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老区农村学校红色校园文化建设
校本课程标准
主编:蒋文明
2014年4月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价值的取向,影响着学校各类课程的教育活动方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为了更好的关注地区经济、文化的特色,更好的适应学校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特制定此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
校本课程是一种兼有区域地理、历史,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
校本课程内容以区域文化为主,展现本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包括地理概况、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发展成就等。
(二)人文性
以区域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区域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思想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熏陶学生,使学生认同区域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持用唯物主义观念看待发展与变化,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变化的思想情感。
(四)综合性
注重区域文化在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关注区域地理特色,人文史实,关注现状及发展前景,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区域环境、社会、
经济、文化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基本理念
1、充分了解自己的家乡。
让学生从区域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文化积淀、经济结构、风土民俗、建设成就等方面认识自己的家乡。
2、树立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思想情感。
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从区域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家乡的自然与社会,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家乡发展变化的评判中,逐步确立为建设祖国、开发家乡服务,为人类的和谐发展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3.构建开放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设计思路
课程的设计是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区域文化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校本课程的区域性、人文性、思想性和综合性。
针对保护环境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目标,结合校本课程自身的特点,突出了区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程内容安排了“特殊的地质结构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主题。
针对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培养目标,结合本地优势的红色文化资源,课程内容安排了“红军在旺苍的战斗经历和对旺苍发展的影响”,“铁血巴山”,“红土故人”等主题。
针对课程的德育和美育功能,课程内容安排了“可爱的家乡与红色遗址图片欣赏”,“民歌与红歌”等主题。
针对培养学生健全要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目标,课程内容安排了“励志人生”主题。
课程规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因此,课程内容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建议。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本地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状况,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对故乡的历史、文化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本土文化的政治、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人类和谐和平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志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掌握本地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2、知道本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特别是红军在旺苍的战斗史,涉及到的主要人物、事件及结果。
3、了解红军在旺苍的发展状况,知道中国最早的水兵建制、妇女独立师都是在旺苍诞生的。
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4、了解多种文化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影像、口述以及文学作品等,提高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
5、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了解以文化传承的方式和传承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处理息的能力,逐步提高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6、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展示区域优势及成果,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本地红色文化,学会从不同的时代条件理解具体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红色文化概念,进而认识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基本趋势。
2、在学习了解本地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本地文化的发展变迁进行理解和判断。
3、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
探究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过程中尝试反思,汲取经验教训。
4、逐步掌握学习本土文化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时间的方法、阅读地方志及有关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问题的方法等。
5、初步掌握解释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本地优势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从时间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尊重和热爱本地的历史和文化,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2、感悟工农红军为实现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3、认识本地人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中的的重要贡献,理解革命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4、认识群众以及杰出人物在本地发展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继承红军精神,发扬优秀文化传统,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图片展示:神圣遗址(遗物)图片,如画风景图片,辉煌成就图片,缅
怀励志图片
二、红色历史:红四方面军简史;川陕省委;重大战役;重要会议;长征起步;文化教育;红色遗址;军队变迁
三、血染的红土地——红色旅游胜地
四、红土名人
七、红色传承——励志人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育教学过程应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宗旨(以下简称“生本”)。
校本课程的实施,应以本标准为依据,力求体现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按照本标准提出的规定和要求,注重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整合,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并使其具体化为课时目标。
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突出生本的教育特点。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本地红色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在评价人物和事件时,要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拓宽校本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二)充分发掘地方资源、激发学习兴趣、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从本地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基础出发,结合具体、生动的事例,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收集、发现本地的知识素材,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本地的文化背景。
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本地红色政治、经济、文化和探寻事实真相的愿望。
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分学段、分版块、分内容逐步实现课程目标。
(三)重视地域信息载体的运用,注重对文化内涵、风土人情、红色史实、事件背景的必要介绍,提倡方式、手段的多样化
运用多种方式展现本地域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悠久历史、红色传统以及历史发展的态势,尤其是通过教师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本地域地理的得天独厚,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观察、实践活动,加深对本地域较全面的了解。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红色故事会,举办革命传统知识讲座,进的社会调查,参观本地域独特的地质构造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遗址和遗迹,采访红色历史见证人,观看并讨论反映地域文化、物产题材的影视作品,撰写小论文,编辑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专题展览,等等。
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在教学中要将教师的讲述、讲解、演示等与学生的观察、材料研习、讨论、问题探究等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图片、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校本教材的整合,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开发和制作课件。
(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人格意志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校本教材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看法。
应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构建开放的课堂、拓宽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保护环境责任感。
提倡开展校外考察和社会调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人
社会,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浓郁的文化气息。
如对本地区的老红军、知名人物进行采访;对文物古迹、村庄、企业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对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气候物产进行调查;搜集各类本地民间传说,民歌民谣;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评价建议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以及改善教师的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
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评价须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学习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如知识、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等,还要考虑到学习的其他变化,如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倾向、对学习方式的效果领悟,以及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情况,特别是学生对地域文化认识上的变化。
(一)根据课程内容和评价目标确定评价标准
1、关于“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对知识的评价,要依据课程内容标准的行为动词来确定评价的层改要求。
倒如,对于要求描述、说出的内容,评价标准应定位在评价学生的表述状况;对于要求判断、分析的内容,重在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水平和进步状况进行评价。
对技能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技能的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技能的合理程度,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
一是评价学生能否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二是评估学生是否有条理、有顺序并能熟练地从地域素材中获取信息;三是评估学生能否合理运用从地域素材中获取的信息并得出相关结论。
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对问题作出合理的、客观的解释。
2、关于“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应注重学生对校本知识的感知、理解、探究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既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也包括学生在情感、态度、意志、信念等方面的进展。
对学习方法的评价,要与对知识与能力的评价结合起来,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以定性评价为主。
不仅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运用程度,也要注重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上的进步。
3、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在这方面的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和把握学生在情感、态度以及观点、信念上的变化与发展的趋向,注重对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感悟、理解和认同程度。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主要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注重考查和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状态和发生的变化。
如(1)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2)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探究活动,是否在活动过程中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并大胆质疑;(3)是否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乐于听取同伴的建议,修正、发展自己的观点(4)是否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5)是否形成有关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法制意识以及感恩的行为习惯。
(二)根据评价任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一般从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三方面入手,强调评价信息来源的多样化。
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活动表现评价的相互结合。
学生不但要明确评价的目标,还应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主动参与评价信息的收集和评价结果的交流,真正成为评价过程的参与者。
教师在评价中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要真正使评价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以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
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资料,包括实践活动记录、设计方案、相关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学生通过建立学习档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
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
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注重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评价
校本课程教学评价既要通过课堂评价学,更需要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
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
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三、教材编写建议
学校组织按低、中、高分段编排教材。
低段使用拼音版,中高段使用生僻字个别注音版。
校本课程教科书的编写要以本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落实校本课程内容标准,体现出校本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要求,使校本教科书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及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源。
(一)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把握编排方向
校本教材的编写应对课程内容标准进行合理组合,建立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结构体系,注意区域的典型性、独特性,也要注意区域知识组合的综合性和覆盖面,不能完全编成一部区域性历史教材。
(二)内容选择应主题鲜明、思想性强、贴进生活、反映不同时代特征教材内容应围绕学校课题主旨,主题鲜明,思想性强,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对红色历史进行正确的阐释,采用活泼、形象的方式和通俗、准确的语言,陈述事件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各个时代的特征,使学生了解的红色历史是鲜活的、生动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
对人物和事件的叙述,应力求生动、具体,通过具体细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知历史情景,感悟历史环境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理解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贡献,认识重要事件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
(三)内容选择应突出传统与现代、典雅与粗犷、承续与发展的冲突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涉及现代成就;既要关注经典内容,又要涉及当地粗犷的风土民俗;既要关注红色精神文化的继承,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既要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具有可操作性,又要考虑到本地
区学生的基础、教材资源和文化特色。
明确突出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发展的矛盾冲突,从冲突中寻求真正值得发扬的优秀传统和值得传承的文化精髓。
(三)突出能力培养,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作为思考的基点,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
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应考虑到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要注意各年级段之间的能力层次,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材的编写应力图做到线索清晰,方向明确,呈现方式多样化,以利于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思考,领会区域文化内涵,传承区域文化精神,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条件。
(四)教材编排中应强调合理的作业或思考问题设置
作业设置也应注重问题的灵活性和方式的多样化。
如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访一访等形式,问题的提出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与不同学科的交叉整合,同时也应加强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以问题提示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应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增强教学活力。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资源,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种教育活动中心等。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一)主要的课程资源
1. 文本资源
图片(包括各种摄影图片、社会各届捐献、赠送的书画作品)、地方志、报纸、杂志、图表等。
2. 音像资源
与本地红色资源相关的电影是视剧如《徐向前》、专题电视节目如《旺苍县红色旅游开发》实录、录像、教育软件等。
3. 实物资源
图书馆、阅览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设备(网络、电视广播等)、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