵”。可见缺乏知识了。

6.小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