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上册期末历史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一上册期末历史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下图是根据化石复原的北京人头像示意图,这一古人类的生活状况是()
A.人工取火B.群居生活C.烧制彩陶D.磨制石器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下图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我们能了解到河姆渡人()
①会制作陶器②掌握了人工栽培水稻的技术
③会饲养家畜④掌握一定的绘画技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还“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一传说反映了
A.农业的起源 B.手工业发展 C.商业的发展 D.畜牧业繁荣
4.“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

”这反映了()
A.周王室实权名存实亡B.周王室实力增强
C.周王室中央集权加强D.周朝的政局稳定
5.下列表述与下图最相符的是
A.严格的等级界限消除B.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C.青铜器成为百姓日常用品D.青铜器使用不分权力大小
6.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

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中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奴隶制开始形成B.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C.生产力快速发展D.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7.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引自《三字经》其中“七雄”按东-西-南-北-中的排列大致是指
()
A.齐、秦、楚、燕、赵、魏、韩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秦D.吴、魏、燕、赵、楚、韩、秦
8.商鞅变法体现的是百家争鸣中哪家的思想
A.道家B.儒家C.法家D.兵家
9.“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与此相关的人物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光武帝D.汉高祖
10.隋朝从建立到灭亡跟哪一朝代极为相似
A.秦朝B.汉朝C.三国D.东晋
11.为了解决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了盐铁专卖B.建立了刺史制度C.颁布了“推恩令”D.派卫青击败匈奴12.西汉的起讫时间为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这一时间段也可表述为
A.公元前3世纪初―公元前1世纪初B.公元前2世纪初―公元1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末―公元1世纪初D.公元前2世纪末―公元1世纪末
13.某同学整理了关于秦汉时期历史时期演变的时间轴,时间轴上1和2两处空格中应填入的内容是
A.焚书坑儒,张骞西行B.陈胜起义,独尊儒术
C.与民休息,光武中兴D.百家争鸣,党锢之祸
14.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
① 巨鹿之战② 官渡之战③ 赤壁之战④ 淝水之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5.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除了大量阅读国家藏书,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历史资料,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

由此可见司马迁()
A.侧重收集逸闻轶事B.具有史料考证意识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16.下图图片是考古发掘出土的两汉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说明丝绸之路的作用是()
A.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B.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是长安和大秦C.丝绸之路巩固了西汉大一统的局面D.丝绸之路加强了西汉对西域的管辖
17.请你仔细观察右图,据图指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B.中原汉族人民大量前往江南
C.江南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D.南朝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
18.西晋是我国继秦汉以后的大一统王朝,但存在时间较短。

西晋衰落的直接原因是A.“王与马,共天下”B.十六国政权更替,导致政局动荡
C.“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D.司马睿篡夺皇位建立东晋
19.东晋建立后,北方人民纷纷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办、先进的生产经我和股来,很多北方的农林品种就出现在了南方。

这反映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中国早期人类与文明的交往B.早期国家的演变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四时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

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

故日: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

”下列哪本著作也体现类似思想 ? A.《伤寒杂病论》B.《大明历》 C.《齐民要术》D.《后汉书》
二、解答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材料二:神农时,民方食谷。

材料三:美哉禹功!明德远矣。

微禹,吾其鱼乎!
——《左传》(1)材料一中的“轩辕氏”指的是谁?从材料中看,他对中华民族做出了什么贡献?(2)材料一中的“平定蚩尤乱”是哪一场战役?
(3)材料二中的“神农”是谁?“民方食谷”长江流域的谷指什么?黄河流域的谷指什么?
(4)材料三中赞颂的“禹功”是什么?“禹”通过了哪一方式被当时推选为部落首领的?22.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正开展“秦帝国兴亡史”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秦之兴)
材料一战国形势图
(1)材料一中哪个国家后来实力大增?它实力增强主要与哪次变法有关?
(2)下表列出了秦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请你完成。

措施
经济统一(),统一度量衡。

文化统一()。

交通统一车辆形制和道路宽窄,开凿()。

军事北击匈奴,修筑()
材料二二世元年七月,发阔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3)材料二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这--事件有何重要意义?
(秦之亡)
材料三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史记·秦始皇本纪》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从秦帝国的兴亡史里,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23.历朝的封建统治者都作出了不少努力,但是一个朝代都花开花落,你唱罢我登场,但始终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材料:有一次,孝文帝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

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

”接着,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

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

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除此之外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还有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此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此次改革带来了哪些影响?(3)阅读材料分析历代王朝的历史发展主流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

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使用的是打制石器。

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人工取火的是山顶洞人,排除;C项烧制彩陶的是半坡原始居民,排除;D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排除。

故选B。

2.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表明河姆渡人已经会制作陶器、掌握绘画技术、会饲养家畜,①③④符合题意;猪纹陶钵没有体现河姆渡人掌握了人工栽培水稻的技术,②排除。

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选择D。

3.A
解析:A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耒耜、农作”可知,这反映了农业的起源,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A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

”这反映了周王室势力大减,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的地位下降,,BC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周朝政局稳定,D排除。

故选择A。

5.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反映出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选项B符合题意;商朝以后的青铜器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与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选项ACD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故选B。

6.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退避三舍来源于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卧薪尝胆来源于吴越争霸;围魏救赵是桂陵之战中,齐军包围魏国都城用以援救赵国;纸上谈兵来自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

以上成语都与此前战国的兼并与争霸战争有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不断的特点,故D正确;奴隶制开始形成,与题干无关,故A错误;民族交融趋势增强,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错误;生产力快速发展,与题干无关,故C错误;故选D。

7.A
解析: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

如按东-西-南-北-中的排列应为:齐、秦、楚、燕、赵、魏、韩。

故选项A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选项BCD 排列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法家主张改革社会,以法律治理国家,商鞅变法思想主张与法家思想最相似,C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回归自然,排除A项;儒家主张实行仁政,排除B 项;兵法主张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排除D项。

故选C项。

9.A
解析: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可知,与此相关的人物是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故A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解决
王国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光武帝时期未涉及诸侯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汉高祖与项羽进行楚汉之争,而非与诸侯进行战争,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A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而杨坚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南北朝时期,建立了隋朝;在这两个朝代之前,中国都经历过几百年的混战局面。

秦朝的胡亥和隋朝的杨广都是同样的残暴,导致农民起义,二世而亡。

因此隋朝从建立到灭亡跟秦朝极为相似。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C
解析:C
【详解】
根据“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可以看出封国人口和辖郡都超过中央,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选项C符合题意;ABD选项中的措施都不是为了解决诸侯国的问题,排除。

故选C。

12.C
解析: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的概念,100年为一个世纪,世纪数为百位前面数值加1,因此公元前202年为公元前3世纪,公元9年为公元1世纪,而通常一个世纪前面十年为世纪初,最后十年为世纪末,公元前年份数值越小,距离现在越近,公元年份数值越大,距离现在越近,据此类推,公元前202年是公元前3世纪末,公元9年是公元1世纪初,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C
解析:C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时间轴上的1位于西汉建立初期,当时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时间轴上的2位于东汉建立初期,当时出现了“光武中兴”,故C符合题意;焚书坑儒出现在秦朝时期;张骞西行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与题干时间1、2不能对应,故A不符合题意;陈胜起义出现在秦朝末年,独尊儒术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与题干时间1、2不能对应,故B不符合题意;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

与题干时间1、2不能对应,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在官渡发生的决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故②③正确;巨鹿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但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大起义时期,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故①④错误。

综上故选B。

15.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除了大量阅读国家藏书,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历史资料,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

选项B符合题意;由“大量阅读国家藏书,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历史资料”,可知与ACD内容不符,故选B。

16.A
解析:A
【详解】
从材料图片中考古发掘出土的两汉时期的文物品种来看,有罗马的相关物品,这反映出汉代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起点与终点是哪里,排除B;材料与大一统无关,排除C;罗马并不是西域,排除D。

17.B
解析:B
【详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导致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故中原汉族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ABCD都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原因。

其中,中原汉族人民大量前往江南,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最主要原因。

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8.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

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故选C项;“王与马,共天下”是东晋形成的政治格局,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十六国政权更替,导致政局动荡。

因此,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因此,D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C 项。

19.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中国的历程,其余时间都是政权分立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加速了不同民族的迁徙,各民族人民生活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加快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故选D;ABC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20.C
解析:C
【详解】
根据题干“故日: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

”结合所学知识,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作物必须因地制宜,能够体现题干材料的内容,C正确;《伤寒杂病论》是医学类著作,排除A;《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排除B;《后汉书》是一部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排除D。

故选C。

二、解答题
21.(1)黄帝;发明指南车或者人文初祖。

(2)涿鹿之战。

(3)炎帝;水稻;粟。

(4)大禹治水解决水患;禅让制。

【详解】
(1)“轩辕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
解析:(1)黄帝;发明指南车或者人文初祖。

(2)涿鹿之战。

(3)炎帝;水稻;粟。

(4)大禹治水解决水患;禅让制。

【详解】
(1)“轩辕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贡献:根据材料中的“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可知黄帝对中华民族有发明指南车、平定蚩尤、被称为人文初祖。

(2)战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在涿鹿激战,最终打败蚩尤,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远古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3)“神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号神农氏;长江流域的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黄河流域的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已种植粟等农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
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4)“禹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全身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舜在位时,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

22.(1)秦国。

商鞅变法。

(2)经济:货币。

文化:文字。

交通:灵渠。

军事:长城。

(3)大泽乡起义。

意义:起义所表现出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4)秦朝的暴政。

得道多助
解析:(1)秦国。

商鞅变法。

(2)经济:货币。

文化:文字。

交通:灵渠。

军事:长城。

(3)大泽乡起义。

意义:起义所表现出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4)秦朝的暴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详解】
(1)由图示内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国为秦国,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上,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在文化上,秦始皇为消除文字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在交通上,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在军事上,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3)根据材料中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阔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为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起义所表现出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4)根本原因:根据材料中的“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亡,不亦宜乎?”,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残暴的统治;启发: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从朝代灭亡的原因这个角度来谈启发,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3.(1)用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改汉姓,迁都洛阳
(2)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民族融合
【详解】
(1)根据材料“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
解析:(1)用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改汉姓,迁都洛阳
(2)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民族融合
【详解】
(1)根据材料“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

”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为用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改汉姓,迁都洛阳
(2)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为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历代王朝的历史发展主流是民族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